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印刷工艺范文

时间:2023-11-20 16:32:55

书籍印刷工艺

书籍印刷工艺篇1

〔关键词〕最美的书 印刷 工艺 实践与创新

书籍是古老的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科技工艺的进步,书籍的设计和印刷工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印刷工艺对于书籍的改变,可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催生了书籍的更高层次的功能作用,最美的书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作为一种具有精神属性的文化产品,多元化的内容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书籍。而这一切都与精湛的印刷工艺密不可分。

一、“最美的书”的发展概述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 3 世纪时候,册页书籍开始普遍使用。随之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籍的印刷工艺得到了正式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最美的书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19 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让科技迈向新的台阶,同时书籍印刷工艺有了巨大的革新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书籍无论是印刷,还是其他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断地融入到实践当中,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直到1948 年莱比锡一次“世界最美的书”书展活动正式推行,这才让这类书籍的印刷设计活动有了新的名词,――“最美的书”。从此全世界每年都会有40多个国家共同举办这类活动[1]。

2009年,我国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评委团荣幸地选为“世界最美的书”。因此,我国的“最美的书”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科技的成果,又体现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转变。在科技工艺下,其实是人们内心和世界的交融、碰撞、交流的产物。

二、“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

众所周知,上世纪后半叶开始,书籍的印刷工艺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有的铅印技术逐渐被胶印取代,对于书籍的文字内容技术的处理随之改变。这种印刷工艺的革新可谓令人瞠目结舌。更重要的是,印刷工艺的理念这时候也彻底被更新。人们更加愿意接受新的创新理念[2]。

虽然铅印成本比较低,更加便宜,大批量的印刷也比较容易,字体字迹更加清晰简洁,但是它的工艺技艺和工艺效率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胶印的出现就带来了一场势在必行的印刷工艺革新。胶印工艺效率高,速度快,操作更加灵活便捷,从视觉上来看,也更加具有现代美[3]。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生活的人们对这种理念的突破尝试,也更加愿意接受,无论在主观条件上面还是客观条件上面都促使了“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理念创新。同时,在引导读者接受这种理念的过程里,也是十分顺利,几乎没有受到障碍,可谓顺理成章。

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理念比较明确清晰,更加容易让人接受。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环境与人的需求的矛盾。而传统印刷工艺的理念造成了上述两者的不和谐局面,人们耳濡目染,可是随着理念的不断创新,人们似乎找到了解决办法,除了满足审美的需求外,还能保持环保精神,这一点上面达到了最美的书和人们需求的一致共识[4]。

现代印刷工艺与传统印刷工艺有很大不同,这些都体现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当中。最美的书的工艺形象也是五彩斑斓,主要体现在烫印工艺、纸面整饰、上光工艺等几方面。烫印包括烫金银、烫电化铝、印专金、印专银、烫漆片几类;上光工艺主要有重点上光、整体上光、覆膜、过光油、过哑胶、过光胶、过哑油几类[5];整饰成型主要有压纹、凹凸压印、打孔、模切几类。这几方面的工艺技术各有千秋, 综合起来就对最美的书起到了很好的衬托,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可以起到实用的作用,还能够起到精神层面的附加值。总体来看,这是不同于以往书籍的[6]。本文就这几方面的工艺进行分析研究,旨在突出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的实践与创新情况。

1、凸凹压印的实践与创新。这种工艺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工艺。最美的书通过这种工艺可以极大地增强美感,突出特点。这种工艺通过一种凹凸模具,将最美的书的表面产生压制效果,最终形成压印。压印过后的最美的明显会有立体的手感,从视觉看彷佛浮雕,这是和以往不同的一种工艺。另外,这种工艺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油墨,直接在书籍表面通过设备就可以完成。效果十分明显。目前主要的类型有粗细深浅几种,相互结合,形成不同的效果。例如,我国的《艺诗集》书籍就采用了这种工艺。因此还获得了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银奖,它的封面几种体现了凸凹压印工艺,给人一种大方高端、但不失朴素的气质。

2、金银墨工艺。这种工艺主要体现在书籍的某些局部,为了突出层次感,让书籍的整体更有呼应感。这种工艺之前也可以看到,主要是精装书采用这种工艺,但是现在许多平装的书籍更青睐于这种工艺,而且我们发现,似乎平装书更适合这种工艺的衬托。

这种工艺可以让最美的书体现一种艺术气质。金银墨是一种特殊的色块,没有明显的彩色度,因此用在书籍的标题、扉言上面,可以和其他部位的彩色形成协调,丰富书籍的美感,形成一种大气、端庄的气质。目前它的应用有一些问题,在油墨的耐热性上面比较难以把控,因此就会对光泽、颜色的问题有一些小的干扰。通常实践中采用的办法就是先铺底色墨,然后印刷金银墨。这种工艺如下图所示。(黑色的书籍就是底色。)

3、激光打孔工艺。这种工艺最初是服务与装订环节,与印刷环节无关。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工艺也开始对印刷环节起到了帮助,因此让最美的书具备了更多种优势。这种工艺功能丰富,使用灵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它解放了打孔的作用,让打孔不仅服务于后期的装订,也延伸到了前期的印刷当中。比如开片,开窗,开洞,这些都可以依靠电脑完成,既方便又快速,因此就实现了完全创意的可能。人们从这些孔洞里面产生许多联想,增加了最美的书的魅力。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形状上,都给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在读者的心灵当中增加了质感。像许多艺术类的图书,都使用了这种工艺,更加突出书籍的内容和特点。因此称为最美的书并不言过。

三、“最美的书”印刷工艺的发展趋势

印刷工艺渗透进书籍,无疑对书籍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目前来看,最美的书正是契合了这种印刷工艺的创新,并且把实践融入了书籍的设计当中。最美的书不仅体现了书的内容,还体现了书的美感,更说明了一种创新实践的态度。最美的书发展的几十年当中,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最美的书成为了可能,从文字内容方面,到印刷排版设计装帧等环节,都渗透着这种理念。这和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工业文明的进步,带来城市化的发展,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化的书籍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精神层面需求的客观趋势[8]。那么,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和最美的书的结合,就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最美的书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浓缩了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我们探讨“最美的书”的印刷工艺创新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分析过程,要从实践当中总结规律。

最美的书的发展历程,就是现代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从纸质的书籍设计,到现代多元化书籍的出现,说明创新才是书籍的唯一出路。不仅是书籍,其他文化产品也是如此,这是本文带来的启示。创新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真正的创新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不断大量的实践,才能完成创新,才能让创新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而实践并不是漫无目的实践,是有目标有计划的实践,这就需要有创新点来支持实践过程。最美的书经历了不同的创新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印刷工艺的最新特征,这种创新有利于实践的完成,同时,实践也促进了下一次创新的发生可能。我们相信最美的书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张树栋,庞多益,如斯.简明中华印刷通史【M].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1.

[2]赵正.砚耕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3:35.

[3]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6.

[4]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43.

[5]李淑琴,吴华堂.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 8.

[6]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76.

