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的创意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30 04:54:11

书籍的创意设计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1

封面汉字或是书法的表现形式,也可以创设一种特定的意境美,文字本身就有着非常多的涵义。汉字是记录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它字体自由多样的线条以及空间构造都可以表现作者的情感,达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果把这些抽象的线条提升到艺术这样的高度,便为封面设计者提供了非常多而且优秀的素材。中国书法可以展现出非常丰富的情感,它可以使平静的,可以是豪放的,也可以是优雅的,通过书法可以准确的展现出自然界许许多多的物象。中国的书法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充满美感与意蕴的艺术。书法对于文学书籍封面的设计时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充分展现出书籍的文化底蕴和设计理念,很多书法家同时也参与书籍封面设计工作。因此运用书法艺术能够更好的创设文学书籍封面的意境美。在实际设计中如何运用书法艺术这种审美形式呢?这就要取决于设计者们对中国汉字以及书法的把握了。对每个汉字字体形状的处理,首先从视觉上给观者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若是选择字体严谨的宋体,并且将汉字有序的排列在一起,会感到一种浓郁的历史氛围以及质朴的情感,同时宋体字编排的书名也会使人感觉大方雅致。

二、色彩对于意境美的创设

在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中,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封面的文字、图形和背景都是离不开色彩的,色彩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营造一种氛围。我国文学书籍封面的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古代礼仪制度以及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其实色彩本身是不包含任何意义的,但受我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影响下,人们逐渐对每种色彩赋予了特定的涵义。我国古代传统的民间书籍封面喜欢用青、蓝等一些平淡素雅的颜色,而御用的书籍则一般是黄色、正红色或是磁青色等。例如红色人们大多界定为代表喜庆、成功、欢乐等含义;而磁青色给人以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深奥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新的色彩领域被人们开发了出来。例如用黑色来表现神秘庄重的气氛,用黑色作为书籍封面背景越来越被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三、从图形角度表现意境美

图形不仅仅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事物,更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手段。我国传统艺术向来都强调意与形的统一,用图形来表达意境,通过所要表达的意境来设计图形。我国古代在绘画中最早提出了形与意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形指表象,而意指内涵,意赋予了形生命,而形又是意的依托。文学书籍封面上的图形是书籍内涵的一种外在体现,它与书籍的内涵和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图形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文学书籍的意境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图形既可以客观的再现事物,同时也可以准确的展现设计者的思想感情,使情景得到升华和交融。封面所选用的图形,直接可以体现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

四、结语

当今时代,以形写意的设计理念在现代文学书籍封面设计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形”和“意”可以说是封面设计的灵魂所在。用具体的图形语言来表达封面所创设的意境,二者完美的结合,文学书籍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审美就展现出来了。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2

【关键词】书籍设计 扩展 创新形态

书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如果从简装书算起,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1]书籍自产生之日起就同人们的劳动、生活密不可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在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形态也在不断完善。我国书籍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和多种形态的变化,材料上从早期的自然物质材料到现在的人造物质材料。现今,书籍突破了原有的物质表现形态,进入到以非物质为表现媒介的领域。

一、书籍设计课程的一般概念

书籍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其结合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理性表现和实际动手制作等多个环节,是近年来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重点选题,书籍设计的作品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课程是承接专业基础课所学内容,扩展综合能力与设计知识,丰富设计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其以书籍设计的内容为主线,涉及书籍的历史、形态、构成等书籍设计的各方面,是一门实用性强、综合性强的重要专业课程。书籍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如何利用装帧艺术语汇来提高读者兴趣,拓展设计的精神特性,并充分运用书籍封面、环衬、扉页、内文版式以及插图、色彩、造型来共同参与书籍内容的表现,同时研究书籍设计的广告任务,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学生还要通过学习与研究,能够独立、准确有效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思想,更好地将文化内涵同书籍设计创意相结合。

本课程除了需要课程讲授与辅导相结合外,还要求学生做到理论联系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设计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是最主要的问题,拥有了设计创造能力才能把握设计的本质与核心。

二、书籍设计的扩展

书籍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已经确立多年。多年来,此课程的内容大多是进行封面、扉页、目录、内容版式等相关设计的讲授,或针对一些实际项目进行练习。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进入了以信息资讯为主的时代,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也异彩纷呈,如电脑、手机、网络、PDA等。这种发展极大地延伸了我们的生活半径。与之相对应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信息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书籍作为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也受到了重要的影响。装帧设计的时代美感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情感肯定形式”也体现在多方面。[2]使用传统纸质媒介的书籍不再是单一形态,而手机、电脑、电子书等多媒体终端更使无纸阅读成为了可能。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不断扩展,单一形态书籍已不再独霸市场,更多书籍形态相继涌现,书籍创新形态设计的发展已成为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现代书籍设计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书籍形态的更新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书籍设计正在进入多维度、多方向的发展时代,在这样多媒介并存的大背景下,传统书籍的自身创新必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纵观书籍设计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书籍形态是书籍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其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会带来书籍的迅速发展。因此,开拓书籍设计思路,拓展书籍设计形态,使传统书籍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创新性与拓展性,对书籍设计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形态多元化

书籍形态发展至今,历经了几千年时间和10余种形态的演变。自从有了语言和文字,书籍就开始伴随在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书籍也在不断发展、变革,书籍设计应充分利用阅读者与书籍接触的每一个方面。书籍形态创新设计应立足于传统书籍形态的发展过程,结合多层面、多角度的形态表现可能,探索多样化的书籍形态设计表现手法,充分利用形、色、味、声等多种感官体验扩展书籍形态设计的空间,使版式及形态由以往形式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向立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对于促进书籍设计的发展,研究书籍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有着重要意义。书籍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与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文化与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多元化书籍形态创新,成为书籍设计的发展前景。

(二)材质多样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印刷材料和印刷工艺水平也逐年提高,人们的审美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使得出版界对材料和工艺更加重视。

