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1 08:24:29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书籍装帧 设计 书籍整体设计 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一词作为专业用语,在我国已经使用很长时间。上个世纪以来,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籍装帧只是对书籍的封面进行美化设计,这种理解使得书籍装帧变成了封面设计的代名词。过去在中国,书籍装帧之所以只停留在封面设计上,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经济,以及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因认识上的局限,使得设计师无法参与书籍的整体设计。并不是装帧本身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局限,应该说书籍装帧的含义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设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制作书籍的材料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纸张以及新型的特种材料;其次,书籍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书籍逐渐被图文并茂的现代书籍替代,而且现代书籍的形式多了,有了电子书籍、游戏书籍、概念书籍等;再者,读者的观念变了,现在的读者更加讲究书籍的外在品质了。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书籍装帧从内到外都要有创新和变化。装帧概念的内涵也随之有了新的需求。本文对书籍装帧概念的认识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通常意义上的装帧概念

装帧一词的使用在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记载,装帧是丰子恺先生在上世纪20—3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当时的“装帧”是指将纸张折叠制作成帧,由多帧装订起来,附上书皮的过程。而在更早的时期,中国的先辈们还没有将“装帧”一词合在一起使用。我们分别对“装”和“帧”进行认识:“装”在《大辞典》中有十四种解释,其中第十种是“书册装订的形式,如线装、精装”;“帧”在《大辞典》中有三种解释,其中第三种是指“量词。画一幅,相片一张,叫一帧”的意思。“今人以一幅为帧”。①这说明从明代就已将书籍的内页用帧来计算。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感受到“装”“帧”与书籍的紧密关系。同时,古人常将装订作装帧使用。如清代《藏书纪要》中对装订这样陈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②这里的装订就是装帧。

近现代的一些书籍都对装帧一词做出不同的解释。《汉语大词典》中对装帧的解释:“指书刊的封面、插图等美术设计和版式、装订形式等技术设计。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国小说史》豪华的装帧,是我有生以来,著作第一次穿上漂亮服装。’巴金《沉落》:‘而且每一本书的装帧都是很考究的。’”从这里就能看出,通常意义上的装帧已经包括了封面设计、版面编排、印刷装订等。《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对装帧设计也有非常翔实的解释:“装帧是对图书的整体形态的规划,即图书在成型前为其装帧活动提出的设计方案和草图。图书装帧设计分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部分。前者主要是围绕封面,对书脊、扉页、插图及题花、尾花等方面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后者是指版面的排印格式,用料及装饰方式等,两者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一个完整的书籍整体设计过程。

最近30多年中,有一种观念认为,装帧一词已经不能适应书籍的设计与制作,要用“书籍整体设计”“书籍设计”等说法替代,因为这些观念认为书籍装帧的概念过于狭窄,这是对装帧概念的误解。正如前面看到的,装帧本身在范畴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局限,装帧已经包含了对书籍各部分的设计。而且,频繁的更新概念名称虽可能会体现一些新的见解,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新意也会很快过时。而历史却会因为频繁的更新而消失痕迹,这不仅造成概念的混乱,也使得概念缺乏自身的历史特征及民族特性。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书籍装帧的含义,来适应新时代书籍的设计的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拘泥以往的装帧概念,而应时时更新它的内涵,这是书籍装帧实现自身进化的一个途径。

二、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

“书籍装帧”一词从《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中翻译过来为“book binding”。“binding”有多层意思,有捆绑和粘合之意;也指(书的)装订、装帧的意思。另外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大词典》还能看到与“binding”相关的词语如:“平装 paper cover binding、 精装 hard cover binding、活页装 loose-leaf binding”。因此,在英国给书籍做具体的设计,通常都使用“ binding”这个词。“ binding”和“装帧”这两个词汇都是具有行业特征的专业词汇,都恰当地表达了书籍的构想与制作的概念。

对书籍的装帧是不能与书籍分离开来经营的,装帧即是书籍的一部分,是书籍的脸面,并内含着身体的各部分,是浓缩书籍的精华内容并直观表现于装帧之上的。“书的脸即书的内脏功能的表现,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中表现的东西,对于读者来说是从外部看不见的部分,将它提取出来,赋予‘造型’,让它动起来,充满生机。这是第一张脸的意思;第二张脸触及更大、更深的东西,即文明和文化的根。寻觅今天文化底层潜藏着的文化古层,文化的根。这是第二张脸的意思。”③杉浦康平先生将书籍的第二张脸喻作书籍文化的根,这给书籍装帧以很深的内涵。同时,也是对书籍装帧提出的很高的要求。

现代的书籍装帧概念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书籍制作,更不是狭隘的封面设计,它是一种由内至外的书籍整体构想与制作行为,其范围既包括对未来书籍形态的探索,也包括对现代书籍工艺的创新。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更新等,都大大促进了书籍材料、书籍印刷、书籍装订工艺的发展,更触动了书籍装帧的文化底蕴的表现。

现代书籍装帧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且更加具体。它不仅涵盖了最初的书籍形态的策划,还包括开本的选择、封面和扉页的设计、正文内的版式编排和插图设计,以及后期的印刷和装订等。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还大胆地更新以往的表现形式、制作工艺和使用材料。面对现代的书籍,不仅要升华其外表形式,也要更新内在的气韵。在将书籍的信息内容文本转化为二维或三维(虚拟)视觉形象的时候,装帧不仅要赋予字体、图形、色彩等新的视觉元素,还要赋予书籍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现代的书籍装帧不仅在外在形式上不断发展更新,内在的气韵与文化底蕴也在逐渐延展与深化。

三、书籍设计的理解

设计(design)一词字面解释为设想和计划的意思。在《汉语大词典》中设计有两种解释:“①设下计谋。《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毒,重相设计。’②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从本质上看,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计划,是一种创新的思维过程。设计是在各种条件和限制中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创造。设计的大致内容包括计划、构思、传达、应用。所有的设计内容都基本如此,无论是复杂的宇宙航空器或飞机汽车等工业设计,还是简单的包装或广告设计。

自上个世纪以来,设计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充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设计”进行分类,可分为:建筑设计(包括室内外环境设计等);工业设计(包括产品设计、家具设计、礼品首饰设计等)、平面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插图设计等)、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书籍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一样都属于造型艺术的范畴,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并运用于社会实际中。所以它们在设计程序上都有相似之处,都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接下来,我们试着对书籍设计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从中体会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最早提出“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书籍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商业行为的造型艺术,它的概念中还包括了书籍的营销,这是从书籍作为特殊商品的角度去认识书籍设计的。书籍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商品,这种特殊商品既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承,也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物有所值。因此,在书籍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读者对象。“书籍设计就是以书籍的销售方式和读者为基础而进行的书籍设计活动。它也称综合设计,是关于书籍的性质、印制、销售等图书设计相关因素的协调和技术性规划的实现。”④可见在书籍设计中,是不能避开销售不谈的。书籍的目的是为了供人们阅读,人们读书是为了从书籍中得到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信息和自信。因此,书籍设计一定不能脱离书籍的这一主要功能而设计。书籍设计不仅要将“人们的精神文化市场”作为书籍选题规划的起点,而且还要运用现实的商品市场需求来辅助书籍设计的具体构想。

书籍的营销活动是出版行业为满足读者心理以及掌握市场需求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市场的调查、分析、研究及预测,还包括书籍成型后的销售宣传。实际上,加入营销概念的书籍设计,更强调书籍设计的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对书籍的整体装帧,还有对书籍的选题定位和对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读者的互动。对书籍选题的定位是指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给书籍确定一个市场范围,并根据选题的需要确定书籍的装帧方向,寻找契合读者群体的书籍装帧风格,以此来带给读者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所以,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中,融入营销观念的模式之后,使书籍设计更具系统性,也更具功能性。在这种强调系统与功能的书籍设计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更高形式的品牌化的书籍设计。

综上所述,书籍设计的概念是指对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书籍,进行的整体策划与设计制作,以及营销的过程,而书籍装帧是其中设计与制作的部分。因此,书籍设计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现在它的过程包括:第一,选题的定位,这是书籍的策划部分;第二,营造书籍外在的形态以及经营书籍内在的信息,这是书籍的装帧部分;第三,书籍的宣传与销售以及与这本书周遭环境的协调,尤其是与读者的互动,这是书籍的营销部分。因此说书籍设计作为设计的一个门类,不只是对一本书籍进行的创造,它还包括了与这本书的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书籍设计在表现书籍所固有的精神性、人文性、创造性的时候,将书的精神与人的思想通过设计这座桥梁嫁接起来。

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是两个并不矛盾的概念,梳理它们的关系有利于对书籍艺术理念的认识。书籍装帧是书籍设计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造型艺术。随着时代的跨越,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概念都将不断地深化,并将不断超越它们原有的内涵。

注释:

①张自烈.正字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②孙庆增.藏书纪要.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③(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④葛鸿雁.书籍设计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日)杉浦康平.日本现代图书设计.生活·读书·知识三联书店,1999.