书籍印刷工艺篇2

①胶印工艺。印刷工艺课程的理论部分完全靠PPT的讲解是行不通的,因此精装书籍印刷、包装印刷、精装礼盒印刷等成了现成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印刷品的了解可以引出有关印刷理论的基本知识,比如:通过印刷品是看不到网点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点放大镜让学生了解印刷的真实现象,通过网点的构成引导学生推理出印版的制作,而对于印版与网点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存在的一大疑点。可将重大疑点通过实际的实验器材来指导学生完成理解,比如借鉴传统菲林片的概念来讲解印版的制作流程,同时也要介绍最新的CTP制版技术,这样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印刷品的印刷流程和工艺,以便重点让学生掌握印刷的图像处理及文字处理的基本问题。对于拼版的制作及流程可以在此章节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拼版的流程、颜色的设置、出血线的考虑、纸张的尺寸等问题。②丝网印刷工艺。丝网印刷工艺既能解决印刷理论基础又能满足学生对印刷的好奇心。因为丝网印刷的印刷范围特别广,油墨的选择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到普通油墨和特俗防水油墨等。而承印物的材料从普通纸张到特种纸的印刷,再到特殊材质的印刷,如:塑料、薄膜、有机玻璃、木材、金属、棉麻类等都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而学生对此项实验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将绘制过的一些插图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完成衣服图案的设计与印刷。除此以外,UV的油墨也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去展现,因此对于市面上的一些UV印刷成品的效果,学生也就很容易能掌握。在这个章节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丝网印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范围,同时激发学生利用丝网印刷工艺进行艺术创意设计,这个环节的理论及实验部分成为了本章节的重点。③覆膜和双裱工艺。任何印刷的成品,封面和外包装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无论是书籍还是包装封面都是需要通过覆膜的方式进行保护的,同时为了加厚其封面就会采用双裱的工艺,让封面和外包装更加厚实。学生在这个章节中很容易能够理解覆膜和双裱的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双裱在包装工艺中的重要性,因为许多厚实的包装成品,学生在理解印刷的时候会产生疑惑,例如木板、双灰板的印刷是如何实现的。因此了解了双裱工艺,学生就很自然的从中获得了感悟,同时,借此工艺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身的创意特点,将不同的材质进行双裱合成为具有个性的装饰封面或是包装封面。④模切工艺。模切工艺是印刷后的一种成型工艺,他可以把印刷品不要的部分通过刀模的工艺将飞边去掉,同时能批量模切出一些异形的或者是一些点的图案,如图:左上图中没有通过任何印刷,仅仅是就通过模切工艺和击凸工艺制成的一个具有个性的名片;左下图仅仅通过模切的形式做出了一张立体贺卡;中图通过点状刀模片切出了动植物的轮廓图形,使得模切工艺不仅仅是完成模切轮廓的功能;右图就是一本完全通过模切工艺创作的一本艺术类图书。通过类似的样例观看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模切的概念,比如一些立体的书籍,手撕折页,异形的贺卡等,仅仅利用模切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来。⑤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可以作为一个章节的实验进行讲解,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是因为烫金和击凸可以通过相同的设备和物料完成。首先还是通过样例的观看来了解烫金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明白烫金和击凸工艺的使用范围和效果样式,通过大量的烫金和击凸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烫金工艺的流程和工艺,督促学生通过自主的形式完成烫金工艺和击凸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烫金的文件要求和烫金版的制作工艺以及烫金纸与承印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烫金和击凸工艺是整个印后工艺中最出彩的一种工艺。熟练的掌握烫金纸和承印物在转印过程中的温度、力度和时间之间的配合是关系到最终成品的效果。因此,熟练地掌握烫金技术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借烫金工艺发挥学生印刷创作的想象和创意是最终目标。⑥激光雕刻工艺。激光雕刻技术是印刷工艺技术中另一项非常出彩的工艺形式。学生必须了解雕刻的运用范围和使用效果。激光雕刻的材质范围非常广泛,如:木材、纸张、金属等不同的特殊材质都可以进行雕刻。时常会在一些高档画册和礼盒的包装封面上运用雕刻工艺,其主要功能是加强成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学生了解印刷工艺提升产品价值的真正含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激光雕刻的技术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实践练习。

二、回到设计原点进行印刷创作。

将所有的印刷工艺和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之后,使学生重新回到设计的原点进行再创作,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印刷的理论和技术以后才能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艺术设计创作。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围绕一本印刷书籍的作业展开练习,首先可以从整体书籍的规划进行创意,从装帧形式到书籍封面再到书内的每一页的印刷形式都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装帧上来讲,学生通过印刷工艺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线装、胶装、环状、骑马钉装及其他特殊装订形式,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装帧工艺。从书籍封面的印刷设计来看,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烫金、击凸、镂空、雕刻、丝印等艺术效果进行艺术创作。书籍的内页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选用何种纸张、运用哪一种印刷工艺已成为书籍印刷的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将之前学习的印刷工艺进行梳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得出自己设计的创新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印刷工艺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印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的渗透法,而促使学生独立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掌握基本的印刷工艺理论,并能灵活运用印刷工艺技术,能够独立策划印刷工艺与技术的完美创作。

书籍印刷工艺篇3

模勒,就是雕版印刷,“扬越间”即是扬州。

12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扬州,刻印工人仍然坚守着最传统的雕版印刷术。

刻在年轮上的文明

扬州的3月,春寒料峭。

在扬州城开了5年出租车的司机载着记者穿越几条小巷,几度问路,终于在一处静谧的小院门口停下,斑驳的匾额提示: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单位――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铁栏杆大门累累锈迹,尽管门前人来人往,但绝少好奇的眼光在此停留。出租车司机很懊恼地喃咕:“从没听说过这个单位!”除非业内人士,很少有人知道号称世界印刷史上“活化石”的雕版印刷术就隐藏在这里。

遥想300年前,扬州两淮盐政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应康熙旨意,在扬州天宁寺内雕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唐诗》。整整一年,至少有500名刻工集体工作,那是何等宏大而轰动的场景,在传播已经网络化的时代,雕版印刷恐怕再难续辉煌。

细雨从参天古树间飘落下来,刻印社小院有点萧索。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很艰难,但是祖辈的技艺一定要坚守。”这活令人颇为动容。坚守不意味着苦守。任何一门传统技艺能传承到今天,均烙印着手艺人与时代磨合的痕迹。雕版印刷尤其如此。

雕版印刷“肇始于情,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精辟的总结语里蕴藏着丰富的故事。在佛教盛行的隋朝,寺庙里的抄经人加班加点抄写都难以满足信众对佛经和佛像的需求,有人想了个办法,将经文反面雕刻在木板上,再在雕刻好的版上刷墨,铺纸印刷。如此反复,就能够得到大量的经文。应市场需求,雕版印刷术诞生了。后来为节省材料,有了“升级版”的活字印刷技术,还有了可以套印彩色图画的技术――版,雕版印刷在明清时期进入高峰。那时,扬州的刻书事业十分发达,在扬州的杭集镇,许多人家世代以雕版印刷为生。

工业文明冲击一切手工技艺时,传统印刷术同样不能幸免。杭集镇一个出身雕版世家的子弟陈恒和却偏不妥协,倾尽毕生精力传承雕版印刷。在陈家世代传承的基础上,上世纪60年代,国家成立广陵古籍刻印社,专门保存、整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大量的杭集雕版印刷工人被召集起来,恢复这门古老的手艺。从制版用的木料、写样用的宣纸、印刷用的松烟墨到存储版面的方式,一点一点复苏。最辉煌时,每天有上万页书在这里印刷,每年有七万册古籍书本在这里装订成册。“广陵古籍刻印社”出品的书籍一度被线装书爱好者热棒。1972年,国家领导人、就曾选择该社印制的线装书《楚辞集注》送给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98年国家领导人访美赠送哈佛大学收藏的《点评二十四史≯,2004年法国中国文化节中国代表团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李翰林集》也都是该社出品。

一把拳刀一只棕帚

这是一个平凡的上午,刻印师傅们陆续走进院子里的一栋小楼,拿起刻刀或者棕帚,像1000多年来的祖辈一样,继续着雕版印刷的各个工序。为维持刻印社生计,刻印社里也引进了印刷机器,这栋小楼则专供传统雕版印刷使用。

