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思维定势不容小觑

时间:2022-03-21 03:52:39

初中教师思维定势不容小觑

教师由于经常接触同一类问题或同一种直观模式,因而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方向,也会使教师的思维束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造成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正如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言:“妨碍人们创新思维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知识。”

一、教师思维定势产生的影响

1.教师的思维定势阻碍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行为,教学行为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然而思维定势的教师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课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写,我怎么做你怎么做,我怎么想你怎么想”的教学方式,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甚至对提问的学生乱批一通,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惟教师独尊。这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阻碍了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2.教师的思维定势是学生思维定势的源头

教师在学生面前起着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迁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教师的思维方式、学习教师解决问题的方式,并逐渐转化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下,教师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一定的思维模式,它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作用。在备课时,思维定势的教师预先设置好问题和答案,问题看似民主、开放,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却经常用暗示的方法、设计“圈套”等方式引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问题及结论中去。而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想法、异议简单跳过。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思维定势的教师往往只认可标准答案,凡与标准答案不相符的回答一律视为错误,教师也不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仔细推敲,分析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答案,他是怎么想的?学生的思维变成了教师思维的拷贝版,教师的思维定势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的源头。在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犯同样错误,而且是在同样错误的过程中思考。例如,在对接过程中,以“神州八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___的(选填“运动”或“静止”)。教师的思考过程如下:由此题立刻联想到类似题目“接力赛在交接棒时传棒时接棒人与传棒人保持相对静止”,因此教师的答案为“静止”。而此题问的是在对接过程中天宫一号运动情况。这与“接棒时”属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分析在过程中运动情况,另一个分析瞬间运动状态,这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教师出错原因在于对一些常见题目教师已形成一定的教学经验,当具体条件稍有改变时,往往跳不出过去的一套框框,思维进入了僵化状态,而且思维定势的教师在出错后总是消极地归结为“题目不小心看错了”、“这条信息我没想到”、“静不下心来做题”,根本没意识到是思维定势把自己的思维带入了固定的思考模式中。

很多教师经常说“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很单一,不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把原因全都归结在学生身上,笔者认为,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思维定势的源头在于思维定势的教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显然会培养出思维定势的学生。

3.教师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展

思维定势的教师自己本身就是保守派,往往不善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他们的教学方式多数是通过多次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课堂中如果有学生向老师提出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而且又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即使有关,也是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的方向进行,教师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或回答“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单独交流”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一下”来避开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使学生施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和时间几乎完全被教师的“独角戏”占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例如,教师让学生展开对家里插座与灯是怎样连接这一问题的讨论时,教师预设学生的回答是“当灯坏了,插座仍能使用,而当插座坏了,灯仍然亮。由此说明它们互不影响,即它们之间是并联。”但在讨论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既然插座与灯泡是并联的,为什么我们家电水壶的插头一插上插座,房间的灯也不亮了,它们不是互相影响了吗?也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妈妈把电热水袋的插头插在小房间的插座上,结果小房间所有的电器都不工作了,我妈妈又把电热水袋拿到大房间使用,插入插头后,大房间的所有电器也都不工作了,这又是为什么?还有学生提出:当我开空调时发现亮着的灯会变暗一点,不是说并联电路各用电器互不影响吗?很明显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学生会问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9年级下册的很多知识,教师觉得短时间内讲不清楚,况且这也不是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于是教师会这样答复学生:这些问题都是9年级下学期要解决的,我们还是先进入本课的下一内容。教师的回答使刚兴奋起来的学生感到失望,求知的欲望被泼了盆冷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提问的积极性被削弱了,课堂上师生的思维也不会碰撞,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受压抑,思维火花不再燃烧。

同样,思维定势的教师批作业时也不可能进行开放式的批改,只会按照标准答案批改,他们不会关注学生在标准答案以外的回答,也不会发现学生一些新的、值得探讨的想法。教师消极的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二、改变教师思维定势的建议

1.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教师要转变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交流彼此的情感。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师生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意义的建构。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教师要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间”,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强情感,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的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接受新的理念,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向同行们、专家们学习并积极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提升。

3.以生为本,由教师“独唱”转为教师“伴奏”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生为本,由教师“独唱”转为教师“伴奏”,关键在于“七不六让”的实施。“七不”: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探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说错了,教师不批评;学生争论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六让”: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教师坚持“动态”备课,即备学生。教师要注意到教学过程中出现“非预设性”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维脉络;看准学生思维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充分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想法,学生的奇思妙想便会泉涌而出,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天性、灵性在开放的课堂上才可以自然释放,个性在非预设性的教学中得到了张扬的机会。

4.依据教材、突破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教师要依据教材,又要突破教材进行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转换思维角度,如从逆向、反向等不同角度来启发提问,开拓学生的思路,改变思维常规。

5.尊重学生,建立自主、宽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设自主、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机会,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指导学生不要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课堂上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总之,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模式,教给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思维模式,注意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拘泥于某些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建立新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 下一篇:加强初中生物课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