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对策

时间:2022-03-30 08:21:40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对策

【摘要】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在金融支持上存在融资渠道单一、信用担保体系作用缺失、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制约等问题。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应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分级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改进和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密切政银企良性互动与合作关系。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难题 金融支持体系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具有活力的微观主体,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出口创汇和提供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决策层对中小企业越来越重视。尽管近年来的金融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仍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金融支持体系。

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问题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在配置金融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市化、国有化和规模化倾向,缺乏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中介结构、金融产品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些因素尤其是所有制背景问题、企业规模大小问题等等,依然还没有得到解决。

融资渠道单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甚至出现了一方面民营经济扩大投资、更新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银行资金或者贷不出去,或者贷给某些有问题的国企后难以收回的现象,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仍然有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还十分紧张。

信用担保体系作用缺失。从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角度,存在“两个缺失”和“两个缺位”。“两个缺失”即省级再担保机构或具有带动性的龙头企业缺失,未形成上下联通的业务体系和以产权为纽带的机构网络;县级担保机构缺失。“两个缺位”即政府对担保机构的监管缺位,未建立起工业、财政、工商、乡企、银行等部门联合监管体制;担保行业自律组织缺位。同时,担保机构选择客户和担保对象困难。一方面许多担保公司尚没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大多是银行推荐、企业自找和他人推荐。作为潜在担保对象的企业没有行业分布的规律性,给担保机构把握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价值带来很大困难。另一方面有些企业没有历史财务数据,银行没有信贷信用记录,企业财务数据不真实,给信用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增加了难度。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制约。近年来,国内更多的商业银行开始引入国际先进的经济资本理念,探索并实施全面的经济资本管理。监管部门也明确鼓励商业银行树立经济资本理念,逐步建立起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实践经验表明,经济资本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资产结构和收支结构调整,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但经济资本管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制约却进一步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一般都是坚持回报约束和优化配置的原则,以各分支机构的资本回报率水平及风险状况等为依据进行经济资本分配。这样,具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的分支机构获得了更多的信贷资源,而回报率低、风险高的分支机构的发展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按照这个原则,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高风险企业,因此获得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加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在金融服务方面降低金融排斥性,增强金融包容性。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寻求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部门配合,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构建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市场融资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使资金商品化,债权债务关系契约化,利率市场化,从而使银行能够根据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按照市场规则,有效地配置信贷资源,也使企业增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动力和压力,履行还本付息义务;改进现有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管理模式,实行对小企业贷款的目标定位;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实行金融工具多样化,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结算等需求的金融工具;因地制宜地开拓新的金融产品,以有效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信贷人员发放、回收贷款的综合考核办法,银行要走出信贷风险防范的误区,消除贷款“零风险”等不切实际的观念,树立贷款营销意识,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中小型民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还应考虑发展能够适应中小企业成长特性、融资特性的灵活的中小型非国有金融机构。我国有10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有2000多万家中小型企业在这一地域从事经营活动。然而,县域内的金融体系却在总体上呈现收缩的态势。四大商业银行的逐步撤离,分支机构的减少,贷款额度的下降,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又无法真正担当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发展中小型、地方性的非国有金融机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金融业的发展一直是国有控股,国家垄断的,一直都没有完全向民营经济开放,因此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在某些实业或者某些服务业,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另一方面金融业方面还是国家垄断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对称的格局,阻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是金融业如何民营化的问题。如果没有金融业的民营化,那么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是跛脚的,一只脚是民营的,另一只脚是国有的,这两只脚不配合,使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形成了“跛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下,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运行,这些金融机构必须是商业化的,是以营利为目标的,自主经营而且自负盈亏,政府不能对经营活动进行干预。

积极发展分级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两个过度,一是过度依赖债务融资,二是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这两点决定了未来中小企业不可能再将银行作为唯一的融资渠道。因而,在中国发展分级资本市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之一。中国曾出现过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正式或非正式批准设立,是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为中小企业开辟了直接股权融资的渠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过去的经验表明,发展分级资本市场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在我国曾经出现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交易的股票,几乎都是中小企业的股票,即使在沪深市场急速扩张之后,仍然如火如荼地发展着。这表明,不同“级别”的场内交易,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服务功能,难以互相替代,却可以互相补充。因此,发展分级资本市场将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贷款发放提供便于操作的可靠依据。商业银行在考虑其经营成本的同时不会更多地倾向于中小企业贷款,而担保基金放大的倍数又会给银行带来信贷风险,可能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出现风险必然要发生代偿,如何有效控制担保风险、如何建立再担保体系及信用担保的补偿机制都是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探索建立有效分散中小企业担保风险的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稳定资金补充机制以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力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外部监管体系,积极引入民间资金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从而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积极探索和推进统一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创建。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完善风险基金的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关的法律制度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创建科学的中小企业等级评估体系,建立金融系统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在现有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企业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和法人行为信用等情况,建立小企业信用记录档案库。我国还应建立信用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和中小企业征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这两个体系的职能作用,增大“失信”企业的法制成本和道德成本,达到综合整治社会信用环境、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目的。

进一步密切政银企良性互动与合作关系。尽管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旧存在,但的确是在逐步缓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政银合作与银企合作的不断拓展。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进一步缓解仍需要政银企良性互动与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密切。一是推动各级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全面战略合作的深入发展,通过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当地有效的信贷需求。从本意上说,政银合作是一项“双赢”甚至“多赢”的战略选择。因为政府掌握的大量项目资源、政策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同商业银行拥有的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专有资源和独特优势相结合,无疑比不合作具有更大的正效应。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的银企对接制度,继续挖掘并向金融部门提供可供信贷的企业资源。根据近年来银企对接制度的发展情况及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出台银企对接工作指导意见,以便对银企对接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同时,还需要促进银企对接制度的机制化和工作的常态化,从而使银企对接工作按照协调有序的轨道深入发展。(作者为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理论探析 下一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规避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