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报道中的预测性新闻辨析

时间:2022-03-28 02:28:12

体育报道中的预测性新闻辨析

预测性报道,现已成为体育新闻中的“常规武器”。对于拓展报道空间,充分挖掘体育新闻资源,丰富报道方式,满足受众需要,均有很好的作用。预测性体育报道,基于“已有事实”而预测“未有事实”,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从媒体的表现看,这类报道却时常出现一种异化情况。

呈现:隐匿的方式

先来看看若干例子:2007年9月15日浙江《今日早报》刊载《今夜与桑巴决一死战》,此为女足世界杯中国队对巴西队比赛的预测性报道。文章由“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开始,选取了赛前的若干信息,中国队主教练多曼斯基是其重点报道对象。记者三次写到了她的“笑”,以及她“语气坚定”的“要获得小组第一名”的表态。对于队员,写到了她们由于上一场比赛取胜而获得“红包”后“心花怒放”,正在演练类似于阿根廷队的定位球。

2007年10月23日,山东《半岛都市报》网络版,有一则易建联在NBA雄鹿队的预测性报道,题为《雄鹿努力提升篮板能力易建联将变“篮板狂人”》。文章专门分析了该队今年在篮板球方面的前景,表示:“今年雄鹿队一定会有改观,他们选来了身高2.12米的中国大前锋易建联,他有极强的争抢篮板的能力。”

2007年10月20日陕西《三秦都市报》上,有一篇预测该轮围甲联赛的文章。文中分析陕西西财行知学院队“只要能放下包袱,全心全意地投入比赛,他们全取3分也不会令人感到惊讶”,文章的标题为《客战广州西财行知全取3分没商量》。

这样看上去,也许还发现不了其中的问题,我们来进行一些深入的分析:第一篇文章中,报道的主旨是本场比赛极其重要且极有胜算,报道中所透露的完全是一种轻松、乐观、利好的信息。本场比赛确实重要,但“决一死战”则言过其实,看完全文,也没找到有谁说过“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的话,完全是记者自己的臆断。事实上,中国队后来输掉了这场比赛。

从实力上讲,中国队并无取胜的把握,记者没有深入采访、客观全面地分析预测,而只是将一些表面现象按照自己的预设前提表达了出来,以增加本场比赛的吸引力。第二天,该报的报道为《昨夜,中国女足崩盘》,在中国队0比4输了之后,再回头去看前一天的报道,则不光可见其中的浅陋,而且能明显感觉到文章的华而不实和煽情。

第二篇报道的背景是,在此前的比赛中,易建联表现突出,打出了他到NBA后发挥最好的一场比赛,篮板球达到了12个,这使得球迷对他的期待陡然增加。于是,作者也“适应读者的心理需要”,开始不着边际地预测分析。论实力,易建联当时面对的是能否在NBA站稳脚跟的问题,还远达不到“篮板狂人”的水平。而在这个耸动视听的标题下面,文章中根本找不到关于“篮板狂人”的说法,而且“今年雄鹿队一定会有改观”的说法也太为主观。后来的事实是,紧接着的几场比赛,雄鹿队和易建联的表现都差强人意,篮板球方面也无任何突出之处。

第三篇报道在分析了一系列的条件后,预测可能会赢得比赛,而文章的标题却使用了“全取3分没商量”的论断。比赛结果,陕西西财行知学院队输了。虽然体育比赛常常有意外出现,但在本文中,除了预测分析过于主观,标题中的话更是将未来之事说成铁板钉钉的事实。

其背后,是记者编辑在迎合棋迷希望赢得比赛,以期引起关注。

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如《科比确定加盟公牛》(北京《竞报》10月26日)、《国安练球誓破河南铁桶阵》(《北京晨报》2007年8月19日)等。

既为预测,当然有可能准确、有可能不准确。但是,上面的报道,不是预测准确不准确的问题,预测在这里仅仅成了一个外壳。实质是借着预测“未来的事实”,从主观预设出发,迎合受众的心理和情绪,进行片面、夸大、煽情性的报道,结果往往与尔后的事实大相径庭。

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曾针对“黄色新闻”说,它“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上面的现象为一种隐性的“黄色新闻”。

成因:多方作用的异化

为什么在预测性的体育报道中常常会有这种隐性的“黄色新闻”呢?