今年55岁的李江民师傅专职印刷。只见他手握棕帚,在面前的雕版上熟稔地刷墨、铺纸、印制。这看以简单的动作其实最考印刷师傅手上的功力,刷墨要均匀,印制的时候手上的力道不能太大,否则影响木版的再次使用,也不能过小,否则印出来的字迹不够清晰。他已经在此工作30年,据说也是目前社里唯一一个能印制版彩画的人。版就是将原画按照色彩的不同分别雕刻出不同的版块,再按照顺序依次印刷,以此得到一幅彩色图画。版彩印比单色印刷更为考手艺,稍有差池整幅画就前功尽弃。

这天,李师傅印刷的是老子的《道德经》,单色印刷。但一个版片要印刷数百张,每天两只手得不停地刷墨、印制,重复数百次,一整天做下来,需要心静如水的淡定。而这正是大多数人缺乏的,李师傅因此没有固定的徒弟。

李江民师傅只是雕版印刷环节之一的印工,其实,雕版印刷被分为写样、刻工、印工和装订工四大工种。小楼第二层的几个房间也按照这样的工序依次区分。但大多数老艺人退休回家,年轻一代还没接上,工作区里显得异常:令清。写样师傅芮名扬写得一手标准的宋体字,其墨迹曾被微软字体库选用。退休后,芮师傅大部分时间待在扬州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参观者演示雕版技艺流程。雕版室里,一名刻工手握拳刀,正在木板上练习刀法。雕版印刷里,对刻工的要求非常高,没有数年的功力,雕刻的版片不能用来印刷。

只有装订环节一派繁忙。刻印社里除了延续雕版印刷传统项目,机器影印古籍是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天。大量书页传送到装订车间,经过数、配、齐、订、刷、切等10余道工序,手工装订成单。部头较大的古籍还分为若干类,配以宋锦、色布等各种档次的函套。无论是传统的雕版印刷还是现代的机器影印,经手工装订而成的线装书满足着人们收藏、研究等特殊要求,刻印社也因此得以生存并逐步发展。

传习路上来了年轻人

天刚亮,顾孝慈就起床磨刀了。磨刀,是一名雕版工入门的必修课。自跟从陈义时师傅学习雕版技艺,顾孝慈每天磨刀一小时以上才开始刻字练习。比他晚八门的师弟则要花更多的时间磨刀。刀叫“拳刀”,由硬度很高的钢材制成,因刻工要以握拳的方式来握刀而得名。不管是磨刀不误刻字工,或者在磨刀中与刀心灵相通,这都是对年轻学徒的一种的磨砺。

陈义时是雕版印刷领域内国宝级人物。他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雕版类高级工艺美术师技术职称的人,也是雕版印刷的“代表性传承人”。大师今年61岁,精神矍铄。从广陵古籍刻印社退休后,陈义时回到扬州城郊外的老家邗江区杭集镇潜心带徒。每天,他比徒弟起得更早,坚持刻字创作。

在这个乡野田埂边的江南小院,两进的庭院很静谧,陈师母端上早饭,陈义时和两个弟子才停下手中的工作。两个弟子为学艺方便,长期吃住在这里,他们与陈义时的。情谊已远远超出了师傅与徒弟的关系。

扬州杭集镇,是扬州最为著名的雕版印刷之乡。早在清光绪年间,陈义时的爷爷陈开良即开办了杭集镇最大规模的刻字作坊,手下娴熟艺人达30人之多。1961年,扬州古旧书店在高曼寺组织了近百人刻补古籍版本,13岁的陈义时从这时起正式跟父亲学习雕版刻字,“每天晚上要刻到眼睛发糊为止。”从1982年开始,陈义时在广陵古籍刻印社专门进行雕版刻字,每天60个宇或个把月完成一幅图。经他的巧手刻补,许多古籍重现生机,一刀一凿之中,《北平笺谱》、《欠伸稿》、《诗词》、《里堂道听录》刻就了。

陈义时一生都和雕版打交道,提起雕版刻字的技艺就滔滔不绝:“雕版是个精深的技艺,不深入进去你简直看不出它的精妙。比如,刻一个人物的眼神,木纹是横丝,你要把这块挑出来,变竖丝重新填入,这样印刷出来的眼眸特别黑、特别传神。”他说,雕版刻字仅仅是雕版印刷技艺里的“基本功”,更为复杂的雕版技术还包括“雕版图案、立体雕版、版套印”等。

但是从事雕版行业收入偏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即使他的儿子都不愿继承祖业,而转到了收入顿丰的玉石雕刻行业。陈义时只好打破“传男不传女”的古训,将雕版刻字技艺传给了女儿陈美琦。

顾孝慈是南京莫愁专科学校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在校时就迷上了雕版技艺,慕名找到陈义时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陈义时像父亲当年教导自己那样,培训着学生。耐得住寂寞是学习这门技艺的前提。两个学徒业余的时间依然跟时下的年轻人一样,听听MP3,玩玩PSP游戏,但他们显然没有外面孩子的浮躁。

活态技艺在民间

作为历史上的雕版印刷中心,扬州拥有最大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在主体展区里,展示着雕版印刷的历史演进过程。而且,在此藏有近30万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版片,是故宫收藏的木刻版片数量的3倍。

但是,大量的版片作为文物,已经不能再印刷。传承与发展雕版印刷技艺便落在民间的组织和艺人身上。在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在杭集镇的民间刻印社,工艺师们保持着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除了使用古版印刷,还要研制开发新版。

从2000年起,广陵古籍刻印社组织数十位工艺师潜心研制版雕刻版。其刻印的《北平笺谱》,内有人物、花鸟、山水画笺的原貌,五六十人用了6年时间刻了数千块版,一幅画,多的就有几十块版子。这些版子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细如发丝,高低层次分明,印刷出来的水印画触摸有凹凸感。与精巧艰辛的雕刻工艺一样,其“印刷”的难度之高同样令人惊叹。因为一幅图画有多种颜色,工艺复杂,“成本”昂贵,一套《北平笺谱》木刻水印本,售价高达10多万元。

书籍印刷工艺篇4

关键词:印刷工艺;印刷技术;印刷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99-02

印刷工艺是平面设计专业中一门集摄影、美术、工艺、电脑软件、硬件科技及环保技术的课程。印刷工艺包括印前、印刷和印后工艺的三大版块内容,其相互之间的前后关系及教学方法成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

一、印刷工艺课程的现状

第一,印刷设备不断更新与换代,使得印刷理论需要不断更新;第二,课程讲解停留在理论和计算机模拟阶段,印刷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只能成为空想;第三,传统枯燥的理论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度;第四,学生实践环节的成就感缺失。

二、印刷技术与印刷艺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教学顺序的调整。印刷工艺的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常规教学步骤,从印前技术到印刷技术再到印后工艺的顺序进行讲解。而本文研究发现,在不懂印刷技术和印后工艺的情况下进行印前制作只是空想,因为毫无根据,艺术设计也落不到实处。因此,将印后工艺设置在课程开始前面部分是一次新的尝试。首先,一个优秀的印刷品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烫金工艺,在课程开始前进行展现可以调动学生强大的好奇心。因为只有主动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让他们从现状中找原因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种启发式学习的开始。不仅如此,学生可以根据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拆分思考,可以借问题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资源进行了解和开拓学习,使学生从兴趣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课程的设置来解决问题。

