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四问

时间:2022-09-15 05:45:35

职业农民四问

鉴于对“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担忧,职业农民培养已经引起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速培养职业农民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 谁来培养职业农民?

曾经我们有较好的农业教育资源。除全国重点农业大学外,几乎每个省都有不止一所农业大学,每个地级市都有一所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或农业中专。但是近年来,由于农业生源减少和学生就业困难,部分农业院校纷纷减少涉农专业和招生人数,甚至连涉农的名字也给改掉了。据调查,南方某农业大省现有62所高职学院,只有8所涉农高校,且没有一所高职学院以“农”字命名。河南省南阳市农业学校开设25个专业,农业类专业12个,其中9个停止招生,2000—2008年累计毕业生1.95万人中农业类专业学生1886人,仅占9.69%。一方面,农业院校去农化倾向明显,学农的学生不从事农业;另一方面,农村又急需职业农民。供需严重错位,矛盾如此明显,必须深思。

目前,我国涉农院校基本都是位于大中城市,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原有为数不多的实验田、试验场已经被占用殆尽,加上以科研为主导的考核体系,使涉农院校应有的泥土味、与农村农民的紧密联系已基本断裂;从学生这一面来看,涉农院校招收的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其中部分学生即使来自农村,但从小学到中学已经全然没有务农的经历,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升学离开农村、跳出农门。涉农院校可以教授学生知识、能力和一定的技能,但决然教不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教不出对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的坚强的信念。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已经基本抛弃了泥土味、身心远离了农村和农业,一段时期特别是近期难以承担培养职业农民的重任,重点必须依靠当地的农业教育资源,依托县级农职校、农广校,聘请农技推广体系的专家以及当地的田秀才土专家,开展送教上门的系统农业技术教育。

二、谁来担当职业农民?

培养知识和能力不易,培养感情和信念更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能把眼光局限于院校娃娃生,这些娃娃生从总体上讲已经习惯于城市的繁华和喧嚣,缺乏对艰苦的农业生产和寂寞的农村生活的磨砺,缺乏父辈们对土地的深深依恋;要聚光于正在务农的、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农民,他们满身的泥土味,与农业农村有着剪不断的感情,已经习惯于农村生活的艰苦和寂寞,有着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的信念。对他们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培养和支持,伴随着农村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他们将成为真正意义上,支撑起农业农村繁荣和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现阶段,要选择有初中文化层次的农村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成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点。

三、怎样培养职业农民?

成年农民有岗有责,要养家糊口,要挣钱吃饭,不能寄希望他们离土离乡,到大中城市接受教育和培训,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现实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新的政策去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必须改变教育的方式,变坐等受教为送教上门,把教学班办到专业村,办到合作社,办到养殖场;必须改变固有的教育理念,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员为主体,学员想学啥就教啥,根据农时季节安排教学,方便学员半农半学;必须改变教学过分强调理论化的惯性,变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为紧密结合合二为一,根据生产、产业和市场需要安排教学,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必须拓展既往的农业技术培训思路,变一技一培、一事一培为系统化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通过每期2~3年的系统化教育,使受训农民在文化、技术技能和经营素质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还必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覆盖面,让这些可能在土地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新型职业农民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

四、怎样留住职业农民?

培养职业农民,更要留住职业农民。留住职业农民,不仅依靠感情,更需要解决物质、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要使他们干事有平台,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尊严。

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目前我国户均承包地不多,这些少许的承包地既不能满足职业农民自身的收入要求,也提供不了职业农民施展才能的舞台。做职业农民,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留住职业农民,必须让他们拥有合法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合理合法向职业农民手中流转,使他们通过经营农业获得的收益能够基本达到社会平均收益。

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农业受气候、环境影响严重,农业生产者的收益水平受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大,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抑制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要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加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支持,解决农村道路交通、水电、网络、文化设施不足的问题,使职业农民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

(作者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

上一篇:猪免疫抑制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技术 下一篇:三门峡市农民素质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