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7 10:08:15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1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集实践与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专业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系统地设计书籍并不断改进设计创新和设计水准,同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此课程的鉴赏能力和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并对书籍装帧的工艺制作与生产流程有全面了解。实践教学在设计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会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书籍装帧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把实践作为重点,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在讲授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书籍装帧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的基本方法、书籍的形态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材料应用、书籍装帧设计印刷工艺、概念书设计等。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把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前沿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设计工艺制作方面的难点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核心问题所在,通过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讲“书籍整体设计”、“概念书籍设计”、“书籍材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国内外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进行赏析,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浓厚的兴趣是“创意”、“创新”的基础。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设计意识、理念,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印刷厂和纸张材料市场,结合案例和市场进行讲解,用直观形象的感受,汲取不同的设计营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我们可以设置“课程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设计原理,艺术修养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创作设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为了扩大学生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如指导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到院图书馆和本课程图书资料室阅览,平时注意观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参观展览等。工艺和制作方面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难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现场“一对一”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课堂教学搬到校内相关实训中心或印刷厂进行,在现场请印刷厂的师傅结合具体的书籍印刷、制作和材料应用进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书籍设计要通过印刷和制作的环节来完成,明白书籍设计过程中如何设置印刷模式。通过一系列现场学习,使学生掌握书籍装帧设计工艺和制作流程。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效果

书籍装帧设计的实践意义在于在设计实际中的应用,其应用面涉及印刷、电子媒体等,所以实践领域广泛。同时其效果也会直接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信息的传播。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市场调研,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材料、印刷工艺、制作流程等,同时让学生与著作者沟通。通过市场调查、交流等实践环节,学生具备了应用设计原理与方法解决一系列设计课题的能力,同时对出版、印刷有基本了解,增强了设计的适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加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级及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总之,理论讲授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按需求使学生提高应用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分析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课堂讨论法,针对理论讲授和课题展开讨论,探讨设计方案,推行师生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一对一”的单独辅导,了解学生创作思路,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发挥个体特点形成创作差异。

四、书籍装帧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设计题目,模拟设计系列书籍一套、概念书籍一本、书籍招贴一份。可以结合部分真实的书籍设计课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涉及到具体制作书籍的过程,明确书籍设计的整体概念及构成原理,学会从原稿处理到书籍出版的编辑设计的方法。通过实践创新教学,我们从整体上让学生理解书籍设计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历史和现状,仔细研究实践个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

作者:张重天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北京:三联书店,2006.

[2](德)维尔堡.发展中的书籍艺术[M]..余秉楠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2

网上及词典是将融合释义为把两类或者是多种不同事物融合且形成一体,最终呈现为水融的效果及状态。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的融合性设计分析中主要是强调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之间所存在的一体性关系,把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这两个看似可以分离的部分融为一体,书籍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具体实践特征而进行的,并不会由于其余因素而去过渡式设计,这样有助于把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到书籍设计中,以致实现规范及引领科学的书籍设计思维作用。具体实践也主要是借用书籍设计的有效辅助来呈现自身独特之处,更是为了体现书籍设计更好的诠释具体实践,使得学习者能够很快了解和掌握到各类信息。强调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之间的一体关系则说明具体实践特征与书籍设计密不可分,这时书籍设计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具体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呈现出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不能分离的状态,最终呈现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中各类资源充分应用,从而发挥更大的效果及效率,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融合性效果。

二、融合性设计观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1.教学理念转变

书籍设计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理念转变,着眼于书籍设计发展进程来讲,国内近代书籍设计受到外来观念及理念的影响较大。中国的打开了文化锁国的大门,教育先驱们开始将各种西方书籍设计引进国内,这也使得国内书籍设计艺术走向了新步伐。装帧一词的引入则快速被人们所接收,以往的书籍设计师们受到时代及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使得书籍总体设计全方面参与,长此以往则只是封面设计的代名词。正是因为这个概念不完整则就束缚了我们几代先驱们的设计思维,最终形成一种非常片面的书籍设计观念。随之国内书籍设计逐渐走向装帧至书籍设计过渡环节,很多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将装帧设计专业改为了书籍设计专业,这同时也体现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尽管传统式书籍设计等方面有着非常厚实的基础及精湛的技艺范本,但这时是需要采用新理论来唤醒传统式思维模式,以便突破陈旧的表现形式而创新出适应于时展的模式。

2.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融合性设计原则

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融合性设计应坚持从具体实践特征着手而找寻适应的融合点,实际上具体实践特征也就是将具体实践的核心内容充分融合,用具体实践特征替代实践关键点,从而找出书籍设计及具体设计最适宜的融合点,但是务必要尊重具体实践各方面关键信息,也应考虑到具体实践其余信息,以便找出更加准确和适宜的融合点;坚持书籍设计辅地位原则,科学有效的运用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各方面资源,随着教育改革进程加快,人们逐渐有意识的注重书籍设计来呈现具体实践,从而加强书籍之间的竞争,因为设计方式及理念不科学且不适宜,导致出现了诸多不达标的书籍设计;坚持具体实践特征及融合点与审美情趣统一化原则,应充分掌控具体实践特征及融合点和审美情趣这三者之间的统一性,以便明确书籍设计及具体实践融合性设计分析探究,主要是为了实现被教育者快速且准确的得到具体实践特性信息,达到各类资源合理应用,设计出更好、更适宜的书籍。

