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6:48:13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1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2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1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2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3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深刻变化

进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199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如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接入网络。大势所趋之下,以往传统的文献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部门,均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来替代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即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和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为此,进入90年代中后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界已认识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补充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420年图书馆学教育历程的启示与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期,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点。应该说,图书馆学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给人们留下诸多经验、教训、启示与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不是单凭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将其列入核心课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中立足并给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对此: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其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唯此才能谈得上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抓好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长才干的。因而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和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至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有3个博士学位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图书馆学教育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方面,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4.2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90年代末,学术界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是,专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管理知识为衬托、广博的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为基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科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从而努力办出其专业上的特色。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可视为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的知识智能,即所谓培养人才必备的信息结构。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专业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主修课的主干课程,应是其他专业教育无法开设的课程。在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确立的12门核心课程中,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图书馆学概论》应添加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内容;《目录学》可考虑写进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内容;《文献编目》则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和技术内容;设置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为课程重点,并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突出“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3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这是确保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源。正如我国科学界老前辈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具体而言,一个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不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话,学生是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据统计,在二十年来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发表文章超过三篇的仅有16位作者,他们共发表73篇论文,占图书馆学教育387篇论文的18.86%。若按文献分布定律来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应占该领域成果总和的50%,这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再从这16位作者的本职工作来分析,其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工作的约占79%,这说明他们不仅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华中师大等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另外,从整体上看,虽有近三百人的理论研究队伍,但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不够广泛深入,这也是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嘉琳.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图书馆,1992(5)

2彭斐章.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眸与思考.图书情报知识,1999(4)

3汪金蕊.我国当代图书馆学成人教育发展概览.中国成人教育,1999(5)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认可标准重量更重质。认可标准不仅对受评院系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定量的规定,如教师、设备,毕业要求学分等,还侧重于对受评院校的教育效益的评估。早期的美国图书馆院系重视对技术而非专业的教育和要求。在《1951年认可标准》被采纳之前,对图书馆员的技术教育秉承的是19世纪学徒式的教育方法。这段期间的图书馆学教育相对比较死板和单一。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开始转变。《1972年认可标准》明确了以“质的评估”为基本原则;《1992年标准》和现行的《2008年标准》均按照此原则来制定。这种认可标准制定原则的变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改进。

2.从“图书馆学”到“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从《1992年标准》开始,认可制度的学科范围确定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并延续至今。这种变革源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图书馆中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自1954年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美国首先应用于图书馆后,1958年美国图书馆学院开始开设信息科学课程,1967年被ALA认可的44所学院中设有一门或一门以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方面课程的有25所学院,1968年增加到35所,未经认可的55所学院中设立此类课程的有l2所。到1982年10月,ALA认可的69所学院中有37所更名为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生院或图书情报管理学院,有的甚至更名为情报学院,或电子计算机与情报科学系。

3.从‘图书馆学院”到“图书馆信息科学硕士”。早期的认可对象包括各类型图书馆学院,分成3个等级:第一级包括5所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大学,各大学都提供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芝加哥大学并设有博士班;第二级的图书馆学院提供大约一年时间的课程,毕业时颁发图书馆学理学士(BS)学位;第三级是在一般大学的课程中安排图书馆学科目,授予文学士(BA)或理学士(BS)学位,图书馆学课时累计要有一学年以上。后来随着美国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学院培养出的图书馆员的数量逐渐超过实际需求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大众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在方式与范围上要求越来越广,在质量上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从1951年起,许多美国高校取消了4年制的图书馆学本科教育,进入以培养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为主的阶段。从《1951年认可标准》开始,ALA只认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系。

4.认可标准的基本条款

(1)“任务与目标”条款:1972年、1992年和2008年的认可标准均确定了如下任务和目标:①本学科专业组织认可行政管理和教学中使用的政策与文献;②响应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③容纳和吸收相关新兴思想;④注重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做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列出了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的研究范围,指出要应用专业领域中的哲学、原则及理论来促进本领域教学及服务的发展,强调任务和目标要体现本专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各专业课程应配合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业的要求。

(2)“课程”条款:《1972年认可标准》规定:“课程体系要体现图书馆学和相关学科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的成果,应具有创新性并要受到持续的审查和修订”。《1992年标准》更加详细地规定了课程内容体系,如,信息和知识的创造、交流、辨识、选择、征集、组织与描述、储存与检索、保存、分析、解释、评估、综合、传播、管理等。

(3)“教师”条款:要求学院要有一定数量的且稳定的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和实现图书馆学院的任务及目标。要求教师具有高等学历和不同的学科背景,来自不同的学术机构,具有制定教学计划、规划和进行教学评估的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加入学术组织或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开展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并同本专业领域保持密切的联系。《1972年认可标准》规定了教师的资质,如教学兴趣与能力、教学效果、学术研究能力等。《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对教师具有更强的指导性,要求教师应与其他学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努力营造优良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评估包括其在专业教学领域及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4)“学生”条款:《1951年认可标准》与《1972年认可标准》着重针对学生的录取做了规定,强调从申请入学者的智力、自我调节能力、对专业的认识及职业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l951年认可标准》明确提出了5年教学计划的早期学习要求,并对最后一年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资质做了规定。《1972年认可标准》要求学院制定完善的招生政策和程序。《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要求学院制定学生录取、入学许可、学费辅助、就业指导等政策,及时公布相关教学信息及计划,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参与政策或规定制定、修订的平台等,还对学生的录取资格、学习计划、学习成果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5)行政管理与经费支持条款:①图书馆学院或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在其所属教学单位中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学术单位,并可获得持续的、足够的经费支持;②对系主任的任用资格、管理职能做了规定,在要求其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其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③强调行政人员及其他非教学人员在人数和能力上要达到要求。

(6)硬件资源及设备条款:《1951年认可标准》提出要为图书馆学院开展行政管理及教学提供足够的场地,包括教室和用于行政管理、具体工作、举行会议等的房间以及足够的图书馆设施与服务。《1972年认可标准》对行政管理和教学的场地、图书馆中的图书馆学相关文献资料、多媒体资源和多媒体设备管理人员做了规定《1992年标准》和《2008年标准》指明了相关的硬件资源及设备,如视听中心、多媒体资源检索服务中心、电脑及其他信息设备、支持独立研究及辅助媒体制作的设备等,强调对硬件资源及设备的不断更新以确保图书馆与信息学院的管理和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标准给我国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调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美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变革可以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如下几点启示。

1.注重和发展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是美国图书馆服务能力在国际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中硕士及博士的培养点少,招生比例也少,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图书馆界应该大力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以及学术研究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2.构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一体化学科。自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改为信息管理系后,国内几乎所有的图书情报教育机构都在90年代先后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系)”或“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系)”。然而,在一些更名后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本上还是在招生、教学组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都自成体系,虽然有些院系为两个专业设置了若干共同的平台课程,但距离整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构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一体化学科可从调整培养目标、整合学科名称、改革课程设置和融合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进行。

3.提高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的质量。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中存在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偏重理论而忽视方法技术教育、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缺乏等弊端。为提高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质量,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对教师学历、学科背景、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不断进行考核和评估;增设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课程,强化课程内容的实用性,避免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脱节;还要在教学方式上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平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制定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标准。为保证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应当建立我国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认可标准。明确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教育的任务、目标以及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素质、学院办学条件、学生入学条件与毕业条件、教学经费、教学资源与设备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要求与规定。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论文是衡量高校图书馆知识生产主题状况的重要指标。抽样调查表明,2009年―2013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生产的论文主要涉及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信息分析等14个主题。但是,主题不同,研究力度也不同,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等经典主题的地位不可动摇,图情学基础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主题的研究需要大力加强。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93-05

收稿日期:2014-09-19

作者简介:付立宏(1965―),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信息政策;李国霖(1988―),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专业2012级硕士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1 引言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生产的主体,其发表的论文是图书馆知识生产的客体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客体。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基地,因而高校图书馆生产的知识也主要以图书馆学和情报学论文为主。笔者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所生产的论文进行主题分析,期冀揭示高校图书馆论文生产的特点。

通过CNKI检索,笔者发现国内主要有以下学者从主题的角度来探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发展状况:李文兰、杨祖国通过论文主题对1993年―2002年的情报学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1];王莉亚等通过共词分析研究了国外图书情报学的主题[2];孟祥业据基金论文的主题分析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3];魏瑞斌基于关键词对情报学主题进行研究[4];尹相旭等通过统计关键词探讨了情报学研究现状[5];周海花通过关键词统计探析了北美地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现状[6]。另外,邓英的硕士论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知识生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高校图书馆知识生产的对策,但没有专门从主题的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的论文生产[7]。因此,笔者研究高校图书馆论文生产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新意。

2 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2.1 数据收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NKI,所选取的样本图书馆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和郑州大学图书馆。笔者统计这五所图书馆于2009年―2013年发表的论文,共计1,039篇。由于统计数据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可能会遗漏少部分论文,但一般不会影响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2.2 数据处理方法

笔者借助Excel对论文信息进行初步处理。第一步是获得符合本文主题的论文:排除开幕式讲话和论文征集公告,只选取学术性论文;对于作者已经不在原图书馆工作,在网上无从查取岗位信息的论文不做统计;删除了第一作者不是以上五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论文,最后共统计有效论文为938篇。第二步是对938篇论文的内容进行主题概括,用14个主题词对全部论文进行主题归类。

3 统计结果分析

3.1 高校图书馆论文生产主题分布情况

利用Excel统计五所高校图书馆所生产论文的主题,利用自定义排序功能,先按论文主题进行排序,再按发表时间进行排序,得出表1中的数据。本次统计共涉及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技术、数字图书馆、阅读文化、分馆建设、信息检索、知识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政策、图情学基础理论和信息安全14个主题。

3.2 高校图书馆论文生产的重点主题

我国高校图书馆所生产的论文主要涵盖14个主题,但不同作者对不同主题的偏爱程度并不相同。我们挑选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信息分析和数字图书馆5个重点主题进行剖析。

3.2.1 信息组织。从表1可以看出,以信息组织为主题的论文量排在第一位,达到291篇,占论文总量的31.02%,因为信息组织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础,是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先决条件。2009年―2013年,5所高校图书馆所发表的该主题论文所占比例按年份排列依次为15.81%、19.59%、24.05%、21.65%、18.90%,比较均衡,只有2011年略为突出。这意味着信息组织是一个很稳定的研究领域,一直受到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的重视。从表2可以看出五所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组织这一主题领域的发文量并不平衡,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遥遥领先,武汉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郑州大学图书馆紧随其后。从发文作者岗位来看,信息组织类主题论文的作者主要涉及阅览、参考咨询、技术服务、古籍与特藏和资源建设岗位;从部门发文量来看,古籍与特藏部门和资源建设部门排在前两位。显然,信息组织的研究队伍涉及图书馆多个部门,其岗位分布很广泛,这说明信息组织受到高校图书馆员的普遍重视;另外,古籍与特藏部门、资源建设部门对信息组织的研究最为重视,那是因为信息组织是它们的核心工作,尽管它们针对的信息资源类型可能有所不同。

