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从身份变职业 ?

时间:2022-07-06 08:05:54

让“农民”从身份变职业 ?

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尽快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这种生活对农民来说可以实现吗?

当农民还得有证书?回家乡时,村里的“果树大王”李正华高兴地展示刚领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他和40多名果农成为县里的首批“职业农民”。

一纸证书,能让老李们享受到政策补贴、技术扶持等诸多优惠;一纸证书,也是农民职业化标识,折射出时代变迁。

从农业发展阶段看,没有农民职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调查显示,在务农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不足10%。

农民“荒”了,今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的转变,核心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从农民分工看,农民职业化是大势所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岗位不断细化,兼业农民难以适从。而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把务农作为职业,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更具有现代观念。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首先要从制度上顶层设计,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农民的职业属性。农民应该与工人、教师等职业一样,既然是一种职业,就应该有同样的社会认同和社会待遇。要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不能再让农民在公共服务上“低人一等”;尽快提高务农收入,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获得社会平均利润,让粮食主产区的财力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让农民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既要增投入,也要重实效,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培训接地气,不离乡、不离土,将培训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办进农村、办进田间,不断探索新机制。

探索建立农业准入制度。让扶持政策更好“瞄准”职业农民,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制定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把获证农民与产业政策紧密挂钩,农民素质高,宝贵的农业资源才能高效利用。

让“农民”不再是户口本上的身份,而成为自觉的职业选择。这样,农业才能后继有人,农业现代化才大有希望。

上一篇:撤并学校须先听证 看看师生家长愿意不 等 下一篇:底线思维兴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