[3]吕敬人.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葛鸿雁.书籍设计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书籍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书籍;五感;设计;影响;推动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99-02

一、引 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2年4月了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的调查成果。调查结果显示,在2012年间,数字化阅读率呈快速增长的势头: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但是,结果同时指出,七成以上的国民仍然偏好纸质读物阅读。更令人惊喜的是,有11.8%的数字阅读接触者表示:在阅读过某一电子书后还曾购买过该书的纸质版本。

必须承认电子书对人类的阅读习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纸质书所拥有的那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是无法被电子书所取代的。在很大程度上,阅读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一本装帧精美、制作考究的书籍,会给人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不同层面上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而这都是电子书所无法给与的。书籍设计者能否准确地把握上述“五感”,进而在书籍的设计、制作中融会贯通,将对读者在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取舍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正如著名书籍设计家汉斯・彼得・维尔堡指出:“一本书籍的贵重感不仅由它的精神价值,不仅由它讲究的设计,而且也由人们的感觉来表示。”

二、书籍五感的由来

书籍五感最早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提出,他说:“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启始。”即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再简单地为了设计而设计,书籍被设计者从各个角度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质感。在国内,图书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对“书籍五感”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实践。正如他在《翻开――当代中国图书设计》中提到:一本书应当是体现和谐对比之美的,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五感之阅读的舞台。

书籍五感理论从最初提出到今天被图书设计界所公认,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虽然关于这一理论的理论研究仍稍显不足,但是在图书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应用,为图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养分。

三、书籍五感的不同体验

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与图书进行交流沟通、产生互动的过程。即,书籍并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信息的载体,更是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方面与读者进行沟通的“有感情的静物”。以下,对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感所带来的不同体验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视感

就外形而言,书籍是印刷后的纸张或者其他材料组成的有机六边体。它通过设计者的设计,以某种独特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刺激读者的视觉。而这种设计形式早已不是那种以绘画式的封面和永远不变的正文版面为基本点的装帧所能涵盖的。

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言:书籍设计应该是包含着封面、环衬、扉页、序言、目次、正文、各级文字、图像、饰纹、空白、线条、标记、页码等等内在组织体从“皮肤”到“血肉”的三次元的有条理的再现。书籍的设计是一个全方位的工程,设计者从封面、书脊、内文版式等各个方面入手,层层深入,引导读者以连续流畅的视觉流动性进入阅读习惯。在视觉流的构建中,图书设计者一方面需要注重“虚实结合”,处理好“虚与实”、“实与虚”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形神结合”,处理好书籍外形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二)听感

翻书的过程中是会有声音的。杉浦康平先生在《从“装帧”到“图书设计”》一文中提出,“翻动书页,纸张会发出声音。字典纸的响声是哗啦哗啦的尖声,而中国古代的宣纸如同积雪发出一种微弱的沙沙声。可以发现各种书籍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用书甚至可以演奏出音乐。” 当今时代,各类企业对心理声学均给与了高度的重视。保时捷汽车的制造商投入了5%的研发成本到新品引擎声的声学设计中。而另一项调查证明,当听到开启弗伦斯堡―比尔森啤酒瓶所发出的“嘭”的一声时,40%的男性都会感到口渴难耐。

翻书的声音同样能够达到类似的效果,书籍设计者完全可以通过对纸张类别、克数、开本、油墨的控制使书本在翻动时发出符合阅读者心理的声音。吕敬人先生在此基础上提出:真正的聆听是心灵能读出书中的声音――作者的心声。书籍设计者真正领悟书籍的内容,进而对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将帮助读者达到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倾听作者的心声。

(三)嗅感

书籍是会有气味的,这种气味可能是纸张的气味,也可能是油墨等印刷材料的气味。“书香”的说法自古即有,目前普遍公认的说法是:古人为了防止书籍出现霉变、虫蛀等问题,用樟木制成书箱来存放书籍;或用樟木片、芸香草放在书籍的间隙中。久而久之,当书的主人打开书箱、翻阅书籍时,就会有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但是,这种独特的香味是否给读者带来了某种特殊的阅读体验,进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从生物学角度而言,化学的芳香分子能够唤起人类大脑的反应,这主要是由于嗅觉器官鼻子和大脑海马区的共同作用。随着印刷工艺的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印刷油墨中会添加安全的芳香剂,制成芳香油墨,这样印刷出来的书籍会发出有不同的香味,可供选择的香味有水果、花草、食品等。目前,在儿童书籍的印刷中,上述芳香油墨得到了广泛使用,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但是,在除了上述书香气外,在书中还有另外一种需要读者去用心感受的香气。也就是说,完美的书籍设计和内容转化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气味,向读者传递。这种气味使读者超越了上述可以描述的香气,达到了精神世界的更高一个层次,使读者得到了更大的精神满足。

(四)触感

触觉是人体除了视觉外,第二敏锐的感觉。读者的触觉被书的大小、轻重、材料等多方面因素所影响着。材料的使用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它是书籍物质形态的承载体,并以自身的质感表达出强烈的倾向性,诱导读者对图书产生深刻的印象。

当今时代,随着印刷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印刷材料的更新换代,各种新材料、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书籍设计中去,UV、覆膜、烫印、磨砂、镂空等等,可谓是日新月异。在书籍设计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材料与工艺技术的美感,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给读者以最美好的触觉体验。当然,激发读者触觉的最高境界决不仅仅是读者拿在手中的书籍的感觉,它更是一种印象与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联想,并产生共鸣。

(五)味觉

按照欧美完形心理学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单个知觉体验的产生,可以直接导致其他的知觉体验。就如看见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嗅到菜肴所散发出的气味时,食客即使没有真正去品尝,也会在心理上对菜肴的味觉做出判断和感受。具体到书本的设计来说,读者在体验上述四感的过程,同样可以在味觉上产生相关的反映。

但是,这里的味觉更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一种品位感。它既是对书中内容的品味,也是对书籍设计理念的品味,品味书籍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等等不同的精神元素。正如杉浦康平先生所言“多元与凝聚,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都不要独舍一端,明白融合的要义,而产生出更具涵义的艺术张力”。一本好书,一定是在上述四感的基础上,升华到让心灵得到陶冶的“品味”的雅境。

四、书籍五感与纸质书的发展前景

显然,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感对书籍设计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图书设计的过程中,要避免以偏概全,对其中的“某几感”给与了过高的关注,而忽视了“书籍五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随着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品味的不断提升,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将是书籍设计者所关注的核心。

不可否认,当今时代,人类的阅读习惯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电子阅读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但是,书籍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五方面给人类带来的愉悦体验,并不是电子书所能够给与的。只要书籍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坚持理念创新,坚持从书籍内容出发,就能够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读者心理的好书,发挥电子书所无法取代的作用。但是,那些仅有好的材料和工艺,但缺乏整体设计构想的书籍,将是没有生命力的。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其四者,才能为良。”

参考文献:

[1] 李婕.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2011(6).