3.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纵观书籍设计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书籍的形态是随着各个时期读者需求及要求而持续健全与完善的。书籍设计是需要读者参与阅读,在这过程中和书籍产生互动,并且能够带给读者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这也是实现了书籍的真正意义及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不管书籍设计理念是怎样改变,或者是技术水平的提升,书籍始终是给读者看的。以人为本可谓是书籍设计最基本、最关键的要求,书籍人性化设计能够充分反映人文精神,应基于读者为核心展开考量的设计理念,显示着设计师对读者的关系及尊重。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同时也要求根据不同读者的各类需求,进行书籍中的各个元素细节的统一化设计,比如开本及色彩和文字与图形及材质等,从而充分渗透于图书各个视觉要点上,在细微处充分体现出读者群体的精神及情感与个性,使得书籍装帧视觉形态满足读者生理及心理的要求和审美需求,传递出对人性的关怀。良好的人性化设计是在书籍及读者间找寻平衡点,持续分析读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提升书籍的亲切感及舒适感,提供视觉美感及情感关怀,使得读者获得双重体验。不同类型的书籍应依据不同读者群体特征展开设计,比如儿童读物及科技类书籍和文学类书籍之间,设计风格及工艺材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

三、融合性设计观下书籍设计应重视理论及实践结合

理论及实践这两者可以说是辩证关系,主要是辩证发展规律则是实践到理论到实践到理论的上升全过程。书籍设计教学理念转变是必然的,则理论及实践互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就极为关键,值得教育学者深刻分析和探索。通常教育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也可以作为设计师的理论性依据。教学中不可以只谈理论,不注重实践指导,或者说只重视实践训练却并不重视理论教学,实际上这两者应该是互相结合且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及实践的相互结合属于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书籍设计教学中应利用实践到理论到实践到理论的规律。传统式教学是理论到实践的主要模式,这也就是先集中讲解理论之后再实践训练,此类教学方式中的理论及实践两者严重脱节,融合性极差,最终培养出众多的跛者不踊式设计师。这时的教学方式应从传统式集中化转为分散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状况充分结合而进行讲解,使得学生们在进行实践时加强理论记忆,从而加深理解,促使理论更好、更具体的指导具体实践。课程主要是应在课程之前讲解某些基本理念,再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此环节的关键在于掌握学生思维模式及理论认知状况,紧抓学会中普遍出现的问题。

接下来再采取针对性理论知识讲解及设计讲评,此种教学方式有着极强的循环性及融合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通常是利用假设性命题及自由命题,这两种形式均是虚拟化的,没有实际案例作支撑,缺乏直接性。导致学生们思想上并不注重,最终使得设计没有动力,因此学生设计作业也就总是图文组合及色彩拼接等,这些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也就谈不上适应各方面消费需求及要求,造成设计没有实践意义及使用价值。书籍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委托命题的形式,或者是采用实际案例,提供更好的设计选择,通常实例设计任务可以带给学生极高的创作激情及学习动力,以便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若是学生所设计的作业被应用则就是对学生设计的极大肯定,这也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

四、结束语

现代化社会发展飞速则单一化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展,因此持续分析和探究新型课程内容,挖掘适应于现代化书籍设计的新观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学者最关注的问题。融合性设计观在书籍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书籍内容丰富、殷实、科学合理,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C#;程序设计;教材建设;应用型院校

0 引言

自从微软公司于2000年宣布实施.Net战略,即号称“为未来十年做好了准备”,目前平台已逐渐成为开发人员创建各种应用、服务的首选平台之一。C#作为.NetFramework框架下的首选语言,是一种简洁优雅、多用途、面向对象的现代化语言,它兼具c语言的语法特征、VB的快速开发特征、Java的虚拟机运行特征,可谓集百家之长。目前就业市场对C#相关岗位的需求很多,故开设C#或者基于C#相关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典型的相关课程如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indows Form应用开发、ASRNet Web应用开发、WPF程序设计等,相关的教材书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教师和学生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有力促进了相关课程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

1 C#相关教材书籍现状

虽然目前市面与C#相关的教材品种和数量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在我们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甚至有错误之处。这其中典型的问题可以大概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设置问题、讲解方式问题、知识性错误问题等。

1.1 内容设置问题

内容设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有些优秀的教材,由于各种已知或未知的原因,只有针对C#1.x或C#2.0的版本,而没有随着C#的升级而出版相应版本的书籍,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有些国外优秀书籍的中译本,主要是由于中译本的滞后性或者英文原版停止更新导致;也有部分较好的中文教材,由于被众多的教材书籍淹没,导致没有再版的机会。

(2)内容安排过于繁杂或太过简单。虽然有部分经典的英文书籍更新频度高,内容覆盖全面,但是由于内容太过繁杂,导致这种书籍不适合做教材用,且诸多经典英文书籍中译本质量备受诟病,也影响了这些书籍在高校使用的普遍程度。另有部分中文教材书籍,设置的内容太过简单,仅适合作初学者自学入门或者作为课外辅助读物,无法满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使用面较窄。

(3)教材内容太过抽象或充斥长篇累牍的代码。部分书籍整篇充斥着长篇累牍的代码,却几乎没有对代码进行分析,讲解太过抽象,不能满足应用型院校的实际教学需要和培养定位需求。这类书籍仅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拟朝中、高级发展的学生有用,对初学一门新课程的学生基本上毫无用处。对于部分提供电子版源代码的教材,学生更多地停留在把项目工程代码直接打开运行并查看结果了事;对于没有提供电子版源代码的教材,学生则基本停留在将纸质书上的代码敲入Visual Studio中,没有深入分析和消化吸收的过程。没有坚实的基础作为根基和保障,是无法架起高楼大厦的。与之相反,也有部分教材书籍整篇是大量的文字叙述,而缺少实例代码,这对学习一门新课程和新技术的学生是极其不受欢迎的,看过之后如水浇鸭背,时间稍长,在头脑之中没留下任何印象。

(4)仅安排控制台(Console)相关内容,而不设置相关Windows Forms的内容。虽然一般都认为控制台程序更易于学习C#基础,但是却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觉就如学习另外一门C语言,而C语言正是一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让很多学生对程序设计失去兴趣的一门课程。

1.2 讲解方式问题

讲解方式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教材语言太过专业化,这样的好处是准确无误,但缺点就是晦涩难懂。比如有些书籍为了准确,会经常引用MSDN上的一些描述,而MSDN上的很多描述都不符合常规表达习惯,这种情况在MSDN中文文档中更是如此。

