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对策

时间:2022-08-09 07:48:05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对策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是重塑银企关系、强化信用观念、化解金融风险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日本从1937 年开始就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相关的实践经历。我国的中小企业担保时间起步于1992 年;1998 年以来,各级政府展开了以信用担保为突破口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试点工作;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于1999 年6 月14 日正式启动。9 年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失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成功之处

首先,信用担保机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通常情况下,银行等贷款方认为中小企业天然是高风险的客户,具有较高的破产率,几乎从定义上就可以说他们对市场和经济的变动更为敏感和脆弱,担保机构可以与银行共同分担这些风险,从而降低银行因贷款拖欠而导致的损失。

其次,信用担保可以有效克服抵押约束,中小企业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而无法获得抵押贷款。在具体运作中,我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信用担保实际上成为一种“替代抵押品”,银行认为这种替代抵押甚至优越于中小企业获取贷款时无力提供或者无法足量提供的实物抵押,因为这种由第三方提供的担保既具有安全性又具有流动性。

再次,信用担保机制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情况下,银行缺乏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完善,银行要收集这些信息的成本也十分高昂,没有充分掌握信息的银行就很难评价这种贷款的风险大小与利润空间,这是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而信用担保机构通过与中小企业的紧密合作,掌握并向银行提供他们的足够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二者之间的信息约束问题,使得银行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最后,信用担保机制能够对中小企业产生信贷增加效应。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旦银行接受了第三方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贷款,他们就会发现这些通过担保而得到贷款的客户有一部分事实上并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具有高风险或者没有利润。这些客户就会从担保贷款群体中“毕业”,并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继续得到贷款。这就是信用担保机制对中小企业产生的信贷增加效应。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存在的问题

客观来讲,在中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运行是有利又有弊。我国的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着起点低、层次参差不齐、运作不规范、潜在风险大等问题。由于中国现存的担保交易框架有重大缺陷,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可担保资产的范围太窄,担保物权的设立太繁琐,使得贷款人实际上不能接受应收账款作为担保,不能在一般描述性资产、变动资产和未来资产上设立担保,也不能在整个企业之上设立担保。由于缺乏完善的优先权原则,使得信贷权人的优先权不确定,加之担保权益备案系统是分割的而且费用高,所以,在中国,动产不能方便、经济和安全地作为担保物,大约55%的资本存量无法用于借贷。贷款人基本上只提供三种类型的债务融资:纯信用贷款、第三方保证贷款和抵押物为房地产的抵押贷款。中小企业只能有限地获得保证贷款和不动产抵押贷款。

以往中国的政策法规过分要求商业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而对于信用放款则持怀疑态度。结果,银行过分依靠担保,几乎把自己变成了当铺,但同时并没有消除信用风险,反而破坏了信贷文化。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使用信用担保计划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减弱了信用道德―银行往往由于担保的存在而放松对贷款进行适当的监控。信用担保计划增加了整个系统的交易成本―无论是贷款人、借款人、担保机构还是政府。信用担保计划需要很高的启动成本,风险很大,依赖于财政补贴,并且需要持续的财政资金投入,反而造成了额外的市场扭曲,维持了市场的不完善以及信用信息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对信用担保机制进行具体分析,改革现有的担保交易制度,促进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未来发展对策

多方承担风险,推进信用担保机制可持续性发展

过去我国倾向于把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当作一项社会与政治目标,因此解决的办法往往要求财政出钱。因此,许多担保机构的组成模式是政府组建,政策性运作,即由政府预算拨款组建担保机构,担保机构附属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担保对象或担保项目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审查批准,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本质上将信用担保的经济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担保发生的损失统统由财政进行贴补。但国家财政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通过补贴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依靠信用担保机构在亏损的条件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久。

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只有当商业银行愿意参与信用担保体系时,该担保体系才有意义;只有引入商业化的道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才是根本办法。如果一个担保体系中只有公共支持的担保机构参与,这样的体系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些机构的最终损失一定会从国库中取得抵补。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运作经验是政府、企业和银行系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信贷担保体系不能而且也不应该替银行承担完全风险,因为正常程度的风险对银行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同样,也不能指望担保体系为那些不太具有可行性的项目提供融资帮助,得到政府公共支持的信贷担保并不应当取消银行在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程度个人抵押或担保的要求。

开发专门的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技术,以商业可持续性原则解决融资难题

要开展商业可持续的中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必须设法覆盖成本与风险。如果采取这一做法,从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成功案例的经验来看,存贷款的利差至少要在10 个百分点以上,才能够覆盖成本和风险。这意味着中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应在15%左右甚至更高。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否接受这一水平的利率呢?根据专家的研究,中小企业对利率不太敏感,能够承受高利率。因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他们就能够获得比大企业高得多的边际利润,贷款利息仅占生产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可靠、方便地获得融资,而不是关注贷款价格。因此,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银行如何合理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定价上。因为许多中小企业都是由单一所有者经营,或者是家族企业,而且会计体系非常原始、初级,有时甚至没有。这些财务特征无法与银行

现有的信贷评估自然匹配,银行无法据此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和打分,无法进行贷款定价。

此时,就需要信用担保机构出马,帮助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专门的技术分析、实行科学的贷款定价,这就需要借助于资信评估技术。资信评估,又称“信用评级”,原本是由专门从事信用评级的独立的社会中介机构,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信用记录、企业素质、经营水平、外部环境、财务状况、发展前景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客观、科学、公正的分析研究之后,就其信用能力(主要是偿还债务的能力及其可偿债程度)所做的综合评价,并用特定的等级符号标定其信用等级的一种制度。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专业评级机构,同时注意发展内部评级,各银行也都建立与完善了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但是这些评级技术都是针对大企业贷款客户的,并不适用于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这就需要信用担保机构开发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内部评级方法,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为中小企业涉及的信贷提供所需的信用信息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以目前银行通用的格式提交给他们,这会大大减少银行对这些小额贷款的管理成本,方便对其贷款进行定价。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没有正规合格的财务报表,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定与贷款分析一般需要担保机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有时甚至需要帮助他们制定合格的财务报表。

积极推进再担保工作,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要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壮大,分散风险,还需要大力开展再担保业务。

再担保的经验来自于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实践的考察。再担保是指特定的再担保机构为各类担保机构提供保证的行为,再担保机构不与担保机构的被担保人(企业或个人)发生关系,也不向其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求担保机构按照约定比例缴存风险保证金,事实上是再担保机构以经济手段间接地承担了规范担保机构行为和完善担保体系的重要责任。

对被担保企业来说,担保能够提升其信用能力,再担保则能够增强其获信能力。对担保机构来说,再担保以强化保证方式帮助其提升信用放大能力;以风险分担方式帮助其减轻保证责任压力;以业务支持方式帮助其实现专业担保经营,以信息共享方式增进其和协作银行的合作。

自2000 年开始,我国已经进行了再担保机构的试点和筹备工作,今后,我们要继续对这一领域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再担保方式将各类担保机构纳入国家金融监管的范围,并借鉴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支持市场化股份制的再担保机构以经济手段承担对全国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市场化监管职能。

上一篇:千户民企问卷调查报告 下一篇:信用担保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