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

时间:2022-03-12 04:55:48

照沈雷一位朋友的话说,他是个『能将啤酒罐拿出红酒杯感觉的人。而沈雷也毫不吝于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要求,包括旅行、食物、娱乐,当然更包括工作和生活所在的空间。

沈雷 著名国内建筑设计师,杭州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合作过的客户包括阿里巴巴、外婆家、中邦酒店、光线传媒等。

沈雷齐肩长发的造型保持了许多年—这让他光从外表上看,就能被普通人轻易划入“艺术家”,并且是“有范儿”的艺术家范畴。 沈雷的工作室并不好找,它藏在一处由老厂房改造的创意园区的最深处,没有门牌号,也没有招牌。一楼是贩售日常设计用品的创意超市,从旁边锈迹斑斑的铁楼梯走上三楼,就是沈雷最主要的工作场所—十年前,他和几位搭档一眼就看中这个刚刚将机器搬走的老厂房,决定要将工作室设在这里。现在,其他的搭档走的走,独立的独立,剩下他和合伙人孙云依然留在这里。 两人的头像印在三楼的玻璃上。工作室里有沈雷旅行各地带回来的小纪念品,也有孙云从各处收集回来的老家具。沈雷指着工作室说,“设计就是为了使用。这就是一个我们用过的东西,我们用十年完成的一个空间的作品。” 散散的就很好 十年前,他和合伙人拿下这里,便当即决定尽可能保留原本的老东西。老厂房有很多管道,都被他们保留了下来,重新组装后,成为工作室的一部分。直径一米的管道从天花板穿过,铁板架在空中,置身其中,颇有穿越回蒸汽时代的感觉。老旧的砖墙也被保留了下来,并没有为了整洁而重新粉刷。“就算是新房子,我们也会加旧的元素进去。” “就像画画一样,设计的空间一定要有留白。”他的设计公司“内建筑”的工作室里留有很多空间,只简单摆放了各式各样的椅子,数量超过了二十把。其中有著名的“蛋椅”,还有吊在铁链上的圆形“吊椅”,让人感觉可以随时坐下来,喝喝茶,聊聊天,发发呆。 工作室的三楼还有一个小天台。这是沈雷很早就规划出来的。他们将原本的地板挑出去,变成一个敞开的小空间,顶上是玻璃,而外侧墙壁则使用了有小孔的间隔板,遮挡了外人的视线,却让阳光可以从孔中穿透。“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坐出去,喝喝茶。” 工作室里还养有一只蓝猫,叫“蓝蓝”,它总是逸然自得地在各个可能的地方出现,一副懒洋洋的样子。“我们这儿就是个散散的地方。如果什么都是紧紧的,就和普通的写字楼一样了。”沈雷说。 拍摄的前一天晚上,沈雷参加了一场设计圈的聚会。聚会上来了很多朋友,自然闹到挺晚。摄影师说他显得“无精打采”,沈雷笑着说,“我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别要求我变成另外的样子。”沈雷称自己是一颗“自由生长的米粒”,“个性很难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从小到大,都是我自己养成的”。 最好的设计是没有设计 沈雷喜欢“有节奏”的空间。“有些是实的,有些是空的,有些是半透的。室内可以看到室外,室外可以看到室内,别人可以看到你,你也可以看到别人。丰富又有层次。空间是第一位的。我们第一步是想如何营造有节奏的空间,而不是怎么样去美化它。” 工作室显然就是沈雷关于空间理念最初的试验品。楼梯营造出了交错感,各样各种穿透性的方式也营造出虚实的感受。在办公区,二楼与三楼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通过外部的铁楼梯上到三楼后,穿过长长的走道,一个曲折的木楼梯又通往二楼。二楼和三楼既共享一个天花板,又通过一条长长的虚实相间的铁走廊区隔,铁桥是三楼的地板,也是二楼的另一层天花板。 在纵向的空间上,立着一面绿色植物墙,贯通了二楼和三楼。两根高大的石柱也从二楼的员工工作区直通向三楼。那是孙云在若干年前从安徽那些被拆迁的老宅废墟中“拾”回来的旧物。站在铁桥上拍摄时,沈雷趴在栏杆上,对二楼的员工隔空喊话,询问了一个工作进度。背景是贯通了二三楼的植物墙和石柱,那种空间交错的情景真是奇妙。 沈雷也喜欢水,他觉得“有水才会灵动”。他最近完成的一间餐厅里有水,有船,有荷花。在这间最初的工作室里也有一个小小的长方形水池,养着十几尾鲤鱼,其中最大的那条白色鲤鱼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十年。“这个鱼池跟我们的空间、我们的公司一样,是一个生态。生态形成了,才会有活力。” 各种大大小小的绿植环绕着整个工作室。桌上的茶杯、果盘,也随意摆放着,但每一件看上去都自得其所。工作室内的二十多把椅子,其中一部分是厂商送来的样品,拿来后就随意摆在了工作室里,成为空间的有机体,增加了懒散的氛围。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好的设计是没有设计”,这大概是沈雷对理想化空间的描述。所谓“没有设计”,并非“不设计”,而是像“无招胜有招”一般,将设计融入生活。 生命是用来享受的,设计亦如此 “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而是用来享受的,设计亦如此。”沈雷喜欢一切让人感觉舒适的东西:美好的食物,漂亮的合体的衣服,快活的旅行,有趣味的小物件 他还有个和艺术家的外表不太相称的嗜好—看电视。他戏称自己是“戏霸雷”,意思就是什么戏都爱看。二十年前迷恋《我爱我家》,后来因为有人推荐开始看《武林外传》,再后来开始追“佐餐佳品”《甄传》。而最近的早餐时间,他跟着家人看复播的《爱情公寓》,有一搭没一搭的,竟也看得津津有味,看出了“八五后的幽默感”。 “我是一个特别八卦的人。”沈雷说,“家里有好多卫星电视频道,我很多信息和很多灵感都从那儿来。我不用接收,信息就这样来了,我也喜欢分享。”他的微信更新也很勤,大都是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看到、想到的设计、艺术、生活领域的照片和想法。微信内容常常以“某某集”作为文章的分类,相同的名字却很少重复出现。 “天天高温,处理完手头工作,忽然想起久未下厨,今日菜谱:熏鱼、酱瓜毛豆、干烧膏虾、红烧仔排茄子、炒苋菜、咸肉冬瓜汤,配《厨子、戏子、痞子》清凉下肚,片看一半小寐,自然醒。”诸如这样的日常琐事,也会出现在他的微信上,以他特有的文字风格写出不少生活小趣味。 沈雷的家在杭州城中心,他说自己“喜欢城里的生活”。家里是极简的风格,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卧室是黑色,其它房间都是白色。“我睡觉不能有一丝光线。”他再次以“好用”来说明自己这样设计的理由。 采访当天下午,沈雷在工作室对面有一个内建筑十年的论坛,他穿着白色的棉质修身长衫,黑色宽松裤子,夹脚拖,就这样优哉游哉地来了。白色长衫的灵感是“厨师袍”,是他一位服装设计师朋友做了送给他的。沈雷说自己有很多衣服,把家里那个二十米长的带转角的大衣柜“装得满满的”。 今年七月,沈雷到东京旅行,带回来一些日本陶艺家做的茶杯,精美有趣。“手工制陶的杯子,有些人买回家收藏,但我就是直接拿来喝水。我的东西都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摆着看的。这才是享受生活。”