新材料的出现和使用大大增加了书籍信息传达过程中设计思想的传递,成为构成书籍美感的重要因素。不同质地有不同的物理特征,选择考究的材质是构成书籍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粗糙的手工造纸让人感受到深沉的历史性,华丽的特种纸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在这些以纸张为载体的书籍设计中,配合书籍内容加入各种不同质感的材料(如皮、毛等),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接触不同的材质来更真实地感知书籍内容、扩大认知范围,这是书籍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的本意强调的是相互推动、相互沟通与相互促进和带动。在当今数字时代,“互动”更广泛应用于与计算机科学、互联网、艺术、数字媒体等相关的学科领域当中。[3]传统书籍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单向的阅读过程,阅读者直接被动地从书籍中获取信息。在书籍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互动性的书籍设计方式一改传统书籍阅读时的单向信息传递,将寓教于乐同书籍阅读生动地结合,让阅读者从被动的信息灌输转变为主动性的信息获取。完美的书籍形态具有诱导读者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4]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设计就是调动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让它们参与到阅读中来,使阅读由传统的视觉阅读变为多种感官的全方位综合体验。

(四)设计人性化

人性化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越来越关注的方向。艺术设计以人性化为目标在不断前进,书籍设计也体现出更多的人性化。一方面,书籍设计从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好的书籍设计能使读者最快地获取个人所需要的信息,使人便捷地浏览而不觉得疲惫。另一方面,书籍设计在满足人们功能性需要的同时,也从自身的设计表现上调节着人的视觉生活领域。其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将艺术性思维、理性设计表现和形态、材料的后期制作相结合,是平面设计的立体化、空间化,具有丰富的文化性和艺术性。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象征。在当今繁荣的出版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融文化与艺术为一体的书籍,这些书籍的涌现使得我国书籍设计水平不断提升。

三、对传统书籍设计课程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新媒介诞生了。其广泛使用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表现空间,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传统设计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在以传统纸质媒介为基础的表现上,书籍设计也扩展了设计表现空间,丰富了设计表现形式。受此影响,书籍设计课程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来适应书籍发展变化的需求。

(一)注重创新的形态设计

形态的多元化是当今书籍设计的主要特点,因此,在书籍设计课程中关注书籍形态上的创新练习是书籍设计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中不仅要进行传统书籍形态训练,同时要进行创新形态书籍训练,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和表达途径,使其不再是针对一成不变的传统六面体,而是跳出传统形态的束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其应对社会多样化需求的能力。如书籍形态创新课程设计中的作品《红》,学生用砖头作为书籍主要构成元素,利用折页将两块砖头进行连接,起到封面与封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当今书籍价值的迷茫(图1)。

(二)注重材料的运用

传统书籍设计中,纸张是主要材料。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印刷水平的提高,多样化的材料被运用到书籍设计中。如今的书籍设计使用的材料不再仅局限于纸张,而是扩展到了木材、布、pvc、金属等更广的范围。因此,书籍装帧设计课程的训练应充分考虑到纸张和非纸张材料的运用,让多样化的材料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将可利用的材料引入课堂训练,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在传统设计表现的基础上,加强多材料的应用设计练习环节,把这种变化同课堂实践联系起来,以满足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注重设计中的互动性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化。书籍设计中的互动设计让读者真正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令其有了以往感受不到的阅读体验。书的形态是一个立体的空间,人的思维模式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的。[5]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书籍设计过程中增加合理的互动式体验应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从不同设计视角获取设计灵感,建立多样化的设计意识,更好地在书籍设计中突显人性化特点,如《手影》(图2)的书籍设计中,学生以手电筒发出的光源与书籍异型模切相结合投射出影子形态为切入点,调动了读者阅读中的动手过程,利用互动性的手法使读者对书籍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

(四)注重设计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指出,在观看由独立的部分组成构图的时候,首先注意的是整体,其次是组成部分和细节。书籍设计是由多个页面组成的设计整体,封面、扉页、目录、内容等不同的组成部分表达了相同的语意。因此,书籍设计的整体性在维系观者认知习惯和操作习惯中显得十分重要。整体性是学生在书籍设计中逐步培养的综合设计能力。书籍设计在本科教学任务中是一门结合了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插图设计、图案设计等多课程内容的综合设计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其训练内容通常都是从具体的局部设计展开,而后构成一个统一的设计整体。随着书籍设计发展,教师授课中应更加强调设计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把握整体设计的能力,促进其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其要培养的是社会中从事艺术设计的一批中高端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又是一门实践内容极强的专业,要求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设计能力,并能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设计需求。综上所述,书籍从产生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如今,我们在面对媒介扩展、材料多样化的过程中,将书籍设计融入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里,会让其在无数设计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演绎出更多精彩。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W2013—11)

参考文献:

[1]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白雪竹,李颜妮 .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5]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3

关键词:概念书;书籍艺术;存在价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69-01

一、关于概念书的发展和由来

近几年“概念书”一词,频繁出现,那么,什么叫“概念书”?“概念书”即“概念书籍装帧设计”是将书籍艺术形态在表现形式、材料(如玻璃、木头、金属)工艺上进行创新性尝试,是一种强调观念性、突破性与创造性的视觉艺术,它以崭新的视觉和思维去更好的表现书籍的思想内涵,同时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

现今,书籍设计出现了多样化阅读可能性,为阅读过程带来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书籍设计不仅有平面设计,还存在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从而形成了实实在在的三维的空间关系,形成了可以供人们感知触摸的实物。概念书籍要求设计者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巧,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设计理念,以及更高的视角进行思考与创造,还得准确把握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逐步探索书籍设计表现特点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

二、概念书的形式表现

(一)形态独特

一件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肯定有着的独特而又新奇的创意,这样才能引人注目,深刻记忆,当前有些书籍的形象超乎想象,这种的独特性在于特殊的形态和材质,仿生形态较多,显得生动有趣,给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二)阅读方式独特

在阅读方式上,概念书的设计也需要在操作上和阅读上下一番功夫,书籍版面排版也比较独特,有着很浓的趣味性,是一种具有独特展示视角和收藏价值的书。

(三)实用与阅读的合二为一

这类书籍像是一种类似于报纸快餐化的形式,忽略了保存价值,增强其实用和阅读功能,使其自然融入社会生活中。

三、概念书的存在价值

(一)引导作用

概念书是一种基于传统书籍,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另一种新形态的书籍形式。它包含了书的理性编辑构架和物性造型构架,是书的传达形态概念上的创新,尚未在市场上流通的书籍设计均可称为概念书。因为受到技术和实用成本等条件的制约,概念书不能大批量生产,它的读者群范围可能还仅限于艺术家和嗜好书籍设计的少数人群而不能普及。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二)创新意识

