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场”营构初探

时间:2022-04-12 02:22:43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场”营构初探

任何课堂教学都有“心理场”,积极的“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而且能愉悦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注意、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都有较强的统摄力。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特教新理念的今天,“心理场”的营构意义深远,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疑定向——确定依附于教学目标的认知心向

聋生由于认知水平局限,其目标意识极为薄弱,而以疑导入则可以唤醒其目标意识。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首先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让他们任意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我很快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让学生验证。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老师怎么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呢?我便借此激疑:大家是否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谜底。学生的注意在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一个“心理场”,认知思维被有效激活,接下来的自主探索就可谓水到渠成了。

二、循情定调——确定全课的情感基调

名师张汉中老师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大家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爱穿爸爸、妈妈的衣服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妈妈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

师:你爸爸、妈妈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他们穿不上的。

……

师: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得更清楚。

陶行知先生说:“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张老师做到了这一点。“愿意吗”“可以吗”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

三、随机控情——对师生认知情感的有效控制

在课堂教学中,聋生的注意力难以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呈现出“波浪式”不平衡的心理流程。如,在进行“比大小”的教学时,聋生在比较了较多物体的大小后出现了兴趣低下的情形。这时我及时安排了学生进行角色训练,让学生用身体部位模拟出“大”“小”字。通过这一游戏形式,不仅渗透了识字教学,并且也顺势渗透了“大同学不能欺负小同学”的思想内涵,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多学科的有效整合。

四、以行造势——根据认知发展态势,相机诱导,使学生进入“愤懑”状态

有一次我走上讲台,在黑板上板书: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停在细细的电线上休息。同学们见了很惊奇:“数学老师怎么给我们上语文了?”我问:“你们会不会缩句?”学生马上答道:“小燕子在休息。”我点点头说:“很好,下面再做一道缩句练习:1.2加上3.6的和除以1.5与2的积。”学生的认知情感顿时被调动起来,在与原认知结构碰撞中形成了一个积极的认知焦虑,纷纷讨论:“数学也要缩句?这种句子怎么缩呢?”“缩句与列式有什么关系?”随着学生情绪的发展,我提了一个问题:“这句话里说的谁除以谁呀?”顿时,学生活跃了。大家很快就把句子缩为“和除以积”。算式马上列了出来:(1.2+3.6)÷(1.5×2)。

聋生一旦融入积极的“心理场”,思维便被有效激活,注意处于高度觉醒状态,这也为聋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初步形成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创造潜能将极大地激发出来。在这种状态下,学习不再是一种心理负担,而成为一种乐趣,一种内在的精神需求!

总之,“心理场”是教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作为新世纪的每一个特教园丁,只要加强共识,潜心研究,那么“心理场”一定可发出独特光彩,从而使聋校数学课堂真正成为聋生智慧与情感的

“快乐园”!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特殊教育学校)

上一篇:解开高考政治解题“雾里探花”的魔咒 下一篇:揭秘“衣服百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