交通广播新闻要把握的原则

时间:2022-01-28 05:11:45

交通广播新闻要把握的原则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播媒体也在专业化过程中实现了它的二次复苏。交通广播是工业时代道路交通快速发展的宠儿,是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专业广播媒体生力军。而随着中国汽车时代的真正到来交通广播又一次成为广播事业开创新局面的排头兵。

作为省、市级交通广播,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做好交通新闻报道,把具有专业色彩的交通新闻报道做得鲜活生动、通俗易懂,已成为专业交通广播媒介的共同追求。

把握严谨原则,凸显新闻真实性特征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那么,严谨则是交通新闻的灵魂。交通新闻报道的内容包括相对专业的交通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等,毫无疑问应该严谨,表述要准确无误,与事实相符;不可主观臆测,不可任意拔高,也来不得半点虚假、模糊或者似是而非。笔者在日常编审稿件中,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有的记者稿件或听众来信出于对交通警察工作的热情,或不熟悉报道规则,常把取得的一般性的工作成果采写成“又取得了交通战线的重大胜利”;把在本地区、本系统具有一定影响的工作成果,说成“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些现象同严谨原则相悖,是交通新闻报道应该极力避免的。

我们强调严谨,但不能排斥传播形式和手段的鲜活。严谨与鲜活既是一对矛盾体,更是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在交通新闻报道内容把关方面要持科学严肃的态度,但在报道形式和手段方面则应积极追求灵活、通俗、生动。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理性上保证内容的真实、准确,在感性上保证报道的具体真切。当然,这种对鲜活的追求,是以严谨为前提的。倘若离开严谨谈鲜活,则无异于缘木求鱼。但如果只有严谨而不求鲜活,那么交通新闻报道将等同于学术论文,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就要大打折扣。

把握贴近原则,凸显新闻的生命力

广播是一种地域特点鲜明的媒体,在很多广播电台,尤其是地方台,对于本地新闻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其他方面。有调查显示:一般听众对当地新闻的关注程度最高,对全国新闻的关注程度次之,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排在最后。新闻与听众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听众的关注程度就越高,新闻的价值也就越大,比如,汽油价格的调整、最新出台的相关交通政策等,都是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节目中包含这样的信息自然会受欢迎。当然,贴近群众并不是说要排斥“大事件”,国家的一些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也是媒体应当引导听众关注的。对于一些重要的国际事件,媒体应当从中筛选出和听众关系密切的信息,对听众进行引导。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选择报道内容:

1.着重报道本地听众密切关注的人物

交通广播,不但要以人为中心,而且要选取本地听众关注最为密切的事实、事件作为报道重点。根据这一原则,辽宁交通广播开设了“平凡人生”专栏,系统介绍了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交警、司机以及路上的交通参与者。通过日常的小事儿向受众介绍近年来服务在一线的交警及交通参与人。这个专栏怎么做?从一开始,栏目的编辑组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围绕对优秀交警的生动事迹、交通参与者的感人事迹进行报道,更多地吸引受众的收听兴趣。至今,这个专栏已经介绍了近百位身边的交警和普通的交通参与者的事迹。这些人物同本地的广大听众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操着同样的乡音,也许其中的某个人就是自己认识的那个人,因此,听众对他们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2.着重报道本地听众关注度密切的交通事件

因为广大听众生活在交通事件发生地,因此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从2002年辽宁交通广播成立以来,多档节目围绕辽宁省内各城市交警部门的多次专项行动进行了跟踪报道,既有记者见闻,又有专家访谈;既有现象介绍,又有意义阐述,社会反响较好。如辽宁交通广播每年元宵节都会推出的“给交警送元宵”活动,交通广播的采编播人员带领热心听众到交警工作的第一线为工作中的交警送元宵,活动将听众、媒体与交警联系在了一起,拉近了三者的关系,社会反响极好,因为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已经成为了当地“叫得响”的品牌活动。

把握通俗原则,凸显新闻的贴近性

交通广播的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广播新闻,它是说新闻、聊新闻、议新闻,新闻的内容和表现方式要更加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这是由交通广播特有的听众类型和收听方式所决定的。

交通广播受众在收听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伴随性,而广播固有的线性传播方式是新闻信息在传播的有效性方面弱于其他媒体,如网络、报刊等,要克服这一弱点,就要做到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表现形式。所以,除了常规时间的固定新闻节目,插播、循环播出、追踪采访等形式应当被更为有效地利用。再者,由于听众的伴随性收听,在播报方式上,交通广播也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播报,而应当把更多的新闻信息通俗化、平民化,使听众更易于理解与接受。

总之,在移动人群成为广播媒介重点争夺的受众群体后,以前交通广播所认为的“路况信息是我们的制胜手段”已逐渐消逝,交通广播的新闻元素即将在交通广播中突显作用,在这种状况下,只有“严谨、贴近、通俗”的新闻才更适合交通广播,才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美国报业探索应对危机的启示 下一篇: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