(2)知识讲解过程中的案例规模不当或案例设计缺乏趣味性。部分教材动辄数页甚至数十页的代码,缺乏分析和解释说明。这种方式甚至会让很多中级开发者望而却步,感到索然无味,更不用说对初学者了。

(3)案例设计缺乏趣味性。部分教材书籍案例规模选择得当,但是缺乏趣味性,很多例子都是照搬C语言相关教材书籍的常规例子,导致c群像C语言一样难住了一届又一届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4)难度把握不好。部分教材在讲解C#语言基础知识时,喜欢使用数据结构的知识来讲解。众所周知,目前有一部分学生(包括很多IT从业人员),数据结构方面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数据结构的例子来讲解C#新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样讲解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重点转移,甚至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讲解方式的不合理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示例多、讲解少,整个书籍具有大量的实例,但缺少基础知识的讲解,仅仅只是大量示例的罗列而已,缺少对本质内容的讲解,学生也因此而理解不到位,最终只会些花招而内功不足。这种类型的书籍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用作课后练习之用。再比如案例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1.3 知识性错误问题

少数教材在基本概念性知识方面存在错误,如DateTime、TimeSpan是典型的结构,但部分教材称之为类,这些基本性的错误容易误导学生对这两种数据类型的理解。

2 教材建设实践

2.1 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鉴于当前C#相关教材书籍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学生反馈,我们认为《C#程序设计》教材的建设应围绕几个方面进行:①教材内容应兼顾应用型院校的教学需求、学生特点的共性和不同高校因为不同课程体系设置而导致的不同需求;②教材案例设计兼顾案例规模的合理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并可适时考虑即时案例;③教材讲解方式应力求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性;④教学过程应力求学生全程参与,发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并且针对学生的练习设计遵从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形成梯度;⑤教材应开启适当的窗口,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或了解更多知识的窗口,同时对学习稍感吃力的学生,也应该让他们有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理解的机会。

2.2 教材内容

教材在设计安排时,既要充分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的共性,同时也要考虑各院校由于课程安排而导致的需求个性化,内容安排应兼顾广度、深度,紧跟C#发展动向,知识新颖、内容丰富,安排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综合。

2.3 教材特点

根据教材建设需遵循的基本思路,我们认为教材应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新颖全面、通用性强。不仅要包含C#2.0的知识,还包含C#3.0、C#4.0的很多新增特性内容。各章节的知识涵盖了近几年讲授所积累的知识,少数几个章节根据兄弟院校的反馈而增设,基本能保证该教材在各应用型高校的普遣性。

(2)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写作本书的目的,尽量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把知识讲解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

(3)示例规模控制适当。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时,不是缺少长篇累牍的代码,而是缺少针对性强的精炼小示例,全书配有大量精选示例,帮助读者理解所学知识;而学生技能的提高,还需依赖综合性案例的加强和练习。

(4)示例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教材中的很多示例、思考与练习、实战任务等都来自于我们长期的教学积累,不少示例生动有趣而又有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编程枯燥无趣,而是能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又知道自己学有所用。

(5)思考练习层层递进,注重梯度。从课堂练习一课堂思考一课后思考练习一实战任务,逐层深入,综合性和难度逐步提升,符合一般的学习规律,逐步加强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实战技能。

(6)问答环节设计。在每章都安排了问与答环节,讲解了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或者扩展一些课堂内的知识,为学有余力的读者打开学习更多知识的窗口。

2.4 教材使用

基于上述内容安排,该教材可以用作下述课程的教材: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NETFramework程序设计、Windows Form应用开发、NET下的数据库开发等,同时也可以作为如下课程的入门教材或辅教材:WPF程序设计入门、入门、SQL入门、LINQ入门、多线程入门、GDI+入门等。

该教材的典型使用举例见表1,其中课程的课时安排均已包含实验课时,可按理论与实验之比为2:1或1:1开设。

3 结语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籍管理信息化

“学籍”专指符合招生规定条件被正式录取,并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后所取得的学生资格。而学籍管理则是对学生从招考人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学籍注册、课程选择、学习成绩的评定与迁移为中心的考核与管理。成人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样,学籍管理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又和普通教育不同,成人教育的学生相对分布松散,学生层次差异较大,使得成人教育的学籍管理较普通教育管理难度更大。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重视学籍管理,明确成人教育学籍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学籍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手段使得传统教育向教育的开放性、广泛性和终身性发展。目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就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观念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电大的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具有允许学生自主选课,选择学习时间及个性化考试等特点,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正是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给传统的学籍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开放教育学籍管理主要内容

1.新生人学注册管理:学生人学参加电大统一的人学测试,经过资格审核后报教育部学生司备案,同时将新人学的学生基本信息导入教务管理系统统一生成学号,建立开放教育学生基本电子学籍档案。

2.学籍异动工作管理:所谓学籍异动是指学生因工作调动,搬迁等原因申请的转学、转专业。学籍异动经学员自己提出申请,经过教学点和省电大批准上报中央电大备案同时建立电子异动记录档案。

3.课程注册管理:学生人学后每个学期在专业规则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本学期需要学习的课程进行注册学习。各教学点根据学生的课程注册信息开设课程并将数据汇总上报省电大,省电大汇总各地市数据上报中央电大。课程注册是每个学期教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材征订,教学、考试安排及收费的基础和依据。

4.毕业、学位审核:指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后,达到毕业年限由教学点上报到省电大进行毕业资格审核,省电大审核后将结果上报中央电大进行终审,最后由中央电大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条件的学生授予学位。

二、开放教育学籍管理的主要特点

1.个性化管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是教育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教学上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资源,教学形式上由原来以教为主变成以学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根据上述特点电大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允许学生自由选课,淡化了传统的班级管理,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班级管理到学生的个别化管理。

2.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电大学籍管理工作中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开发了多个教务管理和学籍管理的系统软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转变了管理观念、改革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实现学籍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三、目前电大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放教育的学籍管理使用了先进的管理手段,但是由于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个别化管理,也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