2.从个案中讲解印刷理论。①胶印工艺。印刷工艺课程的理论部分完全靠PPT的讲解是行不通的,因此精装书籍印刷、包装印刷、精装礼盒印刷等成了现成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印刷品的了解可以引出有关印刷理论的基本知识,比如:通过印刷品是看不到网点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点放大镜让学生了解印刷的真实现象,通过网点的构成引导学生推理出印版的制作,而对于印版与网点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存在的一大疑点。可将重大疑点通过实际的实验器材来指导学生完成理解,比如借鉴传统菲林片的概念来讲解印版的制作流程,同时也要介绍最新的CTP制版技术,这样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印刷品的印刷流程和工艺,以便重点让学生掌握印刷的图像处理及文字处理的基本问题。对于拼版的制作及流程可以在此章节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拼版的流程、颜色的设置、出血线的考虑、纸张的尺寸等问题。②丝网印刷工艺。丝网印刷工艺既能解决印刷理论基础又能满足学生对印刷的好奇心。因为丝网印刷的印刷范围特别广,油墨的选择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水粉颜料、丙烯颜料到普通油墨和特俗防水油墨等。而承印物的材料从普通纸张到特种纸的印刷,再到特殊材质的印刷,如:塑料、薄膜、有机玻璃、木材、金属、棉麻类等都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进行,而学生对此项实验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将绘制过的一些插图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完成衣服图案的设计与印刷。除此以外,UV的油墨也可以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去展现,因此对于市面上的一些UV印刷成品的效果,学生也就很容易能掌握。在这个章节的讲解中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丝网印刷的基本原理和使用范围,同时激发学生利用丝网印刷工艺进行艺术创意设计,这个环节的理论及实验部分成为了本章节的重点。③覆膜和双裱工艺。任何印刷的成品,封面和外包装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无论是书籍还是包装封面都是需要通过覆膜的方式进行保护的,同时为了加厚其封面就会采用双裱的工艺,让封面和外包装更加厚实。学生在这个章节中很容易能够理解覆膜和双裱的概念,需要强调的是双裱在包装工艺中的重要性,因为许多厚实的包装成品,学生在理解印刷的时候会产生疑惑,例如木板、双灰板的印刷是如何实现的。因此了解了双裱工艺,学生就很自然的从中获得了感悟,同时,借此工艺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身的创意特点,将不同的材质进行双裱合成为具有个性的装饰封面或是包装封面。④模切工艺。模切工艺是印刷后的一种成型工艺,他可以把印刷品不要的部分通过刀模的工艺将飞边去掉,同时能批量模切出一些异形的或者是一些点的图案,如图:左上图中没有通过任何印刷,仅仅是就通过模切工艺和击凸工艺制成的一个具有个性的名片;左下图仅仅通过模切的形式做出了一张立体贺卡;中图通过点状刀模片切出了动植物的轮廓图形,使得模切工艺不仅仅是完成模切轮廓的功能;右图就是一本完全通过模切工艺创作的一本艺术类图书。通过类似的样例观看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模切的概念,比如一些立体的书籍,手撕折页,异形的贺卡等,仅仅利用模切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来。⑤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烫金工艺和击凸工艺可以作为一个章节的实验进行讲解,之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是因为烫金和击凸可以通过相同的设备和物料完成。首先还是通过样例的观看来了解烫金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明白烫金和击凸工艺的使用范围和效果样式,通过大量的烫金和击凸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烫金工艺的流程和工艺,督促学生通过自主的形式完成烫金工艺和击凸的艺术效果,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烫金的文件要求和烫金版的制作工艺以及烫金纸与承印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烫金和击凸工艺是整个印后工艺中最出彩的一种工艺。熟练的掌握烫金纸和承印物在转印过程中的温度、力度和时间之间的配合是关系到最终成品的效果。因此,熟练地掌握烫金技术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借烫金工艺发挥学生印刷创作的想象和创意是最终目标。⑥激光雕刻工艺。激光雕刻技术是印刷工艺技术中另一项非常出彩的工艺形式。学生必须了解雕刻的运用范围和使用效果。激光雕刻的材质范围非常广泛,如:木材、纸张、金属等不同的特殊材质都可以进行雕刻。时常会在一些高档画册和礼盒的包装封面上运用雕刻工艺,其主要功能是加强成品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学生了解印刷工艺提升产品价值的真正含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激光雕刻的技术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实践练习。

3.回到设计原点进行印刷创作。将所有的印刷工艺和技术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之后,使学生重新回到设计的原点进行再创作,因为只有全面掌握了印刷的理论和技术以后才能进行具有目的性的艺术设计创作。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围绕一本印刷书籍的作业展开练习,首先可以从整体书籍的规划进行创意,从装帧形式到书籍封面再到书内的每一页的印刷形式都可以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装帧上来讲,学生通过印刷工艺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线装、胶装、环状、骑马钉装及其他特殊装订形式,学生在此环节中可以通过自己来完成装帧工艺。从书籍封面的印刷设计来看,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灵活地运用烫金、击凸、镂空、雕刻、丝印等艺术效果进行艺术创作。书籍的内页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选用何种纸张、运用哪一种印刷工艺已成为书籍印刷的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可以将之前学习的印刷工艺进行梳理,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得出自己设计的创新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印刷工艺与印刷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印刷工艺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的渗透法,而促使学生独立完成印刷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掌握基本的印刷工艺理论,并能灵活运用印刷工艺技术,能够独立策划印刷工艺与技术的完美创作。

参考文献:

[1]林畅茂.设计创意与印刷工艺[J].印刷与设计,2010,(3).

书籍印刷工艺篇5

关键词:书籍设计;书籍;纸张;美感;选择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14-02

一、书籍与纸张的渊源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载体。书籍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而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上的著作物。正规书籍大致出现于春秋末期。这时已出现了竹木简的书,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纸张的产生历史渊远流长。“纸”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纸的发明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导致了书籍制作材料的伟大变革,在中国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纸张是我们熟悉的书籍材质,也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而且可以说纸的用途已经超越了文化生活的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生产原料。稻草、竹木、棉麻及可利用的材料都可以成为纸张的原料。因为原料的不同,纸张的性质也大不同。

目前而言,纸张是印刷中最主要的书籍设计承载材料。纸张作为书籍设计的一种语言,是书籍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纸张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用途,且纸张质地不同,其印刷效果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到了电子信息时代,纸材在书籍中的地位依然无可取代。

二、纸张的类型

纸张的种类非常繁多,从某种程度上讲,每种类型并无严格的定义。通常以纸张的用处可分为工业用纸、包装用纸、生活用纸等几类。在印刷用纸中,又根据纸张的性能和特点分为新闻纸、凸版印刷纸、胶版印刷涂料纸等。一些高档印刷品还广泛地采用种类繁多的特种纸。

特种纸的运用更是为书籍设计的表现增添了更广泛的空间。一些特种纸具有可压缩性和可折叠性,广泛用于各种平面设计中,尤其是用作高档画册和书籍封面。一些特种纸中隐含着变化无穷的肌理,举凡线的长短、粗细、弯曲、垂直、平行、波动等种种形态的组合排列,都会产生出动与静、强与弱、快与慢、外在与内在的变化和节奏,可以准确地把握内容尺度。比如,由吕敬人、宁成春、朱虹、吴勇四位书籍设计家共同编著、设计的《书籍设计四人说》一书,开本为一比二比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黑色特种亚光纸烫印黑色有光油墨的四个姓名的标志,似乎使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另外一处“桃花源”,给人的心灵一个栖息之地。翻开书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那种陶醉让人不亦乐乎。每隔24页出现一次色彩饱和度极高的特种纸,表现出这本书设计的特有韵味;四人的设计作品融进了四人与书籍设计的对话;用25种特种纸印制而成,强调了书籍的形态和功能相结合。

三、纸张影响书籍的因素

纸张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充分发挥其特性。纸张的轻重、厚度、质地、纹理方向等设计时都应考虑。印刷与装订也都要考虑纸张的因素。下面分别分析纸张各种因素对书籍设计造成影响。

