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读者歧视”探析

时间:2022-04-04 06:19:43

图书馆的“读者歧视”探析

摘 要:

揭露了当今中国社会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读者歧视”问题,比如最普遍的年龄歧视、身份歧视等,通过剖析这种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源,从“提高社会信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消除“图书馆读者歧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营造一个更加美好,平等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

图书馆;读者歧视;社会信任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95-02

1 问题的提出

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图书馆作为精神文明的象征,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让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享受阅读带来的充实和愉悦,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图书馆的“读者歧视”问题。

2 “读者歧视”的具体表现

我们离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意味着在现在的社会里,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的区分,就有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也有了“图书馆读者歧视”存在的必然。“图书馆读者歧视”的具体表现,一般存在于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中。这些规章制度造成了读者之间天然的不平等,不同读者的借阅权利由于规章制度的确立而变得有大有小。这些歧视包括,年龄歧视、身份歧视等。

2.1 年龄歧视

在所有的“图书馆读者歧视”问题中,年龄歧视是反响最为强烈的一个。许多大学图书馆及许多公共图书馆,都明文规定了12岁或14岁以下的儿童不可以进入或者不可以进入某些藏书、阅读区域。站在图书馆管理者的角度,这个制度顺理成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以下的孩子,大多仍保有儿童好动的天性,非常容易影响周围的其他读者,对图书馆安静的环境造成破坏,从而降低图书馆的使用体验;而且这个年龄以下的儿童理解能力通常尚未达到可以阅览长篇文字书籍的程度,图书馆对他们的帮助并不大。更重要的是,低龄儿童对藏书有着一些不可预见的破坏性,这是图书馆管理者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对青少年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青少年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伴随这些而来的,就是青年少年权利的增加。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对青少年的更大程度的开放明显有利于青少年知识的获得,并培养他们对学习、阅读的兴趣;中国国家图书馆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已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专门为低龄的儿童设置了阅读区域,虽然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过多的家长会陪伴孩子挤占这一部分阅读区域,仍然有隐形年龄歧视的存在。但至少图书馆管理者们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有更多的低龄儿童出现在各大图书馆里,成为从小就热爱阅读的一代新人。

2.2 身份歧视

除却年龄歧视问题,另外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身份歧视。在图书馆管理学和法学界有一个相当有代表性的案例,2007年10月底,贺海仁和黄金荣两位律师中国国家图书馆,认为国家图书馆的读者卡扩展功能的申请条件带有歧视性,侵犯了公民平等的阅读权利。该条件写到:“具有中级及其以上技术职称、处级及其以上行政职务、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的中国公民可申请中文图书第一外借库外借功能、外文图书外借功能。”实际上,不仅是国家图书馆,很多大学图书馆,也有类似的歧视。只有学历、职称达到一定级别的学生和教师才可以借阅某些书籍。当然,国家图书馆以及其他图书馆的管理者们总是有苦衷的,这些图书馆里的藏书相对专业,层次更高。相应的,这种书籍的复本量比较少,有些甚至是绝版、孤本。换言之,这些书籍的价值相对普通的书籍要高出很多。对这些书籍的保护工作和经费,人力物力消耗也相当可观。所以图书管理者们不得不确定类似的条款,以控制成本,保护书籍。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保护藏书,还要为广大读者服务,将藏书的功用发挥到最大。而身份歧视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这两个作用的矛盾所在。拓展服务的群体,相当于增加了藏书的流通量,这样势必加快了图书的损耗,对图书保护不利。其中的取舍,也成了亘立于管理者面前的难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建勋先生在讲述这个矛盾的解决方向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无论怎么说,知识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这个原则非常关键。”这也为身份歧视问题的解决,确立了一个基础方向。王建勋先生的评述暗合了宪法规定,即公民到国家图书馆借阅图书就是在行使宪法确认的公民权利。

但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两个作用的矛盾存在于所有图书馆中,这其中应该也存在一些社会信任程度的问题。在我国的图书馆,借书不还、无故拖延归还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社会信任程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信任程度将倾向于由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来划分等级。所以才有了身份歧视的出现。这是图书管理界一种普遍认可的本质原因之一。不过在法学界人士看来,社会信任程度的问题,不能在逻辑上成为这些身份歧视类规定成型的理由,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信任程度。

3 “读者歧视”产生的原因及思考

诚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歧视现象,存在于各地的各种层次的图书馆中。本文只是管中窥豹,从突出的矛盾问题着手,通过上文的一番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的歧视并不是源自图书馆内部,而是源自整个社会人文环境。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尚且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即使GDP的飞跃式增长,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还没有非常显著的变化和提升。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之上。图书馆所承载的知识和艺术的光辉尚且不能散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我国众多的人口,我们的图书馆实力显得实在单薄。不仅从图书馆规模、藏书量、管理方式方法,还无法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甚至我们许多珍贵的文化古籍还躺在异国他乡的图书馆博物馆里。在这些硬件基础没有得到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我们只能更重视图书馆的使用效率而不是公平平等的原则,空谈淡化矛盾消灭歧视也是不现实的。作为图书管理者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平等的阅读环境。

而作为图书馆的使用者,则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权利和机会,学习尽可能多的文化知识。在许多大学里面,图书馆往往被当做自习室使用,这其实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资源浪费。很大一部分学生如果不是在期末考试来临的时候,是根本不会踏入图书馆一步的。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让大学生走进图书馆的,到底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好奇还是应试教育高高举起的鞭子。图书馆里富有人文情怀的散文小说被弃若敝屣,各类考研GRE托福雅思宝典却“汗牛充栋”,这无疑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极大讽刺。在西方许多国家,大学图书馆里经常会出现许多社会人士,年龄各异,身份各异,但是他们在需要某些知识或者文化熏陶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前往附近的图书馆。许多企业家实业家,都是从图书馆里获得了他们创业最核心的知识。我们也应该更多反思一下,即使图书馆歧视不存在,我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图书馆的使用又是否正确呢?

图书管理者与读者是参与图书馆使用的主体,学校和政府则是管理和建设图书馆的主体。其在图书馆规章制度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自然不必多言。作为一个图书馆员我认为图书馆只有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图书馆的服务更加到位,随之图书馆制度也会更加完善,歧视现象也会在无形中得到缓解和解决。在各地大兴土木修建超高层高端CBD商务区的时候,也希望政府与开发商能够找到更多的开发方向,修建更多更好的图书馆,缓解因客观因素造成的各种“歧视”,为几代人的素质培养负责,而不只是满足一代人对金钱的贪婪。

4 结语

总而言之,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的缩影,这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荣辱,对科学知识文化的封闭,已经让我们在上世纪吞下了苦果,在新的和平年代里,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文化和知识,已经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学校是知识的载体,但是面对的群体依然局限于青少年,而图书馆如果消除各种“歧视”就可以让每一个公民――无论男女老幼,贫穷或富有,叱咤风云或默默无闻――都可以尽情享受书籍带来的快乐与知识带来的充实。因此,营造一个更加美好,平等的文化环境,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自然要从图书馆做起。希望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在小到图书馆的平等风气的形成,大的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征途中,贡献自己的平凡而不可忽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借阅门槛被指带有歧视性[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11-5.

[2]读者被分为三六九等国家图书馆“歧视”规则受质疑[EB/OL].法制网,2008-8-3.

[3]李农.英美图书馆的老龄读者服务指南[J].宁波大学图书馆,2007,(10).

[4]王海明.平等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

[5]浅谈图书馆少儿读者工作的创新[N].莱芜日报,2014-09-30.

上一篇:表外披露研究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独立院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