3.2.2 信息服务。表1显示,排在第二位的是信息服务主题论文,其论文量基本上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体现了“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等图书馆理念的强大影响力,预示着这些理念已深入人心,极大地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知识生产活动。从表3 可以看出,中山大学图书馆所生产的“信息服务”主题论文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规律非常明显;北京大学图书馆所生产的“信息服务”主题论文量基本上呈递升趋势,规律比较明显;其余三个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主题论文生产方面没有规律可循。这说明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一直重视信息服务,其员工已将信息服务作为知识生产活动的中心主题之一。从发文作者的岗位来看,参考咨询岗的馆员共发文90篇,排在第一位,这和参考咨询部门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工作内容相吻合;排在第二位的是行政岗,共24篇,主要针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建设是顺利开展信息服务的保障;技术服务岗的馆员发文数虽不多(共15篇),但有增加的趋势,这暗示高校图书馆正逐渐重视利用技术来加强用户服务工作。“信息服务”主题的研究内容涉及传统的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学科馆员服务和馆际互借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用户需求调查分析、个性化服务、读者荐购系统和短信推送等技术服务的研究内容正在增多,这预示着高校图书馆正在向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化的服务方向转变。

3.2.3 图书馆管理。表1和表4显示,五所高校图书馆围绕“图书馆管理”主题所发表的论文数占总量的13.97%,排在第三位,而且各图书馆在图书馆管理领域的研究总体上保持平稳态势(北京大学图书馆发表的相关论文量略显薄弱)。图书馆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和服务活动两个部分,图书馆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尽管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学的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研究领域,但仍持续受到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的青睐。这类主题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图书馆发展规划、图书馆人力资源、图书馆人文建设和图书馆后勤建设等。其中,图书馆人文建设既是今后“图书馆管理”主题研究的一个趋势,也是提升图书馆软实力的一个必要手段。图书馆人文建设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图书馆伦理、图书馆信用和图书馆用户权利义务等内容。“图书馆管理”主题论文作者所属部门和岗位涉及资源建设部门、参考咨询部门、流通阅览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古籍与特藏部门、 技术部门等,几乎涵盖图书馆的所有组织机构。这充分证明管理是服务的基础,管理和服务相辅相成。其中,行政管理部门发表的“图书馆管理”主题论文主要探讨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和趋势,其他部门发表的此类主题论文多是联系自身业务工作实际,这种研究导向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2.4 信息分析。“信息分析”类主题论文排在第四位,此类主题每年发表的论文量基本保持平稳,该主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类论文主要涉及期刊评价分析、文献计量分析、学科评价分析、论文影响因子分析、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图书馆服务质量分析和一些新的分析方法等内容。在上述研究内容中,期刊评价分析、学科评价分析和论文影响因子分析等传统的分析内容在五所高校图书馆中都有涉及,而且多是在2011年之前发表;而在2012年―2013年,五所高校图书馆逐渐将研究重点向用户需求分析和图书馆服务质量分析转移。笔者认为,图书馆要想切实将“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等理念贯彻到底,就必须通过用户需求调查分析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同时通过图书馆服务质量分析察觉读者服务工作的不足,掌握读者满意度水平,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不仅每年都有人发表“信息分析”类研究成果,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图书馆(见表5),这可能与该两馆的研究队伍和研究基础有关。从发文作者的岗位关联度来看,“信息分析”类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参考咨询部门,参考咨询部门共21篇。参考咨询是高校图书馆的高层次知识信息服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通常优于其他岗位员工,参考咨询人员更有能力开展“信息分析”类研究工作,咨询馆员成为“信息分析”研究的主力军在情理之中。

3.2.5 数字图书馆。关于数字图书馆的主题论文,五所图书馆在2009年―2013年的年度发文量分别占该主题论文总量的15.38%、17.31%、11.54%、40.38%和15.38%(见表1),除2012年比较突出外,基本呈稳态分布,说明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时刻都在关注这一主题。引人注目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在过去的5年里所发表的数字图书馆方面的论文占该主题论文的40%(见表6、表1),这可能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由清华大学发起息息相关,CNKI的示范效应极大地影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者的知识生产方向。从“数字图书馆”主题研究的年度变化趋势来看,2009年―2010年以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的研究为主,2011年―2012年逐渐转向移动终端技术、多媒体信息系统和短信推送等分支主题,2013年数字长期保存、数据挖掘及应用、移动服务和云存储上升为主流研究方向。这表明,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这一主题发展很快;另一方面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的视野很开阔,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能够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图书馆实践的变革生产相关新知识。笔者认为,相当一段时期内,移动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云存储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主题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数字图书馆如何向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也会成为研究的热点。从作者岗位来看,主要集中在技术服务岗,其发文量占48%,接近一半,这与“数字图书馆”主题的技术属性有关。一般来说,技术服务岗的馆员信息技术素养较好,他们从事数字图书馆研究相对容易;不仅如此,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也是图书馆技术服务岗位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也有少量作者来自信息咨询部和资源建设部,其发文量分别占19%和9.6%。这不难理解,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已开展多年,数字资源建设也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头戏(例如,郑州大学图书馆2013年的纸质文献经费支出为991.27万元,电子资源和数据库经费支出为899.6万元,二者几乎持平),咨询部门和资源建设部门的馆员研究数字图书馆主题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必然性。

4 高校图书馆论文生产的趋向

通过统计分析我国高校图书馆论文生产主题情况,笔者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生产的论文覆盖面广,涉及十余个主题,这表明高校图书馆员工的学术视野非常宽阔,有利于推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一些关系到图书情报事业前途与命运的核心主题,如信息组织、信息服务、图书馆管理等,持续受到高校图书馆员工的关注,这就为我国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从长远来看,下列几个主题亟待引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的重视。

4.1 “图情学基础理论”主题

笔者借助CNKI的文献调查表明,2009年―2013年,五所高校图书馆生产的“图情学基础理论”主题论文数只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0.53%,全国所有高校图书馆生产的“图情学基础理论”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0.23%,全国所有作者生产的“图情学基础理论”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0.05%。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走向繁荣与深化的铺路石,它决定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只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才能催生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从而充实学科的研究内容,使学科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国有数以千计的高校图书馆,员工规模非常庞大,研究队伍也很可观。高校图书馆不仅应作为图书情报事业的实践基地,而且应充当图书情报事业的理论基地;高校图书馆员工既要研究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要研究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基础理论。高校图书馆员工学历较高,高校学术氛围好,高校图书馆员工在图情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大有可为。

4.2 “知识管理”主题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目前已渗透于许多领域。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和重要的知识集散地,实施知识管理刻不容缓。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涉及两部分知识:一是图书馆生产的知识,二是图书馆收藏的知识。前者又可细分为图书馆管理知识和图书馆业务知识,后者实指馆藏知识。对图书馆自产知识的管理为图书馆收藏知识的管理服务。统计表明,2009年―2013年,五所高校图书馆生产的“知识管理”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1.49%,全国所有高校图书馆生产的“知识管理”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5.77%。应该说,“知识管理”主题论文生产量在高校图书馆所生产的论文中所占比例太低。目前不少学者都在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很多人都在呼吁图书馆实施知识服务。但是,知识管理是知识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坚实的知识管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知识服务;如果没有优良的知识管理做后盾,图书馆知识服务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因此,高校图书馆大力加强“知识管理”主题研究势在必行。

4.3 “知识产权”主题

知识产权保护是当代最强的音符之一。高校图书馆不仅收藏有大量的知识产品,而且要将这些知识产品提供给用户利用,这就必然会牵涉到知识产权问题。尤其是随着图书馆网站和数字图书馆的兴起和发展,图书馆与知识产权的联系日益紧密。近年来,已有多个图书馆卷入知识产权诉讼,如重庆市涪陵区图书馆网络著作权纠纷案、肇庆市图书馆网络著作权纠纷案、Google数字图书馆版权纠纷案、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案、南通市图书馆寄存文献著作权纠纷案、贵州大学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金陵图书馆著作权纠纷案等。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界对知识产权主题的研究力度太小,微不足道。据笔者统计,2009年―2013年,五所高校图书馆生产的“知识产权”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1.39%,全国所有高校图书馆生产的“知识产权”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3.18%。因此,“知识产权”主题应引起高校图书馆员工的高度重视,应纳入其研究视野,所谓“知识产权研究是法学研究者的专利”的论调应坚决予以摒弃。当然,高校图书馆界不应泛泛地研究知识产权问题,而应结合图书馆行业实际,将“图书馆活动中的著作权问题”作为重点。

4.4 “信息安全”主题

信息安全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也是一个普适性的话题。目前,国防、金融、证券等领域的信息安全受到热捧,而图书馆领域的信息安全则遭受冷遇。图书馆活动虽然不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也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图书馆是公益机构,成千上万的用户都是图书馆的受益者,其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高校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发生信息安全事故,图书馆的公益性知识信息服务将无从开展。据笔者统计,2009年―2013年,五所高校图书馆生产的“信息安全”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0.21%,全国所有高校图书馆生产的“信息安全”主题论文数占其生产的14个主题论文总数的0.92%。这些数据确实令人触目惊心。此外,高校图书馆发生信息安全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譬如2008年3月29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网站被黑、2009年4月中旬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网站多次被黑、2011年4月3日山东大学图书馆电脑桌面被“黑”成“抗议板”、2012年12月13日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图书馆网站被黑、2013年1月18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主页被黑等等。因此,高校图书馆员工应高度重视图书馆的信息安全问题,将足够的智力、合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信息安全”主题的研究之中去,切实为广大用户充分自由地享用图书馆资源创造和平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文兰,杨祖国.1993―2002年情报学科研究主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7):96-99.

[2] 王莉亚等.基于共词分析的近十年国外图书情报学研究主题分析[J].情报杂志,2011(3):52-58.

[3] 孟祥业.从基金论文的主题分析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论文(管理版),2010(3):26-27.

[4] 魏瑞斌.基于关键词的情报学研究主题分析[J].情报科学,2009(9):1400-1403.

[5] 尹相旭等.基于关键词统计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杂志,2009(11):1-4.

[6] 周海花,华薇娜.基于关键词的北美地区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探索,2013(4):18-24.

[7] 邓 英.高校图书馆知识生产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1-42.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作用;中职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15

图书馆作为中职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设施,同时也是学生展开新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中职院校的图书馆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成效。由此看来,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提高中职教育水平,强化图书馆在教学工作中的文献保障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中职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此,中职教学工作开展中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作用的同时,还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多样化功能以及文化引领作用,为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打造坚实的平台。

1图书馆对学生学习研究文献信息的保障作用

图书馆是中职院校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设施,同时也是中职教学课堂的延伸,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全面以及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图书馆内部的文献信息能够较为全面的满足高校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并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状态改变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从中不难看出中职图书馆具有十分突出的阶段性特点,涉及范围较广。对于学生而言,中职院校的图书馆主要是学习和查阅资料,图书馆是贯穿学生的学习始末的,无论是完成学习任务还是日常的学习,都需要强化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作用。[1]诸如开学初期,根据该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促使学习活动能够对文献资料保持高度需求状态。在学习中期,中职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内容,学生承担着沉重的作用压力,对于专业文献资料查询需求度随之提高。在学习结束后,面临着论文撰写以及考试复习等内容,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需求度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阶段对于文献资料需求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即选择性。每个学期放假之前,图书馆文献资料信息保障作用将得到再一次发挥,主要是由于每个学期学生都会面临实践活动,需要收集相关论文资料,在这个阶段对于文献资料的需求更为广泛,涉及内容也更复杂。[2]

日常学习活动中,学生会有着明显的就业压力,所以在校期间会有明显的危机意识,迫切的需要在图书馆通过文献资料对自己知识结构进行完善,拓宽知识面,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也正是由于学生日常专业学习文献需求较高,所以专业学习比较注重对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增加文献信息查阅需求。从广度和覆盖范围来看,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巩固理论基础,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论内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所以,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注重文献信息保障作用的发挥,能够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兴趣爱好,深化图书馆不同阶段工作内容,促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图书馆文献信息提供的优质服务。中职院校图书馆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看法态度前提下,进一步掌握学习需求,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促使图书馆接下来的工作有序开展,更具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3]