1.纸张的表面强度

纸张的表面强度决定着纸张在印刷时其表面的耐磨、抗掉粉、抗起毛等特性。为达到清晰的印刷效果,黏度较高的油墨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假如纸张的表面强度较低,会产生掉粉、掉毛等现象;油墨呈较低黏度时,容易使印版的空白处变脏。

2.纸张的平滑度

纸张的平滑度直接决定着印刷品质。平滑度高的纸张在进行印刷时,能较好地与版面接触;平滑度低的纸张,印刷时容易造成印刷效果不均匀现象。平滑度较低的纸张能通过加大印刷力量来减少印刷不清晰等现象 。

3.纸张的吸墨性

纸张对油墨的吸收,主要取决于纸张的密度。纸张纤维间的空隙越小吸墨性越低,反之亦然。吸墨性过高和过低都应避免 。

4.纸张的弹性和塑性

纸张在存储和使用过程中,会受环境的影响。如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敏弹性变形、滞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的过程; 前两种是可逆性的,而后一种是不可逆性的变形。

5.纸张的含水量

纸张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含水过高,印刷后不易干燥;含水量过低,纸会容易受到损坏等。由于纸张的含水量与周围环境相关,所以要注意存放和使用纸的环境湿度、温度等。

四、选择纸张的实用原则

概括地讲,选择纸张应考虑用途、印刷效果、价格和方便读者、环保等几个实用方面。

1.从纸张的用途上讲,一般性的宣传广告单可用重量较低的白报纸,画报、挂历等用纸就应考虑较好的纸张。尤其是广告,良好印刷效果能够事半功倍。在现代书籍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将书籍中的不同部分选择不同的纸张,其肌理、质感等差异可以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2.从印刷效果上讲,不同类型的纸张吸墨程度、色彩和细节还原能力有很大差异,要对熟知纸张本身的特性以便对其进行选择。凡需要正、反面都彩印的产品,选择纸张时,要注意纸的厚度。低于80g的铜版纸,可能出现透叠象 。另外,纸张的自身特点如自身特有的色彩和纹路,再加以适当的设计,经印刷会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3.从光线上讲,宜选用光度较低的纸,因过于光亮的纸张会刺激读者的眼睛。采用亚光纸、布纹纸、蛋纹纸等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减少对读者视力造成的损伤;同时运用无光油墨,能增强阅读效果。

4.从经济上讲,纸张选择要合理经济,尽量降低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纸张的选择上,在力求达到设计方案预期效果的同时,选用造价相对低廉的纸张。

5.从环保上讲,纸张的环保也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特种纸与传统印刷中常规的卡纸、哑粉纸概念不同,一般分为花式纸和再生纸,前者为原生纸,后者为环保纸。 对再生纸的研究运用是每位设计者的责任。

五、选择纸张的审美原则

选择不同的纸张会产生不同的设计效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书籍,纸张所带来的“美”意义重大。纸张之美是一种亲近之美,有与我们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由纸张装订而成的书籍除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更大的价值在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选择纸张时要注意其审美原则:

1.造纸材料决定了纸张的“天生丽质”,那是一种源于自然的美。无论纸张以何种形式呈现,都是源于自然的。现代造纸工艺的发展使得纸张本身具有了更多的变化。

2.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造就了纸张的“科技之美”。一系列的推陈出新使得纸张的科技之美生机盎然。纸张的性能不断延伸,色彩和肌理不断丰富,质感和光感等多种视觉感都源于科技。

3.纸张与印刷的“完美联姻”对书籍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得书籍设计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使纸张在书籍设计中表现出来一种“成长之美”。纸张在印刷中是媒材,需要针对不同的印刷方式,印刷工艺的发展促进了纸张的创新和发展,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4.纸张作为个体存在于书籍设计中,纸张的融入,使书籍设计展现出系统的形态和完整的“美”。完美的书籍形态具有诱导读者的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纸张的薄厚、纸张散发的气道、纸张发出的响声、纸张的轻重、纸张的味道都是可以被感知的。纸张是有生命力的,由内而外地散发出自身的魅力,五感皆因纸生,纸张以亲近的姿态展现出书籍设计的整体美,让人享受”五感之美“。如吕敬人先生在《怀珠雅集》一书中运用了表面粗糙、纹理无序的特种纸,给人以特别的触摸体验。

5.从纸张到书籍,从二维平面到三位六面体,纸张的变化多端,这种形态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着纸张的“多变之美”。书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材料和工艺的演变经历了很多外在形态的变化。从简装、卷轴装到纸本书之后的旋风装、经折装直到后来工艺发展的胶装、锁线装等都是书籍外在形态的演变。纸张在跟随书籍形态发展的轨迹中变化多端,演绎着形态美和空间美。纸张之美在于善变,能够紧随时代的步伐做出适合的改变。

书籍设计要求形神兼备,“心灵美”与“外表美”须同时兼备。纸张的存在形成书籍的形态美,成为读者共同的审美对象。纸张的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意境美。纸张所拥有的或外露、或内敛、或豪放、或细致的质感肌理和情感色彩,总是给读者不尽的享受与遐想的空间。

书籍印刷工艺篇6

论文摘要:在电子时代的今天。工业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商品的设计、市场销售息息相关,书籍设计不再是个体的设计,它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结晶,它对视觉感官美要求越来越高,材质及印刷工艺美在图书销售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书籍设计者,要了解并抓住市场信息,抛开陈旧的运作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转换观念,虚心学习,敢于创新,注重传统与现代科技的探索,为书籍设计概念注入新的活力。

说起“UV",当今的平面设计界几乎都很熟悉。走进林林总总的图书市场就会发现,近年来新版畅销图书的封面大多采用了此项工艺。其视觉和触觉效果的特殊魅力正在书籍设计领域广泛流行。近两年从全国书市上我们观察到,采用"UV”工艺印制的图书品种和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几乎占据新版图书市场的六成。在这六成中,主要是旅游、消费型和欣赏型书类使用较多,而且呈上升态势。科技资料、科普类书籍、教材、政治政策类、文学、历史类书籍使用较少。据北京图书大厦2004年3月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居前10位的图书中有8种采用了特殊工艺印制,其中7种采用了不同的“UV”工艺。(见附表)

另据新华网2004年4月公布的深圳书城畅销图书排行榜,前10位中现代出版社的《生死遗言》封面采用特种莹彩纸张印制;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商道》采用烫银、模切工艺印制;工人出版社的《血酬定律》采用烫黑工艺印制。而去年风行一时的《我们仁》亦采用特种艺术纸张和印白工艺印制。出版界这一迅速兴起的材质、工艺设计现象正日益影响着图书外部形态的变革,应引起我们书籍设计者的关注和思考。目前书市上消费类和休闲类书籍不仅从印刷上,装帧设计上要求一种新奇、多样,同时在文字、书名上也已一种非直观或非正常的语言从侧面给读者以诱导,以吸引和扩大读者群,获取更多的利润。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做人不要太老实》、《河南人惹谁了》等。

一、认识UV的工艺美

UV ( Ultra Vioce,紫外线)是印刷领域的一项新型上光技术,是指在印好的印刷品表面覆盖一种特殊的透明材料,这种材料即UV油墨,又称紫外线固化油墨。是一种非色彩油墨,无色透明。它与普通油墨通过溶剂挥发的干燥方式不同,UV油墨在印刷过程中能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下发生瞬间的化学反应,可在几秒钟从液态变为固态。因此可在印刷品的表面形成光滑的层面,使之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UV油墨在固化过程中因不同的加工工艺会产生光滑、磨砂、皱纹、冰花等多变的装饰效果,使平凡的油墨焕发出神采,使观者的审美体验不仅可从视觉感知更可立体的通过触觉进行体验。极大丰富了设计师的设计语汇及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恰当地使用可使设计作品在优雅的氛围中透出悠悠的高贵气质。