首先,从社会的需求角度看,就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读者追求低成本、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书籍。其次,从设计师的角度看,概念书的创作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试验费用,作品很难在社会上得到认同和经济回报,最多在同行的眼中成为艺术创作,所以创作活动离不开经济因素,然而,在国外概念书籍设计有一定的社会基础,设计师们为获得更好的书籍表现形式而从事尝试性的活动,即使其设计出来的书籍并不能为大众接受,而只是为知识阶层和艺术爱好者所青睐,这也是一种社会需求并且是创新的机会,无疑为推动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活力和动力,为概念书的设计师本人提供充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和机会。

四、概念书的现实状况

当前,中国的出版业对概念书是不认可的,除成本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不能接受习惯书籍形态的异化,由于市场小,所以给销售增加了很多麻烦。在书籍设计界内,一种同化的设计模式反对或曲解了书籍新概念设计的初衷,无视时代需求和书籍设计概念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所以,一部分有志于创新的书籍设计师们在致力于概念书籍设计观念创新的设计师,但是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书籍的阅读习惯存在已久,这需要设计师在视觉上大胆创新,对于出版者来讲,由于考虑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和市场的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这也影响了概念书的经营和操作。

为了能在中国传统书籍设计上有更大的突破,也随着出版人、编辑对书籍价值中体现内容与设计互补的认知以及读者对品赏书籍艺术的欲望和需求的增加,概念书的开发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随着从事书籍设计这的不断的研究和开发,相信在未来的书籍设计中会有专门的概念书研究机构,逐步带动中国整个书籍设计业的繁荣和进步。

参考文献: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4

关键词:创新;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书籍这一传统的信息载体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始于工业化时代,书籍在传播文明的同时,自身形成了一个造就全球阅读空间的流通产业。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功能主要是记述史实和保存知识,书籍设计的工作仅限于美化与保护书籍。保护书、美化书、促进销售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设计的目的。书籍设计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中国的设计教育环境已悄然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促使人们对设计观念、设计思维以及设计教学等诸多问题。包豪斯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探索是包豪斯教育中最重要的目标,通过书籍设计课堂教学,探索一条兼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之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储备更优质的设计人才,提升高校艺术人才的质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责无旁贷。

1书籍设计教学现状

纵观我国设计教育的沿革我们不难发现,各高校的书籍设计课程有如下两个阶段的转变:我国的设计教育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早期我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阶段,其课程特征是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的类似职业技术培养,而书籍设计课程则多偏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后,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理念被推广,设计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力的培养。也就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由此,带给书籍设计课程的影响是跳出以传授知识为任务的实用教学,继而与市场、与实用规范无关的概念设计大行其道。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的书籍设计课堂教学,呈现出如下的问题现状:1.1教学具有片面的趋势。其一,由于受早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一部分高校在书籍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保守的教学模式,重实践能力的操作性训练,认为市场是检验的唯一标准,产品即商品,欠缺灵活性思维。其二,片面强调创新思维的概念设计,追求不切实际的标新立异;过分地创新作业,甚至出现“书非书”的局面,与书籍设计的初衷南辕北辙。1.2实践与创新结合不充分。书籍设计虽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但思维的灵活性也是设计教育追求的方向。由此,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教学才是书籍设计课程的质量保证。然而,现有的教学法尚缺乏将实践训练与创新思维兼顾培养的有效手段。

2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内涵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希望避免顾此失彼,实现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实践与创新。侧重于探讨本教学法在书籍设计课程的具体操作与应用,试图探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以期能对同类设计教育提供有用的借鉴和参考。2.1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含义。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是在长期的书籍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产生的。分别以实践应用与创新思维为侧重点,通过两次作业,布置同一书籍完成不同要求的同名书籍设计作业。兼顾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通过同名书籍设计的两次作业实践,突出课堂教学对比,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提升教学质量。2.2拟解决的教学问题。教师如何转变观念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设计教育的关键,也是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书籍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进行独立的书籍设计并不断提高设计的创意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旨在提高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力争解决以下教学问题:其一,缩短学与用的距离,提高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学习与实践的效率。其二,通过教学内容的对比、作业设置的比较研究,有效挖掘创新思维的潜能。其三,试图推进书籍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兼顾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该教学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应用性、创新性的整体考虑,将二者有机联系,利用两次作业实践对比,形成积极的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3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的实践

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程共分两个单元来完成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教学任务。3.1“请进来,走出去”。第一单元里,主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性问题。“请”资深编辑与业界人士解惑答疑,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模拟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把知识融入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按照工作流程完成平装书籍设计任务。让学生之间比稿、模拟提案,让甲方与学生对接,通过实际案例,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走出去”参观、学习书籍制作流程,以及纸张公司、印刷厂……真枪实弹地演练,掌握工艺制作流程。从而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使学生具备书籍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在本单元,通过梳理书籍文本信息,用书籍设计的方式和形式,准确、客观地传达信息,集中在视觉范畴内完成平装书籍设计作业。3.2重创新,多向性。第二单元主要强调创新性,以期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操作是沿用第一单元作业平装书的同名书籍作为二次作业设计实践。探索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多种可能,重组再造信息,经过对书籍信息进行主观的解构、转译、重述,以夸张、幽默、变形、隐喻等修辞手法,多感官、多层次、创造性地运用到书籍的形态、材料、工艺等诸多环节,突破对书籍信息载体的惯性思维认识,增加除文字信息以外的其他附加信息,提升书籍的附加值,用以丰富书籍的多重含义,以差异化、创造性的方式表现出不同书籍的内在精神和信息诉求,达到突出创新、与时俱进的目的。用生动、有趣、有意味的手段从显性、隐性多方面实现信息的最佳传递效果,创造一个能打动读者的新兴“生命体”。现代设计的元素,如文案、照片、图案都是信息的构成元素,但信息的传递不局限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同样能感受信息,相对于视觉接受的方式更隐蔽、更模糊。正因为书是要通过手翻、眼视、心读,由此肌理、色彩、结构、声音、气味等均应纳入书籍设计信息的范畴。通过概念书籍设计的手段,不考虑当下的科技与市场,从设计载体、材料、工艺、形式进行多向立体的信息传递探索,有别于第一单元平装书的单向信息传达,其目的是形成积极的创新思维习惯,旨在打破学生的惯性思考。通过两次同名书籍设计作业的对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创新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概念设计,虽然不用考量当下的科技与市场,但不应强求创新,从而顾此失彼,导致“书非书”的问题,以致本末倒置,违背书籍设计的初衷。正如日本著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它要富有生命力,这样才能够打动读者。”作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师,无论是在做实践性的平装书籍作业,或是做创新的概念书籍作业,都要把书籍当作富有表情的鲜活生命来对待,才会使受众对它一见钟情,从而实现自我介绍、自我推销的目的。