2图书馆对中职教师科研工作的信息保障作用

图书馆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十分突出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由于教师这一群体较为特殊,不仅承担着日常教学任务,还需要进行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新式方法,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所以对于文献信息需求度较高。在科学文化传播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专业素质,只有通过收集更多的教学材料。教师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希望主动去查阅相关书籍,能够吸收国内外专业书籍中的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总的说来,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方法重视程度较高,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设备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自身具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在长期教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4]还有部分教师自身发表过教育论文,参加过教材内容的编写,在教育领域发展中提出了崭新的观点,新的学术成就。这部分教师对于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度较高,更加倾向于专业层次较高的文献信息,也就是并不要求文献信息的广度,而是强调文献信息的深度,其中能够有一些新的观点和思想。这部分教师对于文献信息的心理需求是更新、更有深度,在相关发表的著作以及论文中具有相应体现,对于学术界发表的一些新著作和出版作品兴趣度较为浓厚,所以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5]

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学习新知识

和新理论较快,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由于自身精力旺盛,对于新知识接受和消化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教学时间较短,所以教学积累的经验不足,这部分教师迫切的需要扩大自身知识面,吸收更多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此来更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与此同时,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样也是这部分教师想要掌握的知识,这部分教师希望能够接触更加全面、丰富的教育知识,掌握更加新式的教学手段。基于此,这部分教师需要阅读更多的教育文献资料,提升自身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提升中职教学成效。

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掌握国内外权威的教育学理论,还需要灵活运用电子文献信息服务,为日常教学工作增添别样的生命力。在中职教学工作开展中,将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和多媒体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课堂教学汇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实现快速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就当前我国众多中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已经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部分中职院校已经建立起电子图书馆,完全由信息技术执行,这样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有助于中职教师文献信息查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3结论

就当前中职院校图书馆建设现状来看,尚未发挥出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完善。中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文献信息保障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中职院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所以应结合教学规律深化图书馆建设,明晰不同阶段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更为充分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作用,提高中职院校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晋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功能结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0(33):36-38

[2]叶瑞生,鲍碧娥,段熔,等图书馆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J].情报杂志,2013,28(z2):243-244

[3]王学进究竟什么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J].图书馆学研究,2012,22(3):2-6

[4]史全胜高校图书馆资料对重点学科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构建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4(5):38-39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 我国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十年美术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我国近年幼儿社会性教育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2000~2014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国内主题词表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词频统计与知识图谱方法 我国同性恋研究的知识图谱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建档保护研究述评 全民健身视角下我国幼儿体育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学习分析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自尊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基于知识图谱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群体可视化知识图谱构建与分析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统计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4)的我国档案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关于我国1992~2016年内存数据库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合著网络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基于CSSCI(2000―2011)的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知识图谱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30-37,96,47-51.

[3]潘黎,王素.近十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主题――基于八种教育学期刊2000-2009年刊载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4]易高峰,刘盛博,赵文华.《高等教育研究》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基础图谱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5]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0-11.

[6]Chen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03): 359-377.

[7]钟伟金,李佳.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情报杂志,2008(5):70-72.

[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8.

[9]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6(2):71-73.

[10]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7.

[11]陈庚,丁新,袁松鹤.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6):77-78.

[12]杨彦军,郭绍青.E-Learning学习资源的交互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1).

[13]曹卫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7(4):67-68.

[14]袁小红.基于网格技术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框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4):62-67.

[15]胡小勇,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4):65-66.

[16]何伏刚,陈丽.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2):93-94.

[17]张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教育测量介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8):24-25.

[18]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6-57.

[19]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4-9.

[20]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6):3-4.

[21]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14(5):38-40.

[22]张艳婷,付志义,刘青华.高校图书馆的MOOC服务探索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MOOC服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77-80.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阅读疗法 高校图书馆 实施策略 策略研究

[分类号]G252

1 引言

目前,国内各界对“阅读疗法”的研究已进入规模增长阶段。笔者以“阅读疗法”一词作为检索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维普资讯和万方数据这三大信息资源平台就“题名”项进行全数据库检索,截止到2010年6月底,分别得到242、215和214条数据(不包括英文数据以及数据库自身重复收录的数据),去重合并后得到232条数据。其中,题名同时包括“高校(大学)图书馆”和“阅读疗法”的数据就有83条;60%以上作者在高校图书馆任职,说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近年来国内阅读疗法研究的“主力军”。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者往往以倡导将阅读疗法应用于读者服务工作为其论文的核心论点,可见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实施已经有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然而,笔者通过网络查询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网页和国内其他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网页,没有发现明确将阅读疗法纳入其读者服务范畴的例子。虽然高校图书馆同仁呼吁将阅读疗法纳入读者服务范畴的声音出现迄今已近二十年,但是近十多年来以研究论文、新闻报道等形式披露的开展阅读疗法的高校图书馆中泰山医学院图书馆依然是一花独放。这与高校图书馆界日益高涨的将阅读疗法应用于读者服务的呼声相比形成巨大反差。可以说,阅读疗法研究与实务在高校图书馆界形成了一种对照强烈的“热舆论”与“冷行动”现象。如此“虚热实冷”的一个原因,笔者以为是相关研究极其缺少实施策略的探讨。例如笔者以“阅读疗法”和“策略”作为检索词在CNKI进行主题检索,截止到今年5月仅得到10条数据(不包括两条英文文献数据)。通过阅读、比较后发现,严格按照策略意义来衡量,高校图书馆界对于实施阅读疗法的策略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论者往往仅论及可以开展阅读疗法的几种常规方法与具体措施,基本上属于战术方法研究,完全缺乏既切合国内高校图书馆实际又具有前瞻性,且能够循序渐进地由初级到高级、从现在到未来的阶段性实施方案与策略构想,难以形成供图书馆领导层进行分析与决策的整体战略规划。

2 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疗法的策略

策略研究是策略分析时为策略选择和策略规划提供依据的研究,其研究重在设计组织机构生存与发展的“计谋和策略”,通过对组织结构以及内外环境的充分认识,分析并识别未来的机遇与威胁,厘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形成自我发展策略与目标。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组织机构,虽然不同于企业组织那样强调盈利与竞争,但是策略理论与策略研究同样是其“实践导向的学问”,对高校图书馆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1 实施阅读疗法的目标策略

绝大多数倡导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论者,其立论依据可归结为“两点需要”:一是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高校图书馆拓展服务领域、提升专业技能以增强社会生存能力的需要。首项“需要”是主流性立论依据,也是非常现实的需要;次项“需要”则似乎更关乎未来,考虑的是高校图书馆如何在21世纪乃至未来怎样在社会职业舞台扮演更重要角色。或许惟第二项需要不但关乎现实也关乎图书馆的生存空间扩张与社会价值维系,故不但有高校图书馆从业者以此作为开展阅读疗法的重要理由,图书馆学界人士也大声呼吁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

鉴于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存在着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现阶段实施阅读疗法的核心目标策略无疑应该首先定位于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上,通过开展阅读疗法为那些显在与潜在的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提供心理素质教育,帮助或解决其已有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阅读疗法的第二项需要显然应属于现阶段非急迫的、次要的目标选择。

目前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服务最佳着力点对象无疑是大学生,而非高校馆其他服务对象。对于大学生这个服务群体,还应该根据实施阅读疗法目标策略做相应的划分。对该群体中普遍存在却尚未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如有关学习与交际(恋爱、求职等)过程中的社交障碍,高校图书馆实施阅读疗法的目标策略必然要符合发挥素质教育职能的“首项需要”。此目标策略对应的服务方法是:①组织纸质或电子图书期刊、声频视频资料来加强特定馆藏资源建设,推荐阅读疗法书目,开辟专门阅览室;②以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③依靠网络技术,例如电子邮件(Email)、常见问题解答(FAQ)、电子公告(BBS)、文件传输协议(FTP)和视频声像咨询技术等,特别可以通过大学生广泛使用的QQ、MSN等通讯工具,向服务对象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个别参考咨询;④依托校园网在图书馆网站建立网上阅读疗法专页或专栏,开设网上留言信箱和交流论坛,以达到施教与辅助心理治疗目的。

2.2 实施阅读疗法的发展策略

现今比较广为人们接受的阅读疗法分类法,无论是杰克逊(Evalene P.Jackson)的“隐性与显性”两分法,还是阿琳・海尼斯(Arleen Hynes)的“一般与临床”两分法,或者是罗宾(Rhea Joyce Rubin)的“教养、临床与发展”三分法等,其分类角度或侧重于实施者(图书馆员、阅读疗法师或专业医师),或侧重于接受者(寻求阅读疗法帮助者),或者在分类时更多地考虑阅读疗法实施过程中实施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以及“环境”与“技巧”等,其类别的确立与差异主要是侧重点不同的结果。

笔者根据这些分类原则,试着将其归总为两类:“一般阅读疗法”与“专业阅读疗法”。前者指通过阅读活动以维护读者自身的人格健全、调节亚健康状态的强调自我管理的自疗式阅读疗法,主要包括杰克逊的“暗合(隐性)的阅读疗法”、阿琳・海尼斯的“一般阅读疗法”和罗宾的“发展阅读疗法”;后者则指强调通过阅读疗法的实施者与接受者间互动,特别强调实施者的主动介入发挥心理学与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诊断式的阅读疗法,主要包括杰克逊的“明确(显性)的阅读疗法”、阿琳・海尼斯的“临床阅读疗法”和罗宾的“教养院阅读疗法”。

按照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状况,以其学科专业背景考量,绝大多数工作人员仍是图书馆学、信息科学以及外语、汉语、哲学等人文科学专业出身,除非是医学院图书馆,否则医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几乎阙如。因此,阅读疗法发展策略应该采取由初级到高级的渐进方式,首先从“一般阅读疗法”入手,待人力资源等条件成熟后再加入“专业阅读疗法”;亦即

最初主要以编制“阅读疗法文献信息目录”与提供基础性心理素质教育为使命,再到“一般阅读疗法”与“专业阅读疗法”同时并行阶段,此时人力资源库里应已有能以个案方式治疗心理病的“阅读疗法师”,或称之为“图书治疗馆员”。

2.3 实施阅读疗法的人才整合策略

有研究指出,开展阅读疗法者除应掌握“一般的心理咨询知识”、“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多元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具备“谦虚、正直、诚实、坦荡,具有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人格条件。虽然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不理想,即缺乏医学、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但是若开展一般阅读疗法应该完全可以胜任,因为凭借图书馆学、信息科学专业等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同时注意发挥其自身的隐性知识,便足以应对工作挑战,但是若企图全面开展阅读疗法,即同时开展一般阅读疗法与专业阅读疗法,则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整合。具体人才整合策略可分为内部与外部两种。

内部整合策略指通过图书馆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局部调整与配备,注重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达到满足组织效率和目标的过程。近年来,“藏、借、阅一体化”的复合型服务模式是许多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在现今数字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共同支撑下,过去那种工作人员多集中于流通阅览部门的现象已经或应该随着服务功能的转换而变化,对馆内人员进行调整与配备已非难事。当然,在开展一般阅读疗法情况下,内部整合策略较容易实现也比较适宜,因为就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养要求而言,一般阅读疗法较专业阅读疗法委实来得低些。

所谓人才外部整合策略是指在学校之内、图书馆之外进行的人才整合以及学校以外、不同单位(譬如高校人员与医疗单位人员的合作)间的人才整合。笔者以为前种整合形式主要用于开展一般阅读疗法之时,后种整合形式更应在开展专业阅读疗法工作时采纳,此时高校图书馆既存的人力资源状况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表现在缺少能够真正胜任的“图书治疗馆员”。采取人才外部整合策略时可以比照实行“人才同盟策略”的原则,即建立学校内外部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合理流动机制与有效资源配置机制。譬如采取校内馆外人才外部整合策略,就需要图书馆专任阅读治疗馆员与学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或专业医师合作开展工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2.4 实施阅读疗法的组织结构策略