UV上光技术与之前的覆膜、贴塑等印刷工艺相比,不仅具有上述艺术表现力,其还具有价格低、易操作、污染小、固化后无毒性、利于环保,可再回收的特点,而且其稳定性强,可擦洗,无覆膜工艺常出现的翘边、起泡、脱层等缺陷,大有替代传统上光工艺之势。

二、工艺设计与装帧

UV工艺的迅速兴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装帧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设计理念亦有较强的冲击。设计的艺术创意固然重要,但是其表现的载体和形式也同样重要,工艺设计已成为创意设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过去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平面设计从来都是以机器印制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它从未脱离过大机器生产而独立存在。即使在国际各种设计比赛中,设计作品的机器生产工艺水平也是评判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件艺术品都离不开材质美、工艺美。如今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的应用都不断冲击着设计观念的变革,书籍设计艺术同样也要靠装帧材料的美感、印制工艺的美感来丰富、创造书籍设计的美感,创造出更美、更新的图书外部形态。因此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仅应懂得基本设计原理,还必须掌握机器生产的相关工艺,了解各种材料的种类、性能,使其作为一种设计手段更好地为艺术创意服务。

前两年图书市场上艺术特种纸的流行和最近UV工艺的迅速兴起,以及平装图书领域烫金、凹凸等工艺的广泛应用都说明材质及工艺因素对装帧设计的影响力。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装帧设计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囊括着工效学、心理学、材料学、印刷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一个书籍设计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书籍设计的前沿技术和设计要求。事实说明,恰当的材质运用及工艺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图书的艺术品位、创造良好的出版形象。如曾风行全国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藏地牛皮书》一书,封面采用特种艺术纸,内文选用蒙肯轻型纸,切口刷黑,书籍两侧栓绳洞的设计就是将材料、工艺之美融与人文的设计范例。而近年来以卓而不群的图书品味而备受业界关注和读者好评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其对图书外部形态的创新和对装帧材质、工艺设计的考究。 因此,设计工作者在从事图书设计工作时,应在必须掌握图书内容的同时还需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客观审慎地看待工艺设计。不可盲目追求“奢华”的工艺设计,也不可忽视工艺设计带来的艺术美感,要敏锐地捕捉和把握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和走势,融合适当的工艺设计将艺术创意完美的表达出来,从而达到内外兼优、相得益彰的视觉形态。一本理想的书应该体现和谐之美,既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空间,又能体现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阅读愉悦。

三、工艺设计与编辑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审美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读者对书籍外部形态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仅仅简单满足于阅读的朴素之美已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科技的进步也为考究的装帧工艺提供了可能,此时的图书编辑理念在书籍的表达方式上也更加注重了装帧设计和工艺设计。毋庸置疑的是,在图书出版的整体运作过程中装帧设计工作日益引起出版业界的重视,但与图书形态息息相关的材料、工艺设计却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编辑行业从畅销书的运作分析结果中提出了“编辑含量”的延伸概念,即充分调动图书作为商品的各个元素,创造读者注意程度高,符合“眼球经济”时代读者需求的图书外部形态。这是市场对新时期编辑提出的要求。过去出版社对编辑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其文字功底。现在看来,图书市场对编辑素质的要求已不限于此,编辑对图书外在表达方式的审美判断则显得越发重要。编辑的审美素质对其产品(图书)的品质具有重大的影响,而这种审美素质显然要基于其对相关设计知识的认知水平。编辑要走出传统图书的固有模式,与美编共同肩负起创造美的图书形态的任务。现代图书形式的灵活多变影响着现代编辑理念,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工作分工不再明晰,往往是一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工作状态。一本成功的图书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编辑所承担的文字工作的外延不断地扩大,这就要求编辑要了解许多相关的设计知识和工艺知识,并具备非凡的审美素质。因为这些知识的积淀会直接影响到其编辑作品的最终品质。当然,这并非要求文字编辑去替代美术编辑的工作,而是由于图书外部形态设计在图书策划出版的各环节中越发重要,而不断更新的材质及印装工艺又不断影响和作用着图书的外部形态。书籍设计不再单纯是美编的工作,编辑只有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不同印制工艺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参与出版工作,全面掌控图书出版的整体流程,在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工艺设计与出版

我们知道图书的印制环节大多由出版社的出版部门负责运营实施。换句话说,图书最终的形态体现与出版部门的决定也是息息相关的。如今我国的印制工艺水平进步很快,新材料、新工艺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如果我们的设计观念跟不上、信息不够灵通,就会直接导致我们的图书设计水平在整个图书市场的相对滞后,影响竞争力。所以,了解并运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是设计师与编辑及出版部门共同的任务。

诚然,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推广都势必会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诸如观念、成本等。这就要求出版社各部门间要相互沟通、协调,根据图书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工艺设计进行表达。从本文前面列出的图书销售榜中,我们虽不能说图书的工艺设计与图书的销售之间有必然联系,但至少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读者对当代图书形态的审美取向。图书是文化的商品,因此书籍设计应体现一种文化审美价值。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图书的附加值也日益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内容,而书籍的外部形态正是其附加值的具体表现。据查,美国一家出版社的《致命的巧克力》一书未注重装帧设计,销路平平。后经专业图书包装公司—肯尼图书公司重新设计之后,销量顿时增加了25万册。事实上,在这个商业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商业操作的低成本、高回报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了。试想,当年《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在早期的运营时,若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又怎能在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而细观近年来称雄市场的畅销图书,哪个不是给读者以装帧精美、印装考究的审美体验。这其间图书成本固然增加了,但也促进了销售,增加了利润,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出版形象。

五、结语

纵观东西方书籍设计发展史,从西方的石块书、泥板书,到东方的简策装、卷轴装直至明清的线装书,其发展莫不伴随着材料与印制工艺的发展与革新。所以,关注当今的新材料、新工艺的更新发展对我国的出版工作也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透过时下兴起的“UV”现象和凹凸、烫金银、印白、烫黑等工艺在平装图书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应该看到材料设计与工艺设计对装帧设计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曾因《老照片》系列开启了新一轮图书出版时尚的著名出版人、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汪稼明在考查了欧洲出版业之后就感叹“我期盼着中国图书向工艺化转变:更加注重包装与营销,把活儿做细、做巧”。

书籍印刷工艺篇7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蕴含着中华民族卓越的精神理想以及文化智慧。其在书籍萌芽、产生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书法字体、印刷字体与装饰设计字体三大应用书体与传统,并在民国以后的现代书刊,尤其是封面设计中有了进一步融汇与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汉字艺术文化实践与独具魅力的艺术创造。

关键词:

汉字;艺术;书刊;封面设计;应用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图像语言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4ysb002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国就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刻石等文体形式,特别是竹简木牍的册装应用,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书籍的早期形态。据《尚书•多士》中记载,商朝就有了简策的存在,至秦汉时期已经十分普及。西晋以后纸质书装取代简策,文字在书籍中的应用进入更为成熟的阶段,并在西学东渐与全球化时代浪潮下的现代书刊设计中孕育发展了新的风格、形式与艺术形态,绽放出越来越独特迷人的魅力。