[2] 黄彦.多元化阅读格局下的纸质书籍设计的策略[J].中国出版,2012(12).

[3] 刘高磊等.汉字字体的演变与印刷术的发展[J].美与时代(中),2010(8).

[4] 潘群.书籍装帧设计美感建构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J].第七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评选最佳论文,2011.

[5] 张振波.平面的突围――浅析书籍设计的空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

书籍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书籍装帧;书籍设计;艺术和工艺

书籍是文化知识,也就是文字、图片的一种载体,在还没有出现电子文档这一媒介时,书籍是其最重要的载体。而书籍的装帧是体现本书内容的一个重要形式,就像是人的脸面,什么样的书籍就应当配有什么样的装帧,让人在看见它的第一眼起,就对它的内容产生兴趣。书籍说承载的内容,是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将其阅尽的,它是人类进步所必不可少的物品。在社会文明如此先进的今天,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也随之改变,并且是越变越好,在整体的艺术与美感上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书籍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其“封面”的设计上,还包括书脊、封底、勒口和正文的排版等等,这些设计在美观和艺术表达上都体现了全方位的统一。

一、概述书籍的装帧

书籍装帧在这个人们的审美观念达到一定境界的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仅是那些简单的实用功能,也不仅仅是对于书籍制造所必须走的一种形式,而是作为对书籍宣传所必须要求的一个环节,它必须将书籍本身所蕴含的内容和所想表达的思想进行囊括,并对发行和以后的出售都有很好的预期。那么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和科学规范的操作形式,是对于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来说一个重要的要求,并且对书籍本身的内容和思想,也是书籍装帧与设计所必不可少的。书籍装帧要有效而恰当地反映书籍的内容、特色和著译者的意图。要符合读者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需要,还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欣赏习惯,并体现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关键就是要符合当代的技术和购买能力。

二、概述书籍的设计

现在的人们不仅对于服装,饰品、或者其它工艺性较强的物品的设计要求较高,对于这普通的书籍来说,也是要求更高的设计理念的。书籍是一种文化商品,装帧与设计在其商品的市场流通上是与其内容与概念融为一体的,所以书籍的设计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全新世界的挑战,但是由于其本身内容具有引导性,所以在设计概念上有相对禁锢。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更能成为读者与书籍进行简单沟通的最迅速形式,读者会因为唯美的封面设计而驻足,会因为丰富的内容简介而被吸引,在判断其具有可读性后,产生阅读并购买的欲望。所以,书籍设计在书籍在市场和社会上流通和竞争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艺术表达统一

书籍的装帧,包括了书籍的封面设计、插图设计、书脊设计、扉页设计、封底设计、勒口和正文排版等等,众多的设计完成了一个整体的装帧。其重点也就在于封面设计,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虽然有句话说的是“人不可貌相”,但无人能够否认外面在人们交际上所体现的作用,第一印象的重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书籍来说,封面相当于人的脸面,是吸引人们去翻览,去阅读的重要因素。

而书籍的封面所要表达的内容不仅仅是吸引人们的眼球,更是对书籍内容的一种传达,离开了内容的表述,就无法对本书装帧与设计的好坏进行评价。好的封面设计应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繁而不乱,就是要有主有次,层次分明,简而不空,意味着简单的图形中要有内容,增加一些细节来丰富它。例如在色彩上、印刷上、图形的有机装饰设计上多做些文章,使人看后有一种气氛、意境或者格调。所以对于书的装帧设计来说,内容的传达是重中之重,艺术的表现是其的操作手段。首先,设计者要对书本身的内容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其中心思想有一个大约的概念;其次,对于本书所要面对的读者群,设计者也要进行考虑,比如儿童类的书籍,就可以应用漫画或者比较可爱的形式,色彩往往处理成高调,强调柔和与天真的感觉;而对于青少年,则偏重于唯美的画面或者精致的表述,色彩就要求有强烈的对比与冲击度;再者学术类书刊就要求庄重,严肃,高雅,色彩不应要求高纯度的对比。书籍装帧与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对本书由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并对其进行交流,所以在设计上都应当考虑读者群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能力。

将书籍的定位找准了以后,就可以对本书主题思想进行表述,在其立意上得到一个升华,使书籍的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引申,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四、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整体统一

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经过历史的变迁所慢慢沉淀的。从最开始的竹简丝帛,到现在的纸质书本,是一个演变的过程。一直以来,不论书籍装帧设计如何变迁,却都偏重于二维的封面和版式设计,就是现在所认可的“六面体”形态,这个形态的形成,是当代设计师们所共同努力的结果,让一个原本毫无形态可言的纸张,在经过严谨的设计,装帧后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生命并且装扮独特的工艺品。从不同的题材选择、开本选择、材质选择到后来的印刷工艺、内文版式和封面设计的统一,文字字体和字号大小的选择、书脊设计与封底策划同封面设计的连通,切口的整齐与匀称等等,都是一个设计者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书籍的装帧与设计 ,不仅仅是以一个二维的眼光来判断,更是用三维空间的想象来塑造,成就美感与内容相结合的整体统一。

书籍装帧与设计是一本图书的外观体现,它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员对于本书内容的了解和其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及艺术与技术的组织结合能力。一本好的书籍,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与价值上,更体现在其装帧与设计后所产生的效果,其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和内容的吸引上。社会在进步,设计也在进步,而书籍的装帧与设计,更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变化着,我们几乎可以想象其未来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刘卉.论书籍装帧设计的内容传达与设计者的个性表现[J] .编辑之友,2005(6) :68-69.

[2]甘英.市场运作下的书籍装帧设计[J] .出版科学,2005(2):52.

[3]汪开庆,黄荣敏.中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J] .装潢与艺术,2006(3) :217-218.

[4]张海波.关注装帧设计的工程技术含量[J] .出版广场,2004(4):34-37.

[5] 王翠云.装帧设计人才流失的思索[J].出版发行研究,2003(7):57-59.

书籍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 书籍装帧 视觉传达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单单要体现画面视觉上的美观,也要注重信息的传达,书籍设计首先要以某种目的作为先导,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传达信息并达成目的。设计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最终的目的是让信息的接受者感知设计师所传达的信息,并对其产生影响。

一、封面刊名的文字设计

德国城市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首先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图像之间的和谐。每当翻开一本色彩跳跃、文字流畅、图案精美的杂志,都会使人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或许读者对刊物内容不感兴趣,但精美的图案或编排合理的广告也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通常书籍封面上书名的文字主要有印刷体、书法体、美术体三大类。早期的印刷体给人的感觉比较呆板、生硬,缺少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印刷体参考了不规则美术体的变化规则,使印刷体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刊物如《译林》。至于美术体,可以用规则和不规则加以区分。规则的美术体是现今美术体的主流,注重强调变化统一、外形规整的形式,所以也较为呆板,优点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也便于设计,不会太过繁琐。至于不规则的美术体,则强调变化与适应性。与规则美术体追求点线变化统一、外形规整刚好相反,其追求自由不规则的变化,突出的个性、适应性也相当强。

二、书籍的材质

书籍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与现代数字存储相比似乎已经过时。书籍笨重、不容易长久保存重要数据,容易风化。而数据存储方式就便捷许多,一张小小的存储卡可以轻易地存储几十甚至上百本书籍的信息。但是,在信息流动越来越快的今天,信息并不是为了大量存储或高速高效率的传输而存在的,我们需要思考、研究,显然,用一本手感舒适、厚薄适中、画面精美的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比一张存储卡中的信息更能给人满足感。

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第二项是书籍的物化之美,对质感与印制的水平的高标准。由纸张缀定而成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本身就可以让人体验五感交融的美,设计出优秀书籍的基础之一便是要了解纸质的特性:色泽、质地、厚薄、柔韧度、疏密度、平滑度等,只有准确把握并且协调其特性才可以达到真正的物化之美。