4结语

“设计教育的关键在于创造力的培养。”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设计师,而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是未来设计师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书籍设计课程中,首先要树立“整体观”的教学理念,而链接实践与创新的有效手段是引入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从而推动书籍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同名书籍设计教学法呈现可操作性、可借鉴性和时效性强的特征。其教学法简单易行,易于在课堂教学中推广,可操作性强;由于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立竿见影,让学生收获更显著,时效性明显。鉴于以上特征,此教学法不仅可供本课程教师应用,也适合相关设计课程的教师仿效借鉴,以提升同类型课程教学的质量。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5

[关键词] 书籍装帧设计 造境 意境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39-03

书籍装帧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以形、材、文创造悠远意境的装帧风格和特色,带有浓重的中国审美精神。在西方文化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的时代,以中国传统装帧意识创造当代中国书籍之“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境”之“造”入手,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之法与造境之美。

1 “造境”的含义

“造境”,顾名思义指的是创造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

“意境”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与意境息息相关,或者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着一定的意境。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这是意境第一次明确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与“情境”“物境”并列为诗的三境。此后,意境被广泛运用到绘画、篆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中。

意境不是客观具象的,但依赖具象形象而存在,是人通过具象形象感受到的一种极致的审美境界和状态。换言之,“境”不是物象,而是物象中蕴藏的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能够发现的,体现审美过程中情景交融、虚实互补的状态。如李可染的诠释:“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2]

在此基础上理解“造境”就变得轻松得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的,“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3]可见,造境是创造意境,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内心渴望和希望的,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体现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意识。造境不仅存在于传统绘画、文学等层面上,也是一切艺术创作,包括书籍装帧设计所需要和必要的。

2 书籍装帧造境之法

2.1 以形造境

传统书籍装帧的造境之美,首先体现在书籍内在和外在相结合呈现出的“形”态,包括书籍整体造型、版式和图样等。装帧是书籍的外衣,它的图案版式与书籍内容息息相关。比如,文学类书籍的装帧可以是笔墨味浓郁的,但不能是花里胡哨的乱拼;儿童书籍的装帧可以是可爱、淡雅或充满绮丽幻想的,但其形态要考虑儿童阅读的方式和习惯。总之,必须有适合不同书籍的“形”,以“形”体现书籍的风格特色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作为一种近乎纯粹的审美创作,追求形式美和功能美的高度统一,追求书籍本身永恒的、纯粹的精神内涵。如简策书,具备书籍装帧的基础元素,文字版式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并通过字体形态寓意书籍内容。如帛书,有图案和朱砂的装饰,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已经融入美学元素,体现出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观念。此后出现的卷轴书、梵夹书、蝴蝶书等众多的装订形态,无一不体现着这种对形式美与功能美的追求。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和起点,以“形”写“神”,通过整体造型、版式设计,呈现书籍的气质和风格,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营造意境之美的基本方法。

2.2 以材造境

材料是构成书籍的基本元素,是一种强有力的设计语言。书籍的材质直接影响读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不同感受。日本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大师杉浦康平的“书籍五感”理论指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起始。”[4]这就是说,书籍装帧设计必须以材质的五感为基础,选择的材料既要符合书籍内容和装帧设计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思想,传递设计情感,提升书籍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又要满足读者的五感需求,营造合适的意境。

2.3 以文造境

中国汉字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本身就是图与画的结合,是一种形式抽象且内涵丰富的图形,“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境和气势力量”[5]。汉字的整体结构、构成方式、装饰手法之中,蕴含着独特的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概念。代表中国汉字艺术的书法对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广阔,著名书画家、装帧艺术大师钱君匋先生曾说:“学书法,对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文字为书籍装帧的意境营造带来更大的艺术表现力,使书籍装帧从内而外焕发出璀璨的生命力。

3 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造境之美

如果把每一部书都比喻为一个故事,那么书籍装帧设计无疑就是这个或长或短的故事的精魂所在。初读时,孕育在装帧图片中的摘要故事既可以瞬间拉近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以瞬间将读者拒之千里;可以让读者在未翻开书籍前得到某种预感,也可以让读者于第一印象时就失去翻开的欲望。这种能够拉近读者与书籍的心理距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探索意识的东西,就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包含的“境”。如吕敬人先生曾评价的:“今天的书籍设计师要塑造书籍的生命。设计师需要思考如何体现书的文化气息,让人在愉悦中享受到书籍传递的信息,说得直白一点,设计者要做的就是在书籍文本和读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6]这里的“境”,即“桥梁”的灵魂,它极具中国意蕴,是中国千年来审美追求的巅峰,是中华美学的至高标准。它深藏在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下,是情和理、形和神的统一,是一种可感而不可言的情绪。透过“境”,读者感知到书籍的内容和作家的情感,找到与自己“有缘”的书。从这个角度看,书籍装帧设计者就是一个造“境”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出与书籍相同的“境”,吸引和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意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境界。恰似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7]艺术作品中的意境从来都不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是透过表现形式和客观事物传递出的一种情感和思想。因此,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造境,即是要在设计中创造出适合书籍内容、时代特征、文化特征等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基于艺术思维方式的审美创作过程。