一、形意相生的汉字艺术传统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被保留下来并继续使用的形象文字。无论书籍形态如何改变,汉字都是其文本构成中不变的基本元素。书籍封面设计中,汉字的核心文化特征就是形意相生。首先,汉字以形表意,视觉表意的符号主体性得到保留,没有沦为注音文字成为声音语言的附庸,是人类文字史上独树一帜的图文合体的视觉语言形式;其次,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具备了言语抽象逻辑与概念的意义表述能力,在书刊封面设计中承担起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传播功能。《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篆书中的“篆”字,最早也不是指文字,而是指带有装饰性的图案及纹样。中国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是从图形到文字演变的过程,汉字从传情达意的媒介逐渐形成了规范的文字体系。纵观汉字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始终是形意相生中高度抽象统一的图像书写。汉字艺术是“形”象的艺术,六书是其构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同的汉字笔画与结体形成了不同的汉字形象之美;汉字也是“意”像的艺术,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意象”之说,释意为:寓“意”之“象”。当然,“图”像汉字不是“形”象与“意”象分离的二种形态,而是形与意相生的统一体:其一表现为,汉字在构造上具有形式与内容共生的统一关系;其二表现为,汉字具有符号形式以及符号意义的双重属性。没有内容的形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源远流长;同样,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会是索然无味的文本信息。正因为汉字艺术是形意相生的图像艺术,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成为书刊封面设计坚实的根基与内容。

二、汉字艺术字体形式与特点

无论是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后来的笔墨书写、雕版刻印,还是当代屏幕媒介下的数字字库字体,都是现代书刊封面设计中汉字应用设计的主体,都在传统书写、印刷字体和各类形象化、装饰化设计字体的范畴之内,概括而言就是书法字体、印刷字体、装饰设计字体以及它们的综合运用。

1.书法字体

从史前符号开始直至当下,由契刻与绘写发展到笔墨书写的篆隶真行草字体在现代书刊封面依然占有很大比重,也是传统汉字书法的现代传承与应用。在书籍封面中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承继书法题签的方式采用名人书法题名。这种方式历来有之,如宋神宗即位,为《资治通鉴》题名并序以奖之,明成祖也为《永乐大典》题名并作序。民国时期《小说月报》自1920年1月第11卷改革以来,就请茅盾手书“小说月报”四字为刊物提名。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提高书刊身份以及社会影响力。民国时期作者亲自为自己书籍题名并设计的情况也屡见不鲜。鲁迅设计封面常自己用毛笔题字,功力深厚,朴素而不单调。《三闲集》《二心集》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其二,为“辑字”。即选用一些工整的已有字体,如隶书、魏碑、唐楷用以辑字,将这些辑字作为书的题名。这种方法不用签书写者的名字,可以以此来达到封面上题名与标明的出版机构风格匹配之效果。例如民国时期《新小说》的题名就使用过颜真卿的辑字,《中华小说界》用过魏碑辑字来题名。即使在新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设计师或许觉得丰富的字库依然无法达到前人的书法艺术高度,利用前辈书法名家的字体辑字设计书籍封面的情况也层现叠出。

2.印刷字体

印刷字体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雕版印刷对书法字体的模仿与使用,随着文本、书籍需求持续扩大,最终于宋明之际产生更适合印刷工艺需求的宋体,宋体字成为了书籍封面重要书体形式。清末以后,在西学东渐影响与民族字体产业双重推动下,规范化的楷体、仿宋体,以及由日本引进的黑体开始广泛应用,许多装饰美化的设计字体都是以这些规范印刷字体为基础设计、变化的。在现代书刊封面设计中,黑体因字形方正、醒目粗壮,无多余的装饰而得其名。为了兼具宋体的严谨与黑体的浑厚,仿宋体也被普遍运用。早在1926年,由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排出版的《万有文库》就是在32开本的封面上作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间竖排仿宋体的书名。与书法字体相比,印刷字体清晰易读,字形规范端正,社科类书籍与文学类著作等严谨庄重的书刊封面设计使用较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字库行业进入发展最辉煌的年代,特别是近年来以方正、汉仪、华文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小字库厂商与个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国内高品质的数字化字库从无到有,发展到近300种不同风格的近千款字库,大大充实与提升了封面设计中汉字艺术的形式与品质。

3.装饰设计字体

在书法字体与已有印刷字体基础上,通过笔画与结构的添加装饰与形象化获得的设计字体,在过去多被称作“美术字”或“图案字”。鲁迅曾对陶元庆说:“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1915年,《新青年》杂志首先进行了视觉的革命,将魏碑体与黑体融合,形成了一种有力量感的梯形文字用于题名。到了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设计观念与创作方法影响下,图形化的装饰设计字体开始流行。这些书刊封面的“美术”字体通常是手工绘制,在字体的笔画与结构上作了大胆的装饰与美化处理,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极大地丰富了书刊封面的汉字形式语言与风格,将汉字的艺术表现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装饰设计字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基于传统字体的变形,如传统书法变体字与常规印刷字体的演进字体。二是讲究字体结构的解构与重组,以几何体的外形规范文字,符合模数化,具有表情性与审美性的新文字形态。三是放弃文字的主体性,使汉字成为图式的一部分。它的效用,与绘画图案相同,字体的形式可以应用几何形,字的笔画可以变化或增减,字与字也可以互相连贯,但不能过失本形使人不能识别。装饰设计字体基本保留书法的、或印刷字体的笔画与结构,在此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形象化、装饰性设计,更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至今都是书刊封面设计的重要方式。

三、现代书刊封面文字设计演变与发展

汉字艺术始终伴随着书刊封面的演变与发展。经研究,古代中国书籍封面中,汉字艺术形态主要为书法体与宋体字。周代以前汉字虽然也有追求美观的诉求,但这时的汉字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某种规范,仅仅是一种以记事为主要目的的书写行为。汉代以后,随着简册这一书籍形态的推广与普及,书籍中的汉字艺术形态逐渐从书写向传统书法过渡。至明代,活字印刷术已经相当成熟,宋体字正式形成,汉字从相对自由的书法形态向更规范的形态演变。现代书刊封面文字设计起于晚清,兴于民国初年,盛于民国二三十年代。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排版与印刷技术进入中国,西方视觉观念与文字设计体系也随之强势进入。这种西学东渐的态势使得书刊中的传统雕版印刷字体更为迅速地向现代应用设计字体转变。与此同时,国内印刷出版单位如雨后春笋涌现,书籍、报刊等商业行为激增。大批印刷出版单位认识到了西方文化的优势,开始聘用画师学习西方新式排版,并借鉴西方印刷字体样式应用于汉字字体设计,兴起了被称为“美术字”的设计风潮,百花齐放,引领了民国时期装饰设计字体新风,也造就了此后书法字体、印刷字体与装饰设计字体的汉字艺术在书刊封面设计中广泛应用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艺术在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一直延续着工艺美术的、装饰的观念与传统,中央提出“整旧创新”的字模开发原则,在上海以及北京分别建立了专业文字设计机构,不断推出新的印刷新字体,而装饰性字体设计在延续民国以来“美术”创作同时,也渗透了浓厚的意识形态的审美取向,例如形成一种比黑体更活泼、比宋体更简约明快的体(也称语录体),留下了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文化印记。改革开放迎来了文字艺术发展的新纪元。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使得现代书刊封面文字设计再次兴盛。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学习、借鉴西方的字体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1981年5月1日,国家开始正式实施由国家标准总局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1,标准号为“GB2312—1980”;在王选激光照排印刷技术的各方面带动下,中国汉字应用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矢量化数字字库字体设计取代传统铅字与照排技术,创意设计的思想逐渐取代单纯装饰与审美的工艺美术观念。90年代以后“美术字”称谓最终被“文字设计”所取代。随着新媒体传播时代的来临,汉字艺术在设计应用中更为多样化。数字技术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手工难以企及的效果与图式,也拓展了汉字艺术图像化形态的无限空间。特别是数字字库与新汉字艺术设计空前繁荣,汉字形象更为情景化,更强调创意表达的沟通价值,对提升书籍页面设计品质和视觉表现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还出现动态的、交互式的电子书籍出版的汉字设计语言形式,为汉字艺术在新时代书刊封面设计的多元化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同时期的书刊有着不同的封面形态和与之相匹配的汉字艺术形态。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是现代书籍封面文字设计演变的本质原因。中国书刊封面文字设计的演变正是华夏民族文化与生产力发展的真是写照。汉字艺术的形态与观念每一步发展,都预示着人类书写与表达方式震撼性的变革与进步。如今,全息投影书籍与动态汉字艺术正如日方升,现代书籍封面文字设计的发展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这正是汉字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结语

汉字艺术作为表意炼形的典范,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灵魂与血液内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书籍封面中传统水墨书法、印刷字体和各类形象化、装饰化设计字体,无论是单个笔画或是单个汉字还是每段汉字都可以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像元素。在书刊封面设计中合理运用汉字艺术,将有助于设计师开辟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书籍更加深刻富有内涵、更具文化魅力。

作者:吴旦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注释:

1.《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是由中国国家标准总局1980年,198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一套国家标准,编码适用于汉字处理、汉字通信等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行于中国大陆。

参考文献:

[1]朱永明.传统汉字图像艺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吕敬人.在书籍设计时空中畅游[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

[4]谢其章.封面秀[M].作家出版社,2005.