三、创意

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第三项是原创性,鼓励想象力与个性。创意可以说是平面书籍设计中的首要因素,没有好的创意,便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1.想象

想象是设计师以自身对客观上物件的造型的感知有目的地表述意味形象,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作品的观众背景、文化层次以及传播的途径等。可以说,想象是创意的基点,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它可以通过抽象的形象来体现具体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具象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境或情感,是艺术表现最得力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创意的源泉。

2.创新

想让书籍的封面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要尽量避免流行、俗套等在设计中被经常运用到的手法或形式。那些常规的技法都是想要创作优秀作品的设计师所面临的大敌,优秀的作品必须不落俗套,要求标新立异,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表现手法。

四、对设计师的要求

优秀的作品必定出自优秀的设计师之手,优秀的设计师都必须具备几大要素:敏锐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全面的专业知识。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的最后一项就是注重历史的积累,即体现文化传承。书籍设计的衡量不可以脱离市场的需求,因为书籍和读者都离不开市场。有魅力的设计才是市场需要的,而最有魅力的设计标志之一便是成熟,成熟的设计才是经得住考验和相对持久的设计。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有自信,坚持自己的品位、思路,不盲目跟随潮流,但也不能为了彰显个性而肆意设计,要不骄不浮,对自己的经验、眼光、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信心。其他相同设计类的优秀作品只可以作为借鉴,不可以在其身后苦苦摸索,而是应该汲取其精华,另辟蹊径,走自己的道路,实现新的创造。

俗话说,“先修其形,后练其品”,设计师的人格、职业素养,对其作品的完善度影响很大。设计师的素养越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会越强,在作品中的把握与权衡能力就越强,有更好的辨别能力也可以使作品更加协调……所以,设计师的个人素养、修为是平时生活中必须重视的。

广泛涉猎和专注也是优秀设计师的一大特点,这二者虽相互矛盾,在设计师的概念中却是相互统一的。设计师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广泛涉猎是创作灵感和完美呈现个人意图的源泉,这也是触类旁通的道理。至于专注,则是设计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师的意念,设计师的意念决定了作品的结果,尤其在书籍封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设计师意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书籍封面的质量。

结语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在平面设计方面就需要通过视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信息,事实上,设计师是通过“出卖情感”来感染观众的,好的书籍装帧设计是“有情感”的。设计的关键之处在于发现,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和体验,才可以设计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书籍设计范文第5篇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悠闲地下午。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愉悦心灵是停下脚步放松的重要方式。一本书,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一个电子的时代,纷繁的沟通和阅读方式已经渐渐取代阅读一本看得见摸得着的书了。但是,书籍,这种最原始最自然的视觉享受无论何时都是无法被真正取代的。书籍的设计注重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的美感,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让人们无论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到心灵都能感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这种享受是冷冰冰的电子信息所无法给予的。

1.美感享受

书籍的装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本书的定位。为什么盗版的书籍、装帧劣质的书和一本精美装帧的正版图书是不同的档次?最主要的原因是书的内容不会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眼前,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便是书籍的装帧设计,即使是同样的内容,如果在装帧方面有劣质和精美之分,那么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整体感受就会明显的不同。而读一本好书,在某种方面来说,是一种心灵的愉悦享受。鲁迅先生就特别重视书籍装帧设计的质量和品味,并以此为“读书之乐”的重要方面。

在电子时代里,信息的充分共享化和泛滥化让知识和阅读越来越少的局限于出版的实体图书,绝大多数信息内容的获得在网络中便可实现。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爆炸,越来越多的人渐渐不会再去买书。很多人认为,网络书籍、电子书籍在当今时代带给我们便捷、科技化的享受,所以书本的价值远不如从前了。但是事实并不如此,虽然科技化带来了便利,但是电子化的图书却不能提供真正书籍的纸张触摸感受、装帧形式的审美吸引力和拿在手中的分量感,它无法真正取代实体的书籍。一本书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是带给人以阅读的兴趣,给人阅读的喜悦之感。当我们把书捧在手上,在与书的心灵交流中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和美好时,这本书才发挥了它真正的价值。

人们在捧书阅读的时候,不仅享受的是内容,而且在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到整本书视觉上带来的美感享受、触觉上带来的纸张触觉,甚至于是书香墨香。对一本书的品读,不仅从外表感受到封面、封底和书脊的形式之美,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内页的设计感。书籍的设计是动态的艺术,是会说话的艺术,书的内容是灵魂,那么书籍的设计则是这个灵魂的完美肉体。翻阅书籍的过程就是与读者在交流,展现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

一本书就是一件艺术品,是美的享受。每年在德国莱比锡会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14种获奖图书,主要强调书籍整体的艺术氛围,要求书籍的各个部分,封面、护封、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字体等在美学上保持一致,装帧形式必须适合书籍内容,在制作上达到最高的艺术水平和最高的技术水平相统一,要构成一件艺术品,并体现一种文化氛围,不仅要吸引人的视觉,还要使人的手感舒适。

去年,古籍《诗经》问鼎“世界最美的书”。在装帧设计上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在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现代设计中完美结合。色彩以黑色与棕色构成设计的主色调,整体感觉端庄、质朴、简洁,,看上去简约不简单,但是却充满了低调大气的美。《诗经》的装帧设计神似中国传统的线装书,风、雅、颂三部分运用不同的纸裁特色。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无论从任何方面,都赋予了书籍灵魂上的意义,带给读者的更是视觉上和文化上冲击。

这不难看出,书籍设计不仅实用,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象征了。书籍不仅仅在于阅读内容了,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文化,体现一种韵味。

2.设计创新

书籍设计更需要创新。现在是一个视觉刺激的时代,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在视觉上极力展现出审美的变化和自己独到的吸引力,所以书籍设计也需要在设计中体现出时代感,时代感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理想。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审美的变化,捕捉新鲜气息,把新的美的要素纳入设计中。

在书籍设计中,用新方式手法和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传达力给读者以美的视觉享受,要具有自己非凡的创意。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无数本书,最特别、最美好才是创意之所在。

许多书籍的的封面在追求效果上,使用包括反光的页面、透明的纸张、凹凸感以及光面。假如这些特殊效果符合并补充了某一特定设计理念,它们的视觉效果会得以加强。德国的时尚杂志《Another Magazine》仅仅使用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杂志装帧上制作了一个粉红色的蕾丝布料书签,相对于普通的书签更加能吸引潜在的女性读者。

读书是一种享受,所以书籍设计就把我们带入这种美妙世界的一种方式。书籍设计将会把我们带入到多彩的艺术世界中,让我们在享受精神食粮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愉悦和放松。

参考文献

[1] 孙宪勇.《编辑之友》.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 邓中和.《书籍装帧》.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 《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 霍斯特•莫泽.《世界最佳杂志&版式设计》. 大连理工大学出本社,2004(09).