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的框架体系,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应于不同的组织目标设定和愿景,组织结构变革常常是对组织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整的结果。阿尔弗雷德,钱德勒认为“结构跟随战略”,他在《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若干篇章》里提出了“战略决定结构,结构追随战略”的概念,表明了组织结构必须依据战略而设计。有研究者指出:在组织内部,个体形成群体的组织方式有两种,即部门与团队。组织中最后形成的群体究竟表现为“部门”还是“团队”与组织结构的设计密切相关,而组织结构的设计主要关涉六个要素:工作专门化、部门化、命令链、控制跨度、集权与分权、正规化。

开展阅读疗法必须以合乎学校学生情况需要而制定的目标策略、发展策略等为前提,选择相应的组织结构。笔者以为,在发挥教育职能的目标策略下,以“一般阅读疗法”为发展策略时,高校图书馆所应选择的组织结构一般并无特别要求,此时的组织结构形式即使偏于传统形式,即以“部门”结构为主也能顺利开展工作,就是说此时的组织结构策略应该以强调效率为要,其特点是:“工作专门化”体现为相关工作可以由专任的合格馆员独立做,“部门化”表现为根据相同工作对馆员进行工作分组,在“集权与分权”要素上则实行由图书馆领导层单独决策等。

建立包括图书馆员、心理学家、临床医师、辅导员等各领域专业人员组成的“阅读疗法研究小组”被国内相关研究者认为是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有效组织模式。在此模式下,来自医院等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的心理学家、临床医师、专业心理治疗师与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专任馆员、学生辅导员等通力合作。的确,由这些多学科背景、不同单位(或部门)工作人员所形成的“团队”形态组织结构,有利于不同工作性质的组织成员更好地相互协作。组织结构理论认为,以团队形态呈现的组织结构是更为现代的组织结构模式,“共同努力”、“协同作用”、“团队绩效”等以及群体共同决策也共担责任为其特征,组织成员个人的成绩主要取决于相互之间能否有效合作。笔者认为,随着阅读疗法服务范围的扩大,特别是服务程度的加深,进而转入“专业阅读疗法”阶段时,组织结构应该转变为以“团队”为主的形态。

2.5 实施阅读疗法的营销策略

作为新的读者服务项目,阅读疗法并非天然地为大学生所了解与认识。据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2005年的调查,对“当你想到图书馆的时候,你首先想到什么?”这个问题,384名大学生提交了396条评论,70%的人首先将图书馆与书联系在一起,14%的人将图书馆与图书馆建筑联系在一起,将之与“信息、研究、资料、参考书目、娱乐”等主题相联系的评论所占比例都不足10%。由此可见,不能期望大学生对阅读疗法的认知度高过其对信息、研究、资料、参考书目、娱乐这些主题词及其事物的认知度!图书馆内外的宣传栏或告示板、宣传手册和传单等以及利用宣讲会或报告会、校园网络和图书馆网站、学校广播电台,甚至通过学工系统向学生宣讲等,都可能是高校图书馆会采用也该采用的阅读疗法宣传手段,但是,若想事半功倍更有必要借鉴企业营销的策略。

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市场细分”指按照某一标准将消费者市场细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而“目标市场”指按消费者的特征把整个潜在市场细分成若干部分后,再根据产品或服务本身的特性,选定其中的某部分或几部分的消费者作为综合运用各种市场策略所追求的销售目标,此目标即为目标市场。既然阅读疗法是针对具有某种心理问题或生活障碍的对象提供的服务,所以并非全体学生都有此需要;而需要接受阅读疗服务的学生,其所存在的问题或有待克服的障碍也各不相同,某类学生只需接受“一般阅读疗法”即可,而另一类学生或许必须接受“专业阅读疗法”才行。为此,高校图书馆首先需要借助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的营销理念和方法,确定哪些学生需要阅读疗法服务,采取“差别性市场策略”或“集中性市场策略”来设计与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疗法营销计划与方案,譬如可以采取“反复服务传递策略”和“事件营销策略”,以及所谓“环境营销策略”等,已有部分阅读疗法研究者对此做了初步研究。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界开展阅读疗法既是社会特定群体(大学生)的需要,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或许难以做到全面地展开,但是可以从“一般阅读疗法”做起,并通过图书馆员与学校心理辅导咨询教师等的合作,经过一定阶段的充分实践与人才准备后再进入“一般”与“专业”两类阅读疗法兼而有之的新阶段。但是有效实施阅读疗法则需要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周详而严谨的策略性实施方案,如此才能保障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界的开展名至实归。

参考文献:

[1]沈固朝,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图书情报工作,1998(4):12-15,54

[2]蔺桂瑞,赵凯,梁凌寒,等,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北京,2009:4-9

[3]王波,阅读疗法的类型,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6):47-53

[4]宫梅玲,高校馆图书治疗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图书馆杂志,2005(2):42-44

[5]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孟昕,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4-15

[6]杨炎轩,从教研组到教师团队――组织结构理论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9(8):57-60

[7]黄润芬,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4):60-62

[8]司莉,陈碧娟,高校图书馆面向大学生营销的障碍分析与对策图书馆论坛,2D08(6):187-192

[9]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郭国庆,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5-183

[10]杨梅,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营销策略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0(5):83-86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外来劳务工;读者服务

1概述

外来劳务工,泛指从农村或中小城镇到大中城市务工,而没有取得当地常住户口的特殊群体,其范围涵盖了外来工和农民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6 261万人,比2011年增长3.9%。由于“劳务工”这一称谓的范围比“农民工”和“外来工”更大,对该群体更具概括性,因此,本文所进行的图书馆对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研究,也包含了目前国内对“农民工”和“外来工”群体的图书馆服务研究。

外来劳务工是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劳务工群体的不断壮大,他们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为了向外来劳务工群体提供更好的图书馆服务,2005年9月,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在辖区内的福永大洋工业园区建起了第一家专门为劳务工服务的图书馆——福永大洋分馆;2008年4月,深圳市首家命名为“劳务工图书馆”的宝安区图书馆艾美特分馆正式对外开放。随着各地劳务工图书馆的不断建成,国内图书馆界对于为劳务工(或农民工、外来工)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根据对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检索发现,此类研究最早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图书情报知识》2005年第1期中倪传明和祝东红联合撰写的《把农民工纳入到主流文化视野中:论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1]。而随着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民工教育模式探索”(DGA0501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06BSH024)立项开展研究,通过对北京、武汉、深圳三地劳务工的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进行调研,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组较有价值的调查数据[2] [3] [4]。

为了更好地把握研究脉络,笔者对CNKI进行了检索,把检索范围设为“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类别,检索关键词设为“农民工”“劳务工”“外来工”和“外来务工”分别进行检索,时间截止到2012年底,检索结果合并后过滤掉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和报道性文章,共得到该领域学术论文149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了解目前国内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开展服务的现状,为政府建设劳务工图书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并反思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与服务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2统计数据分析

2.1 发文数量与时间分布分析

从发文时间分布来看,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问题最早的学术在2005年,之后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达到研究的顶峰,2012年稍有回落。从表1可以看出,对该领域的研究兴起时间并不长,2005—2007年属于研究起步阶段,2008—2010年研究稳步发展,文献数量逐渐增加,2011—2012年进入研究的繁荣阶段,发文量进一步提升。对照国家有关部门近年来的关于劳务工群体的规范性文件,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维权手册》;2006年,国务院推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等等,不难发现,业界对劳务工群体服务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正是密切配合了政府部门近年来日益关注该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图书馆行业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

3.1 理论研究

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的理论问题的文献不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知识援助论。以王子舟等人为代表,通过对劳务工知识贫困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提出图书馆向劳务工群体实施知识援助的制度创新方法与具体行动方案[5];周新跃等人则提出,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知识管理机构,应向农民工提供以知识资源、技术资源为中心的专题知识组织服务[6]。2)补偿教育论。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物质或活动的载体功能上,社区图书馆都可承担起社区农民工补偿教育的重任[7]。3)社会资本重构论。农民工现代城市型社会资本的重构对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8]。

3.2 建设与管理体制研究

专门研究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体制的文献数量最少,只有寥寥几篇,但对于劳务工图书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却是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朱亚萍认为,要建立起劳务工图书馆的服务运行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后续发展保障机制,按照辖区地域特点和图书馆的服务半径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区域内逐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宽、结构合理、发展均衡、效益显著的劳务工图书馆网群[9]。

3.3 服务内容研究

论述为劳务工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文献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流,大约占了149篇文献中的2/3。大多通过对图书馆性质与职能的阐述,指出兴建劳务工图书馆的必要性,或强调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服务的意义,并介绍相应的服务措施。如朱明认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是信息情报的缺失,因此,建构农民工信息情报机制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一个基本路径[10]。郑小红提出,图书馆应该按照柔的要求和平等开放的原则,提供多元化服务项目,延伸服务范围,改善新生代外来工的文化生态环境[11]。

3.4 实证研究和地区经验总结

主题属于实证研究和地区经验总结的文献各有十多篇,主要通过对某一地区劳务工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结果分析影响劳务工利用图书馆的障碍和因素,提出解决方法;或以某一区域推行劳务工图书馆服务的经验和教训作为样本进行分析,为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这两类主题文献的研究对象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主要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东中部省会城市为阵地开展调研,这一方面显示了劳务工群体在这些区域生活与流动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地开展劳务工群体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性与先行性。

4研究现状评析与展望

4.1 研究现状与不足

4.1.1 研究与实践推动政策出台。业界对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促进了相关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业界创新服务手段,为劳务工群体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人性化服务,效果显著;另一方面,通过实证调查和对区域样本的研究,业界从服务模式、人员与经费保障、服务可持续推进等方面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已初具规模,为当地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比如,深圳市在2013年4月16日出台的《深圳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定》,就是该市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的第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当中对外来劳务工群体享受图书馆服务从制度上提供了政策保障。

4.1.2 服务内容研究收获较大。研究图书馆为劳务工群体提供的服务内容与具体措施的文献占了较大的比例,虽然当中存在一部分重复列举普遍经验做法的陈述性文献,但也有一部分文献提出了较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做法。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图书馆的劳务工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一馆舍和单一形式,而是从服务范围的延伸,服务形式的多样化,甚至服务人群的细分等方面都在反复的论证和具体实践中收获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劳务工子女、新生代劳务工等特定群体的图书馆服务研究,以及对劳务工群体的知识援助、阅读保障、信息权益保护、柔等的研究,都体现了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4.1.3 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首先,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大量的文献除了强调这项服务的必要性以外,主要停留在探讨开展具体服务措施这一层面,重点探讨劳务工图书馆服务持续开展的保障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的文章非常少。而这恰恰是确保这项工作深入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环节。其次,对服务人群的界定不统一,导致该领域的理论研究非常松散而不成体系。大部分文献研究对象为“农民工”,而把从中小城镇进入大中城市务工的群体排除在外,还有部分文献研究对象为“弱势群体”,把劳务工与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归入一类,前者的研究对这一群体把握不够全面,后者则是研究的专指度和针对性不足。因此,尽早厘清“外来劳务工”的概念和涵盖范围,有利于该领域研究的继续开展。

4.1.4 实践研究存在区域局限性。目前该领域的实证调查与实践研究主要局限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这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外来劳务工人数众多,政府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劳务工群体进入的城市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地区,其他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同样存在着数量庞大的进城务工群体。而在这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保障相对滞后,劳务工的图书馆服务权益更应受到关注。

4.2 研究展望

开展外来劳务工群体服务既是图书馆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又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图书馆界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综合以上分析,在今后该领域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以下问题。

首先,应该重视劳务工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问题。通过目前国内不同区域建设劳务工图书馆的成败经验,探索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制度安排、人员经费保障、考核机制等,评估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研究政府、业界与社会力量在这项工作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等等。

其次,要重视劳务工群体细分服务的研究。当前,新生代劳务工的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他们与第一代劳务工相比,群体特征与服务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还有劳务工子女的服务问题、劳务工融入城市成为居民后的服务问题等,都值得业界去探讨。

最后,还要结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拓宽劳务工群体服务的思路。产业结构转型最终会影响到外来劳务工群体的构成。应该认识到,外来劳务工是一个流动的群体,因此图书馆所面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服务群体,群体的变化必然导致服务需求的改变,因而也会对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对劳务工图书馆建设的规划也应该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进行长远的谋划。

[参考文献]

[1] 倪传明,祝东红.把农民工纳入到主流文化视野中:论公共图书馆如何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5(1):107—109.

