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不端需标本兼治

时间:2022-03-28 01:55:36

科研不端需标本兼治

从2007年开始,抄袭、剽窃、“搭车”署名、编造学历、伪造成果、骗取科研经费等科研不端行为将受到更为严厉的约束和处罚。

政策内容

11月7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签发了科技部第11号令《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处理办法》)。该法规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处理办法》对科研不端行为明确了如下定义:1.在有关人员职称、简历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提供虚假信息。2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3.捏造或篡改科研数据。4.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违反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规定。5.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并附加了一个兜底条款。目前阶段,《处理办法》规定仅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查处。

《处理办法》规定的处罚措施包括:警告、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记过、禁止一定时期申请、执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收缴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降职、解聘、开除等。此外,还对从轻、从重处罚的情形做了规定。

专家观点

还科研领域一片净土

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处理的流程化和法制化无疑是《处理办法》的重要特色。

“《处理办法》的出台使得科研不端行为事件的处理过程更为清晰,有利于对科研不端行为实施程序化管理。”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梅绍祖认为,科技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划清了政府、单位和个人在科研不端行为问题上的三方责任;而允许被处理人申述的规定,更加体现了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原则。

其实,科技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科技部就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规定对科技项目的立项、检查和验收等过程中组织或参与评估、评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督管理。但是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不但屡禁不止,反而出现了更加恶劣的势头。

科研不端行为泛滥的原因何在?专家认为,违规成本低、审查监管的不完善是科研不端行为泛滥的重要原因。而从根本上说,科研不端行为体现的是教育和社会问题。

“我国的科研不端行为导致的违规成本太低了。”梅绍祖表示,相比国外科研不端行为的高处罚成本,我国尽管对科研不端行为有所处理,但处罚力度还不够,这使得个别科研工作者心存侥幸心理;再加上互联网的发达,使科研不端行为人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剽窃他人成果更为容易,但是科研项目验收者对信息资源出处的审查和核对却相对困难。制度上的缺陷导致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出现,但是梅绍祖认为,尽管科研不端行为是科研界的问题,但它仅是学术腐败问题的冰山一角,而其问题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个人品格方面的缺陷。“个人急功近利、学术考核任务压力大,这些都是次要的原因。就本质而言,科研不端行为是个人学风和个人品质的问题,一些不良的社会氛围也对科研工作者的诚信品德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梅绍祖把个人修养的完善和制度规范双管齐下,看做是对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收效更为显著的策略。“一方面,我们必须有《处理办法》这样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科研工作者的行为;另一方面,制造科研诚信的氛围和环境则是长远之策。在对科研工作者诚信感的培养方面,我们必须加强教育。”梅绍祖表示,科研是很辛苦的一项工作,有些基础性研究可能需要十几年的时间,科研人员必须能够忍耐功利等各种外来因素的诱惑。

用组合拳来打击科研不端行为的策略已经被科研界所公认,但是组合拳的力度如何,各种约束力量孰轻孰重,如何组合才能实现最大效果,尚有待磨合。

官方说法

惩治科研不端有法可依

《处理办法》的出台只是今年科技部对科研不端行为监管的一个缩影。

从2002年开始,针对科技评价和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以及科技界反映的学术浮躁、学术腐败等现象,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科技部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方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 旨在从多个方面加强科研制度建设,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治理学术浮躁等不正之风,优化创新环境。特别是“汉芯”事件查处后,科技部进一步研究加大了惩治力度的措施,以保证出台的制度文件得到真正地落实执行。

科技部新闻发言人说,这次制定和《处理办法》的背景,一是我国社会各界都在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科技界应当率先垂范,成为道德建设的表率;二是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诚实守信、意志坚强、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 三是“汉芯”等一些事件的出现,对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了要求; 四是对学术诚信问题的判定,涉及到复杂艰深的学术问题,必须通过健全的组织、规范的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处理办法》的颁布施行,将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和处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也充分表明政府进一步端正学风的基本态度。

据了解,《处理办法》还借鉴了国外的许多有益经验,对有效预防和惩治科研不端行为,净化科研环境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科研工作者看法

体制建设是关键

对于此次科技部出台的《处理办法》,科研工作者一致认为,《处理办法》出台很及时,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863计划软件专业孵化器顾问吴泉源表示举双手赞成:“像‘汉芯’这样重大的科技成果造假事件,不仅是当事人丧失人格的表现,更是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确实应该加强管理。”

对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查、评估和鉴定在制度和程序上的不完善是科研不端行为屡现的重要原因。一位科研工作者告诉记者,现在不少的科研项目鉴定流程是,往往在一天的时间里评估小组就要对十几、二十个项目进行鉴定,这使得对科研项目的监控显得非常粗糙。而在“汉芯”事件中,立项和评审出现的漏洞,恰恰体现了制度上的漏洞。

科研不端行为在高校的频发,更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刘继红表示,现在一些学生在和导师做科研课题的时候,就逐渐沾染了种种不端行为和习气,在他们走上正式科研岗位之前,科研不端行为就已经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出来。“高校在对学生和年轻教师的教育环节方面还很不够。”

《处理办法》的出台能否对科研不端行为起到一个良好的警示作用?不少科研工作者认为,尽管《处理办法》对科研不端行为作出了比较清晰的界定和处罚规定,并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其效果如何,是否确实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不走形、不变样,这些都要根据具体的实施力度和程度而定。

北京书生公司董事长、国家863文档可交换技术重大专项课题组组长王东临建议说,《处理办法》除解决程序上的问题外,更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对于举报等信息的公开应充分透明化;类似的《处理办法》最好由国务院或几个部委联合颁布,使其更有效果;让科技真正转化成有效益的产品,从而推动国家生产力的发展。

在科技部监察之外,民间监督同样被视为打击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平台。一些科研工作者接受记者采访时,纷纷提到像“新语丝”这样的学术打假网站对制约科研不端行为的重要意义。事实上,诸多的科研不端行为被发现,确实有赖于民间学术打假之功。但是刘继红表示,在“新语丝”网站上被揭露的科研不端事件,却很少得到处理。

正是看到民间监督的作用,此次《处理办法》明确表示鼓励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处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科学技术部、项目主持机关、项目承担单位举报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鼓励举报人以实名举报。此外,科技部即将成立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接受、转送对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

在政策之外,科研制度改革仍被科研工作者看做解决科研不端行为的重点。一位科研工作者提出,科研制度如果不变革,就无法从根本上治理科研不端行为。改变科研项目的竞争性,使科研项目更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规避科研不端行为的效用。刘继红认为,《处理办法》毕竟是一种事后管理的法规,如何采取防范措施?取消高校对科研经费的指标性要求、提高科研不端行为的成本,这才是关键。

上一篇:SaaS会成为泡沫吗 下一篇:CIO的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