书籍设计范文第6篇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图形语言对于书籍设计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书籍设计中的图形因素已成为读图时代传递文化信息的“超导体”。

书籍艺术与图形图像的结合源于书籍的产生。中国上古“结绳契刻”应算得上是最早的书,它以图形的形式传达原始的信息。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称:“古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图与书自有书以来息息相关。书籍与书籍艺术中的图形因素无疑成为读图时代与文字表达包融并进中传递文化与信息的“超导体”。

一、封面设计的图形与主题

封面设计中主题图形的编辑运用,重在“尽意”,即浓缩主题而“以象生意”。主题图形的运用,是设计师对图形的艺术性及社会性的综合认知,是对图形的理性的选择、提炼、编辑加工及研究探索的过程,能直接体现“翻译”书籍的主题思想。用在封面中的主题图形以插图和摄影作品最为常见。

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的封面设计,以近乎“形而上”的形态出现:佛光、祥云、日、月、天、地万物合一,混然天成。在图形被视觉感知的同时似可聆听到一种图像与宇宙的声音,这一“世界万物照应剧场”给读者以广博、深邃、具象与抽象、现实与神交集融汇之感,一种神秘的思维遐想和视觉愉悦。

斯洛文尼亚的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在其所著的《图像时代》中有一句话值得深思:“我从不阅读,只是看看图画而已。”图形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体现在封面设计中还有利于书籍的国际交流、艺术交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书籍的世界性版权贸易。

二、封面设计中的“设计图形”

设计图形是艺术性与科学技术性相结合的图形,与前面所提到的“自然图形”相对,亦称“人工图形”。主要包括具有象征意义和形式的创意图形、符号和纹饰等。设计图形具有强烈的文本性、艺术性、针对性和表现力,是设计师借用造型艺术的思维和联想,归纳、演绎,提取一般性中的特殊性“抽象”而获得的“有意味的形式”。从“书籍设计学”角度来看,设计图形对提高书籍的艺术品位、欣赏层面、阅读功能、收藏价值,都具有独特意义。

设计图形在封面上的应用还可解决对“书装”这一领域的模糊认识问题,当今的“封面设计”、“装帧设计”、“平面设计”等混乱称谓也反映了设计者的水平参差不齐。

三、纹饰、符号的运用

纹饰、符号可称为“纯粹艺术”形式,且东西方差别明显,各自特征鲜明。我国出版的典籍、文献、文学艺术类书籍,具有较高精神内涵的书籍,设计师可依类选择,合理运用。

中国的传统纹样大都出现于器物与服饰之上,有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云纹、水纹、火纹等,或纯正质朴、神秘狞厉,或雍容大度、典雅秀丽,是非常值得现代艺术设计借鉴的设计语言。从传统器物、纹样、服饰中提取这些纹饰或根据某一因素演化、设计出的艺术语言,其装饰效果最能出神入化。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中国当代书籍设计,尤其是高品位书籍,很多都运用了纹饰装饰。巧妙、合理的运用,对烘托书籍的文化气氛,增强书籍的书卷之气,表达内容主题,以及弘扬民族艺术都有极大的帮助。

西方书籍是最早使用纹饰装饰的。中世纪时期的羊皮书,其插图分三种类型:一为首写字母装饰,二为框饰,三为插图,其中框饰部分多由纹饰组成。我国书籍设计的封面设计纹饰因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常规的封面形态也主要源于西方。从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作品系列《书影》中不难看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封面作品已开始采用纹饰装饰。

符号在书籍设计中也较为常用。“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对艺术作品设计创作以及作品识别、寓意、信息等功能和形式有重要意义,因为符号亦是一种语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严羽论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书籍设计的书脊与书口设计也是如此。

书脊又称书背或背封。中国传统书籍“包背装”具备书脊特征,传统线装书订口与锁线露于外面虽无书脊特征,却构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书籍的艺术风格,传达了中国书籍文化的个性信息。今天的精装书、简装书为书脊设计提供了信息与设计平台。杉浦康平曾形象地把书脊比喻为封面与书底间相互关联的“意向箱”:从设计角度看,它连系了封面与封底的整体性;从表达信息的功能看,封面与封底的信息因素通过书脊一并表达。书籍竖立于书架上,给人第一印象、传达第一信息的便是书脊,可谓“方寸之地,包容万物”。

设计讲究的书脊立于书架之上,能够传递给读者多种信息。书脊设计选取的图形、饰纹及符号等设计语言的意义远在文字表达之外,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书脊已越来越受书籍设计师的重视。

传统的书籍严格说来并没有书脊设计,经折装、线装、蝴蝶装,脊、口都露于书外。包背装虽有书脊形态却少有设计。中国传统的书籍艺术更重“书口”设计(这里姑且将书口与切口一概而论)。中国古代书口设计既带有浓厚的东方情趣,同时又符合美学要求。书籍版面边、栏、界、行线在书口上自然形成装饰图案,美观自然。象鼻、鱼尾纹是为在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但别具审美情趣,象鼻、鱼尾在书口上体现“黑口”或“花口”。无象鼻和“白鱼尾”则体现书口为“白口”等,这些都体现了对书籍的整体认识和设计。现代书籍设计中采用传统的版式设计亦能体现书口的变化。以文字图形、纹饰、线条、色块作书口设计,是现代书籍设计的一种新尝试。在吕敬人为《梅兰芳传》所作的书口设计中,书口正翻展现梅兰芳戏曲人生舞台形象,反翻体现梅兰芳社会人生舞台形象,这就使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双重身份得到了再现。

书籍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童;书籍;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053-01

谈到儿童书籍设计首先要规范儿童的阶段定义,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一般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3岁为知觉行动思维阶段;3-6,7岁具体形象思维阶段;6、7-12岁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交错阶段;12-15岁抽象逻辑思维阶段。由此可看出伴随着儿童的生理发展,其心理发展是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其认知能力也是飞快提高的阶段,其发展的速度与可变性是任何人生阶段无法比拟的。这些阶段的特征决定了游戏性,幻想性,趣味性占有重要位置。

通常我们所说的书籍由书芯,页面和网格三部分组成。如今,在儿童书籍市场上如果把一本儿童图书的插图,文字,装帧设计等等分割开来局部地进行比较,我国从来不缺世界级大师。但作为书籍的整体品质,把创意的独特性,插图,文字和装帧设计的融合度,以及对读者对象的研究等等方面综合在一起进行比较,中国的原创儿童书的创作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阅读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书籍整体设计的观念不是新名词 ,关于书籍“五感”的概念与定义更是早已深入设计者的理念(五感包括: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色彩的刺激即“视觉”在儿童书籍设计中应处于首要位置,据研究发现婴儿一般在3-4个月的时候对颜色有了感知能力,2-3岁左右已能说出颜色的名称,但还不能很好的区分各种颜色的色调,以及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常在4岁开始发展出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5岁左右能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6-7岁时区别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细微差别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儿童书籍设计者应该注意的,对年龄越小的读者,色彩越鲜艳,形状越简练越好。

针对直觉行动思维阶段(0-3岁)的儿童,其体力与掌控能力处于非常弱小阶段。在此阶段的儿童书着重开发婴儿对直观事物的感知及行动能力, 插图是重中之重。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插图就是它的内容,主要靠图形与色彩刺激婴儿的视觉,吸引他的注意力,此类儿童书籍的页面以全出血式,无边框,尽量放大图的尺寸,设计上应更多的体现游戏性。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主动探索 ,动手操作,不断获取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认知能力,丰富和深化情感。

在儿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3-6,7岁)这一阶段手臂的力量决定了, 大型开本的书籍给他们的阅读带来困难,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适宜16开(净尺寸188x260mm)以下开本,另外由于该年龄段儿童,注意力和观察能力较差,因而不适宜长宽比较大的狭长开本,而且狭长的书籍在翻开时难度较大,对双手协调动作能力较差的学龄前儿童也造成使用困难。常见的几何开切法切出的开本长边与宽边比例为1.4左右,3一6岁儿童的书籍该比例应控制在1一1.4之间,比1.4略小,即长宽差距比常规书籍再小一些则更适宜。目前市场上有大量儿童书籍各面均为标准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都会形成锐利的边角,容易对儿童造成伤害,这些部位在设计时都应处理成圆角。且此时幼儿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4-5岁时会趋于稳定,此时版面设计方面可适当减小图与文字的大小,关注图与文字的结合比例。这一阶段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的,且对空间知觉和形状知觉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书籍在功能上往往智力开发与情感教育并重。幻想性应该是此时的重点,形象的外型开本,浓烈的幻想色彩所交织成的奇特形象最能引起儿童共鸣。