1.入学注册数据带来的问题:人学的电子注册数据是学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育部实行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后,人学的电子注册数据是学生人学资格、毕业审核、学历上网的主要数据来源和依据,但是由于招生人学时间紧,教学点分散,操作人员疏忽等原因带来了人学电子注册数据的不准确性。数据的不完整、不准确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证书的颁发和学历证书的网上认证,给后续的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1.自主选课和课程注册带来的问题: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管理的方式,但是部分学生自主选课时不根据专业规则要求存在多选、漏选、误选的情况。另外由于开放教育办学层次、专业和课程的多样性,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规则中的学分和收费标准的不同给学籍管理的选课和注册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学籍管理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统计、核实和修正学生的选课注册数据。由于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规则制定的不科学、不严谨性,使得课程注册工作流程过于繁琐,制约了完全学分制的实行。

2.成绩和毕业审核的问题: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实现了考试过程和成绩管理工作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大大减轻了考试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但是由于办学层次和专业的多样性,出现部分相近名称课程的ID(课程代码,ID不同则代表不同课程)不同但是试卷相同的情况,而计算机系统只认ID不认中文名称,造成部分学生考试完后成绩得不到认证。这给学籍管理中的毕业审核工作带来了麻烦也影响到了毕业证书发放的进度。

四、通过对开放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分析,我们从实践出发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利益的思想对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改革意见和想法。

1、学籍管理规定的详细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部门比较多的岗位,涉及的因素也很多,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对学籍管理制度了解不深,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按管理规定的要求,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符合电大成人开放教育特点的详细学籍管理规定和相关文件汇编,另外建立专门学籍管理制度和文件查询网站供学生和教师查询,组织相关人员以各种形式学习文件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对学籍管理和专业规则中的相关内容的了解是减少错误的必要手段。达到规章制度人人熟悉,文件精神深人人心的效果,做到制度的详细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2、规范课程的设置和专业规则的制定

对开放教育的课程开设进行严格的审核,包括必修和选修课,尽量做到能合并的课程进行合并,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应使用同样的教材和试卷等,避免引起混淆。规范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学分设置等。对专业规则的制定严格把关,做到相对稳定。逐步使课程注册工作由过去的按年级专业制定收费标准过渡到以课程为收费标准。

3、加强学生选课工作的辅导和检查制度

完全学分制后允许学生自主选课,但是学生对专业课程不甚了解存在先选和误选情况。应该建立完善的选课制度,不是把这个工作简单地交给学生,而应在每个专业设立多位专业教师作为辅导员,公开联系方式,在公开网站上对所有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对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进行说明,使得每个学生在详细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后再安排专业辅导员指导他们进行选课。另外每个教学点的管理人员要详细核对学生的选课结果,如有错误及时进行修正。

4、加强学籍档案资料的管理

学籍档案包括个人档案和整体档案。个人档案是为每个学生设立的档案信息如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籍卡等,整体档案是针对某个年级专业的学生设立的档案如录取花名册和毕业生花名册、成绩册等。学籍档案管理是学校教务管理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因此保存好原始资料并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库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工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每个学期派专人收集学生的纸质档案材料并归类编号按顺序存放,同时根据纸质档案通过开发的系统管理软件建立和完善电子档案以方便信息的查询和。

5、改革毕业审核工作流程

毕业审核环节处于教务管理工作的“出口”位置,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由于中央电大系统学生数量庞大,每个学期毕业证书办理日期都较长,为使毕业生在最快的时间拿到毕业证书,改革毕业审核工作流程,加快毕业审核进度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工作。

因此每个学期考试结束后,应立刻对当期需要毕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初审,将名单尽快发放到教学点核对,同时梳理相关问题,与考务和专业规则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毕业审核工作流程制度进行联动,发挥系统和技术的优势,对反映的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加快毕业审核信息的上传和下达。

6、不断开发管理软件,加强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的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人。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组织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情况的汇总和系统分析,联合开发部门及时地制作处理相关任务的软件项目,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例如我们专门制作了“教务信息系统”、“教务数据上传和下载系统”、“毕业生信息核对系统”、“在籍学生基本信息核对和修改系统”等。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培训,使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熟悉业务流程和软件的操作流程是提高学籍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

7、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 自读能力;信息技术;电子书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60-03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本不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教材编得再好也是有限的,但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课程资源是无限的。近年来,笔者认真实践,努力探索,潜心改革,在此背景下,围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形成自读电子书籍的能力”这一课题,依托课堂进行探索、观察和实践。笔者认为,在培养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实践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应该是培养初中生形成自读课本的能力。

1 运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读的积极性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多次强调,阅读,是对学习困难者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育家们所指的学习材料一定不仅仅是课本,所指的阅读,也一定不仅仅是课本的阅读,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资源。

拉动学生自读的内需 要想让学生自读电子书籍,需要调动他们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一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给出一定的预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预习,阅读电子书籍的目的非常明确,会更用心地读。在读的过程中能够完成任务时,学生会感受到自读的快乐。

二是在语文课堂中,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若干个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设置一些“小障碍”,鼓励学生通过自读电子书籍去寻求突破口。当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受到启发时,他们对课本的“感情”自然会升温。

三是课后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每学完一个章节内容后,都应引导学生及时补充、更新原有的知识网络。这个构建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涉及的学习跨度会比较大,此时的电子书籍,使用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

学生只要真切感受到了电子书籍在读前、读中、读后的每一个学习环节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读课本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内需。而只有当自读课本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求时,自读的质量和效率才可能求有所得。

指导明确自读课本的内容 学生有了自读电子书籍的意识,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能读好电子书籍。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看清”电子书籍,明确可以在电子书籍中“读什么”,学生才会自读得更有针对性、更有时效性。

读电子书籍基本概念 电子书籍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需要学生认真读、反复读,读懂读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能“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的这些关键知识,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这个熟记和记忆的保持从第一次自读就已经开始了。