[2] 郜向荣,侯玮辰,王子舟.北京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的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4—10.

[3] 董克,张珂,程良,等.武汉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11—17.

[4] 吴丽娟,吴志伟,朱海明,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知识能力及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18—24.

[5] 王子舟.图书馆如何向农民工提供知识援助[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1):4—8.

[6] 周新跃,罗涛,李煦,等.金融危机下面向农民工自主创业知识组织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9):200—202.

[7] 朱明.社区图书馆发展路径探析——以某市S社区农民工补偿教育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7(3):12—15.

[8] 杨玫.社区图书馆在农民工社会资本重构中的作用[J].图书馆建设,2008(10):47—50.

[9] 朱亚萍.劳务工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3):54—58.

[10] 朱明.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信息情报机制的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08(2):87—89,96.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图书馆 大数据 数据存储 数据挖掘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数据监护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6-0015-07

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已步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中,数据作为一种资源如何加以高效利用并开发出其中的价值,这也成为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企业界、投资者普遍关注的问题[1]。

1 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这个名词并不新鲜,早在1980年代,美国就有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20多年来,各个领域的数据量都在迅猛增长,美国的企业界、学术界也不断地对这个现象及其意义进行探讨,‘大数据’这个名词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重要,最后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发展战略。”[2]

大数据之“大”跟数量这一维度密不可分。有学者指出“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2]那么,大数据的“大”究竟大到了怎样的尺度呢?“一般认为,大数据的数量级应该是‘太字节’的。我们也并不需要给‘什么是大’定出一个具体的‘尺寸’,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尺寸本身还在不断地增大。此外,对于各个不同的领域,‘大’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无需统一。”[2]

但定义大数据需指明“4V+1C”共计五项显著特点,而数量只是其中一项。“4V”就是Variety、Volame、Velocity及Vitality,即多样性、大容量、高速度及时交性。业界由于对以上特点特别是前3“V”的认识,达成了一致,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不再赘述。“1C”就是Complexity,即通过数据库处理持久存储的数据不再适用于大数据处理,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满足异构数据统一接入和实时数据处理的需求[3]。”

2 大数据的由来及其应用领域

大数据来自于数据量的自然累积和增长,是存储器价格、CPU处理能力、互联网带宽发展和网络接入设施数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海量存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字图书馆、云计算、物联网和社会性网络等技术发展的自然延伸。可以说,没有海量数据的不断泛滥就不可能出现大数据技术。“根据IDC监测,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意味着人类在最近两年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之前产生的全部数据量,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总共拥有35ZB的数据量,相较于2010年,数据量将增长近30倍……大数据时代的超大数据体量和超过80%比例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在,已经超越了传统数据库的管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将是IT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它将帮助人们从大体量、高复杂的数据中提取价值。”[4]对于除计算机行业之外的诸多行业而言,大数据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5] 。

2.1 商业智能

大多数传统BI(Business Intelligence)工具都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局限:首先,它们都是‘预设——抓取’工具,由分析师预先确定收集什么数据用于分析。其次,它们都专注于‘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s),也就是我们知道问题是什么,然后去找答案。而大数据会给出一些未知的未知,也就是你没有想到的一些问题的结果,随着计算和存储硬件变得非常便宜,配合大量的开源大数据工具,人们可以非常‘奢侈’地先抓取大量数据再考虑分析命题。可以说,低廉的计算资源正在改变我们使用数据的方式。此外,处理性能的大幅提高(例如内存计算)使得实时互动分析更加容易实现,而‘实时’和‘预测’将BI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未知的未知。”[6]

2.2 公共服务

“今天,城市正面临预算超支、基础设施难题以及从农村和郊区涌入的大量入口。这些都是非常紧迫的问题,而城市,也正是大数据计划的绝佳实验室……客观的市政数据,是消除争端,维系公民社会的最佳纽带。当然,前提是让公民能够访问这些数据……伴随着各国政务的数字化进程,以及政务数据的透明化,公民将能准确了解政府的运作效率。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是大数据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6]。

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中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必要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技术应用潮流的影响,而为了更好地实现大数据技术的优化应用,信息管理业内人员必须亟早了解大数据技术及其将会给图书馆事业带来的影响,以防变革临近之时整个行业都处于被动地位。随着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图书馆事业的民众基础也在不断壮大,相应的读者和资源类数据也在膨胀之中,整个行业在客观上也需要新技术工具的强力支持。

2.3 市场营销

“具体来说,是提升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接触点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电话和邮件地址,发展到网页、社交媒体账户、博客等等。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渠道里跟踪客户,将他们的每一次点击、收藏、‘顶’、分享、加好友、转发等行为纳入企业的销售漏斗中并转化成收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就是所谓的‘360度客户视角’。”[6]大数据技术在此方面的应用也能很大程度上给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带来极大的启迪。

3 关于图书馆职业已有的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图书馆职业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知识的交流与利用为己任的职业,而专业化的图书馆职业包括三个活动领域:实践活动、研究和教育。图书馆职业的实践活动旨在运用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对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保管、传递,对人类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整理,促进其交流和利用[7];”从图书馆职业的定义和构成来看,其是与知识和信息有着天然和紧密联系的职业,图书馆职业如果离开了知识和信息就根本无法产生,更遑论在人类社会中的长期存在和持久发展了。而数据概念的外延与信息和知识的外延本身就交错重叠,不可分割,数据是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术界也普遍认同:数据作为原始类的产品可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提炼转化为信息和知识,以便在人类生产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对大数据主题的适当研究本是图书馆职业的份内之事,同时也是其认清时展方向,主动把脉并参与到社会发展脉动之中的体现,显示出图书馆职业在信息社会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能力的迅速提升。

3.1 图书馆学研究教育与大数据

3.1.1 国外图书馆事业对大数据已有的研究与教育活动

图书馆学已有的研究中与大数据产生关联的包括网络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的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信息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进步,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而来的大规模数据来实现的。而传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而极大地拓展了其研究范围,从以往只能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研究扩展到评价和预测型的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者也参与了诸多的研究项目当中,包括为促进标准化运动而开展的“语义网社区与关联开放数据运动”(Sematic Web community and Linked Open Data initiative)等[8]。新西兰的奥塔哥大学图书馆则承担了奥塔哥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项目的研究,部分机构如美国维吉尼亚州立大学开始组建科学数据咨询小组,而图书馆员和数据管理者则为学者们充当了咨询顾问的角色[9]。

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项目表明,图书馆员在数据监护(Data Curation)工作当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包括分析数据集合之存储需求、数据管理规划、最佳实践经验的传播、收集与传播数据集合以及完成数据保存标准的制定[9]。Uribe和Macdonald在2008年提出:数据监管工作将会得益于图书馆员传统的索引、编目和其他的信息组织技术。而Lyon在2007年所提出的大学图书馆员或者学科馆员是承担数据监护任务的理想人选的观点,目前已经受到业内的广泛认同。Huwe在2009年提出要采取政治手段推进图书馆与数据中心的合并。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是看高等教育机构能否认同图书馆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与支撑作用,而目前许多图书馆已经参与到高校机构库的管理运作当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使命,图书馆的职责才可能会被进一步加以拓展[10]。由Higgins于2008年提出的目前非常流行的“数字监护中心生命周期模型”,Heidorn经过分析认为,对于图书馆而言,这一生命周期中的“数据保存的规划”步骤可以并入数字机构库的文件实体管理当中。而“群体环境的观察与参与”步骤中,不同的数据实体适用于差异性的社会群体,而社会群体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标准和实践模式,这些都是图书馆需要密切关注的[9]。

另外,美国学者对图书馆员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角色和所需专业技能做了调查与设想。他们认同图书馆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中承担起数据管理的职责这一观点,同时也通过实证型研究认识到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员并不具备数据科学家必备的素质结构,细分了这些技能并分析了差距所在[11-12]。

密歇根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都已经开设了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和研究方向。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已经围绕元数据、数字格式和数据迁移等主题开设了数字馆藏课;诸如调试和管理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应用型技术;包括采购、政策发展和组织结构等内容的数字馆藏管理;带有存储标准、软硬件和格式废弃等内容的存储课程;以及将不同技能整合好以完成数字管理方案的案例研究课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目前也已经可以提供数字信息管理方向的硕士学历证书[13]。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则开设了一个数据监护方向的硕士学历教育项目[14]。而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也在安排基于专业的信息学课程和一个新的信息学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6月间伦敦的国际监护教育论坛投入使用,这也给数字监护领域的培训课程体系的讨论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机会[15]。

3.1.2 国内图书馆事业对大数据已有的研究与教育活动

目前中国大陆相关主题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在CNKI中以“图书馆”和“大数据”检索期刊论文的篇名和摘要,检索出的目标文章只有一篇,即杨海燕发表在2012年第四期《图书与情报》上的文章《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服务浅析》。相比之下,国内对“数据监护”这一主题的关注度稍高,其主要是针对高校图书馆这一较为专门的领域展开研究的。在CNKI中就篇名检索“图书馆”和“数据监护”同时出现的学术论文,以及“图书馆”与“data curation”在篇名上同时出现的论文共计7篇,分别是:杨鹤林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2期上的《数据监护: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新探索》和发表于《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年第2期上的《从数据监护看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机构库建设新思路——来自Data,StaR的启示》;程莲娟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1期上的《美国高校图书馆数据监护的实践及其启示》;沈婷婷等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第2期上的《数据监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展望》;时婉璐等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10期上的《数据策管:图书馆服务的新创举》;崔宇红发表于《图书馆杂志》2012年第10期上的《E-Science环境中研究图书馆的新角色:科学数据管理》和刘雄洲等发表于《图书馆》2012年第5期上的《国外数据存管实施现状及其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启示》。从有关“数据监护”的专业文章来看,进入2012年发表这方面论文的情况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另外从论文标题就可看到不同研究者对data curation的用词不尽相同,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很容易因为检索词使用的疏漏而出现大量漏检现象。这也说明对data curation与高校图书馆结合的这一专门领域的研究属于国内前沿性课题,亟需统一概念和用法,否则会给之后的研究和业界的理解与应用造成混乱。

