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时间:2022-08-17 08:35:43

民国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

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受西方工业与设计思维影响,出现了中西结合的设计理念,以及工业与手工技术合流的现象。这种现象使我国现代书籍装帧技术迅猛发展,空前活跃。

热词:民国书籍 装帧设计 借鉴

长久以来,书籍以便于理解的方式,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书籍装帧也像建筑、美术品、音乐作品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同样,我们可以从民国书籍装帧的本身,窥探到书籍文本中所叙述内容之外的大量史实与文化思想。时代的主流思潮或时代精神在决定涌现出来的创造性人才的数量与需求专业发展方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独特性

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运动的开展、传播过程中,书籍装帧设计开始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其思想深深影响了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性思想,新文化运动内容所崇尚的科学与民主,主张人性的张扬和个性的解放,体现了对封建统治的彻底抛弃的思想。除了在设计和艺术的领域外还影响着文学、政治、道德和哲学等各个方面。

(一)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前瞻性

民国时期的设计者从技术到艺术形式上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手段来为新文化的内容服务,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书籍装帧在中外交往过程中敢于尝试更现代的设计思想,从技术表征到思想内涵对传统书籍装帧设计元素进行了不断的扩充与改良,使得装帧设计艺术与技术的水平得到迅猛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民国时代性特征的设计思维。

(二)民国时期书籍纸张运用的多样性

中国造纸技术的提高和推广,使中国古代书籍逐步从竹简和缣帛的时代过渡到了写本时代,让书籍形式进而有了质的改变。而在造纸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纸张品种被一一发明,推陈出新,如中国唐代的剡藤、硬黄、六合纸、益州黄白麻纸、两浙案纸、蒲州细白麻纸、宣州玉版檀纸、斑石纹纸、云蓝纸、深红小彩笺,宋代的跳黄纸、学士纸、邵公纸、鄱阳白、藏经纸、罗纹纸、鹄白纸,元代的常山纸、英山纸、铅山纸、白鹿纸、观音纸等等。

《帝京景物略》中描述了明朝后期北京城隍庙庙市上所卖的纸,这里不能不说是明代造纸业之盛的一个缩影:“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有贡笺,有绵料,式如榜纸,大小方幅,可揭至三四张,边有宣德五年造素馨纸印。后则有白笺,坚厚如板,两面砑光如玉。有洒金笺,有洒金五色粉笺,有金花五色笺,有五色大帘纸,有磁青纸,坚韧如段素,可用书泥金。宣纸,陈清款为第一。外则有薛涛蜀笺、镜面高丽笺、松江潭笺、新安仿宋藏经笺等。皆市。”

(三)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文化名家

民国的书籍装帧,百花齐放,局面创新,离不开众多文艺大家的开拓。民国时期大师辈出,尤其是出版方面,以上海为中心,产生了很大一批文人出版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系列图书,囊括,古今中外各个方面。这个时期无论是在书籍出版,还是在刊物印制方面,都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名家,如鲁迅、丰子恺、闻一多、陶元庆等等。

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更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对于清末的社会背景来说,他的贡献是巨大的,承前启后的,他的书籍装帧艺术有赖于他在成长过程中对艺术的积累。在他的一生中大约设计了六十多个书刊的封面,参与装帧设计的书籍上百个,其中他对于书籍装帧的理论和关于书籍装帧的实践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书籍装帧设计的财富。1922年鲁迅为自己的作品《呐喊》一书设计封面,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

丰子恺从事书籍装帧艺术的时间很长,作品的数量也是惊人的。而且是从封面画、插图到扉页、刊头等等均有精美佳作,足可见其书籍装帧艺术造诣之深广。1929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丰子恺担当封面设计的《江户流浪曲》。通过简约恬静的笔触,丰子恺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美丽夜色之下一艘寂寞聊赖的异乡小舟在蓝色河水漂泊中游荡歌唱的美好盛景,使读者在朴素自然的风景里感知到生活的禅味,意境优美,传达得当。

闻一多先生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曾经作为一名业余习作绘画的青年学生,为《清华年刊》设计过十四幅题图和六条题花。闻先生还为1926年6月北京新月书店出版的徐志摩的《落叶》散文集设计了书籍封面,其以落叶为表现主题,采用中国文人画当中的舒畅笔法,撷取秋风劲吹,片片枫叶由空中无奈飘落的凄美情景作为装饰语言,意味深长地展现了诗人在悲怆秋风中的点点忧思,与诗人散文中表达的内容心心相印、环环紧扣。

开明书店的陶元庆为许钦文的短篇小说集《故乡》进行装帧设计,通过在一家戏馆看戏产生灵感,结合中国传统戏曲节目中历经沧桑的人物形象和饱含浓郁忧伤的色彩情调,用淡淡的乡愁、丝丝的情怀,通宵达旦地创作完成了这部堪称里程碑式的经典书籍装帧作品。由于《故乡》这部书在装帧设计上画面优美,表达流畅,因此深得鲁迅先生的浓情钟爱,他曾惟妙惟肖地称其为“大红袍”。

二、民国时期书籍装帧的演变过程

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变革始于清末民初, 五四以后才产生重大突破。清代的线装书仍然沿袭宋元以来的传统, 封面装帧素雅简洁, 基本上没有封面画, 只在书名有变化。清末时期西风东渐,西方的洋装书籍大量流入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影响了书籍出版, 洋装书籍大行其道。与之相适应的, 新型的装帧形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模仿和借鉴。