读电子书籍重点标注 电子书籍中,有很多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的用插图人物的对话体现,有的用蓝底红字的文本框标出,有的用红宇加红色箭头标出,还有的用红底黑字红边框的文本框标出。不管用哪种方式,这些知识点在电子书籍中的呈现都非常醒目。教师要指导学生重点细读这些标注的内容,以便抓住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

2 指导方法,提高自读电子书籍的针对性

学生有了读电子书籍的需求,了解了应该阅读的内容之后,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组织学生研读,进行自读指导,帮助学生总结基本的自读方法,形成基本的自读能力。第一遍自读电子书籍,学生初次接触新知,会读得有些茫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记,记下什么读懂了,什么不明白,什么一知半解,以便在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时有的放矢。不同类型的电子书籍,学生自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概念中的关键句子要逐字理解 概念言简意赅,每个字都有存在的价值,要逐字认真品读,必要时勾画出重点字词反复揣摩,才能真正读透意义。例如,关于“一个整体”的描述,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里的“一个”和“一些”,学生必须关注到、理解透,才能真正理解。

要读懂读透 学生自读电子书籍不一定能全部领悟,但是必须鼓励他们尽量地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充分了,后面的交流研讨才会有效。

3 问题引领,提高自读的科学性

学生经历了第一遍自读,对电子书籍的学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教师要出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以此为依据深度自读。这个环节的读以解决导读问题为主要目的。

导读问题的设计原则 导读问题的存在是为了调整学生自读的指向,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所以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奔目标。学生自读电子书籍究竟有没有关注到每一个教学的重难点,这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导读问题一定要指向课时重难点,全面涵盖教学目标中预设的每一项知识技能,让学生在边读边思中能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存在。

2)起点低。每一个学生的自读能力、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所以导读问题不宜过难。设计一些起点低的问题,可以照顾到大多学生的自读热情和信心。当然,为了照顾到优秀群体的学生,也可以适当设计思维含量高的题目,但是一定只作为补充,不能成为主体。

3)概而精。虽然说导读问题要全面覆盖每一个知识点,但是不宜过碎。教师在编制问题时,要尽量拓宽问题的外延,争取用最少的问题融入最多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的思考会相对集中,避免思维走向的凌乱。

4)宜交流。导读问题的作用不止是引导学生自读,还要承载引导交流提升的任务,所以问题的内涵要尽量丰富一些。学生个体自读过程中能思有所获,在群体的研讨交流中也能有新的思维碰撞,有独立思考之后的新提升。

电子书籍导读问题的类型设计 遵循问题的设计原则,考虑问题的承载任务,笔者在实践中将电子书籍导读问题设计成以下几种类型。

1)直问式问题。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类型,此类问题直奔主题,是学生独立思考的首选问题。

2)辨析式问题。把教学的难点设计成辨析式的问题,引发学生举正例、举反例反复论证去求解。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量很高,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3)操作式问题。把一些需要学生亲身经历的知识设计成操作式问题,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边操作,逐步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到单纯读书得不到的经验,是最受学生欢迎的问题。

电子书籍导读问题一般出现在学生自读的初期,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读的指向和研讨交流的指向,确保教学质量和效率。当学生掌握了自读方法,有了一定的自读经验之后,他们可以自己找到学习的重难点,提出需要研讨交流的问题时,导读问题就可以从初读预习到问题导读的深度理解,学生一直处于独立学习阶段。但是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同,他们的自读效果自然也就千差万别。通过自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很可能是比较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交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提升。

4 互议质疑,强化自读效果

互议质疑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交流中提炼知识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必要时进行讲解,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生生议 生与生之间的议论是贯穿自读的整个过程的。同桌之间或小组内,当自读到某个点上,学生自己理解不透时,就可以随时请教同学,一句话甚至一个动作,都可能会点醒他,促其继续自读。同学之间还可以就某个问题互相提问,判断同学回答正误的过程也是自己再度思考的过程,在一问一答中共同进一步强化认知。

师生议 师生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读表现,当他们出现自读障碍需要教师点拨时要及时跟进指导;另一种就是学生自读之后的师生互动交流。根据导读问题,逐一落实,有侧重地深化,有选择地讲解。

全班议 全班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延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交流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汇报自读所得,提出自读疑惑,解决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可能会偏离交流主题,可能会因为某些意外因素引起思维的混乱,所以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巧妙调节,让学生的交流重点得以突出,知识点得以提炼,理解和掌握程度得以提升。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当某位学生提出的论点引发大家的议论后,可能会再度出现看书需求,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回头看”之后认真反思:刚才为什么没有注意到?是思考的角度不对,还是自读的关注点不对?议论中的反思有助于总结自读电子书籍的技巧。

5 训练自查,积累自读经验

学生自读电子书籍之后,要紧跟部分训练,让学生在自我矫正和同伴互助下,及时沉淀自读所思所得,积累自读经验,体会自读的价值。

自我矫正 学生自读完电子书籍之后,尝试做一做教师设计的练习,自查一下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有困难,可以再读,再度思考。这样读练循环,有利于自我矫正自读的认知,积累自读的经验。

同伴互查 虽然同样经历了电子书籍自读、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这整个自学过程,但是学生之间毕竟是有差异的,就算已经进行到训练自查阶段,肯定还会有部分学生一知半解,不会学以致用。所以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再度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教学生。同伴互助的素材可以是教师提供的电子书籍,还可以小组内互相出题考查对方的自读效果。合理地出题是考查自读的方式。学生在一出一做中,可以相互提醒、相互借鉴,你学会的我为什么没有学会?是因为忽略了哪一点?互相交流自读方法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读的质量。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课程设置 图书馆音乐类书籍 音像资料馆藏

一、我院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

(一)课程设置的方向

我院自升本以来,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的进行调整,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使学生们学有所用,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我院音乐舞蹈系的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四类:文化基础类课程、音乐基础类课程、音乐专业类课程和音乐鉴赏类课程。

文化基础类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学、儿童心理学、计算机、普通话等科目。

音乐基础类课程:包括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中西方音乐史、儿童歌曲创编、童声训练、合唱指挥、儿童音乐教学法等科目。