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交错阶段(6,7-12岁)是儿童处于小学时期, 由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手和臂的力量和灵活性都有极大的提高,因而选择范围更广。但由于儿童毕竟力量有限,他们更适宜中小型开本,厚度20mm以下的书籍。对于其中重量较重,尺寸较大、有硬质,有坚硬外壳的书籍也应该设计圆角。此时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时期,观察方式 是冲动型的,思维是模糊的,这使得儿童的判断和表达非常有趣,而视力的发展在6岁时也达到成人的水平。然而此时庞大的教科书群体挤压儿童读物空间,此时的儿童图书更要调动儿童的兴趣,强调其趣味性。中国儿童图书的主要购买者-家长们特别偏爱儿童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方面的图书,这些图书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像杂志类的”大拼盘。而”注重情感教育的单本故事图书较少受到家长们的重视。这样的选择结果,不利于文化艺术素养进一步提高。研究发现在国外作为儿童读物主流的图画书在被原版引进,原汁原味的出现在书店的柜台上,也渐渐被中国家长接受,设计者需要针对这样的情况更需要努力创造出高品质的儿童图书。

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是儿童处于初中生的阶段,儿童思想趋渐成熟,认知发展从具体向抽象过度,他们开始能够对抽象的命题和假设进行转换,能够理解并使用相关联的抽象概念,经验逻辑思维占据一定优势,在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时候需要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经验来支持。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适合阅读一些名著简本,如《木偶奇遇记》《一千零一夜》。此类书籍文字占有绝对优势,文字的编排应投入更多的重视。

再从书籍自身载体来看,材质的适合,往往是决定设计成功的关键。目前比较常用的图书装帧材料,从材质角度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织物材料:棉织物、麻织物、丝织物、化纤织物。其中棉织物质地自然细腻,手感柔和、亲切,一般精装本书籍的装帧均可使用。3一6岁的儿童理智判断能力差, 在使用图书的过程中,有可能破坏图书,也有可能被图书伤到。而如果用棉布代替纸作为书页材料的话,这些问题都被避免了。

二、纸张材料作为市场上书籍最主要的物质体,种类极为繁多,不同的印刷品常要求使用不同品种的纸张。1、凸版印刷纸主要供凸版印刷机使用。目前书籍印刷一般都采用平板印刷,因而书籍用纸一般不选择凸版纸。2、新闻纸是报刊及书籍的主要用纸。保存时间过长,纸张会发黄变脆,抗水性能差,不宜书写等,一般不用于书籍。3、胶版纸主要供平版(胶印)印刷机或其他印刷机印制较高级彩色印刷品及书籍封面,插图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书籍书芯用纸。4、铜版纸又称印刷涂料纸,这种纸是在原纸上涂布一层白色浆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封面用纸,同时在图文并茂或以图片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中也常被选为书芯用纸。5、蒙肯纸是轻型胶版纸(MUNK卫N)的音译叫法,在欧美及日本等经常发达的国家,书店里95%以上的图书是用这种纸印刷。蒙肯纸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轻厚、轻型。(2)颜色自然。(3)表面细腻光滑。(4)纸张寿命长且环保。由于孟肯纸极好的松厚度,既同样单位面积纸张,比其他种类纸张要轻很多,而且又柔和自然的质感。对许多书籍来说是极好的书芯纸选择。近年来应用越来越广。6、特种纸是由各品牌公司研发生产的特种纸张,这些纸张多采用独特的工艺、材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机理、效果。以适应客户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求。

封面纸由于要起到保护书芯和承印封面图案的作用,因而相对书芯选纸来说要选择有更高强度、更耐磨、更耐折、有更丰富的表现力的纸张。虽然,特种纸的价格一般是铜版纸的1.5~5倍价格,但因为封面用纸量并不高,一般对读者和出版社都是可以承担的,对很多书籍来说更恰当的用纸,为了更精致到位的设计还是值得的。

书籍设计范文第8篇

热词:非遗类图书 书籍设计

历时近三年之久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终于在2016年陆续出版了。作为该丛书的整体设计者,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几分忐忑,几分欣慰,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项目策划人徐建辉副社长和责任编辑王延娜老师,及负责摄影工作的崔景华老师等,一起走过一千多个日夜。当我们带着第一批图书,一一拜访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时候,每每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许的时候,受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肯定和表扬的时候,我们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杜新士先生看到图书后,不仅非常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他的家具藏品和制作的各种硬木艺术品,还对我们从事的非遗出版活动表示了积极的热情,并主动要求参加我们的传承人采访活动,这也是我们意外的收获之一。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米振雄先生,更是以德艺双馨的品格热情地陪我们参观了景泰蓝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并且主动表达了愿意进一步提供更多支持和配合。其实,每一位传承人都是令我们尊重的民间艺术大师,他们精湛的技艺与谦和宽博的姿态,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也印证了我们做这项工作的意义。

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来说,策划出版非遗类图书,十有八九是不会盈利的,但出版社有着令人敬佩的公益情怀和勇于挑战的激情。他们有着教育系统和广大青年阅读群体,以及严谨的学术优势,想把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故事更广泛地传播到青年人群中去,这是他们的独特眼光。他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并赢得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于是这个项目就这样开展起来了。作为书籍设计师,能够获得这个项目的整体设计任务,主要源于出版社对我们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和信任,以及从事非遗类图书的设计经验。2009年,我曾用两年的时间,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整体设计了一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大气、厚重、华美的书籍设计作品,荣获“世界青年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出版物”,皆因投入了非一般图书可比的设计热情。

结缘非遗项目图书

这套丛书在非遗类图书中赢得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我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经验。而我再度承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系列丛书项目,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情况,如:入选出版项目的传承人均为北京地区;作为出版社来说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采访与整理者均是经验不足的新手;传承人各种不同情况等复杂问题,为这项工作增添了各种变数和难度但作为出版社来说,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降低高品质要求。徐建辉副社长对每一个传承项目都亲自整理资料,走访相关单位和人员,并带领我们克服种种变数和困难,才使这个项目得以稳健推进。他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和论证,规划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出版思路。以往市场上所出版的非遗类图书大多为高大上的形象,装帧设计非常华丽,价格不菲,加大了与普通读者的距离;也有一些轻描淡写的普通读物,但缺乏趣味故事和设计之美,很难成为普通读者喜闻乐见的出版物。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并能够将我国优秀的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和传承人丰富而曲折的传承故事,更广泛地弘扬于世,因此确定了要接地气和进入普通百姓家的出版方向。这一决策,在图书出版后很短的时间内,即得到了很好的印证。每一位传承人将书接在手中,便赞不绝口,称赞我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他们认为以往出版的那些书过于贵重,都没法送人,这下好了,这样的书,拿在手里轻松方便,也适合送人,自然就达到了传播的效果。该丛书,还有另一个独特的思路,就是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传承人的口述,作为文字写作的根本,保留每位传承人各自不同口述风格的语言,这样可以大大增添了阅读趣味,让读者更能真实地品读传承人的技艺心声。

出版思路确定了,要实现它就主要看设计的力量了。出版社没有任何设限,才使我能够自动自发地投入极大的设计热情,这股热情体现在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甚至超出了设计范围内的工作。书籍设计师投入热情的多少,决定了书籍品质的高低,这是我一贯的观点。从出版策划到责任编辑,从图片拍摄到整体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都同样投入了很大的热情,相互配合。