[5]吕胜中.意匠文字[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吕思勉.文字学四种[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书籍印刷工艺篇8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书籍装帧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近百年来却落后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除了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外,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和书籍设计概念的转变。把传统的“仅仅为图书做一个外包装”的概念转到强调编辑、编排理性化,视之为一种立体的、整体的造型艺术上来,我国的图书装帧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装帧艺术同样也面临着新时代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当今的书店里,装帖精致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是,冷眼相观,大多数还是脱离不了仅仅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俗套。

书籍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一本好书,应该体现出内容和形式、功能和艺术的和谐对比之美。今后的图书装帧将走向何处?作为一个图书装帧工作者,我感到应该在中国书籍艺术悠久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和领悟外国现代装帧的精髓,改变装帧只是为图书进行外包装的观念,树立从外在到内在的整体设计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装帧整体落后的局面。

一、汲取我国传统装帧艺术丰厚的营养

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所赞叹。日本、韩国、印度、缅甸、新加坡诸国都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西方人也同样从东方艺术中汲取精华,融会到西方艺术之中。

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到了唐代,雕版印刷已被广泛应用,它和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结合,使古代众多文献得以大量刊印,为我国的文化积累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代,书籍的木版插图艺术空前繁荣,达到了顶峰。可以说,从东汉的造纸到唐宋的雕版、活字印刷再到明清的木版插图,就是一部我国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形成了线装、竖排的基本模式。现在看来,这种基本模式是在当时印刷材料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美观和实用的双重功能。

随着近代印刷术传人我国,到光绪末年,石印、铅印技术已很流行,书籍装帧开始打破了传统的古籍形式,但发展速度是缓慢的。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书籍出版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然而它初期的出版物仍没有脱离线装的古书形式,只是在书衣上舍去书名签条,改排铅字,或用书法题写书名而已。到20世纪初,有些书的封面才开始装饰花边和框线,封面纸变换了不同的颜色,并有人尝试绘制彩色图画装饰封面。20世纪30年代,鲁迅把日本的书籍装帧和欧洲的书籍插图介绍到我国。以上种种,为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建立准备了条件。但是,总的说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并没有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而形成新局面。

当时的出版行业内部,把几乎是相互割裂的工作程序和各自独立的分工方式看做是天经地义的规则:编着者提供内容,编辑加工文稿,设计者担当包装,印刷厂负责印制,一本书就这样完成了。是的,我们应记住用针笔在铜版纸上画墨稿,用一把尺子、一个圆规去寻找结构,甚至用尺子和钢笔小心翼翼地手写美术字的辛苦,它至少培养了我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但我们的思维在相当局限的范围内难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方面是僵化刻板的劳动分工体制,一方面是传统工艺的缓慢速度,使设计者很难涉及纸和印刷质量的要求,所以也就无法孕育出理想的、美观实用的、趣味无穷的文化生命体。这就使我们过去的装帧艺术作品留下了不少的遗憾。

二、电脑特技的广泛普及和盲目运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已经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炽热的电脑普及的时代,装帧艺术家们放下手中枯燥的墨稿制作,将创作手段早已放到鼠标和键盘上了。带着一种兴奋,一种狂喜,电脑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它的准确、快速是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

面对高科技工具,一些人一时有些手足无措。人们迫不及待地运用电脑,依赖它的特技.依赖它的快速。然而,不少图书的封面,脱离书的内容,成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图案拼凑,成为不负责任的电脑特技展示,走向了一个极端。我们在书店和观看装帧展览时,到处都能感受到散发着电脑特技效果的时代气息,神秘、机械、冰冷的电脑特技占领了图书市场,占领了商品市场,甚至占领了大街小巷的广告市场。一部分装帧设计工作者没有真正掌握好现代设计语言,一些出版社的决策者艺术品味低下,导致一部分书籍封面图形盲目堆砌、颜色鲜丽刺目、文字杂乱无章,成为了视觉垃圾。其实这些人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市场,他们不了解消费者的视觉感受在不断变化,审美能力在不断提高。将来,随着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各种资讯的发展将导致人们视域更为开阔。这些有文化的新一代成为消费群主体时,一味盲目、屈服于市场的书籍装帧设计并不会受欢迎。

设计的效率提高了,但人们开始感到一种无奈,开始进入了冷静思考阶段。因为电脑毕竟是工具,而人脑才是产生艺术的主体。设计者只有不断注重个人自身的艺术修养,对装帧艺术有着一个全方位的理解,电脑才能使我们的设计如虎添翼。

20世纪90年代的封面设计处于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电脑特技大爆炸时期,这是装帧艺术的畸形发展,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这一时期的图书装帧,还是绘画式的封面,一成不变的正文,仍然停留在图书外包装的层面上。我们广大的书籍设计者也都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差别究竟在哪里?

三、从图书的外包装走向图书的立体设计

在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脑特技大爆炸之后,书籍装帧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逼迫,不得不更新传统观念,开始对书籍装帧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称它为立体全方位,是因为从表面上看,我们设计的内容至少有三个不同平面的组合(封面、封底、书脊),从内容上看,内文的插图、纸张、版式的结构等均属装帧艺术的范围,装帧艺术不仅是设计、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创作,也是艺术设计和物质材料相结合的产物。只注重某些方面的艺术形式代表不了装帧艺术的全部,如果没有相宜的字体和版式、扉页和封面、材料和工艺的配合,就不是一件完整而有魅力的装帧艺术作品。

早在I9世纪,英国装帧设计家威廉姆·莫里斯就极力提倡书籍之美要体现出生活与艺术相融合的设计原则;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追求机械动力主义和速度感的未来派书籍设计风格;俄罗斯兴起了具有革新意义的并成为现代书籍设计艺术起点的构成主义;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的设计家们强调书籍设计语言关注现实生活,强化内容要素,书籍设计不能仅仅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而应该视为一种造型艺术。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出版社的体制改革一步步深化,不同模式的设计工作室不断出现。以上种种设计思想,也逐渐被我国的书籍设计者们所接受。具体地讲,封面和护封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有着保护和宣传书籍的作用;而插图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造型艺术,是为了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版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字体、纸张、印刷和装订的相互配合、合理运用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装帧艺术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装帧艺术是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和一定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多方位的、立体的艺术形式,每一个方面都不能忽略,齐头并进才能促进装帧艺术的发展。不可忽略的是,在重视封面第一视觉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书脊的视觉效果。在书架上,传达信息最多的正是书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脊的重要性不亚于封面。在总结过去经验,重新思考装帧艺术的发展方向时,我们深信,今后的装帧艺术方向应是立体的艺术创作,每一件作品都应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强调的是其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

上一篇:视觉艺术教学范文 下一篇:数控机床故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