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与思考

时间:2022-10-15 11:57:22

浅谈职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与思考

苏霍姆林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反过来头脑积累的信息,知识越多,越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古人说:“书读面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改变“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做法,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供学生接触文本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应努力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与思考。

一、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效阅读的前提。而民主、宽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自由畅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对文本的阅读思维和才思才能尽情地流露,并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与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种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让学生多作自由讨论,把课堂变成为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这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讨。

3、巧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只有当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有兴趣时,他才能主动而愉快地投入,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1)巧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时要自然、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分析课文时,可摈弃从头到尾分析讲解的模式,经常变换切入的角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2)巧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巧设一些疑问,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短篇小说名作《社戏》时,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引入新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文豪鲁迅先生写的,文章里景美、人美、情更美,大家喜欢吗?”顿时,学生学习兴趣陡涨。这是运用的激趣教学法。再如学习《故乡》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提问题,随着阅读的进程,笔者不断地提高、点拨,把阅读引向深入,所提问题愈有份量。从“迅哥儿为什么喜欢少年闰土”、“中年闰土为什么不多种西瓜来致富”到“中年闰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是什么”,以上教学活动类似讨论法,由于经常变换各种方法,阅读教学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常听常新,从而有效地保持、巩固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二、引领学生对本文理解与体验、感悟与思考。

1、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把握人物的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一个沟通的过程,也是学生以自己的语文素养去理解文本的过程。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才会使文章的文采精华融化到他们的血液中去,才会使他们口长于言,笔长于写。鼓励学生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文本,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教材,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体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坚持让学生阅读文章,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正反经验、纵横关系等沟通组织起来,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看问题,将认识引向深入,在思维的纵横碰撞中获得深刻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如,亨利希・伯尔的《懒惰哲学趣话》时,就让学生反复阅读,因为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他们的人生经历、理解能力都有差异,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是不能很好地融入课文所要表达的境界中去,我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再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和见解,最后总结归纳,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效。所以充分地阅读文本,把握人物的情感,快乐地分享文本中传达的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人生路上辛勤劳作的同时别委屈了我们的心灵,真正的快乐来自精神的满足。

2、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展开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完全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特征,而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评判展开。语文阅读的内容,必须涉及相关作品,而作品均是作者的创作,它体现了作者的思维、个性,阅读作品实际上就是与作者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情感,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与文章对话。语文老师要有一种能够创设作品情境、唤起学生情感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作者通过文学传递的情感。以满足学生主体的需要。如读《背影》时要学生说说对文中父亲的看法,教参上说:“他人生失意,境遇艰难,但对儿子充满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这个父亲是个胆小无能,不求进取的人。”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他不主动地积极地去争取更好的工作,只有多赚了钱才能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也就不需要身体力行地去卖橘子了……”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偏颇,但他的质疑重新提供了教学的思路,我就将这个问题又一次抛给大家讨论探究,大家重新结合文本又一次体验了“背影”的特殊社会、家庭背景,进一步体验了父亲对“我”的深爱之情。只有在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产生创造、体味、发现的乐趣,语文重在阅读品味,学生能真正由“阅读”变“悦读”。

总之,好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导之有方,授学生以“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养成这种良好习惯,弥足珍贵,效果亦佳,相应的教师的辛勤付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阅读,是与人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阅读教学最质朴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喜欢读书,并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取最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