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材料的主人

时间:2022-03-24 03:06:55

让孩子成为材料的主人

常常听别人讲科学课难上。难上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要准备形形、包罗万象的材料,难就难在材料的使用和处理上。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让学生做材料的主人,课前指导孩子精心准备材料,课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材料,课后督促他们恰当处理材料,让孩子和材料紧密相连。这样,既可减轻教师上课的负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培养。

材料 精心准备 合理使用 恰当处理

常常听科学老师讲科学课难上。难上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要准备形形、包罗万象的观察、实验材料。如果要找齐材料,那老师课前要花的精力太大。如果没有这些材料,学生又该如何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呢?难就难在材料的使用上。活动中,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玩弄材料,探究活动还有效率可言吗?难就难在材料的处理上,如果随意丢弃材料,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得到有效提升吗?于是,我想到了让学生来做材料的主人。

一、课前指导学生精心准备材料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课前,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不但能使学生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思维进行碰撞,动手能力得到锻炼,而且能体现材料的多样性、真实性和亲切性,保证课堂上人人都有机会都有材料去摆弄、探究。但是,在引导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

教师在布置要准备的材料时,要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如在教学《蜗牛》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只蜗牛以待观察之用。学生虽然认识蜗牛,但不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蜗牛,找到蜗牛之后,也不懂得怎么把蜗牛养起来。为此,我在布置任务时,向学生讲解了一些蜗牛的生活习性,如蜗牛喜欢阴暗潮湿隐蔽的环境,一般在花草茂盛的花坛里能找到它的踪迹,爱吃菜叶等。这些信息降低了学生自己准备材料的难度。经过指导,孩子们一般都能找到蜗牛,有的孩子在上课时甚至带来了二三十只大小不同的蜗牛,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以学生能做到为宜

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也并不是说什么材料都要由学生来准备,或者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应该以学生能做到的为宜。如在教学《观察水生植物》一课时,课前,我就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准备水葫芦、金鱼藻。原因有三:一是因为水葫芦、金鱼藻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植物。农村的池塘、小溪里比较多见。对于住在小区里的学生来说就是强人所难了,在他们的周围根本找不到这两种植物。二是这两种植物繁殖能力强,找到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植株,而是一大片,量多。三是它们生活在水中。考虑到安全因素,学生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不宜前去寻找。如果让每一位家长都陪同孩子前往,则容易引起家长的怨言。考虑到这些,在准备材料时,我让几个家住农村的,曾在自己家旁边见过这两种植物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池塘边、小溪里捞水葫芦和金鱼藻。结果,他们捞来的水葫芦和金鱼藻足够整个班学生观察、研究之用了。同时,这几个孩子还为老师、同学能用上自己准备的材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

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以提前一周或几天为宜。准备时间过短,学生来不及准备,效果不好。时间过长,学生容易遗忘。

如在上《蜗牛》一课前一周,我就布置学生去准备蜗牛。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到大自然里去寻找、观察蜗牛。上课前几分钟,我还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蜗牛是在哪儿找到的,让抓得多的孩子支援没抓到蜗牛的同学,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

二、课中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材料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合理使用材料,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

1.引导学生适时使用材料

教学中,此种现象屡见不鲜:还没等教师交待完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摆弄起桌子上的材料;实验完成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有些课堂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管不住自己,偷偷摆弄桌子上的材料,忙个不停。因此,课前,我们可以把材料“藏”起来(或放在抽屉里,或放在教室某一角落的“材料库”中),等探究活动开始时,再由材料员取出。探究活动结束后,也可以先整理好或上交材料后再交流汇报。

2.充分利用好配套学具

学期伊始,我们为每个年级的学生配备了相应的科学配套学具。对这些学具,我们要合理使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学期开始,学具是人手一份,到了真正上到某一课,要用到某一材料时,已经有几个甚至过半的学生找不到该材料了。原因是孩子们把它们当作了玩具,早玩丢了。针对这种情况,在学期初下发学具时,我就给学生打好“预防针”,通过看小动画片“学具找主人”等方式教育孩子做好学具的主人,爱护、管理好自己的学具。对爱护学具的学生要适时进行表扬,适当给予奖励。对拿不出学具的孩子,也不妨给以小小的“惩罚”:让他们观察同学是怎样使用学具的,方法对吗?在他们运用学具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总之,这些“奖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合理地使用材料,以保证科学教学正常、有序地开展。当然,我们也可以先把学具统一收到老师处保管,需要用时再下发。

三、课后督促学生恰当处理材料

材料使用后,它的处理也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的环节。在日常操作中,有些老师只重课前收集,不重课后处理,让学生捉来蚂蚁观察后就让他们自己处理。结果不是扔了,就是玩死了。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观察蚂蚁后,我们可以通过“送蚂蚁回家”活动,督促学生放回蚂蚁,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蚂蚁的养殖活动,课后继续观察蚂蚁,对蚂蚁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有的科学课结束后,学生离开了实验室。实验桌上一片狼藉,满是污物,教师匆匆忙忙地收拾,并要为下一堂课做准备,工作量很大。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来帮助老师清理或清洗材料,帮助放置好材料。如在上完《溶解》一课后,实验中用剩的食盐、沙、面粉、用过的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食盐、沙等都杂乱无章地摆放在桌子上。我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如果独自整理、摆放好下节课要用的材料起码需要半个小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下课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分钟。于是,我就开始耍“小伎俩”:“孩子们,你们看,经过一节课的探究,我们的实验桌上变得乱糟糟了。上课前,这些材料的位置你还记得吗?你能帮这些“小花猫”们洗洗脸,并送它们回家吗?”由于这并没有难度可言,而且每张实验桌旁都有一个水槽,所以学生欣然应允,4人小组一起动手,短短两分钟就把我的任务完成了,还一脸自豪状。

事实告诉我们,让孩子和材料紧密相连,真正成为材料的主人,他们会感到兴奋、自豪,继而转化成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会使他们成长起来,从而既减轻教师上课的负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培养。

上一篇:如何提高任务型英语教学的课堂质量 下一篇: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