首先,设计者要深入了解书籍的文本信息,以便创造与书籍内容相一致的意境。然后塑造书籍的整体形态。造型与神态的珠联璧合,才能使书籍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面貌。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马克思手稿影真》(图1、图2),以马克思当年写给朋友的书信真迹为素材,通过纸张、木板、牛皮、金属材料等工艺手段,演绎了一种新的形态。封面采用不同质感的木板和皮革,在上面雕出细腻的文字图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整体上看,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籍内容十分统一,既表现朴素无华之美,又具有实用保护之功能,透过不同以往的材质和设计,体现出传奇般的造境之美。又如《绘图金莲传》(图3、图4),设计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以女性服饰纹样、裤腿套、罗裙、绑带、裹脚布、三寸金莲鞋等诸多原始材料作为设计元素。随着书函的启开,逐层演绎一幕幕有趣的金莲传。

其次,想象之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任何人都清楚。或者应该说,一件出色的艺术创作,需要的不是花哨的表现形式,也不是高昂的材料,而恰恰是出色的想象力,这一点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尤为突出。如在诗配画中,画家总能把诗的意境诠释出来,其中对物象的描绘无疑是画家在充分体验诗歌意境后的想象所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者要营造意境,传递书籍的内容信息,当然也需要充分的想象能力,以此构架联系读者和书籍的桥梁。如吕敬人先生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装帧设计中,以极度的想象力为基础,将整套书的脊背设计为一幅球形青瓷器图片的分割形式(图5、图6);每本书的书脊配以陶瓷艺术家高振宇对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图6);书籍的扉页、内页等也采用了与封面相同的图形分割形式。整部书的装帧设计,与内容配合,呈现出古典、庄重、统一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浓郁的造境之美,使人第一眼看去便产生想要翻阅和珍藏的意识。

书籍装帧设计,传递的不仅是商品信息,更是一种文化信息。它以艺术的语言营造深远的意境,向读者展现书籍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师,要善于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境之法,以形、材、文为手段,强化书籍意境之美。

注 释

[1]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9

[2]于民.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04

[4]转引自吕敬人.书籍设计艺术语言的表现力:由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转换的思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24

[5]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6]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109

[7]百度百科名片.意境[OL].http:///view/56245.htm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6

摘要在现代书籍形态视觉设计语言中,文字是构筑信息的基本元素。虽然文字本身只是一个形象,但其重点表现的却是意象。故书籍文字创意设计中以“形”来表达字意的手法,能更好地体现书籍字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因此在书籍文字设计的图形语言表现中,我们所要利用的不光是它的“形”,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以此在实际应用中突显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个性魅力。

关键词:书籍形态设计 文字图形语言 解构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文字不是简单的设计语言。在现代书籍形态视觉设计语言中,文字是构筑信息的基本元素。文字是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来点画记录人类思想的图形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或装饰,而是具有了图形设计语言,能使文字真正活起来的表形性思维。文字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语言符号,它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它在旧的形态相继消失、新的形态逐渐增多的演变过程中,从图画中蜕变出来,一步步简化,逐渐发展为了表意文字方向来适应人类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随着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书籍形态视觉设计的实效性传播越来越被重视,文字设计地位也随着日趋重要。

所谓书籍形态文字设计的图形语言表现,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但是它的“形”,更应在意的是它的“意”,以此在实际应用中来突显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个性魅力。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已由单纯的传统字体设计时展成为追求新型字体变化以及在编排上赋予文字新的应用价值与审美观念的核化设计时代,利用增强文字设计的视觉效果,提高设计的诉求力,形成版面个性化的设计审美价值已成为视觉设计的一种重要的构成手段。因此正确解构和理解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和图形之间的设计表现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 书籍形态设计的文字图形视觉特征

文字的点、线、面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字体具备图形要素。平面设计大师凯勒先生曾经说过:“字体应该是图形要素。字体图形就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可见字体就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图形。有很多起源于图形的文字,如华夏汉字、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中国历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就是以图造字的开始。当今汉字的文字结构依然符合图形审美的构成原理。世界上的文字也不外乎形象和符号等形式。所以说,要从文字中发现可组成图形的因素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文字的图形化特征是设计师们乐此不疲的创作素材。如以文字为主的标志设计,它就是在文字本身意义的基础上,对它的含义进行新的拓展和演绎。

在原始的图形基础上演变成文字,而在现有的文字基础上的现代文字图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所以任何的图形和文字都可看作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点、线、面。如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标题文字形成的醒目的点,一个句子构成的一条虚实变化线,一段文字变幻出丰富的面等。而在书籍形态设计中就是把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通过精细的组织编织在有限的书籍形态视觉空间里,最终形成书籍形态视觉空间并构成统一的画面和起伏变化的节奏。

因此,源于图形创意的思想汉字的图形视觉创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把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本身当作一种图形来对待,然后对书籍形态中文字的内涵加以图形变化含义的延伸创意设计。当然这种书籍图形文字与原始的文字图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原始文字是在原始的图形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现代的书籍形态文字图形是在文字“形”与“意”相结合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相比原始的图形文字,现代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图形更具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传达表现形式。

三 书籍形态设计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表现

当今书籍形态设计中的大量文字应用,需要信息传递清晰、直观,这样的环境需要突破常规的创意思路,在以字体为主要书籍造型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师必须努力寻求更多适合辅助书籍主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使文字获得不同的视觉表现力。在传统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应用与编排方式显得较为单一、呆板,所以现代书籍形态的字体图形语言的表现方式在应用舞台上则应呈现丰富的表现,着力寻求视觉上的标新立异,以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与视觉冲击力。因此要在注重文字设计的形意结合、通过以“意”造型、以“形”表意之间融合的基础上,使文字由“意”到“形”的视觉转换浑然一体,进而形成文字图形化视觉语言形式的个性化表现。那么设计师要有准确领悟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自身语义以及对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文字进一步迭加转换设计的能力,懂得利用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构成的造型美感,大胆尝试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段,在书籍形态设计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设计富有韵味和个性,从而增强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图形语言的视觉冲击力。