而在国内信息管理学领域,也已经出现了少量有关“大数据”应用的文章。用“信息管理”和“大数据”两个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群期刊文章的篇名角度查找,找到了四篇目标主题的文章分别是:⑴冯华中的《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管理》,发表在《电脑商报》2011年9月26日第26版上;⑵李奕编译的《建立信息管理框架 应对大数据挑战》,发表在《中国计算机报》2012年3月26日第26版;⑶程士安的文章《以搜索引擎为导向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管理》发表在《广告大观(综合版)》2012年第8期的第15页;⑷发表在《网络与信息》2012年第4期第7页上的文章《大数据时代下企业信息管理新革命》则是以liusd这样的匿名发表的。通过阅读,发现目前信息管理及其相关领域中对大数据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所做的考察,而且专注于对大数据技术在盈利性企业中的应用,而并未涉及包括图书馆在内公益性机构的技术应用问题。

3.2 国外图书馆工作实践与大数据

2012年4月26日,有消息[16]称哈佛大学图书馆将要把图书大数据公之于众。这些数据共计由73家图书馆分馆提供,共涵盖了1200多万种资料,内容包括书目数据、收稿、地图、视频和音频等。这些数据将会在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中提供下载,哈佛大学图书馆实验室的副主任称,每种馆藏均提供了多达100个不同属性的值,以此来促进世界范围图书目录的开放以及对新型应用性产品的研发。

美国俄亥俄州OverDrive公司是一家电子书、有声书等信息产品的多渠道经销商。其2012年4月所的第一辑《大数据报告》中称,该公司长期以来与大量各类型的图书馆合作,从图书馆中收集数据提供给出版商和其他有合作关系的图书馆,供其开放存取,这些数据主要包括电子书和数字有声书的流通状况、读者的图书需求状况、图书馆网站访问的拥堵状况和人口统计学等信息。该公司由分析数据也发现,图书馆的电子书借阅也会促进出版与经销商图书的零售额,特别是图书馆网站上的读者推荐阅读书目和出版商的营销活动,都会培养消费者对出版商的忠诚度,而同时,OverDrive公司也会通过Buy It Now网上商店等渠道为图书馆提供其所不具备的书目记录,因而也给读者预备了发现图书的崭新途径[17]。

部分高校图书馆就“数据监护”展开探索性的实践和研究,也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启示。而巴斯大学在2012年初成功获得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资助,以帮助其完成Research360(R360)项目,从而达到在机构内嵌入优质的数据管理实践过程的目的。R360项目开发出一个终端对终端的360度机构科研生命周期的概念并勾画出了包括六道程序的示意图。其同时还列出了在科研数据管理过程的不同操作中大学图书馆可以提供哪些支持性的信息服务并归纳出四点工作原则,分析得出了图书馆当中与科研数据管理相关的职位及其职责、要求和需维护的社会关系。在专门职位设置方面,巴斯大学则指定了一位机构的数据科学家参与到R360项目中,其职责在于推动跨机构研究数据的管理实践[17]。其他的数据管理岗位的设置请参阅(见表1)。

可以看出,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各高校对data curation实践活动的开展已经较为普遍,都设置了专门的岗位将data curation作为一项特色性和前沿性的服务加以推广,并在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支持专门科研项目的数据服务也已经开展,对于普渡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联合申请的“数据简介”项目、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图书馆承担的奥塔哥生物多样性数据管理项目、以及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所组建的科研数据咨询团队,图书馆员和数据管理员在这些项目当中都承担了为科研人员提供咨询指导的任务,诸如帮助其确定项目数据管理需求,并将所有资源需求用已有的数据监护工具加以可视化[17]。 相比之下国内不仅研究方面凤毛麟角,另外也还尚未发现针对大数据概念和技术的资源采集和特色服务活动,因而可以看出国内业界对大数据的应用远远落后于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进度,因此需要在理论界加以深入研究和广为宣传的同时,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引进与应用。

4 大数据应用于图书馆可能产生的问题暨研究导向

4.1 新兴的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和完善尚需时日

微软的一位杰出工程师Christian Huitema提出,人类要做到从大数据集中熟练提取真正的知识,还需再经历十年以上的时间。MetaFacts的首席分析师Dan Ness则认为,直到2020年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前景才能基本清晰,人类也才能够利用大数据最终做出明智的、有远见的决策[36]。主要的问题就出在其可靠性、易用性和隐性成本方面[37]。信息技术可谓是大数据的催化剂,没有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充分应用,大数据便无法在任何一个行业内发挥积极作用。

4.2 在怎样的尺度内去认识和推广大数据的概念、技术和工具

图书馆行业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型行业,在大数据应用时可能会遇到推进动力不足等问题,而且有研究显示,国际化程度越高的行业从大数据应用中获得的绩效增长越明显。而单个图书馆本身(国家图书馆除外)主要服务于本地社区的民众,因此我们在应用这一技术的同时需对其效果有一个客观性的预估。相比之下,民营性质的机构则可能会为了赚取高额回报或提升自己知名度和社会认同度等而盲目地利用这一技术,在高额成本之下却未收到相应的回报。过犹不及,两者都非智选,因此辩证地认识这一前沿领域,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开展研发、选择、引进和调试等工作是极端重要的。

4.3 大数据技术和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是否会进一步加深信息鸿沟

目前已经有不少专业人士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和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是否会进一步加深信息鸿沟这一问题[36]。可以预见,在国内,一线城市的科研高校类图书馆率先开展了数据管理服务之后,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因而客观上也会拉大其服务水平与其他地区、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差距,但相对来说也会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差距。发展是硬道理,当务之急是大馆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努力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同时也与国外同行增进交流,共同认识、分析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这一问题。

4.4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还能否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乃至国家机密

从图书馆这一社会机构的传统来看,其一直注意保护用户个人的隐私权,甚至国家权力也不能凌驾于隐私权之上。但在大数据时代,为了给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从各类渠道、不同领域内摄取用户信息并分析其阅读行为成为不可避免的诸多数据工作之一。知晓读者的详细背景而又严控其传播范围,坚定地维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权,这就需要新时代的图书馆员具备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4.5 大数据时代的人才瓶颈问题

由于大数据是一项革命性的前沿技术,并且其需要跨学科的学习经历,操作难度极大,因而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领域。有学者指出,到2018年,美国将面临1500000个掌握大数据应用分析方法的技术经理和分析师的缺口,另外欠缺19000个能深入分析数据的数据科学家[38]。我国图书馆界应该开放心态,向美国同行和其他领先行业学习先进经验,采取措施积极培训本土的数据监护人才,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国内同仁密切关注国外进展,争取尽快展开探索性实践;推荐优秀图书馆员加入现有的科研团队中并承担“数据监护员”的角色,通过实践为团队提供数据监护操作技能及策略。图书馆界也应针对可获得的数据集开始收集工作,以此开始探索数据监护活动,分析并总结用户需求及使用规律,为数据监护提供基础资料。

5 结语

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正式宣布推出了“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并联合六个联邦政府部门承诺投资两亿多美元,用于推动全美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开发,以便提升从大量、复杂的数据集合中获取知识和洞见的能力。这一国家资助项目是大数据从机构和行业行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分水岭,表明大数据已经被正式提升到战略层面,在经济社会个层面开始受到普遍重视[39]。

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的进步给当前软硬件数据处理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因而必然催生出大数据这样崭新的数据管理和处理模式。一方面大数据本身的性能优越适用,另一方面有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其的认同和大力支持,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大数据的研发与应用将会如火如荼进一步深入开展,进而渗透到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社会的各个行业。图书馆作为技术敏感度极高的一类机构,其从业者应持续关注大数据,积极思考并尝试解决图书馆信息服务和资源发现中的大数据问题,这也是图书馆克服目前资源发现领域技术上和模式上的局限性,获得创新突破的关键。另外,作为异构形式存在的大数据,数据发现效率与数据的规范程度是呈正比的,而图书馆行业对知识规范性控制的思想和技术方法恰巧在大数据领域有了用武之地。或许,诸如如何构建一个通用的规范控制机制以确保异构数据的互操作这样的问题,会成为图书馆从业者将行业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发扬光大,进而带领整个行业在飞速变化的知识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崭新契机。

参考文献:

[1]熊金超等.全球迎来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越来越有用资源[EB/OL].[2012-11-14]. .

[4]光大证券.大数据或成重要投资主线[EB/OL]. [2012-11-19]..

[5]李奕.计算革命与数据价值—2012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技术大会专题报道[N].中国计算机报,2012-10-15(016).

[6]关志刚编译.大数据最具潜力的三大应用领域[EB/OL].[2012-11-16]..

[7]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

[8]Cassidy R. Sugimoto, Ying Ding, Mike Thewal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 Big Data Era:Funding,Projects,and Future[a panel proposal][EB/OL]. [2012-11-24]..

[15]Liz Lyon. Incremental Change or Revolution?Libraries and the Informatics Transform[EB/OL]. [2012-11-25]. .

[17]Spolanka. OverDrive announces a series of “Big Data”reports[EB/OL]. [2012-11-24]. .

[33]University of Regina. Marilyn Andrews[EB/OL].[2012

-11-26]. https://www.lib.umn.edu/datamanagement.

[34]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Murray Library[EB/OL]. [2012-11-26].http://library.usask.ca/murray/data-and

-gis/.

[35]The Central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Social Sciences.CEACS Data Library[EB/OL].[2012-11-26].http://www.march.es/ceacs/biblioteca/datalib/.

[36]Janna Quitney Anderson,Lee Rainie. Big Data:Experts say new forms of information analysis will help people be more nimble and adaptive, but worry over human’s capacity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se new tools well[EB/OL].[2012-11-26].http://www.a51.nl/storage/pdf/PIP_Future_of_Internet_2012_Big_Data_7_20_12.pdf.

[37]李智编译.大数据带来高成本 Hadoop需继续完善[EB/OL].[2012-11-26].http:///article/2012-04-23/2804943.

[38]James Manyika et.al.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EB/OL].[2012-11-27].http:///insights/Mgi/research

/technology_and_innovation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

for_innovation.

[39]赛迪智库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所.美国将发展大数据提升到战略层面[N].中国电子报,2012-07-17(003).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北欧 高校 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技能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60-06

The Adva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Nordic

Jia Erpe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brary, Xi’an, Shanxi, 710048)

Gu Xiujie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Library, Xi’an, Shanxi,710048)

Abst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line survey, the advan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Denmark, Finland, Sweden and Norway are introduced, and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re reviewed. Four universities are chose as samples, and their advances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are surveyed in terms of pedagogies, contents, evalu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Nordic;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skill

CLC number: G254.97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60-06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的基本人权、终身学习的核心技能[1]和国家创新的基础。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组织机构、学术活动、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实践等方面对北欧四国(丹麦、芬兰、瑞典、挪威)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哥本哈根大学、赫尔辛基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俾尔根大学为例,从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教学内容、结果测评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各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

1 北欧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背景

1998年,Elisabeth Arkin在丹麦提出信息素养,[2]后被该国图书馆界作为重要的术语,不过起初还没有确切的涵义,与之相近的表达有IT 学习、信息转化知识的能力、终身学习等。随后发展中,各种政策报告都指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2003年1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丹麦国家大学校长会议,在报告《知识:丹麦的大学图书馆战略视角》[3]中提出培训学生信息检索的能力。各种学术会议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起到了推动作用,2006年皇家图书馆(Royal Library)和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主办了第四届“创造知识”(Creating Knowledge, CK)国际会议,强调学生进行跨机构部门的合作。

芬兰的研究图书馆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图书馆用户的指导和教学工作,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在70年代就为学生开设了情报学(informatics)的课程。[4] 2004年芬兰教育部了《教育和研究2003-2008》(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3-2008)发展规划,并在“科研系统的发展”(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system)中指出图书馆要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进,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5]同年,各高校图书馆发起了“信息素养课程计划:2004-2006”(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Project 2004-2006),[6]旨在将信息素养整合到科研学习中去,该项目由赫尔辛基大学负责协调。2006年至2009年芬兰科学院(the Academy of Finland)开展了“网络搜索,信息素养和学习”项目,旨在研究网络搜索、信息素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在网络信息环境中信息素养和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

