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调整方案的研究

时间:2022-03-15 06:45:40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调整方案的研究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目前的现状及职业岗位对课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面向学习和训练内容,提炼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重新序化和组织教学内容,以行动导向创设学习情境,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典型工作;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支撑高职教育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是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公共平台,使其进一步凸显课程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1课程调整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1.1指导思想

课程以“立足基础、适当延伸,重在应用、强化能力,服务专业、适应社会”的思想,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1.2依据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面向全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学院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深入,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科技文化素养,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引导下,一是要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二是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学习和训练内容,提炼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重新序化和组织教学内容;三是要以行动导向创设学习情境,有效提升课程教学。图1反映了调整依据的原则。

2课程教育目标

按照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及素养。

(1) 知识培养:计算机系统组成、原理及安全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多媒体、网络和Internet的基本知识。

(2) 能力培养:较快速度的文字录入能力; Windows XP文件操作及功能设置能力;对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安装Office 2003软件和使用Word 2003、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的能力;利用因特网搜索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

(3) 素质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较强的语言表达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3课程内容结构

随着生源文化素质、学习能力以及具备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等差异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使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层次型模块化课程内容结构。

从该图中可看出,课程内容结构分为基础层、强化层、应用层、实践层等四层。基础层主要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它由7个模块组成,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能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能力;强化层主要是协助完成与基本内容学习相关的技能训练,它由6个模块组成,通过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应用层主要是在已完成基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项目的学习,它由6个模块组成,学生可任意选择一个项目进行学习,以实现学生的延伸能力;实践层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项实训,它由4个模块组成,通过实训以提高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应用能力。

4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依据课程基本内容的能力目标要求,选取了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了7个学习情境,如图3所示。选取的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情境间的关系为平行、递进、包容关系,实现了从“学中做”到“做中学”的思想,强化了职业素养与工作方法的培养。以学习情境6为例,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选取的载体是“最美中国――神奇九寨”演示文稿。该演示文稿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利用动画和切换效果等表现形式来展示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主要景点。通过典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达到对知识认知的具体化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5课程教学模式

5.1教学模式

从图4可看出,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6步法组织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

5.2课程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方法

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实行分层教学(如图2所示),分层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是在全校新生进校后,按现有的行政教学班为B层教学班进行基础层7个模块的内容学习,基础层每个模块内容都是按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境,即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来选取、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如装配一台个人计算机。在构建B层教学班的课程内容后,并对B层教学班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后,将已达到基本能力要求学生选,进入A层教学班的学习,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修应用层6个模块中的一项;如选修如“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技术”课程,对于进入A层教学班的学习的学生将不在参加B层教学班的学习,对于在B层教学班中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参加B层班学习的同时,再进入C层教学班的学习,即增加30学时能力强化训练,使其能够很好地完成课程要求。与此同时,所有学生均参加课程专门设置的“计算机技能训练”实训周,选修实践层中的一个训练项目,例如选修“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行动6个步骤,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激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案例展示法,它是将做好的典型实例结果呈现展示出来,给学生观摩、学习;头脑风暴法,它是将学生分组聚集起来,就某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讲授教学法,它是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手把手教学法,它是要求老师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演示,以便使学生快速掌握操作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只要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6课程评价方式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采取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如图5所示,在课程评价中,要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考核,在课程考试完成后,要求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鉴定。

具体的评价实施细则可参照表1执行。

7课程调整的保障措施

7.1师资力量

(1) 团队规模:基于1个教学班的规模,专职教师1名,实训指导教师1名,整个教学团队可配备企业兼职教师1到2名。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2)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团队精神,责任感强;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具备开发课程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能力;具有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3) 课程负责人:熟悉高职教育规律,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具有高级职称和“双师”素质与能力。

(4)“双师型”教师:“双师”比例应达到6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7.2教学硬件环境

实施本课程各学习情境的教学硬件环境如表2所示。

7.3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支撑本课程实施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图6所示。

8课程教学方案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调整后的课程教学方案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更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过程强调 “学中做,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思想,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9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建设,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带着任务和问题学知识、练技能,具有情景真实性、过程可操作性、结果可检验性特点。能真正达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冯博琴,陈. 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学锋. 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10-15.

上一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IC3国际认证标准与我国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