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阅读与杜丽娘的人性觉醒

时间:2022-03-30 04:19:53

书籍阅读与杜丽娘的人性觉醒

摘要:文中从文本细读入手,将杜丽娘与作品中春香和杜夫人这两位女性进行对比,指出书籍阅读杜丽娘反封建光辉形象生成的根本原因。长期且自由的阅读给了杜丽娘一颗自由的心灵,培养了她独立的思辨能力,形成了她敏锐的感受力,增强了她的历史感,坚定了她的行动能力。

关键词:戏曲艺术;《牡丹亭》;杜丽娘;人性觉醒;书籍阅读;女性解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Book Reading and Du Liniang's Humanistic Awakening

BAI Hong-xiu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edia, Yangzhou, Jiangsu 225002) [WT5”BZ]

《牡丹亭》中杜丽娘是一位光辉的女性形象[1](p.36-37),学者们将其光辉性归因于二:一是创作者汤显祖先进的思想;二是晚明社会心学的巨大影响力。这些分析固然可以促进我们对杜丽娘形象的认识,可是却与《牡丹亭》作品本身相距甚远。从文本来分析杜丽娘的人物形象,虽然学者们已经做过一些探索[2](p.130-134),但是往往与一些时新的文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结果作品反倒成了某些理论的例证。有憾于此,笔者从文本细读入手,考察书籍阅读与杜丽娘人性光辉性的内在关系。

杜丽娘的身份是一位太守的千金。与一般的封建贵族小姐相比,她并无异处,也是生活在极其封闭的状况下,这样一来即便外面产生了新思想,她也没有机会接触到,更谈不上受其影响。然而,杜丽娘却出人意外地自我觉醒了。什么让她能够如此呢?深入作品,不难发现,作品一开始就给出了答案,后来还反复强调,那就是杜丽娘自幼饱读诗书。如她父亲杜宝言其“无不知书”[3](p.9),柳梦梅初次在梦中与她相遇称之“淹通书史”等。[3](p.55)这与杜宝的鼓励有关。杜宝是一位儒官,好读书藏书,“我年将半,性喜书,牙签插架三万余”[3](p.21)。他希望将满腹的学问传下去,可惜无子。为弥补人生缺憾,他注重对杜丽娘的培养,“中郎学富单传女,伯道官贫更少儿”[3](p.9)。他公务繁忙,不能亲自指导,便鼓励杜丽娘自己多读,“他要看的书尽看”[3](p.21),“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3](p.10)。在杜太守看来,让杜丽娘读书好处极多,“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3](p.9),“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3](p.10)。不但杜太守如此,杜夫人也是这样,“我儿,何不做些针指,或观玩书史,舒展怀?”[3](p.56)十六岁之前,杜丽娘不但有书读,并且还可以按兴趣读。她不喜欢那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书,“《昔氏贤文》,把人禁杀”[3](p.33),喜欢的是文史类书籍,特别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首先,书籍阅读对杜丽娘的人生意义重大。其一,它给了杜丽娘一颗自由灵动的心。虽然长期受到束缚,但是她却保持着对生活的情趣与好奇。桌上摆着鸳鸯砚,喜欢绣成双成对的鸟。听春香说家中有个花园,等陈最良一走便打听起来,得知杜宝下乡劝农后,便相约前往。其二,它培养杜丽娘独立的思辨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对《诗经・关雎》主旨的理解上。当陈最良照本宣科,说它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时,杜丽娘并不赞同,“悄然总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3](p.49)由此她从先前昏睡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小姐呵,为诗章,讲动情肠”[3](p.49),对天然的人性持肯定态度,“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3](p.53),并学以致用留意起大自然,“小姐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头望。”这才有了游园之举,“侥幸《毛诗》感动……后花园里游芳。”[3](p.64)从闺房到后花园,这看似小小的一步,对杜丽娘而言却意义极大,她从此踏上了与众不同的路。

其次,书籍阅读形成了她敏锐的感受力。从杜宝、柳梦梅的相关评价来看,杜丽娘是一位淹通文史的女子。文学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世界的感性认知。长期浸染于文学,人会对周遭的世界变得敏感,且联想丰富。杜丽娘就是这样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笼中小鸟,会深表同情,放其自由,“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3](p.33);见到鸳鸯砚,会伤心难过,当着老师的面落泪。最能反映她敏锐感受力的是《游园》一出。这是杜丽娘十六年来第一次面对大自然,满园春色使她情绪短时间内大起大落。面对目不暇接的美景,她首先是兴奋,“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3](p.53);接着是失落,“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十二亭台是枉然”[3](p.53);进而是心烦,“天呵,春色恼人,信有之乎!”[3](p.54)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又与古典诗词对她的浸染有关。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景物描写,作者以此寄托了对青春及人生的感慨。百花争艳却无人欣赏,这对杜丽娘触动很大,“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3](p.67)莺燕成双结对,最美的牡丹晚开等,都让她联想起自己,“一时间望,一时间望眼连天,忽忽地伤心自怜”[3](p.67),“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3](p.54)她突然明白作品里所讲的都是真的,“常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3](p.54)再如,她在梦中与柳梦梅私定终身后非但不后悔,相反还百般眷恋,这也与她敏锐的感受力相关。她觉得柳梦梅“丰资俊妍”,言语寥寥却能道出她的心思,行为温柔体贴,“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3](p.55),“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欢毕之时,又送我睡眠,几声‘将息。’”[3](p.56)这使她觉得梦比现实更美好,所以才会去寻梦,才会为梦中人生而死、死而复生。