四 书籍文字图形视觉语言表现的“形”和“意”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形”,指文字的字形,是传达主题思想的外在形象的视觉符号;“意”,指文字的主题与意思,指人的主观心态和意念中的形象,这种意念中的形象,是在客体的触发下,通过人的情感和想象,在脑海里所产生的一个新形象。这个新形象就是对原有的形进行意象解构和整合,以把文字的含义更加深刻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图画文字及进一步简化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初表达意义的符号,象形文字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通过形来描述自然现象。如通过初始的中国文字“日、月、虹、雨、云、雷”等象形文字,我们能形象地看到人们对自然现象最古朴的形象描绘。我国古文字时代的“鸟虫书”就是文字创意设计的“形”的表现。拉丁文字中的花体文字设计,也是对文字进行“形”的装饰性处理,使之图案化,具有典雅华丽的古典风格。“意”是指要有思想、有创意,是设计者通过书籍形态中的文字图形设计出来的文字传递思想、文化、感情的过程,是蕴藏在文字符号后面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是设计者研究和把握的创意中心。汉字的会意造字法是一种意象对于人的心理的描述,也是一种主客体同构的意象。好的文字创意设计不仅需要外在的“形”,更需要内在的“意”。“意”是指要有思想、有创意,是设计者表达个性化思想传达、文化内涵体现、感情真实流露的过程,是蕴藏在文字形态后面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是设计者研究和把握的创意中心和重点。特别是中国人特有的“意象”思维特征习惯,如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手法,就是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其中汉字、中国书画、中国音乐都是典型的代表。“意”传神了,才能和观众之间的心灵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这种沟通与交流让观众的心灵产生由内而外的感染力。文字本身虽然只是一个形象,但其重点表现的却是意象。可见,书籍形态的文字创意设计中以“形”借助图形来表达字意的手法,能更好地体现书籍形态字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因此,书籍形态中好的字体要用好的图形表现方式,对于每一个字体的图形表现语言一定要根据版面传达的内容和气质进行相应的设计,要善于颠覆习惯打破常规,尝试多种平常不用的字体去进行变化和组合,这样才能加深对书籍形态中的文字图形语言的理解,还有就是善于吸取和学习他作之优,以提高和历练自身的设计内力。让具备视觉美感的书籍形态设计来体现文字图形语言的灵气和个性。

五 书籍文字图形视觉语言表现的解构方式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有效地解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的方式,是从文字的构成形式与编排上进行深入,这样做既能突出书籍中文字的特点,又可以扩张书籍中文字视觉的冲击力。解构后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的点、线、面混合不同时空、民族文化及艺术风格的装饰元素,这种任意的“混搭”就是对经典的解构,也是当今设计时尚潮流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被赋予图形化语言的文字,也会更富情感与活力。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有效地解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的方式是设计的形式风格融合,是生活中时尚与经典元素融合、嬉戏与庄重元素融合、繁琐与简洁的元素融合。同时从结构上进行文字的造型创意,即从两个层面入手:“形”的提取和“形”的构成。选择性提取文字的局部笔划形态作为设计元素,再进行结构变化,采用曲直和疏密对比,使结构通过形象本身激起新的视觉表现。这种新的个性表现形式是重构字体形式结构,而非形式上简单的拼凑。如在标志设计中,整合与提炼企业复杂多样的信息,使文字性标志设计既有新颖的造型,又能体现企业形象特征,最终以简洁的视觉形式呈现高度的识别性。“中国银行”的标志就充分体现了文字的图形视觉语言表现的解构方式所具有的象形性。标志利用汉字“中”的造型并结合古代鎏圆铜钱的图形构成,充分运用了以图形语言形式表现文字“形”和“意”,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表现及巧妙构思完美结合的高超设计水平。在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语言亦是如此,把图形与文字结合重构后的文字形成了文字的新的概念,在体现字本身的内涵同时又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把它的字面意义重新来诠释。无论是文字图形化,还是把文字的形作为图像来进行设计,都应该让文字的意作为创意的根本,在“形变”中拓展“意境”,用“意境”来限制“形变”进行文字的意象化创意设计,才能让沟通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设计思维完满的表达。同时也为书籍的形态设计从单纯的平面文字图形语言表达提供了更生动、深远的意境,从而为书籍形态的观者创造了一个更有韵味的阅读环境。

六 结语

总之,作为在社会生活和视觉设计中重要的书籍视觉传媒形式的文字,无论是传达文字的符号形态,还是以图形化语言表现的文字,都在书籍视觉设计语言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字的图形组合表现方式,会直接影响整个书籍视觉空间设计的视觉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的含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已逐渐被我们的习惯思维固定了下来。而在书籍视觉设计中对文字的运用不能停留于此,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新的视野、用更新的书籍设计观念去挖掘文字在书籍设计中的更广泛的涵义和作用。因此我们熟悉的文字在设计师的眼里,便有了更多的象征和意义。在书籍设计进入一个多元化的当代,与信息社会环环相扣的现代字体设计,和仅为表意和记事的象形文字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直接表现形式的字体,转向富有丰富表情的形与意图文相结合的字体,在图形视觉语言化表达方面也变多样性,对提高字体的可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美化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文字的个性化视觉语言魅力,其表现的张力和可塑造的空间也由此拓宽,因此熟悉的文字具有了更多的象征和意义。设计师应在社会文化思潮及高科技影响下,顺应时展的潮流,以独特的见解、个性化的风格创造时代的潮流与时尚,对视觉形式孜孜追求,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激发设计作品的传达功能。对于以汉字书写文明的中国书籍设计师而言,如何把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图形语言所包涵的精髓进一步地发展与辉煌,是值得所有的书籍设计家历尽一生去学习、继承与探索的设计课题。

参考文献:

[1] 赵倩:《字体的视觉表达与创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 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3] 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 [意]翁贝托・艾柯:《书的未来》,《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

[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6] [英]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

[7] [美]凯瑟琳・费希尔:《新简约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8] 王红旗:《生活中的神秘符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版。