书籍设计情感路

该丛书对图片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为了体现其文化与艺术品质,我提出了补拍照片的要求,并制作了《图片质量要求范例》,对图片拍摄的具体要求详尽地列出图文说明,反馈给出版社。崔景华老师带领摄影团队,又去各个传承人那里补拍照片,改善了之前图片的太过随意性。此外,为了使图书更具丰富和独特风格,我加入了一些手绘设计,主要是传承人形象图和故事场景图,提升了图书的艺术品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当传承人看到图书时,对此都表达了喜爱之情,这也成为该丛书的一大亮点。在设计《曹氏风筝技艺》时,为了最佳地展示风筝作品的艺术魅力,让“风筝”在书中“飞”起来,如何与文字搭配更灵动、更有趣?经过对每张风筝作品照片进行分析,我采用了居中、偏角、对比、倾斜以及附加各种方向感的虚线等手法。在设计《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时,对硬木家具制作过程图片的安排上,借鉴了实木家具榫卯结构的式样把两张图片连接起来,这样就把图片很有趣地调动起来了,避免了方块图片的呆板。在设计《京派内画鼻烟壶》时,我把很多“鼻烟壶”作品集中起来,并根据题材分几个组,设计成“博古架”图形,这样的展示形式算是一种即兴的发挥吧。当我们带着图书拜访传承人刘守本时,还把我的女儿李正带了去,我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喜爱也感染了她。在参观刘守本的工作室时,我们都对那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内画鼻烟壶惊叹不已,不过我们的图书也给了刘守本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该丛书的设计过程中,王延娜与我几乎每天都沟通图书的每一个环节,除了工作量的不断加大以外,还要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的变数。比如书稿的审校问题,不仅责任编辑看,采访者看,北京非遗中心看,传承人也看,作为设计师的我也每稿必看,边看边推敲。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超出了工作范围,但我们已经很默契于此,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图书更加完美,少留遗憾。书籍设计环节中从封面到内文版式,大家对封面的用纸与工艺都进行了多次的论证。为了使图书更具阅读品味,我和王老师还一同为每一本书写了一首“传承项目诗”。类似情况有很多,我们大胆尝试了很多创新设计。设计是书籍出版的重要一环,是要靠它来展现书籍的文化内涵,但绝对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因此,怎样把设计隐藏起来也是一种设计,是一种高境界的设计,因为图书出版的目的是传达图文信息,而不是传达设计本身。尤其是封面设计,我把传承人口述这一概念,通过手绘效果把人物动态作为主体元素,并将传承人作品局部设计在封面的书口处,以及主次分明的书名和介绍文字,组成了一副传承人讲述技艺故事的画面。该丛书虽然进行了很多的设计环节,但最终的效果简单而明快,很好地统一在整体风格之内。

书籍设计范文第9篇

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出版了一本以他的核心观点命名的书籍——《情感设计》(EmotionalDesign),他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件产品的成功与否,设计的情感也许比实用因素更为关键。于是,他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进行试验,并提供了很多产品设计方面的实际案例来具体论证其观点。诺曼凭借着心理学的学术背景和产品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情感设计”这个概念。之后,他深入发展这个概念,形成一个核心的框架,称为“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每个层次上的情感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具体来说,本能层次的设计,聚焦的是物品外观,使用者通过感官觉知对象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效果;行为层次的设计关注物品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效率,它强调实际的效用问题,这往往涉及到人的行为以及与物品之间的物理关系问题;反思层次的设计关注由物品所引发的人的意识层面的功能。在这个层面上,对人来说,物品不仅仅象征物质上的拥有,还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与前两个层次不同的是,反思层次比较容易受到使用者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地域风俗、受教育程度等综合的影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书籍也是产品,它同样受到消费市场的制约,受到消费者需求转变的影响。在感性消费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思索设计如何创造书籍的情感价值,提升读者的情感体验等一系列问题。情感设计理论无疑为我们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了重要线索,无论从设计要素、设计观念、设计标准,还是设计方法,情感设计的介入对书籍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观念和评价标准

(一)介入书籍整体设计观

书籍设计的观念随着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20世纪30年代“装帧”一词由日本引入到中国,用“装帧”一词来命名书籍的制作加工过程,即由纸张折叠后成一“帧”,然后用线将多个“帧”串联装订起来。这个时期注重的是书籍最基本的功能:供携带阅读和对书籍的保护。建国初期,邱陵老师提出了“书籍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名称的变化中,明显能发现艺术性成为了时代对书籍新的要求。20世纪末,国内设计师们提出了“书籍设计”的新概念,这个概念主张的是将书籍从狭义的,附属于艺术的设计观念中独立出来,倡导以信息传递为主导,流程整体化的设计观念。当前,消费市场的需求转变为感性消费,而书籍作为商品不免也受到市场环境影响。读者不再满足于书籍所带来的理性的、知识或信息层面的内容,而要求书籍提供更多情感方面的体验,这就需要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情感设计的介入为书籍整体设计观提供了新的维度,这是时代的要求。当前的书籍整体设计观念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构成了“信息——设计师——读者”这样的一个线性的单向的过程,读者处在整个过程的最末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在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时代,非线性的信息组织和传播结构成为主流,读者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而主张积极的参与,在书籍设计中,这种参与主要体现为情感的参与。因此,读者的情感因素成为了书籍设计的重要部分。情感设计概念的介入促使书籍整体设计观变的更加丰富和完整,它进一步提升为由“读者、作者、设计者”三个维度组成的交叉的,循环的,全方位的整体观念。

(二)介入书籍设计作品的评价标准

设计作品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评判的标准,而不同的时代,标准是不同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称号被视为书籍设计的最高等级的荣誉,它严格遵照着这样的评选基准:1)能将书籍内容主题准确地传达给读者。2)强调超越、有创造性。3)注重印刷、装订的品质。其中第一、三点强调书籍最原始的基本功能够的实现,第二点是最为核心的,也是最难量化的。怎么才算是超越和创新呢我们认为,它所指的超越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强调与读者情感层面的沟通,这应该是对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那么,从情感设计的角度,如何判断什么是好的作品呢?我们通过分析情感设计的三层次理论发现,以层次而非以种类来划分,其原因在于,种类是样样都不同的,而层次却是高层次中包含了低层次的特性的,换言之,情感设计的三个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关系。本能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并没有在行为层次中消失,反思层次又包含了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所获得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反思层次是最高的情感设计层次,它包括了所有的层次,也超越了所有的层次。好的作品应该超越反思层次,这就是书籍设计作品的最高要求。

三、情感设计介入书籍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

书籍中情感设计的使命是通过设计建立起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情感桥梁,达到思想和心灵的共鸣。这需要设计者能创造性的采取设计符号的迂回,以能指的穿插、文字的编排、视觉线的贯穿等各种手段来完成价值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书籍情感设计的层次不同,所发挥作用的主导要素也有不同的侧重,例如有些书籍形态另类大胆,色彩绚丽夸张,而另一些书籍则追求文人般的书卷气质,还有一些书籍强调人性化的阅读方式……。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情感设计概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书籍中的设计要素,分析这些要素的特征成为了首要的任务。

(一)形式层(本能层次)

书籍的形式层是以吸引读者注意力为目的,它强调是生理层面的感受,例如色彩鲜艳的视觉感受、纸张表面粗糙肌理的触感,大开本书籍的庞大体量感等等。这些感受往往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它们综合形成了读者对书籍的初步印象。与这些感受相对应的主要是书籍的外部形态,它包括书籍开本、装订结构、视觉图像、色彩、材质等设计要素。形式层是书籍设计最初级的一个层次,因为它所引起的反应是生物性的。而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生物性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举例来说,书籍中色彩明快鲜艳的图形对于儿童来讲特别有吸引力,而对于一些年龄稍大点的读者来说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的;惊悚类主题的书籍设计中,深沉的暗色基调对追求恐惧所带来的愉悦感的读者来说是充满魅力的,但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招致厌恶感。于是,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形式层的效果是有限制的,不能单凭这个层次决定设计效果,而需要往更高层次寻求帮助。

(二)功能层(行为层次):保护功能、阅读功能

功能层在书籍的情感设计中主要起到提升阅读体验的作用。阅读体验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书本形态的易用性(针对翻阅行为)、文字的易读性、文章内部逻辑结构的视觉呈现效果和阅读的趣味性等等。这一层次的设计往往需要关注读者的阅读行为习惯。具体举例来说,袖珍的口袋书是针对读者便于携带、随时可读的行为需求而设计的,轻质的纸张,袖珍的开本非常适合读者携带,也便于单手翻阅查看,充分体现了便利的特性;又比如,菜谱类书籍,在装订形式上采用线圈装订的方法,是考虑到读者能够把书籍平铺摆放在厨房的操作台面上,边看边学习操作的阅读习惯。这种以行为主导的设计考量能够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乐趣,促使读者对书籍产生依赖感,进而推动对知识的有效吸收。此外,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的呈现问题也是提高阅读效能的很重要的一个设计方面,相比之下,这个环节的设计更为隐性,需要更加细致和专业设计素养。在功能层面,书籍设计的视觉形式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最好的催化剂。一些文字信息量大的书籍,其内部的主题构架往往比较复杂,但又绝非单纯的信息集合体,而是有主有次,脉络清晰,逻辑严谨的整体。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视觉动线,通过调整字体、字号、行距、字距和版心的位置制造微妙的视觉流程,让文章的各个部分有序的连结起来。这种设计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使读者感到阅读的舒适感。

