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模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2-03-31 03:48:26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模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要: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双翼”之一,与职业技能构筑起合格高等职业人才。职业素质是多元组合的集大成者,从职业存在和发展要素分析,主要可以分为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行为养成、人文素养等四大板块,这些板块间既有各自侧重又是相互交融,形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综合体系。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模块化;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40-03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形势更为紧迫,挑战更为严峻。《国家旅游局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旅发〔2015〕241号)提到:围绕“互联网+”、“旅游+”,更需显著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但同时也要突出强化职业素质教育,建立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用职业素质去支撑职业技能的发展高度,保证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和特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为职业素质教育明确了主旨。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等基本职业品质,也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人文素养等个性化的职业养成。职业素质具有四个主要特征:(1)专业性,具备训练有素的从业水平;(2)内在性,具备通过长期锻炼把外在的职业要求内化和升华为一种内在品质;(3)整体性,是多种素质和能力的聚集展现;(4)延展性,职业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对职业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完善优化。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困惑

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大体涵盖品格涵养、品行修养、品味素养等方面,由于招生生源、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办学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形势更为迫切,责任更为重大。

(一)职业素质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职业素质教育虽已逐渐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但在具体实施中“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时有发现;虽然已开设了有关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学院团委等学工部门也进行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仍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职业素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的职业素质教育普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必要的规划,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此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与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对社会、行业、职业的认识,了解、熟悉毕业后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岗位要求、就业去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现实要求产生了矛盾。

(三)职业素质教育缺乏全程性和多元性

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学习、实践、内化、积淀的过程,需要细水长流、多管齐下,而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中比较单一、零散的模式,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在价值观等隐性素质的发掘和培养是不利的。

(四)职业素质教育缺乏原动性和创造性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新要求下,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相互穿越,职业素质的培养理念、管理方式、评价体系都面临着现实而又迫切的挑战,这种挑战有来自社会的、校方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这些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变革和创新。

三、模块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可以分成:职业道德、创新创业、行为养成、人文素养四大模块。这些模块既有独自的独特性,又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贯彻高职学生的始业教育、学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过程,涵盖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全方位,宗旨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职业道德教育模块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职业道德危机,长持以往必将影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评判。美国著名职业成功学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敬业就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其具体体现为忠于职守、尽心尽力、认真对待、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品质。”

1.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点。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标准通俗讲主要是“钱景”和“前景”。而目前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和使用上更趋理智、更加成熟,更多地关注所用人有否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这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更好地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2.创新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把专业课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加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相长;二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德育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职业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3.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一是学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活动平台,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为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二是要宣传和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模范,树立可学、可做的职业道德标杆,如优秀校友等,使学生明白要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必须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并自觉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和思维。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

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源泉,创业是高层次、高质量就业。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人格、能力、精神状态等非智力因素构的锻炼和提升。

1.要树立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创新创业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手段不如说是一种理念,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要创新,在择业就业工作上要创新,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院校在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中,可以说有更大的空间和余地来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新意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成功创业。

2.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是竞争能力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营造一种竞争的环境,开展一些能调动学生竞争意识的实体活动,如对于一些学校层面的活动,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元旦晚会等之类的活动,可以通过以学生组织为单位开展招投标的方式,在给予必要的宏观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干,使学生在校时就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3.注重培育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校园环境和氛围在育人树人方面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环境和氛围是学校办学的重要条件,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氛围,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质量。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方式,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校网络、校报、宣传窗等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意义和价值,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使培养创新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三)行为养成教育模块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包括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注重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专业技能、行为养成、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养成教育的过程就是道德实践的过程,只有抓好养成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从改变习惯到改变和优化行为方式。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应重点培养大学生建立“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促进文化素质提高;建立“生活习惯”,全面提高自主、自助、自立的生活能力;培养“礼仪习惯”,具备尊师敬长,懂得如何更好与人沟通、交流的优秀品质,成为受欢迎的人;树立“道德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培养“节能意识”,成为倡导低碳,提倡环保,注重节能的时代青年;树立“安全意识”,具有基本的防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网络游戏安全等知识;树立“文明意识”,培养大学生自觉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细节意识”,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真谛。

2.从传统说教到健全和完善制度管理。传统说教方式带有很强的人为因素和不稳定性,加强制度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管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以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前提,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大学生的养成行为。为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借助各种寓教于乐、寓学于用的办法,督促大学生学习掌握制度内容,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从单一力量到家、校、社齐抓共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只有三股力量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真正把社会规范、职业标准植入大学生心中,变为有效的行动。学校环境主要是校园文化环境,大力开展文明、民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主旋律文化的熏陶,历练品格、塑造品德、培养品行、提升品位。

(四)人文素养教育模块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基础,是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从培养目标的角度,应包含三个层次的要求:首先是培养人,重点是培养会做事的人,后续是培养会创造的人。只有达到第三层次,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才能体现出“高等性”。而高职学生总体上人文素养普遍不高的现状,不仅抑制了高职生自身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长是相当的重要。

1.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职业院校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还要接受大量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教育,这一客观现象使高职院校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设立更多通识教育的课程。高职院校只有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培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创新技术的活动中沐浴和接受人文知识的熏陶,能够同时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种精神的指引,使自身的专业技术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高职教育要培养企业一线技能型人才,这一命题决定了高职学生只有更早、更融洽地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才能被企业所接纳。在高职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更多地包含企业文化,注重将企业文化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适度融合,使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与企业岗位“零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价值理念上实现“零距离”,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3.实现校园人文化和人文校园化相交融。校园人文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很强的持久影响力和深远影响力,建校历史短、办学模式不成熟等成为一些高职院校缺乏人文化的“先天不足”。高职院校要充分依托鲜明的职业特点和强大的行业背景,在校园建设、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将特有的人文因子渗透到学院的角角落落,筑建起具有较强辨识度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3]曹惟.解析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职业与教育,2014,(12下).

[4]宋建军.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育[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0,(1).

[5]刘玉泉,李一鸣.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2):106-108.

[6]黄红英.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7]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印发.

[8]阿尔伯特・哈伯德.哈伯德全书[M].吴云丽,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9]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Z].国发〔2015〕32号,2015年06月16日.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1]宋建军.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实意义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12]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上一篇:让思考深度参与 下一篇:立足文本,以学定教,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