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有效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27 11:42:18

数学教学中的误区及有效策略研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策略上的误区。本文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出发,提出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 误区有效策略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一线的教师们不断摸索,积极探讨,不断地寻找合理的、适应于我们当地学情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我觉得在新课程面前,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我们该怎样理解新课程?教和学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有效的课堂追求什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过去,我们总是用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功或利益来教育孩子们,殊不知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对他们来说,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更重视学习过程,孩子们在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体验?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如果过程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将累积成为学习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用这样的视角来观照课堂教学,我们就会更加注意“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如何教授这些知识才更有意义?”课堂教学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不断生成。所以我们作教师的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课堂教学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确取得了突飞的成绩,但也应该更清醒的看到存在的问题。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文一给出了探讨。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

误区之五: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思维结果的教学

教学中,过分偏重于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忽视了它在发展思维方面的智力价值,削弱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探索性非论证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性的论证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过分强调“框题型、对套路”,企图强化思维定势,结果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状态。改变这些教学现象,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要认真研究概念的概括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

一、阐明数学课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与学生探究学习内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重要场所。因此要让学生明确,抓好数学课堂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二、指导学生学会课堂学习

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中学数学课堂的特点和学生探究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形成自己课堂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课堂应该怎样去听、怎样去思考。学生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参与课堂的方法,才会有效地参与。

三、设置有效的数学情境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类的评优课、观摩课应运而生,它有效地推动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也留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些人为了使课堂更贴近生活,为了让数学知识穿上衣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绞尽脑汁地编造了一些生硬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数学情境,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近”,即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不要凭空设想胡编乱造;二是“实”,既要题意明了,言简意赅,又要符合现实生活;三是“巧”,即问题设置要巧妙,要有层次感,更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四、精心设问、巧妙点拨

课堂提问更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问题的设置将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好的问题不是告诉学生下面如何去做,更不是让学生手足无措,它有时就和情境的要求一样,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同时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导向性、有层次感。问题是你为指引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它必须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为主线,从而使设置的问题更加有效。后一个问题的设置应建立在前一设问解决的基础上,避免问题设置的重复,做到层层深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问题的设置更要考虑考查对象的知识能力,你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特别优秀的学生来回答,或者一个很难的问题让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来回答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因人设问。也只有这样才会发挥这个设问的作用。最终还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全面性,要照顾到班级各个层次的同学,要让班级各个层次的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问题,但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改进,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定会成为一节高效率的课堂。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 下一篇:浅谈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应主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