[9] 裘锡圭:《古代文史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7

“设计”字面上理解为构想和计划,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表现,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规划,它有计划、构思、传达和应用四个部分.而书籍设计亦如此,“它和所有的设计一样都是根据需要做创新的造型构想,最终运用于社会实际中,因此书籍设计也需要经历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应用.”书籍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以文字、图形、色彩以及材料、开本大小等等元素构成.书也是时间和空间的生命体,当读者看到书籍时就能够感受到不同内容的书籍设计的特色,当翻阅书籍时就构成了时间和空间的融合.然而在时下流行的电子阅读的方式中,人们很难再获得这种和纸张“亲密接触”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书籍设计所散发出来的语义符号是由装帧形态中的物性产生的.书籍设计除了传统设计环节里的图形、色彩、开本以及版式等,还囊括了从创作构想、市场定位、读者层次到材料设计、造型设计、五感设计等等全方位的立体的、多面的系统工程,这一切给现代书籍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

1.1书籍装帧的生态环保

科学技术虽然迅猛发展,实体书已经不是传播的唯一途径,无论它的流通速度、信息容量的大小都无法和当今高科技的电子产物相提并论,但是电子产品无论何时也无法代替书籍.纸,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作为一种天然媒介传递着信息.当然,纸在今天已不是媒介的主角,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的确有着它的弊端,它厚、重、易脏,且不易保存,如今指甲盖大的存储卡就能做到这一切.然而恰到好处的分量与厚度,良好的材质是实体书书才能给予人的满足感、存在感,以及人们无法替代的阅读习惯性,这是书籍所特有的无法言喻的独特魅力所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电子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如果把电子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那么书籍就是“信息的雕刻”,因此实体书和电子书可共生,两者并不相悖.当然市场上有些书籍的设计光芒四射、琳琅满目、艳丽奢华,失去了书的本意.因此在书籍材料的创新上,可选择毛毡、竹、麻、仿羊毛等材料作为护封,内页亚光、素色.强调质地感,力求简单与朴素,散发着淳朴的书香与森林的气息,这些材质远比闪闪发光的铜版纸更能传递出实体书的特色,简单抽象的白色平面更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如同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所言“技术越进步,越接近大自然”.低碳生态化生活的已深入人心,它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其原则是一次性投入与可循环利用,把这个理念融入现代书籍设计的中,侧重在书籍材料的选择、色彩的运用,倡导低碳化的生态设计,让实体书和电子书一样被读者青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一直倡导着生态设计、人性化设计以及绿色设计,它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结合的形态设计,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方向,并不是不单一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这样既满足人的需要又益于生态平衡”.20世纪90年代后的生态设计侧重于利用再生材料、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它也诠释了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简约的书籍设计风格应运而生.打破传统设计刻意的追求外观的独特与创意,而是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不是停留在对技术的追求上,而是强调人性的回归.这往往是在书籍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的,以生态化作为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改变传统书籍设计过于强调装帧、强调独特与奢华,改变设计思路,把书籍设计放在保护降低成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基点上,书籍的护封选择棉麻等纺织材料,不仅透露着自然纯真的气息,更在功能上比纸材有着它独有的风格.

1.2书籍设计的立体化

艺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造型,是利用相应的材料、工具与技术而创造的结构.以明了的观念作为最终艺术品的充分前提,以推进其实现并达成目标的现实手段为基础,是带来明确记录结果的创造过程中的全部活动.书籍设计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设计行为,所以在中首先要强调现代设计的原则之一单纯明快,用构成语言设计富于视觉冲击力的书籍,可有意识的弱化书的封面地位,强化切口、化繁为简.从而表现现代书籍的简约.书,是个六面体,书籍切口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上切口、下切口和外切口,是读者触手可及的地方,设计的审美和功能设计,带给读者更丰富的视角和新鲜感.书籍设计的根本是为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所以,书籍切口这一个狭小的空间往往可以“大做文章”,它的设计依旧是为了书的内容而服务的,它是作为书籍整体设计的其中一个元素来对待的,让书籍的整体性得到更好的体现,创造出更现代更中国的书籍设计作品.传统书籍设计在造型上大多是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且注重的是前封设计或重视图形和文字的设计,书的切口部分一般是没有装饰,通过对切口色彩、图案、造型的设计,让单纯的切口有了变化,书从不同的角度都拥有了立体美感.著名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的作品《梅兰芳》就别有韵味,把梅先生的艺术生涯、艺术角色通过图形,在切口上得以三维的展示.把他一生生活中的两个面通过读者向左向右的翻阅中呈现,感受出主人公那独特丰满的形象,让读者与书有了穿越时空对话.从图形和色彩入手进行的切口设计,在切口的造型上也可以大单的进行尝试,采用仿生学,打破传统设计,以非传统的人物的剪影、动植物剪纸造型、或以几何曲线等造型切口设计,把读者的视线转移,融入鲜明而又简约的时代性,找到书籍设计新的切入点.直观、有想象力的造型设计往往能引起读者的购买欲,利用这个方面可以充分调动设计师的兴趣以及创作灵感,独辟蹊径的创作出简约又生动的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是为了创造完美的人性化世界,在设计存在的现实中,以人为设计的根本目的仍然具有理论的和理性的色彩.而在有些企业家眼里,设计仅仅是市场竞争、推销产品的工具,其目的是产品而不是人,这样的设计就失去了意义.书籍设计亦如此,在设计时无时不考虑着社会、人、生活,高度的责任感是设计能保证高品质、高审美的重要所在.