[对话沈雷] 我不是形式主义者 记者:你曾经做过一本设计类杂志的执行主编。这个身份给了你怎样的不同体验? 沈雷:这段经历对我很重要。设计师一直是蛮自我的,以自己的眼光去看东西。当你是一个编辑或者记者的时候,就会带着中立的眼光去看待,不会有自己的偏好。“以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就会有很多收获,能满足很多人的要求。 记者:经常看到你在微信上和一帮设计圈的朋友一起玩? 沈雷:我是抱着做一本小杂志的心态在玩微信,把这当作是一个试验。除了微信,我们这群设计师也会通过聚会、论坛这样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是一种分享的状态。分享很重要,很多东西、想法都是谈出来的。 记者:你欣赏什么样的设计风格?你觉得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沈雷:设计与风格无关,每种风格做到极致的水准的时候,级别是一样的。设计的本质不是为了实用,是为了创造。设计也不能归到艺术范畴,因为它还是要讲求功能性,设计就是设计,艺术就是艺术,但它们是亲戚。 记者:归国十年,你觉得中国的建筑观念有了怎样的变化? 沈雷:在我出国之前,中国还是保守的。现在,中国是全世界最容易接受各种风格的地方。设计离生活越来越近了,每个人家里都有装修,都能对设计说出一点自己的概念,我觉得这很好。 记者:你说过“一切设计要从实用出发”,遇到设计与实用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沈雷:首先要解决功能,才能解决形式,一般是形式妥协。我不是个形式主义者,我本来自认是建构在功能主义上的形式主义者,但越来越多模仿秀式的表演让我不能忍受,炫技而无真情实感的东西注定走不远。真感情来自心灵的自然散发,以经历讲故事,用沧桑感动人,对设计一样有意义。

上一篇:『接地气的美国人 下一篇:夏令威RicH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