(一)清末时期的破冰

1903年鲁迅译述出版了法国科普作家凡尔纳的《月界旅行》,书名用隶书直写, 并在书名的上端用较小的隶书分两行标明“科学小说”。1906年又译述了凡尔纳的另一本科幻小说《地底旅行》, 封面用大山与海涛作为装饰, 书名用楷书右起向下倾斜横行。

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这本用文言文翻译的小说在鲁迅的文学事业上及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书籍装帧设计而论, 它有别于月份牌式的封面画,整个设计使人感到庄重完美。

民国初年, 上海地区的书籍装帧设计, 在摆脱旧有线装书形式的基础上, 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礼拜六》等刊物的封面上, 开始采用汉画像砖的人物车骑或中国画、人物风景作为装饰。

(二)五四时期的狂飙

以后书籍装帧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新青年》杂志在封面设计上, 努力追求新的表现手法。

1920年《新青年》五四纪念号,以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劳工神圣纪念碑作为封面装饰画, 从杂志的内容到封面的装饰达到了和谐统一。

192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齐白石画册》、的《青春的梦》、李氯说摹端浪微澜》后,又出版了刘海粟的《世界名画集》,集装帧考究、印刷精良于一体体现了书籍装帧上的较高水平。

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所出版的丛书和文库之类的图书中,也常采用汉砖或金石纹样作装饰,再配以书法家题写的书名。在中小学教科书的装帧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常以不同颜色的纸作为封面材料或用单色印刷封面底色,封面的四周用图案作装饰边,用铅字排印书名,这种形式无疑与现代凸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些封面初时也有一定新意,但是,后来又成为一种定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停步不前。

(三)民国时期的“黄金十年”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创办了《萌芽》等月刊,第一期的封面是鲁迅设计的,用墨绿深红两色套印,设计简洁明朗。《麦绥莱勒版画选集》的四本连环木刻画,用白纸面精装,上印黑色版画,黑白分明,朴素有力,木刻的刀味很浓,采用50开的小型本,便于携带和浏览。

这一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缤彩纷呈,但主要体现在图形与字体创意上,色彩运用依然简单,不过这并不影响封面整体的沉着朴素美。抗战爆发后,书籍的封面色彩几乎落到了红黑两色,这样的色彩与版画及几何形配合,赋予了更深的含意,斗争、革命成了这一时期封面风格的主题。抗战胜利后,书籍封面色彩开始丰富起来,明度亮点的绿色、黄色、蓝色、紫色被更多的运用,似乎预示着人们已听到胜利的号角,充满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三、民国时期书籍的“CIP数据”

(一)卖萌的版权页

与现如今一样,CIP最重要的表达途径版权页,也是民国书籍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那个时候,版权页时而放在文首,时而放在文尾,这方面呈现出一种无序与无规则的状态。当时的版权页上常常出现一些很卖萌的东西,鲜活而明亮,版权印花、题签、小花饰等为呆板的页面增添了不少生气。民国时期书籍的版权页千奇百怪,无规律可寻,即使出自同一家出版社式样也不统一,但在版式与设计上都花费了一番心思,富有个性,颇具形式美感。

(二)复古文艺的纸张

在书籍纸张上,民国时期的土纸可谓当时的一大特色。土纸是在战争时期印刷设备和原材料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时印书只能因陋就简地采用当地土法制造的手工纸,纸质粗劣,颜色发黑,铅字磨损不全,现在来看这些土纸书,看到的不仅是印刷质量极差的土纸,抗日战争期间,绝大多数中国人读的就是这种封面设计朴实的土纸本,土纸上所印的文字都浓淡不匀,阅读感极差。但是土纸本适用简单操作、木刻手法印制的封面,很有意趣,其偶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是其他书籍封面所无法企及的。

(三)小清新的装订

民国时期书籍的装订主要有三种类型――线装、精装和平装。精装书在民国时期算是奢侈品,一些大型出版公司出版画集或具有收藏价值的系列丛书时会采用此形式,封面还配以精美的护封。鲁迅对于精装书的阔气装潢并不反对,但在设计风格上,他提倡朴素,并不是豪华。至于平装书,毛边本算是其中一大特色。它在装订方法上和普通平装本相近,区别只在于后者装订后,除书脊外的三条边都是裁切整齐的,而前者则不裁切,只要求将下边对齐,便于书架上插放。毛边本上边和外口是毛着的,阅读时必须手持一把裁纸刀,边裁开页口边阅读。由于鲁迅的推崇,民国书籍采用毛边装渐成风尚,但到了抗战时期,由于环境艰难,毛边本也开始逐渐减少。民国毛边本的书籍,给人的感觉质朴,参错统一于整齐,平板中却又带着变化,更重要的是它能让读书人在阅读时参与到书籍中,给阅读者愉悦的心情。

总的说来,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兴起的民国时期,书籍的装帧设计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传承浸染,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西方近代先进技术的深刻影响,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装帧设计体现了极富韵味、意味深长的个性特征,在变革中有所创新和突破,体现出了以传播思潮、服务大众和探索新设计形式、建立新的美学立场为核心的民族实务观念,具有历史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上一篇:高考英语复习策略探讨 下一篇:2015斯柯达走过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