书籍阅读,增强了她的历史感。作为一位封建贵族小姐,家长和社会早已对她的一生作了既定的规划。她活着是为了荣耀父母,“看他名为国色,实守家声”[3]。何时出嫁,由不得她自由主张,“咳,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3](p.87)在这种情况下,她能够觉醒已属不易。然而更为不易的是如何付诸行动,身边没有人给她指出庄康大道。幸运的是,长期的书籍阅读使杜丽娘在人生困境时有了一个历史的维度,从前人的生命经验中找到了出路。当杜丽娘游园百感交集回房后,此前阅读过的青年男女不囿于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的故事便通通浮于脑海,“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3](p.54)这不但让她反思自己的人生,“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3](p.54),而且还坚定了追求爱情的决心。此后无论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她都效仿作品中的人行事,如与柳梦梅私定终身,如临死前留下写真藏于太湖石下面等,“春香,也有古今美女,早嫁了丈夫相爱,替他描模画样;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3](p.78)

最后,书籍阅读还坚定了她的行动能力。阅读不但使她理性与感性并兼,而且还使之成为一位与历史紧密相连的人,能够跳出了不合理的现实社会去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同时,阅读还使杜丽娘成为一位极具行动能力的人。当她在梦中经历过爱情以后,为了使美梦成为现实,她便开始了不懈的努力。除了生前寻梦、留写真以外,死后她还在坚持。比如,她跟威严的胡判官据理力争,获得与柳梦梅见面的机会;见到柳梦梅以后,要他帮自己复活,为此不惜使用威胁手段,“妾若不得复生,必痛恨君于九泉之下矣”[3](p.191);复活以后,她还争取获得父母和社会的认可,让柳梦梅寻找父母,在朝廷之上皇帝面前进行申诉等。

关于书籍阅读对于杜丽娘人性觉醒的重要性,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作品所塑造的其他女性形象的对比看出来。比如春香,她对于封建礼教也是持反抗态度的。这尤其表现在“闺塾”这一出。当陈最良在课上贩卖封建伦理道德那一套迂腐言行时,她一点儿耐心也没有,不是打岔就是冷嘲热讽,或是溜出去玩,并动员杜丽娘到后花园玩。然而,这种反抗并不具有持久性与方向性,故会轻易放弃。比如她明知道杜丽娘是因为《关睢》动了情思而染病,“师父问什么!只因你讲《毛诗》,这病便是‘君子好求’上来的。”[3](p.101)但是她并没有勇气将之告诉杜宝夫妇;杜丽娘告诉她自己爱上了梦中人,她立刻劝其放弃,“小姐,梦儿里事,想他则甚”[3](p.100),“小姐,梦去知他实实谁?”[3](p.101)虽然她感觉封建礼教压抑人性,但是却不相信爱情,“姐姐宽心。你如今不幸,孤坟独影。肯将息起来,禀过老爷,但是姓梅姓柳秀才,招选一个,同生同死,可不美哉。”[3](p.111)杜丽娘复活以后与之不期而遇,她也不敢相认。可见,春香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是基于人性的本能,而不具备理性的深度。究其原因,与她没有机会接受到教育有关。再如杜夫人。了解明代历史,就会知道,为了更好地束缚女性,社会也是倡导女性读书的,故作为贵族女子,杜夫人也是读过书的。不过,在她看来,读书不过是为了接受封建伦理道德,故书不必多读精读,“女儿呵,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3](p.11)故读书并没有培养起她的独立性。凡事都要向丈夫汇报,即便有所不满,也还是依照丈夫的意旨行事。这尤其表现在知晓得知杜丽娘所生为相思病以后。她先是找杜宝商量,“这等着鬼了。快请老爷商议”[3](p.87)接着提出了最佳办法,就是给杜丽娘找个如意郎君,“看甚脉息。若早有了人家,敢没这病。”[3](p.88)但是被杜太守否定后,她并不争取,最终眼看着女儿痛苦而死。

可见,《牡丹亭》从一开始就交待出杜丽娘与其她贵族小姐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她长期自由阅读,淹通文史,浸染诗词,因而心灵自由,有着健全的理性和感性,不受现实的约束,能够时刻与历史相连,可以为了理想付出坚定的行动。基于此,她与春香和杜夫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可见,书籍阅读是杜丽娘光辉形象生成的根本原因。(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王燕飞.二十世纪《牡丹亭》研究综述[J].戏剧艺术,2005,(04).

[2]范红娟.杜丽娘形象变迁和20世纪戏曲文本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05).

[3][明]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历史街区再生策略研究 下一篇: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的肌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