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 释疑 评价

时间:2022-03-20 05:02:22

启发 释疑 评价

【摘要】 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进行点拨、释疑、评价,可以激活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心智,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 阅读教学;点拨;释疑;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造热情的诱发、创造实践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须在教学中随机点拨,相机释疑,有效评价,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依托。

一、 善于启发

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进行点拨,激活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心智,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1、平中出奇。对一些科学小品文,学生阅读往往不感兴趣,可通过点拨活化内容,动化教材,趣化教程,给学生以学习的情趣。如阅读《新型玻璃》,“夹丝玻璃”可启发想象描述偶遇重物撞击而安然无恙的情景,以理解其紧硬的特点;“吸热玻璃”可启发想象描述“玻璃空调”的佳境,以理解其寒暖夏凉的特点……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果。

2、虚中有实。学生不理解知识多着眼于结果,而忽视过程,其诸多结论又只凭知觉,缺乏可信度。为此,可通过点拨诱导,让学生在思维过程,由需求时,以求真实理解。如: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跳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栀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即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开枪了!”(《跳水》)理解此句,学生一般知道船长的机智果断,因为他在孩子遇险时想法就小孩,使孩子脱险。粗看,似乎学生已理解,实际上难以说明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这样点拨:他的机智果断具体表现在何处?请联系课文加以说明。从而引导“本来”“立刻”体会想法之快,理解果断;有“跳水”与其他方法比较体会方法智巧,理解机智。这样,才能保证理解的真实性。

二、巧于释疑

1、浅显处激疑深思。课文中有些内容虽然浅显,但却是作者情感的聚集、技法的集中、内容的凝练。如学生对此不加注意,可投石击水,激凝引思,促使学生于浅显处探深意,于平淡处探奇妙。如《凡卡》结尾写到:“他想了想,蘸了蘸……写了几个字:乡下爷爷收。”此处学生易于忽视,可这样引导:爷爷能收到吗?凡卡花了那么大的功夫写成了信,为什么写地址竟如此大意呢?从而引导学生在上下沟通,点面练习中理解作者的匠心。

2、深奥处以疑浅处。有时,对学生的疑难点,可以疑激疑,以疑引思,以思促解。如《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学生颇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在仙台吃住都不好,他却说“颇受优待”?既然“颇受优待”,为什么又说是“物以稀为贵”的优待呢?对此,可这样引导,鲁迅在仙台受到什么样的优待?能说是优待吗?能联系当时的背景理解吗?引导学生联系背景弄明白: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留学生在外国常受人欺负,而鲁迅在仙台却得到“学校不收学费”和“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待遇,因此,这是一种待遇。这说明日本人民对鲁迅先生的友好。鲁迅为什么又说是“物稀为贵”的优待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弄明白,虽然职员尽了努力,但他搬家前“住处蚊颇多”,搬家后需“吃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严格地讲这并不是优待,而是解决这些问题又是几个职员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鲁迅先生的歧视。本文是写鲁迅在仙台学医的事,为什么写他在这里受到的优待呢?与写藤野先生有关吗?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弄明白:职员关心的是鲁迅先生的生活,从鲁迅一人着想,藤野先生关心的是鲁迅的学业,从中国人民着想,这说明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真诚。

二、妙于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评价语言,对于沟通师生间、学生间和知识间的、知识间的联系,强化信息反馈,引导掌握学情,促进教学调控,不断启发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是颇为有意的。

1、语言的情感性。为促进师生间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为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条件,评价语言需注重情感性。一是语言要亲切,语气要温和,语调要适当,语速要适宜,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二是情感要真实。课堂评价或或贬,或扬或抑,其语言的使用与情感的表露要协调一致,不可表里不一,言不由衷,不可借机发挥,讽刺挖苦,要让学生从教室的评价中准确把握其心,领悟其意,体会其情。三是情感要丰富,可借助活泼的语气词,或表示赞叹,或表示肯定,或表示疑问,或表示焦急,或借助丰富多彩的体态语,通过传神的目光、变化的神情、多样的手势等,以促使评价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表露无疑。这样,学生从评价中所获取的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本身的评价,而且是教师真实的情感,评价就成了促进师生联系的纽带。

2、语言的清晰性。为让学生了解课堂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学情,并根据学情对学习进行针对性调控,评价语言要确保清晰,除了语言的清晰外,重点要放在语意的清晰上。一要注意浅显性。要以通俗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述,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评价语言。二要注意明确性,评价语言要确保明确,内容理解正确与否,情感体会准确与否,都要给学生明确的答复。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2]孙瑞欣,《打造精彩课堂有妙招》东北师大出版社,2010.5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4]宁鸿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选》,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3

上一篇:初中地理热点事件揭秘 下一篇:谈谈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