音乐专业类课程:声乐、主修器乐、舞蹈基础、钢琴、钢琴伴奏等科目。

音乐鉴赏类课程:民间歌曲、戏曲、电影音乐鉴赏、乐评等科目。

(二)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上述的课程来看,可以发现我院的课程设置有着三个特点:1.音乐舞蹈系主要是培养幼儿园、小学与初中的音乐舞蹈专业方向的教师。2.我院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学校同时也是幼儿教师部级培训项目首批实施单位,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我院音乐舞蹈系将培养幼儿园的音乐舞蹈教师当作了我院的重点与特点。3.除去着重培养的幼儿园音乐舞蹈教师以外,音乐舞蹈系所开设的课程同样适用于小学与初中的音乐舞蹈教师培养。

二、我院图书馆音乐类书籍与音像资料馆藏状况

(一)音乐类书籍的状况

我院拥有纸质图书59.7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其中,音乐类书籍9万册左右。

(二)音像资料的状况

我院图书馆有开设独立的电子阅览室,里面有音响资料(磁带、CD、VCD、DVD)与电脑试听设备,根据某月的电子阅览室的使用率来看,我院图书馆的音响资料的使用量也是让人担忧的。

三、课程设置与馆藏资料分析

目前,我院音乐专业开设了75%以上与音乐有关的科目。我院的图书馆现在还滞留在一个传统图书馆藏模式上,即馆藏资料大多数为曲谱一类的音乐书籍,不像音乐院校的专业音乐图书馆那样拥有全面的音乐理论书籍和音像资料。这样导致了图书馆的音乐类书籍及音像资料的利用率并不高。

就图书馆的音乐类书籍与音响资料的使用情况,本人做了一次调查。根据某月的图书馆馆藏书籍借阅量统计显示,当月音乐类书籍的借阅流通量只有697册,只占当月流通总量的0.11%。

(一)音乐专业学生是否经常去图书馆的情况:

一周内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6.1%,而偶尔去图书馆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0%,选择不去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3.9%。

根据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很少使用图书馆内音乐类的各项资料,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损失,许多书放在书库里无人翻阅,音响资料因为长期无人借阅而产生了磁化现象,这些情况对于图书馆来说同样是一种资源浪费。

(二)音乐专业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情况:

前来查阅音乐相关馆藏资料的同学有39.1%,阅读非音乐相关馆藏资料的学生比例为26.2%,选择前两者皆有的学生有34.7%。

学生来图书馆查阅并不是单一的关注音乐类资料的馆藏,更多的是为了来图书馆查阅非音乐类的相关馆藏资料。

(三)图书馆目前文献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情况:

认为文献藏书丰富的学生占总人数32.8%,觉得图书馆只能满足阅读需求的学生占总人数58.6%,认为文献资料紧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6%。

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图书馆的馆藏资料只能满足阅读需要,而本院拥有纸质图书59.7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学生对于本院图书馆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对于馆藏音乐资料的分布不是很明确。

(四)图书馆的音像馆藏资源运用的情况:

有56.5%的同学选择了前来借阅音像资料(磁带,CD、VCD,DVD),使用图书馆的电脑试听设备的同学有36.9%,选择不使用音像馆藏资源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6%。

(五)假设图书馆音乐文献资料充裕,视听等设备完善或者音乐分馆得以建立,你会怎么做:

选择每天去图书馆的学生有8.6%,选择经常去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8.6%,选择偶尔去的学生有32.8%。

假设根据这一份调查表对我院的音乐馆藏资料进行完善,来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学生将会大幅度的提高,使得图书馆的音乐类馆藏资料能够有用武之地。

四、调查情况所显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于图书馆的馆藏资料分布不是很明确

根据调查表的情况来看,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来图书馆的次数屈指可数。很多学生认为图书馆的书籍仅仅只有文学类,并不清楚图书馆的馆藏资料除了有文学社科类的书籍,还有各项音乐专业方向的书籍、音像资料设备等。图书馆大量的馆藏资料没有读者借阅,这对图书馆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而学生们为了一首曲谱或一段演奏视屏而去购买整本书或音响资料,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二)理论研究方面资料偏少

由于我院于2013年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湖南省本科大学,由专科到本科,我院各方面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学生的素质提高了,需求也相对的提高了。而我院还滞留在一个传统图书馆藏模式上,纵观本院音乐类资料,极大部分都是各种曲谱,而理论研究方面的资料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自己已经购买了自己所需要的曲谱,这样就导致了图书馆内的曲谱大量的闲置,学生们真正需要查阅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却查询不到。经过反复几次的无法查询所需要的资料之后,学生们会渐渐减少来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次数。

(三)专业方面的管理员缺失

图书馆的老师大部分缺乏音乐方向的研究,对于来馆查阅馆藏的音乐方面资料的学生无法提供更大的帮助,以至于学生前来询问,老师无法给出具体的指导,使得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五、图书馆馆藏方向的研究

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应当从自身做起。

(一)从图书馆的纸质书籍的馆藏方向来说:

1.由于我院音乐舞蹈系的特点是培养幼儿园以及小学、初中的音乐舞蹈教师,所以在购买专业方向的书籍之外,同时也应当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课程的书籍需求。

2.增加音乐基础类的相关书籍,特别是音乐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使得同学们能更好的利用馆藏资源。在增加购买理论研究方面书籍的同时,图书馆也可引进专利共享的文献引擎,这样将会更方便学生对于扩充知识量的需求。

(二)从图书馆的音像资料的馆藏方向来说:

1.开设音响资料方面的新进资料推荐栏目,让学生们知道除了书籍,图书馆又新进了哪些音响资料,从而使图书馆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2.加大音响资料的馆藏力度,大量的采购新的音像资料。其中VCD、DVD因其能长期保存而不易产生磁化现象可以考虑加大对其的购买量。

3.完善电子阅览室的硬件设施,确保图书馆的试听设备的正常运行与收听效果。

(三)从图书馆的管理层面来说:

1.开设检索厅。在开展入馆教育的时候,教会学生使用检索仪器来查阅所需资料的馆藏位置,并在图书馆开馆的时间内,安排一名图书馆老师在检索厅为前来咨询的同学们给与帮助。

2.完善新书推荐栏目,可以将图书馆的馆藏书籍按照研究方向来进行详细的分类,保证学生们在新书推荐栏目上看到的书籍是当前最新的。

3.图书馆的书籍有许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果因此丢弃不用,非常可惜;而稍加修补,就可以延长图书的使用寿命,重新进入流通使用。

4.在图书馆安放复印机,以便于学生无法将书籍借出时可以复印所需要的部分,减少图书馆的拒借率。

5.培养图书馆老师的音乐方向的业务素质。使得学生前来询问做到有问必答,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

6.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我们可以每年开展为期三天的新生入馆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每一间图书馆的书库和阅览室,详细说明每一间书库和阅览室的主要作用和书籍分布,使得学生能详细的知道哪一类的书籍在图书馆的哪一间书库或阅览室,这样大大的减少了学生们因为不清楚书籍分布而到处寻找所花去的时间。

六、结语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7

为确保各校园春季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全面贯彻落实今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优质教育品牌区”、教育局将2021年确定为“教育质量提升年”的目标任务。我学区结合各校园实际情况,为确保“规划图”变“施工图”,“时间表”变“计程表”,做到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各校园发扬“三牛精神”,努力使开学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得到落实。现将开学工作的自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于8月25日上午召开了校园长会,及时传达了教育局开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梳理了上学期各项工作,研究新学期发展和工作思路,科学制定学校工作计划,确定学校工作重点,对新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德育活动、安全教育、教研课改、控辍保学等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各校(园)均于8月26日召开了班子会、教师会,及时传达了开学会议精神。3月1日各校(园)学生报到注册,清洁卫生,发放书本教材,安排教师任课分工,下发课程表、周历表、时间表,做好后勤保障准备,排查各类安全隐患;3月2号正常开课,营养餐正常供应。

各校(园)均能按要求做好开学工作,新学期工作目标明确,重点工作思路清晰,师生精神风貌良好,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迅速步入正轨,开学工作规范有序。

二、开学准备工作

1.开学氛围营造。要求各校(园)通过学生家长微信群、QQ群、在校门口或醒目位置张贴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家长返校准确时间,提前准备好开学所需物品;在学校校门口悬挂告示牌,向社会公示向家长告知向学生宣传学校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流程,师生管理一日流程,疫情防控卫生院、学校联系人及电话;组织学校教师、后勤人员应急演练,培训相关知识,力求危险来临时安全有效迅速按章操作,不恐慌。

2.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要求各校(园)教职工提前到校,学校校长亲自挂帅亲自安排部署对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进行清扫清理,清除各种安全隐患,学校解决不了的及时汇报学区,学区汇报上级相关部门。

3.后勤保障。各校园在开学前对教职工宿舍、办公室、后勤人员处所、教室、图书室、餐厅、食堂的炊具餐具等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清除相关垃圾;对学校的水电设施、教学设备、课桌椅等进行必要检修,提前做好办公用品的采购;防疫物品建立专门台账,设专室存放,给教师发放足量防疫物品;学生单人单桌,由班主任负责领取课本作业本将其放置在课桌之上。

三、师生报到情况

1.教师到岗情况

下辖12所小学,5所公立园,4所小学附设幼儿园,共有正式在职教师263人(小学221,幼儿园47),聘任教师49人。正式教师实际到岗257人,未到20人,其中产假12人,病假7人,婚假1人,以上教师均已履行请假手续;49名聘任教师均已按时到岗。

2.学生到校情况

截止3月4日,辖区内小学共计111个教学班,报到注册学生3125人;5所公办园及小学附设园共计24个教学班,报到幼儿564人。学生中无因贫辍学流失情况,学生异动也在依规有序办理中。

各校均执行最新的“学籍异动手续无纸化”政策,省内一般业务办理均可以做到一次性办理,有专人负责、按照时间节点严格管理并登记造册。

四、严格规范办学行为,落实精细化管理准则

1.严格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各校按照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编排学期课程表,健全教学管理规程,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创造条件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得随意减少或挪用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课时,确保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2.严格规范教辅资料。要求严格执行在省颁目录内“一科一辅”的选用政策,不得统一要求家长购买电子设备或需付费的软件用于上课、作业等教育教学活动;严禁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严禁教师向学生推荐或变相推荐教辅资料。小学教学用书须在省颁《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学用书目录》《义务教育与国家课程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目录》等范围内选定,并通过新华书店等正规渠道征订。

3.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教师要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4.做好开学第一课。各小学精心安排开学第一课内容,形式多样、主题鲜明。通过开学第一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疾病预防教育,禁毒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文明修养、公民道徳素养。

5.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实际开展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各校要把校本课程作为德育创新的載体,培育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加强学校特色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力争做到一校一品一特色”。

6.控辍保学工作。组织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清查本班学生人数,提前摸清底数,“一对一”紧盯不放,对不能返回原校就读的及时办理转学手续。加强动态监控,及时更新数据,强化学籍管理,加大劝返力度,落实送教上门,确保义务教育适龄学生无人失学辍学。多措并举做好保学工作,对劝返复学的适龄学生,通过单独编班、个别辅导等方式,确保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加强学籍信息数据管理,及时办理学籍信息更新、学籍变动等日常业务,要按照《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快消除各类问题学籍。

