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的隐性文化建设与组织实施

时间:2022-03-28 03:18:18

民办高职院校的隐性文化建设与组织实施

摘要: 本文从隐性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隐性文化的特征,探析当前民办高职院校隐性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其原因,总结当前隐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建设现状提出几点隐形文化建设组织实施的建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proceeding from the concept of hidden culture, its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ason of lost of hidden culture were explored, problems happe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idden culture were sumerized, a few suggestion for Construction and action of hidden culture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民办高职;隐性文化;组织实施

Key words: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hidden culture;ac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300-03

1 隐性文化内涵

隐性文化指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种因素,属于精神性范畴[1]。它难以用文字或符号等表述而显现于外的,一般是非组织的,无一定计划和安排,尽管这种文化建设者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但受教育者则是无意识的、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习得文化,如校风、班风、学风、教师的人格修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团队精神等[2]。

如果说显性文化偏重知识、技能等认知性因素的传授,那么隐性文化则更侧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术性发展目标的教育,以暗示、习得、熏陶等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学生的非认知心理的作用,来实现其教育价值。

2 隐性文化的特征

隐性文化是精神性范畴的校园文化,它以暗示、习得、熏陶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感化师生,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具有以下特征[2]:

2.1 暗示性 显性文化的明示教育是直接告诉受教育者“你应当怎样做”或“你应当做什么”;而隐性文化的暗示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自己回答“我应当怎样做”或“我应当做什么”。因此,这种教育是和谐的、平等的、主动的,因而也是愉悦的,产生的效果是深刻的、长久的。

2.2 广博性 隐性文化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几乎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涉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

它不仅涉及以学校建筑为主体的整个学校的宏观、微观的物质环境,也涉及整个学校的课堂、宿舍的精神氛围;不仅涉及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也涉及学校领导、学生管理者、后勤人员以及作为教育实践对象的学生;不仅涉及课堂教学,也涉及课外活动和师生的日常生活。

2.3 人文性 隐性文化能起到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情感,化情感为人格的作用,由此及彼完成教育的终极目的。它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而是感悟文化精神,沐浴文化传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同注重知识传授的显性文化相比,隐性文化更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3 民办高职院校隐性文化建设缺失现状与原因探析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科技与人文的分立,实用性课程先后进入大学,明示着高等教育从装备心灵发展精神力量向注重实用,强调专业训练方向转化,这导致了大学精神及其思想灵魂的失落,而缺乏深层文化底蕴,以实用主义对待人生和社会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是心灵空虚,丧失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3]。

高职院校的定位目标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各领域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出市场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挑战的基本点,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竞争中,胜者存,败者亡,关键是办学实力,而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从“三无”起步,因此她充满活力,但缺少实力。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经历着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许多高职院校已经由建校初期的求生存,求认同转变为求发展、创品牌,并逐步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要在市场中取胜,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得竞争优势,由于隐性文化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且深刻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其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一直在走片面强调人的职业性、忽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弯路。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技术教育、过重的功利性培养,使得高职院校一度沦为职业训练场所,出现了知识、人格和文化的严重割裂[4]。其中,民办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缺失更为严重,主要原因表现为:

首先,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校时间较短,资金运作等问题,导致其办学质量相对较低,教育的产业性特征决定了民办教育不能只讲求公益性而应当适度追求经营效益,因此对于某些见效慢,不明显的投入往往得不到决策层的一致通过。

其次,民办高职的质量评判标准也是从其就业情况加以评判的,最佳的办学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5]。

再次,民办高职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习惯普遍较差,在学生个性发展方向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学生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父母亲人的溺爱,养成了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滞后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淡漠的集体观念,空白的信仰、挫折承受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导致缺陷[6]。很多教育者抱怨现在的学生难管、难教,但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怀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进行着教育工作,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学生心智的成熟、行为的规范、性格的塑造是具有深刻影响的。

基于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中的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尽可能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学术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职教文化。