(三)意味层(反思层次)

意味层使读者产生更深度的意识和情感,也只有在这个层次才能体验到思想和情感的完全交融。因为根据情感设计理论,在较低的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仅仅包含感情,没有诠释或意识,诠释、理解和推理来自反思层次。书籍设计的意味层面关注与读者情感记忆相关的部分,此时的书籍已经不再单纯为了阅读和传播知识,书籍原本的符号含义在一定的情境下被扩大了。对于某些读者来说是书籍更是一件纪念品,保存了与读者相关的某段记忆或某份情感;又或者,对于另一些读者来说,限量版书籍的收藏价值远远高于其内容的思想价值。在这个层面,考虑读者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背景是设计的前提,更重要的是需要预设某种情境和气氛。著名的设计师何见平先生曾设计了一本国外设计工作室作品集,名为《SmallStudio》。书籍的切口处采用洗背工艺处理,纸张边缘呈现毛糙的锯齿纹理。在阅读过程中,会有细小的纸屑掉下来,落在书桌,甚至粘到衣服上面。一开始,会感到这些纸屑很惹人厌,因为极难处理,每次翻阅过后,白色的纸屑又散落得到处都是,但细想一下书名,就会明白设计师所要传达的涵义:书中所介绍的那些小型工作室就像那些掉落的纸屑一样虽小但却极具顽强的生命力。设计师正是通过如此巧妙的构思,精心制造了一个与读者互动的情境,引导读者去思考其中的深层的意义。四、结语书籍设计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指明方向,而书籍设计的理论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来丰富自身。思考书籍设计中的情感因素与情感设计的问题不是唯一的但却是解决当今书籍设计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与最有效的途径。

书籍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书籍;当代书籍;书籍设计;书籍形制

0 引言

书籍发展和文化、文字、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传播技术科学、保存文明的重要工具,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建设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对书籍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书籍的功能性、审美性越来越重视。当代书籍设计多以西方设计元素为主,虽然西方设计理念给当代图书设计带来了新活力,但中国当代图书设计不应完全照搬全抄,应有属于自己的意蕴美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中国文化,在设计中应积极融入传统书籍形制元素。

1 书籍设计

书籍设计属于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形式,是一种包括艺术思想、构思创意和技术手法的设计行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位置,体现着国家的文化水平和工艺水平高度,主要设计内容包括扉页、正文、注释、目录、版权页、插图、版式、封面等众多方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书籍设计思维和形式会存在较大差异,作品会散发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魅力。[1]书籍设计要素中,文字、色彩、图形设计最为重要,科学设计才能有效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书籍设计中,任何设计元素的运用与变动都可能对书籍的形式美感及审美特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在视觉元素的运用上,这一影响最为明显。书籍设计要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艺术性和空间感。当代书籍设计中运用和传承传统书籍形制元素不仅能满足现代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促进文化传承,更能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心理,使图书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体现文化魅力。

2 中国传统书籍形制特点

书籍是文字信息、精神思想的承载物,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书籍形制是承载信息的书籍在流通时的外部形式。中国传统书籍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人智慧的象征。唐代之前的中国传统书籍以卷轴装为主,但随着文化发展,人们的阅读需求增多,卷轴装书籍的弊端暴露出来,不再适应文化发展,传统书籍逐渐走向经折装。[2]明代书籍版面、版式设计上与唐宋时期有明显区别,粗放洒脱尽显。而清代书籍设计精细富丽,对艺术性更讲究,尤其是线装锁眼设计上更加严格。中国传统书籍形制大多简约、古朴、静雅,版面错落有致,崇尚雅、洁,讲求书卷气和文化气息,体现着民族性,与西方图书设计有很大不同,排版形式注重思想传达,显示着中国人的审美特性与阅读习惯,没有过多花哨设计,平面感较强。这些传统书籍形制元素非常值得在中国当代图书设计中运用。

3 中国传统书籍形制在当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当代图书设计以中国传统书籍形制为美,更符合现代人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在继承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更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弘扬,使文化价值在不同时代得到了体现。当代书籍设计应学习中国传统书籍形制中的美学理念与文化内容,将文化底蕴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书籍设计风格,体现中国文化魅力。下面,笔者通过几点来分析中国传统书籍形制在当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3.1 封面视觉要素的应用

封面印有出版者名称、书名、作者或编者信息,起美化与保护书籍的作用。读者首先看到的就是封面,某种意义上来说,封面是书籍的形象,是书籍的核心要素之一,对图书销量有直接影响。相关实践研究表明,不好的封面会影响书籍零售量百分之五十以上。一个好的封面可感动读者,瞬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顺利表达出作品意蕴。因此,图书设计中,封面设计非常重要。将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元素融入封面设计中,能传达出一种传统美感,引起人们心理与思维上的变化。中国传统书籍封面对文字的运用非常重视。因此,现代图书封面设计中完全可采用文字图形化设计手法,将文字与图形联系起来,在笔画之外添加图形,使笔画与图形相接,传达一种新的文化意境,营造独特的视觉造型,更好地展现文化信息,使书籍内在与外在协调统一,展现一种抽象形态的艺术美感。例如,书籍《意匠文字》封面设计便是通过文体与图形的结合,将笔画与龙凤结合,以触发读者想象,引发作品神韵,展现汉字的艺术魅力。当代书籍封面设计应多运用这种传统图书封面视觉要素,注重语言含蓄表达,呈现一种别样的艺术风格,形成特征画面,使文化与书籍联系得更紧密。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若想设计出更贴切的封面,必须要对书籍内容有一定了解,正确把握书籍的内容精髓和文化内涵,注重设计的协调性,恰当选择视觉元素。这样的封面才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书籍内容。此外,设计重点设定上,要结合书籍属性,不同性质的书籍应采取不同的设计方式。例如,《山静居画论》封面设计中,就充分对书籍属性进行了考虑,采用不同于纯文字书籍的设计思维,将传统现状文化融入封面设计中,更融入了中国画的视觉元素,使中国画追求意境的特点得到了展现。

3.2 传统纹样的设计应用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传统书籍形制元素在当代书籍设计中有重要意义。而纹样是传统书籍形制的重要元素,对书籍整体的视觉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设计者应根据书籍内容、书籍属性、目标读者心理,将这些传统纹样运用到当代书籍纹样设计中。传统书籍纹样形式看似随意简单,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纹样多经过精心细致的设计,非常注重意境的表达,不论颜色把握还是形态传达上,都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前,很多书籍都在采用这种设计思维,把传统纹样融入现代书籍中。例如,书籍《十二生肖》的纹样设计,将剪纸艺术与封面图形进行了融合,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不仅美化了书籍外观,也体现了书籍的民俗特点,强化了书籍属性,使书籍特点更明显。此外,《中国书籍简史》设计采用了传统鱼尾纹样,色彩上则运用了黄色,使书籍的历史感大大增强,书籍意境得到了体现。读者在看到这种古典设计后,对于书籍的属性印象会更深刻,会产生更大的购买欲望。

4 结语

书籍是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相关信息的物质载体,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人们对知识越来越渴望,书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人们对书籍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书籍形制元素在当代书籍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多元化的审美心理需求,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当代书籍设计中,应积极运用传统书籍形制元素,营造出独特的中国特殊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 朱春玲.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回归重构视野下的现代书籍形态创意设计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3.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范文 下一篇:通信软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