首先是利用了预测性报道的弹性空间。既为预测性报道,就难免有不准确的时候,毕竟在预测的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中。

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肯定是会有一定距离的,这就使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具有了一定的弹性空间,给各种非科学、非理性的预测留下了可乘之机。

从受众接受的角度看,预测性报道首先基于一定的已有事实,满足了受众的部分需求。

至于预测结果,出现失误乃至于错误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受众对于预测性报道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宽容。许多预测性的体育报道恰恰是利用了这些因素,又向前迈了一步,偏离了真正的科学预测。

其次是预测方式的作用。弹性空间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预测方式才是导致隐性“黄色新闻”的直接因素。预测性报道需要掌握充分的资料、依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严谨的分析,对记者的经验、敏锐性、洞察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要求。正是记者从主观情感出发,而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才会出现煽情、臆测、制造噱头等结果。

再次是体育报道泛娱乐化的影响。近些年来,社会文化的娱乐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体育新闻在传播内容上也表现出日益显著的泛娱乐化趋势,如报道题材的广泛化、体育人物的明星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新闻传播符号的丰富化等特征。②受众对体育新闻的消费,早已不局限于体育本身的紧张、刺激、富于观赏性和感染力,体育圈也正演化为另一种娱乐圈。这种娱乐化倾向使夹杂在预测性体育报道中的黄色新闻更加隐蔽,而体育比赛的真正魅力,则在这种娱乐化的影响下被削弱了。

预测:有依据的报道

在我国,对于什么是预测性报道,有代表性的定义是:“预见性报道是依据现在和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③在这里,很有必要对预测性报道的内涵进行一些辨析。按照我们一般所遵奉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预测性报道中,所体现的应该是新近发生的对未来具有预测性因素的事实的报道。它基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对未来尚不完全可知的事情进行一种分析、推测。其基本的新闻内核还是基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那些尚未发生的预测性内容。预测性报道到底该怎样写呢?关键的环节有两个,一个是态度,一个是方法。

态度问题是老生常谈,进行预测性报道时,在认真严肃的前提下,需要突出的主要有三点:一、论之有据,坚持审慎原则。预测性报道的基本新闻内核是已有的事实,推论应从这些事实而来,预测一定要慎重,坚持理性的推断,避免个人情感的影响。二、全面、平衡是新闻客观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在预测性报道中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低级错误。三、“合理推断,严密求证”。在掌握行业规则的基础上,分析报道对象的历史与现状,深入到竞赛各方的实力对比、心理状况等方面去,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

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美国社会预测专家约翰•奈斯比特采用一种独特的“资料分析法”对美国社会趋势进行预测,《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定量分析的工具,譬如,统计学、分类模式、电脑计算等等”,“借助这些方法去洞悉事理,靠他们来显示、阐明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关系,揭示各种趋势,提出范围很广的种种可能”。④西方的预测性报道往往是建立在调查统计、抽样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的,以数据处理统计软件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保障。

就目前我国的预测性报道而言,大多采用的是个人经验判断和专家权威意见模式,依据个人或专家在某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来直接预测未知事物的趋势。但它较多受制于个体经验、知识以及利害得失等因素,主观性过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所以,对我国的记者而言,还需借鉴西方的新闻预测经验,掌握一些预测技术和预测方法,还需要作长期的资料数据的收集积累。

价值:核心的魅力从传统新闻理论角度看,对于新闻的判定选择要看其新闻价值,即“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兴趣的素质”,其价值标准为: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也必然具有这些共通之处。

笔者以为,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都是体育报道的重要价值,而真实性和趣味性尤其富有内涵。首先,无论何种体育比赛,一旦失去真实,则其价值和吸引力立即大打折扣,看看世界范围内假球、黑哨、兴奋剂等对体育的危害,就可知真实性对其有多么重要。有真实才能产生悬念、激烈等吸引观众的直接因素。其次,体育比赛的趣味性内涵丰富:如竞争性、挑战性、体育明星个人的魅力等,使体育新闻具有了强烈持久的吸引力。体育比赛的输赢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的赏心悦目所带来的体验和享受要更深刻,真正的体育迷,更懂得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

所以说,这种浮夸的“黄色新闻”手法在预测性体育报道中的使用,只是在浅层次上满足了一些受众的需要。真正能吸引受众的,要靠体育本身的魅力,需要将体育比赛的焦点、关键准确地传递给读者。比如在NBA的报道中,记者们对于数据的使用,对于比赛关注的细致程度,都可以成为体育记者学习的榜样。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生,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①张允若、高宁远:《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第14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雷航、黎莎:《试析预测性体育新闻》,载《新闻编采》2002年第3期

③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任晓云:《时代呼唤预测性报道》,《新闻大学》1997年秋季号

上一篇:为每一位运动员开设个人页面 下一篇:试论体育报道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