4 当前校园隐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众多的教育者都已意识到校园隐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4.1 流于表面 停留在美化环境、治理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钱财搞绿化、硬化、房屋更新。仅凭治理者个人主观意志、爱好去行事,根本没有考虑自身文化背景、环境特点,使最能彰显文化底蕴、凸现校园特色、交融山水美景的校园建设显得杂乱无章。

4.2 毫无新意,忽视本校特色,特色活动没能有效传承 不了解其文化特点,为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因陈守旧、东施效颦,不思改革创新,忽视建立本校特色,工作死气沉沉导致举办的活动没有文化影响力;而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没能很好地延续为品牌活动。

4.3 文化建设散乱,缺乏整体把握 文化建设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没有从整体上规划活动,各种文化活动较为散乱,造成校园隐性文化建设整体性的失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搞建设,搞学生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但往往只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忽视了这些工作本身蕴涵的潜移默化、熏陶内化的治理作用[7]。

5 校园隐性文化组织实施的几点建议

5.1 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文化 网络进入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尚无学生论坛,不同专业的学生间交流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文体活动,或者就时事、学校见闻的讨论缺乏渠道,而这些交流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尤为重要。

当然,网络文化并非一方净土,如何进行引导和实施有效的监管,也是学校德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抢占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突出网络思想性、导向性、亲和性、多样性。努力构建健康文明、艺术化的、蓬勃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既获得信息素养和审美能力,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5.2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很多高职院校的社团存在着活动不均衡、管理松懈、指导不力等问题。整合社团资源,引导社团发展,支持社团活动,规范社团管理不无裨益。建议成立社团联合会,对社团进行分类以便于管理,统筹管理社团,以学生管理学生。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依赖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激情、毅力和创造性的骨干人才,因此要大力加强文体骨干培训,加强学生社团干部队伍的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鼓励学生自行发起组织社团,建设兴趣领域覆盖面更广的学生群体活动,为学生参加各种社团及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

5.3 加强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人文环境建设,其真正功用在于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塑造高尚的人格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人文景点建设,让校园的景点与人有机融合。人文景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布置突显校园的文化气息,可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对象,可在这些区域中粘贴名人名言警句,让学生身在其中便能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气息。

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和清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可于当中展示先进文化、优秀典型、艺术作品等,使师生在学校创设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激发活力、约束行为、启迪教育的目的,使文化长廊成为学院的一道亮丽风景。

5.4 弘扬先进文化 增发校报,扩大校报校刊的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校的政策与动向,鼓励师生在校报报刊上发表相关言论与感言,弘扬学校先进思想、大力宣传学校先进典型和优秀校友,在校报上每期推出1-2名先进代表,树典型,表先进,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自觉认同和践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学校校规,构筑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在全院范围内,坚持大力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活动加大宣传与公示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5.5 加强品牌文化活动建设 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争取形成传统活动,一年一度的举行,使特色文化得以传承。

筹备“文化艺术节”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艺术节时间可设为一至两周,期间由相关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里连续展出学生作品,增强文化艺术对广大学生的熏陶。筹备“科技文化节”,展示学生各领域专业作品,着力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院的职业特色,鼓励专业教师发起、带动学生向全校、向社会宣扬专业知识与特色,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订立校训、校歌,加强入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的活动设计,隆重举办迎新晚会、毕业晚会与校庆纪念日,充分体现母校对学生的关心,增强师生爱校情感和兴校责任感。

6 小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隐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个学校的“魂”,它以“润物细无声”之态对师生员工发挥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作用,告诫人们自律的根本。它较显性文化更深层次,也更难于建设,因此也需要教育者更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29-33.

[2]葛玲霞,张伟平.隐性课程的“场”效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19.

[3]颜普元.教育以人为本[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42-246.

[4]兰成琼,黄晓初.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9):37.

[5]吴畏.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3-55.

[6]胡东芳,蒋纯焦.“民办”咋办[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29-132.

[7]陈境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惑与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10(7).

上一篇:加快产学研政金结合创新步伐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官场“大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