2003年,挪威学者Audunson & Nordlie将信息素养概括为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传统素养(traditional literacy)和交流素养(communicative competency)三类,[7] 其中,计算机素养主要包括一些技术能力;问题识别、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理解的能力称为传统素养;运用数字化技术交流的能力称为交流素养。2004年6月,教育部与研究委员会提出,学校图书馆要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数字能力(digital competence)等。[8]同年12月,挪威高等教育机构委员会在《大学和学院图书馆在素质改革实施中作用的评估》中指出,图书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查找、筛选信息,克服信息超载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9]

在瑞典,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在相关法律中也得到了体现。在瑞典高等教育法(Hogskolelagen 2002)中,就要求高等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科学地查找知识、评价知识和适应知识发展的能力。[10]

2 北欧信息素养组织机构及其活动

2.1 北欧信息素养组织机构

北欧信息素养论坛(Nordic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um,NordINFOLIT)[11][12]是组织协调北欧各国之间合作的地区性组织,目前主要开展三类活动:“北欧图书馆信息素养夏令营”、“关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项目标准和指导方针的研讨会”和“创造知识”国际会议。

丹麦图书馆馆员协会(Danish Union of Librarians)[13][14]通过发展基金支持信息素养项目的开展,并下设了“图书馆和教育”(libraries and education)、“作为教师的图书馆员”(librarian as a teacher)两个组织。图书馆用户教育论坛(Forum for Library User Education)是丹麦研究图书馆学会(Danish Research Library Association)[15]下属的机构,主要针对研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活动。

在芬兰高校图书馆协作中,芬兰高校图书馆理事会(Council for Finnish University Libraries)起到了推进作用,组织完成了信息素养课程计划,创建了信息素养网站[16]、Klaara问答库(Klaara Question and Answer bank)[17],《2011年行动计划》(Action Plan2011)也将发展信息素养教育、支持教学作为图书馆的重要行动之一。[18]

前身是BIBSAM部的瑞典皇家图书馆国家合作部(Nationell samverkan)是瑞典图书馆领域的大部分信息素养项目的发起者,在瑞典信息素养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

2.2 北欧信息素养学术活动

2.2.1 “创造知识(CK)”国际会议

“创造知识”的前两次会议都是在瑞典马尔默大学召开的,高等教育和信息素养是第一次会议的焦点,在第二次会议上,Christine Bruce提出了信息素养关系模型,Gunilla Lilie Bauer介绍了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资源中心的创建,会议重点讨论了学习环境的问题。冰岛会议着重讨论了图书馆在学习环境中的教育角色,会议论题包括信息素养和学习,信息素养和教学,教师和图书馆员的合作,学习环境中的教学和技术,信息素养的研究和案例,信息素养评估等。丹麦会议强调学生进行跨机构部门的合作。随着信息环境是图书馆界面临的新问题,芬兰会议围绕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图书馆教育的挑战和图书馆的技术等进行了大会讨论。第六次会议突出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并论述了有效学习环境的建立(见表1)。

2.2.2 北欧信息素养学术会议[26]和夏令营[27]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推出了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给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2003年在芬兰瓦萨(Vasa)召开的第一次北欧信息素养研讨会,讨论了已有的评价标准,强调图书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随后开始着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翻译工作。2006年4月,奥斯陆大学学院学习中心承办了题为“从博洛尼亚(Bologna)到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的第三次北欧信息素养研讨会,论述了“图书馆作为学习空间”、“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新方向”等论题。从会议的讨论内容上看,和“创造知识”会议共同点很多,很注重图书馆员的角色和学习环境的变化。

信息素养夏令营从2002年到2010年已经连续举办了9届。夏令营的议题丰富多样,如2006年第五届暑期夏令营的主要议题有图书馆教学方法、数字能力、循证图书馆、信息素养新视角等;2007年夏令营关注通识教育、抄袭(剽窃)、信息素养教学评价、图书馆合作等内容,第九届围绕学生信息通信行为、虚拟学习环境、远程学习和社会技术等议题开展活动,第十届夏令营拟以“从数字图书馆到数字学习的转变”为题目,主要关注学习过程、数字化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3 北欧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高等学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机构,北欧高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如,LIBRARY TEST是哥本哈根大学(CU)联合开发的在线学习测试平台;Study Metro以地铁线路的方式将“学术论文标准”、“撰写学术论文”、“研究”、“信息素养”等模块信息呈现出来[28];SIWM提供了情景学习和测试功能;Search & Writes指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和撰写论文等。[29]为了深入了解北欧国家信息素养开展情况,本文对北欧四所高校的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见表2)。

3.1 样本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概况

3.1.1 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CU)

哥本哈根大学是丹麦最大的科研和教育单位,学校从新生入校起就注重学生各方面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设置了三种形式的信息素养课程,包括各种短期讲座、在线教程以及检测平台等。CU图书馆主页特别设置了“新用户”栏目,介绍图书馆账户注册、文献获取、基本设施、使用帮助等内容,对于新入校的教职工和博士,可以由馆员带领参观图书馆了解各种资源和服务。[30]

CU图书馆下属的学院图书馆(faculty library)通过开设各种讲座进行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结合学科专业,针对性很强。讲座内容包括图书馆服务介绍、数据库应用、参考文献管理、著作权等,少数讲座主要针对硕士、博士高层次人群,该类课程少部分有1个学分。[31]此外,学校每学期会组织一次国际学生学术写作研讨会,研讨会后要系统地组织撰写文章、进行科研工作,参加全部项目的学生可以得到2.5个学分。

ILT(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是哥本哈根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负责的网络学习平台,内容主要有检索、信息源、检索、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参考文献、主题区域7个模块。[32]基本上按照用户查找、使用信息的整个流程来编排,其中“主题领域”针对该学院的学科专业,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

CU、丹麦电子研究图书馆(DEFF)、南丹麦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发了LIBRARY TEST测试系统,系统分为5个部分:检索方法和技巧(Search methods & technique)、信息种类和检索站点(Material types & search sites)、信息源和评价(Sources & criticism)、规则和好的做法(Rules & good practice)、你的学科和资源(Resources & your subject),每个部分围绕主题设置了若干项选择题,完成后系统自动计算机结果。[33]这种交互式平台集学习、测试于一体,学生的信息活动随情景逐渐进行发展,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对测试结果的排序使学生拥有一定的成就感。

3.1.2 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 of Helsinki,UH)

“ICT Driving Licence”[34]是赫尔辛基大学面向全校11个院校的必修课程,主要培训学习中必需的信息交流技术(ICT),成员主要是来自各院系的教师、院系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等,学习完该课程内容可获得3个学分。这个课程项目最初源于各个院系所开设的IT和信息检索类课程,2004年秋季开始课程整合计划。经过多年试验和反馈,对网络自学材料和测试内容进行了更新完善。

(1)课程内容模块: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介绍、UH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数据修改和提交、信息查找、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5个模块,其中信息查找模块主要由UH图书馆负责。

(2)课程体系:[35]①入门水平测试:基于WebCT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学生可以随机选择问题;②图书馆之旅: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导下了解图书馆;③计算机教室的动手会话:图书馆负责的信息查找模块,根据院系内容会不断变化;④网络自学材料:自学材料和测试题由赫尔辛基大学内的所有图书馆负责,已经翻译成英语和瑞典语。⑤检测考试:为了通过课程,学生每次考试要取得70%的分数(5次考试),每次考试有10道问题;⑥反馈收集:通过课程的学生要在WebCT学习环平台上填写反馈表,此外还通过定性的访谈和观察收集反馈信息。

(3)课程实施:根据院系的不同有必修、选修,学生可以采取不同方式通过“ICT Driving Licence”课程,但是必须要经过检测考试。

“ICT Driving Licence”的实施过程中,专门设置了项目协调员,获得了学校管理层的支持,有来自IT部门、教学单位、图书馆、IT教师、学生会等方面的合作,才使得项目能够顺利开展。

3.1.3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UT)

CUT图书馆针对本科生、硕士、博士,分别设置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数是必修课程,修完该课程都有相应的学分,其士类课程有3个学分。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图书馆介绍、检索数据库、书写参考文献、科学交流和信息源评价。授课对象除了校内用户外,还针对外部用户提供相应的课程内容。

CUT图书馆网站“课程教学”栏目下方设置了在线教程――信息素养指南(Guides to information literacy),内容分为5个部分:(1)CUT图书馆参考文献指南:包括图书、多个作者、书中的章节、电子书、电子参考图书中的文章、期刊论文、报纸、电子期刊/报纸文章、会议、会议论文、二手参考文献、专利、未出版的文献、口头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类型文献的引用标准;(2)学术诚信:怎样使用和参考别人的文章,区分文章中不同作者,遇到抄袭怎么办;(3)EndNote系统介绍:EndNote是一个专门用于科技文章中管理参考文献数据库的软件,CUT和哥德堡大学(Gothenburg University)为个人参考文献管理系统EndNote设置了站点许可证,允许学校的所有师生在单位或者在家里都可以使用此软件;(4)信息素养链接:开放存取资源、即将召开的会议、论文资源;(5)信息素养当前信息:定制提醒服务及时获取该领域最新出版情况,该部分链接了相关的期刊和数据库网站。[36]

3.1.4 俾尔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BU)

2010年9月,BU承办了第六届“创造知识”国际会议,会议讨论了教育的多样性以及有效学习环境的创建。BU在“大学图书馆战略计划2010-2015”[37]中,将促进教育和学习质量作为图书馆的8个主要目标,图书馆要培训学生识别相关资源,并且懂得在教学研究中使用这些资源。图书馆将协同院系,为学生创建综合性的良好学习环境。

(1)成立图书馆教学委员会:在BU图书馆信息教育中,学科官员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他们专业的帮助;图书馆和院系进行合作,成立图书馆教学委员会,制定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规划、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学生学习当中。[38]

(2)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39]①图书服务和设施介绍;②引文和学术道德;③文献资料(基础):信息搜索和信息资源评价的基本知识;④文献资料(高级):能够搜索资料和学术材料,特定主题的数据库,评估不同的信息资源,更新自己的知识领域;⑤信息源评价:针对学士,以讲座和小组形式授课;⑥参考文献管理软件;⑦在研究工作中组织和利用信息:针对博士、研究员,信息组织分类,快速运用数据库,评价和管理检索结果,运用提醒服务(如RSS),版权问题,文献计量方法评价研究。

(3)Search & Write在线平台:[40]由俾尔根大学学院图书馆、挪威经济和商业管理学校(NHH)、俾尔根大学联合开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Search & Write的主要内容由6个部分组成:①任务启动:确定研究主题,拟定研究大纲;②检索信息;③信息源评价;④写作;⑤参考文献和学术道德;⑥结束:从整个学科角度审视论文,检查目录、语言、参考文献、格式等,提交,传播(出版、自存档、开放存取)。

该平台的亮点在于虚构了Odas的日记(关于助产)、Christian的博客(关于经济学)、Sofie的博客(中东研究),三个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专业,他们的日记(或日志)详细描述了从课题提出到论文完成的整个过程。用户在通过Search & Write学习中,可以在他们的日记(或日志)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3.2 调查分析

3.2.1 信息素养教育方式

从笔者调查的数据来看,课程教学和在线教育两种方式普遍存在。其中课堂教学大部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如CU、CUT、BU都提供了各种信息素养内容的讲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给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在线学习平台不受时空限制,使得信息素养教育的受众更加广泛。在线学习平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CU的ILT、UH的ICT Driving Licence、CUT的信息素养指南都属于教程指南类,给学生提供在线浏览访问;CU的LIBRARY TEST是一个在线测评系统。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学习与测评的结合。有的课程既有课堂教学,又有该课程的在线学习平台,实现立体化教学,例如UH的ICT Driving Licence。