1.3书籍设计的五感化

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强调形,造型;态,神态.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他认为书是人们接受知识的媒介,它既是观赏阅读触摸之物,也是心灵感受之物.阅读中享受到视、触、听、嗅、味五感交融之美.他认为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书籍设计就是让书和读者恋爱.“感觉”是人类特有而丰富的知觉现象,现已成为人性化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感觉而设计成为未来设计实践的重要领域.感觉设计是从人的感觉特性出发的设计,也是为适应和服务于人感性特性的设计.人的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触觉.对读者来说,信息时代的传播需求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层面,而具更深层的心理满足的需要.视觉在整个设计中,包括书籍设计一直占有着主导的地位,听觉仅次于视觉,人们通过声音、频率会有不同的感受.触觉是通过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或平滑、或粗糙;或温暖、或寒冷;或奢华或朴素……通过触觉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共鸣、回忆或遐想,能引起人们对于气味,甚至口感的记忆,这是时下流行的电子书所不能代替的.在书籍设计中,重要的是要体现五感中的视觉与触觉,把传统二维平面的图形处理成半立体的浮雕感,或表现构成的点线面,或融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镂空的处理等不同的艺术手法,在简约的视觉基础上,体现着凹凸的触觉肌理,这一切是我们现代现代书籍设计的思考与创新.人的五感是共通的,它们互相渗透和联系.人在大脑中出现形象是由几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的.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的日本冬运会节目册就是采用白色蓬松的粗糙的肌理感的“冰雪纸”的材质,让文字部分凹陷下去,凹陷部分呈现出冰雪般的透明状,触摸上去蓬松而柔软,并能够发出细碎的沙沙的响声,让人不由的联想起满是积雪的冬季,双脚踩在蓬松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足迹.从视觉到触觉,从触觉到听觉,进而联想,发展到能通过造物的方式对形加以改变和塑造.展现五感的书籍,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概念书籍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未来书籍审美需求而存在着.它既可以展示设计师的创造力,也可以启示未来书籍装帧的设计理念,甚至可以促进新材料和印制工艺技术的发展,因此它具有着前瞻性的引导意义.如今的书籍设计进入一个更复杂、更细致、更深入的感觉层面,从物质到非物质,从感觉到精神、意识、思想,而这一切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2.结论

“设计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性也是设计的本质属性之一,创新的现代书籍设计,是一种新的面向未来的超越,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遵循人权、可持续发展、人类共同的遗产的原则来创新和发展”.人们总是向往着理想化的、自由的、仙境般的生活,而艺术就满足了人们的愿望,符合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性.艺术化的设计是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的综合,设计既符合生态要求,与自然融合一体,是人造美的第二自然,设计发展的最终方向就是艺术化.书籍是表达传统文化魅力的最佳媒介,它传递着不同文化传统下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念,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书籍设计也应突破传统的视觉习惯,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平面载体,“平面不平”是设计师的追求,营造新的思想和文化观念,引领书籍设计潮流,把书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对于现代现代书籍设计的创新应该是材料上低碳化、造型上简约化、立体化、技术上五感化的设计.未来的发展总是以当下的为基础,当下的现实已经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未来的设计生态化、非物质化、艺术化,这不仅是书籍设计,也是所有设计领域的未来趋势”.总之,给读者设计出艺术享受和读书之乐的艺术作品,是现代书籍设计要努力追求的.

书籍的创意设计篇8

关键词:多感官体验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创新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35

0 引言

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是以借由多种感官体验渠道来传达设计信息,多通道的感官体验式设计才能让使用者全方位的感受该设计对象,通过感官体验过程形成完整的实物认知,与传统的书籍装帧设计中注重图文排版于讯息表述的设计方式完全不同,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用更全面的思维模式,整合了视、听、触、嗅与味觉等多感官知觉的体验设计,充分利用感官特性设计更具吸引力的对象,给人带来阅读感官体验上多元化的满足感。它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图1)

1 对读者阅读态度方面的积极影响

在信息数据爆棚的时代背景下任何设计几乎都变得只讲究效率,而人们阅读态度是需要培养、引导的,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快节奏的生活习惯,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因此不论生活多么忙碌,阅读的过程与目的应该是为了让读者摆脱繁忙,静下心好好品味一本好书。所以书籍装帧设计正是需要有一个独特的注重阅读体验过程思想表现鲜明的设计理念为引导,而本文提出的“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正是一个注重读者阅读体验过程的创新型理念。其理念与现代追求文字信息快速传达的阅读态度不同的是: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对读者感官的的把控从而提升人们阅读的体验过程,能够通过书籍带给读者一个静心凝神体验思考阅读态度,用颠覆传统书籍的多感官设计形式,激发人们求新求变的多元化感官体验感受,将书籍设计与人们阅读时的感官互动联系起来,以提升书籍设计的被关注度与影响力。

2 对设计拓展创新方面的积极影响

设计就是不断发现、再发现和创造、再创造的拓展与创新过程。代表多元化阅读体验的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强调多感官表现,大胆追求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和个性美,这种区别于主流的拓展思维,突破了大部分书籍装帧设计中只讲究读者“视觉效果”的固定框架,给予书籍装帧设计更多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这种源于教育学与传播学的跨学科新型设计理念可以被视为是现代各设计领域发展革新前进的一种拓展创新,这种“创新形式”正是设计创造力所在,对我国几十年不变的书籍装帧设计形式产生意义深远的进步性影响。

3 对在图书出版行业方面的积极影响

眺望现今的书籍出版状况,书籍世界已是以批量化生产的平装书为主流,今天的书籍在出版受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影响,促使当下的书籍装帧设计由成本与盈利为引导,实用性、审美性与读者阅读体验不再是主要考量的基准。如今图书出版形态也呈现出――模板化、规格化生产的盛行,书籍装帧设计强调省时省力的拿来主义,我国图书市场普遍出现低价化、低成本的恶性竞争现象;正是在这一现状下,本文提出的“多感官设计理念”能够在固化书籍自身的阅读优势的同时,推进书籍出版行业以塑造优质书籍注重读者阅读体验为前提的良性市场形势;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强化着读者与书籍之间感官互动的博弈,使得多感官体验设计中的各种感官元素构成的书籍结构,成为引领读者多感官新体验形式的诱发源,它的特殊效果在阅读过程中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其张扬个性、不受单一感官传输限制的反常态形象更加受到读者的青睐,使书籍装帧设计的大部分内容不再着重于强调成本与利益,更多是考虑阅读行为与读者感受的设计表现,再随着受众群良好的口碑效应扩大而扩散,从而使得出版的书籍更具影响力。

综上所述,多感官体验阅读时代悄然而至,传统书籍形式下的单一视觉设计已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多感官体验设计理念为书籍装帧设计补充了宝贵的新鲜血液,纵观国内外书籍装帧设计大师的文献与作品,不难发现对多感官体验应用自如的书籍装帧设计无疑已经走在了设计行业的最前沿,它以前卫的姿态引导书籍装帧设计,使设计历久弥新、更富有内涵,给书籍装帧设计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光芒,并确保了纸质书籍永远站在读者阅读体验为本质的角度进行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敬人.承其魂、拓其体――留住传统书籍温和的回声[J].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2008(12).

上一篇: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文 下一篇:教师心理健康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