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生活的教学

时间:2022-03-21 04:01:55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生活的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传统品德与社会与社会课却背离了这一主题,走向了纯理论的教学道路。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本就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生活是第一性的,要让课堂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紧密联系生活,进行实效教学

儿童的社会认知力还比较弱,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又促使其品德的形成,因此,紧密联系生活,就需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将课堂理论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在“科学技术与人类”的教学中,为让学生树立“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以封建迷信害人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神符显字”小实验来揭示这些骗人的把戏,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听故事和实验的感受,最后教师再引导总结,“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目标就明确了,最后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我们该怎么做”为思考,让学生从书本到生活,形成联系。

二、运用生活资源,落实教学目标

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充分将生活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落实教学目标。

如,在“人类渴望和平”为主题的模板中,教师可通过战争图片收集、说战争故事、讲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感受和体会战争,由此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这样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通过本模板学习后,教师再以出板报、举办班级演讲、看战争影片等活动来进行课堂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激活生活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学习过程更多的是体验过程,小学生的生活体验较少,但他们较感性。以生活为基础来带给学生丰富的体验,不仅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和社会课的实践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如,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最常见的手机使用说起到网上购物、网上视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真正感受到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学生的体验丰富了,课堂也被激活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品德与社会课和生活结合起来,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瑞腾.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J].学园:教育科研,2012(01).

[2]王国强.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关键[J].浙江教育科学,2008(05).

(作者单位 贵州省盘县普田乡燕子小学)

上一篇:小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小学生阅读语感培养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