3.2.2 信息素养教育的层次

对于不同的用户,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不同,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在调查的高校中,CU、CUT、BU开设的课程都有层次性,少数课程主要针对硕士、博士、研究员等高学历人员。UH的ICT Driving Licence项目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41]①新生:信息素养基础教育;②学士水平的学生:中级水平信息素养教育;③硕士水平的学生:高级水平信息素养教育。

3.2.3 信息素养项目的实施

信息素养项目的实施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在NordINFLOT组织协调下,每年在北欧一个国家开展了信息素养夏令营活动。UH的ICT Driving Licence项目是对全校11个院系ICT课程的整合,该项目的实施获得了学校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在IT部门、各教学单位、图书馆等的协作下开展。BU努力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学生的学习科研中去,与各院系进行合作成立图书馆教学委员会,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估。

3.2.4 信息素养的测评

许多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集学习、测试于一体,用户学习完相应课程内容后,就可以通过测试模块进行自我测评。测评的内容一般是根据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设置相应模块,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利用、信息道德等,测试经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如哥本哈根大学创建的“LIBRARY TEST”系统。UH的ICT Driving Licence项目包括开始前的入门测试和最终的检测考试,在WebCT平台上完成测试过程。

5 结语

在信息素养这一专业术语出现以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教育实践工作,如图书馆介绍、信息检索课程等,随着信息素养内涵的丰富,教育内容也得到扩展,如媒体素养、数字素养、计算机素养等。从北欧各国的信息素养实践来看,各高校都认识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发展计划中都特别提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机构之间的合作,从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翻译,到信息素养课程设计、在线教育平台构建,北欧国家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参考文献:

[1]HIGH LEVEL COLLOQUIUM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 Beacons of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Alexandria proclamation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lifelong learning[EB/OL].[2011-10-01]. .

[2]Annette Skov, Helli Skarbak. Fighting an uphill battle: teach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Danish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Library Review, 2003, 52(7):326-332.

[3]Rektorkollegiets Biblioteksudvalg.Viden til tiden[R/OL].[2011-10-01]. .

[19]National Library of Sweden. National Cooperation Department[EB/OL].[2011-10-01]. http://www.kb.se/english/about/organization/national/.

[20]CKⅠ[EB/OL].[2011-10-01]. http://web.bit.mah.se/ko

nferens/index.htm.

[21]CKⅡ[EB/OL].[2011-10-01].http://web.bit.mah.se/ko

nferens/ck2/.

[22]CKⅢ[EB/OL].[2011-10-01].http://vefir.unak.is/CKIII/.

[23]CKⅣ[EB/OL].[2011-10-01].http://www.ck-iv.dk/former_conf.htm.

[24]CKⅤ[EB/OL].[2011-10-01]. http://congress.utu.fi/creatingknowledge2008/.

[25]CKⅥ[EB/OL].[2011-10-01]. https://ck-vi.uib.no/.

[26]NordINFOLIT Sminars[EB/OL].[2011-10-01]. http://infolit10.latina.pedit.hio.no/?page_id=806.

[27]NordINFOLIT Summer Schools[EB/OL].[2011-10-01]. http://infolit10.latina.pedit.hio.no/?page_id=62.

[28]AARHUS University. Study Metro[EB/OL].[2011-10-01].http://studiemetro.au.dk/en/.

[29]Aalborg University Library. SWIM[EB/OL].[2011-10-01].http://content.aub.aau.dk/swim/.

[30]Copenhagen University. Copenhage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EB/OL]. [2011-10-01].http://culis.ku.dk/welcome/.

[31]Copenhagen University Library. Courses[EB/OL].[2011-10-01].http://www.kb.dk/en/kub/kurser.

[32]Faculty of Life Sciences Library. ILT[EB/OL].[2011-10-01].http://www.ilt.life.ku.dk/.

[33]Copenhagen University Library. Library Test[EB/OL].[2011-10-01].http://www.librarytest.dk/.

[34]ICT Driving Licence[EB/OL].[2011-10-01]. http://www.helsinki.fi/tvt-ajokortti/english/index.htm.

[35]Pivi Helminen. The ICT Driving Lic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 Synergy from Cooperation[EB/OL].[2011-10-01] http://www.ck-iv.dk/papers/helminen_

presentation.pdf.

[36]Chalmers library. Courses, education[EB/OL].[2011-10-01]. http://www.lib.chalmers.se/education/.

[37]University of Bergen Library. Strategisk plan for Universitetsbiblioteket i Bergen 2010-2015 [EB/OL].[2011-10-01].http://www.ub.uib.no/felles/dok/strategi/Strategisk-plan-UB-2010-2015.pdf.

[38]Rune Kyrkjeb?.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Bergen Library[EB/OL].[2011-10-01]. http://www.uib.no/filearchive/library-3.pdf.

[39]University of Bergen Library. Courses and guidance [EB/OL].[2011-08-25].http://www.uib.no/ub/en/user-education/courses-and-guidance.

[40]University of Bergen Library. Search & Write[EB/OL].[2011-10-01].http://www.sokogskriv.no/english/.

[41]Recommendation for universities for includ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in the new degree structures[EB/OL].[2011-10-1]. http://www.helsinki.fi/infolukut

aito/ILopetus/recommendation.pdf.

图书馆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从纸媒时代到数字时代,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各种信息资源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发展,知识量爆炸式增长,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应对海量信息带来的挑战,适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素质之一。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后备军,提高其信息素养对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必要。

1国内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文献统计

信息素养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起受到国内相关学者关注,金国庆撰写的《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1]是国内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之后高等教育及图书情报领域科研和业务工作者纷纷对信息素养教育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了解国内高职院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以“高校信息素养”为关键词,限定检索年份为2009—2014年,进行多种途径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去重和去除非相关后,得到相关文献共478篇。详情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近5年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论文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始终保持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虽然国内学者对于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保持一定的关注度,但相当一部分的文献都是从信息素养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并未踏足信息素养教育这一实践领域,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由表3可知,关于信息素养课程的研究文献达144篇,占相关文献比例63%。可见国内学者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有足够的重视度。

2国内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综述

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已经达成共识———大学生信息素养包括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创新和信息道德,相关学者对于信息素养课程也进行了诸多探讨,只是信息素养教育依靠部分文献检索课程或计算机基础技能课程来推动的方式,还不能有效而广泛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好在许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形式新内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需要国家的法规统一规划和指导,各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也需要更进一步地结合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需要进行设计和执行。

2.1国内各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不平衡

笔者发现,除了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素养教育之外,目前尚未有文献论述国内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只是相关文献在某些方面提到了国内各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力争在所有的高职院校全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根据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袁玉英在其文章中给出的数据显示[2],广东地区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包括信息素养基础、信息素养课程(或讲座)及其他图书馆相关服务(如图书馆资源说明、信息推送专业网络资源分类、网址导航、研究指导等),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形式包括文献检索课程、在线教育课程及信息素养专业讲座等3种,其中文献检索课程仍是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文检课的教学与评估也主要由图书馆来独立承担。

2.2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存在诸多不足

(1)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够合理。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献检索课与计算机基础课,缺少课题指导、论文撰写指导、信息道德教育等形式的教育。文献检索课与计算机基础课都侧重信息检索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的培养,但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恰恰是学生主动利用信息解决学习、科研与生活中所遇到困难的关键。信息素养与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已经由侯春雨在其所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得到了定量研究证明[3],学生只有树立了信息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和追求知识创新。而随着网络暴力行为和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生群体中的发生,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势在必行。在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里,大部分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除独立于学校其他的教学工作之外,并未能结合学校教学整体计划与一线教学单位的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另外,拥有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计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高职院校数量很少。

(2)高职院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不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地位尴尬。在已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里,大部分的信息素养课程为选修课,但不同于其他选修课都由一线教学部门的教师来教授,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甚至独立承担者)是图书馆员,学校其他部门与一线教学部门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与支持程度均有不足,影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

(3)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高职院校的学生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大多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获得专业技能、完成专业课程作业与顺利通过考试,对于非核心课程(包括信息素养教育)兴趣不高、投入时间很少。(4)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困难。高职院校里,负责信息素养教育的老师主要是图书馆员,具备多学科背景的馆员较少,部分馆员缺少专业培训;没有其他一线教学单位老师的加入,信息素养教育教师队伍人才短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在与各学科或专业的结合上存在一定困难。

3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创新

罗雨舟、王继红在其文章中提出,信息检索课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而言只能是阶段性教学,但学生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是持续性的,要解决阶段性教学与持续性受教育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4]。他们所提出的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基础(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资源使用平台)、教育主体(教育提供者、教育接收者、教育帮助者)以及教育核心(入馆教育讲座、信息检索课、嵌入专业教学)。笔者认为,其提出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所包含的3个要素应是必备的,但教育主体与教育核心的具体内容还有待商榷。李曙光在对吉林省20所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素养教育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等特点,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安排等环节不可能由某一部门独立完成,而是需要高职院校教务教学系统进行统一布置与指导,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教学与科研工作序列,列入教学计划[5]。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引起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图书馆需要教务处、现代化技术中心、人文社科部及各二级学院的配合与协作,在全校范围内有计划、分层次、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随着信息素养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重视,许多学者认为,使用嵌入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相对于单独设立的信息素养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节省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可以利用具有各个学科或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壮大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能力。从结合的方式来看,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介入形式,即图书馆只参与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另一种是全部介入形式,即图书馆全程跟踪专业课程的教学,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与教授课程等任务。对于许多学者提出的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整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完成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赖群有不同看法。

她认为,受信息资源条件匮乏制约,高职院校图书馆缺乏这种模式实施的条件和环境,高职图书馆应顺应高职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克服困难,突破课堂培训,创新学习方式,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引入非正式学习理念,打造适合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形式[6]。笔者认为,非正式学习虽然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通过多种途径刺激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而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或查找信息,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信息知识相对匮乏、信息能力较为不足”这一结论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证实,所以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仍有必要,非正式学习可以引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里作为辅助教学途径,但不应成为主要的教学途径。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及学者都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形式进行了有效探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素养教育独具特点,除了开展多层次多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培训、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参与专业课程教育等方式外,还构建了多场所的教学空间,即将教室理论教学、专业实训室培养、电子阅览室网络信息检索、书库纸质情报收集等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信息素养立体教学场[7]。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立足于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依托现有的因特网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技术与资源,创建了信息素养远程教育平台———“信息检索网络课堂”[8]。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学科教学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自主学习环境,这种网络方式的教育培训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形象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虽然普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信息素养教育,但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未能取得好的成效。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实际问题:一是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程学习,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二是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系统而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不管遇到任何学习、生活或工作上的问题时都能有效自主利用各种信息来解决问题;三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不应只由图书馆员承担,而应得到校级层面重视,需要教务处做顶层设计及各二级教学部门的支持;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形式,比如微视频、MOOC等。

参考文献

[1]金国庆.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教育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1995(6):52-55.

[2]袁玉英.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广东省4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7):117-120.

[3]候春雨.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13(2):38-42.

[4]罗雨舟,王继红.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现: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11-12.

[5]李曙光,李艳杰.高职高专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以吉林省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8):124-126.

[6]赖群.非正式学习在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1(15):29-30.

[7]陈彩红,潘速圆,廖汝盈.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情报探索,2013(12):34-37.

[8]王任阁.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信息检索网络课堂”的创建为例[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2):63-67.

上一篇:高职体育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城乡学前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