7.卫生防控方面。一是要求各校开学入校前逐一对师生健康情况进行核查,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和学生健康卡;二是严格实施晨检午检制度,每天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体温洌量和记录,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送医及追踪管理;三是所有师生实行健康打卡,分类建立健康监测台账和个人健康档案,做好师生健康査、追访、留观、上报等工作,坚决杜绝师生带病上岗上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是落实食品卫生制度和措施。学校食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干燥,每日2-3次对地面、墙壁、桌面、门把手、水龙头等进行消毒,对餐具用品进行高温消毒。食堂从业人员佩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采购人员和供货人员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进入食堂人员戴好口罩,先洗手后取餐,鼓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分时、分区、分组”就餐制度,尽量分散就餐。食堂采购食品原料时,必须坚持采购索票索证;五是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8.教学常规。(1)备课:三至五年级教师备课必须按“五环节”要求,坚决杜绝不备课上课现象,教案要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有导入语、过度语、总结语)、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有教后反思等。作文按篇备课。教师上课的时候必须要带教案,以备听课的时候检查。

(2)上课:课堂上语言要精炼、规范,知识准确。上课期间做到"六不",不坐着上课、不吸烟、不接待客人、不接电话、不拖堂、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3)作业:写字、生字、作文、周记、英语等要按要求详批详改。作业量适中,家庭作业有布置有检查。

(4)辅导:杜绝罚做作业现象,建立学困生档案,做好补习工作,要防补结合,课外补结合,加强对学生书写的要求。

(5) 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学籍管理,对学生的转进转出休学,手续齐全,班级人数统计及时、数据正确,及时上报。各学校学籍的管理由学校负责,由于自身麻痹大意,工作敷衍造成的后果自己负责。

(6)开展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各校要利用好学生的素质评价手册,严格利用它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开展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并且利用好已经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袋,及时将学生的成绩、进步表现装入成长记录袋中。

(7)加强教学监控,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学校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听课后及时交流评价、指导。每次听课后要检查教师教案,每月进行总结。规范和完善听课、评课制度,要在听、评课中总结教师教学中的得与失,努力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实施两签到签退制度。严格请假、调课坐班制度。

(8)发挥课堂效率。教师上课时充分发挥课堂效率最优化是教学成绩提高的重要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绝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问题,要树立向40分钟要质量。

(9)强化个别辅导:在一个班级里,由于学生受智商、情商、接受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难免使他们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个别辅导课。上辅导课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辅导。

(10)落实课后反思及时分析查找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要求同年级同学科基本统一教学进度,及时组织教师召开教法学法教学质量分析会,提出相应措施并加强落实监督,强化教师竞争意识。

(11)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各校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分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三笔字”、“普通话”、“资源下载”、“课件制作”、“多媒体应用”等技能性专题培训。制定《教师基本功培训方案及考核办法》,将弹、唱(自弹自唱),跳(幼儿舞蹈),说(说)普通话,读(读教育杂志专著读书笔记),写(钢笔字、粉笔字),画(简笔画),做(手工、自制教玩具、ppt课件),研(上课、说课、评课、教学反思、合格课、公开课、示范共课、赛课、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写教育论文、校本教研及小课题研究)九项内容纳入考核。

(12)加强学科教学同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品德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使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实效性同步发展;《科学》课要重视实验,使科学知识与学生操作能力同步发展;《英语》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兴趣培养与口语训练同步;实施人人掌握一种艺术表现技能、人人掌握一种乐器、人人掌握一种健身方法。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强化体、艺、卫、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步发展。

书籍设计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传统教学方法;案例驱动教学方法;软件建模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科技水平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对培养新时代下的优秀人才已经出现了很多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的发展速度和应用范围的扩大。高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往往要花费很多人力和物力再次进行培训。这说明高校的教学与社会实际应用产生了严重脱节,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改革建议,结合具体的课程探索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方式往往出现“教”大于“学”,即教师教的知识学生无法全部吸收,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这种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造成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传统教学往往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并非如此,教学还存在多种互动形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等,因此,将教学活动界定为师生双边活动,难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

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弊端,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多种互动形式,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中进行学习,避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案例驱动教学本质就是创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这里的学习情景将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案例的分析与设计,通过自我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案例设计方法

案例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学生就能较快的进入情景中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对即将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准确的把握。如何进行案例的设计,本文将结合软件建模技术课程的特点,探索出一些案例教学经验和内容。软件建模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熟练掌握软件建模技术是未来从事软件行业的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本课程详细介绍UML的用例图、类图和对象图、包图、状态图、活动图、时序图、协作图、组件图和配置图等模型的语法和语义,以及相关模型的建模技术和理论,重点是基于UML的软件开发过程和系统建模方法。由此可见,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很强,传统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掌握实践的精髓。为了让学生能真实的体验到今后实际工作当中对软件建模技术的真实应用,提前具备在参加工作后才能积累的进行软件开发和设计的相关宝贵经验,案例教学将是本课程的一大亮点,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下面是以图书管理系统为案例的教学内容设计。

四、图书馆管理系统案例描述

本案例主要包含“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用例图,类图(对象图),包图,状态图,活动图,时序图,协作图,组件图和配置图,共9种软件模型的建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所有软件模型将按照内容进行划分,不同章节结合不同的软件模型设计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全面掌握一个真实系统的完整的建模设计过程。最后,生成实际案例所有相关的软件模型,构成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并进行必要的审核,该审核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和掌握复杂的软件设计理论和方法。

下面给出用例图、状态图、时序图、组件图等主要模型的教学设计。

(一)用例图

1. 确定系统涉及的总体信息

读者:借书、还书、书籍预定;图书馆管理员:书籍借出处理、书籍归还处理、预定信息处理;系统管理员:增加书目、删除或更新书目、增加书籍、减少书籍、增加读者帐户信息、删除或更新读者帐户信息、书籍信息查询、读者信息查询。

2. 确定系统的参与者

首先分析系统所涉及的问题领域和系统运行的主要任务:分析使用该系统主要功能部分的是哪些人;谁将需要该系统的支持以完成其工作;系统的管理者与维护者。 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参与者包括读者(借阅者),图书馆管理员和图书馆管理系统维护者。

3. 确定系统的用例

1)借阅者请求服务的用例

2)图书馆管理员处理借书、还书的用例

3)系统管理员进行系统维护的用例

上一篇:人事相关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医院院外会诊管理规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