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迎接下一个奥运会的报道周期?

时间:2022-03-09 08:41:17

怎样迎接下一个奥运会的报道周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人们又开始展望2012年伦敦奥运会了,新一轮奥运周期已经开始。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的体育报道获得成功,受到各方的一致赞誉。两年后在伦敦举行的第30届奥运会,对我国体育报道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记者要远离本土报道,丧失了东道主的优势。二是体育报道的竞争加剧,竞争将更加激烈。另外,奥运会报道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现场气氛最为热烈的体育赛事,比赛具有强烈的突发性、不可预知性,加大了报道的难度。我国体育传媒该怎样应对新的挑战?我们又该如何未雨绸缪,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呢?

报道重心: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体育

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首先要做好我国体育报道的重心转移。体育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全民体育观念的利器。体育报道中的“人文含量”和“精神含量”是衡量传播理念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准,扮演着重要的传播、宣传角色,影响着整个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

在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的走势减弱,关注体育文化是奥运会结束后报道的主体方向,积极倡导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成为体育报道的重心。日本在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后,体育报道重心转移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并未在竞技体育上加大投入,而是趁着奥运热潮,毅然将重心转移到发展国民体育上,转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健身体制构建。日本专门制定了《体育振兴法》,以法令的形式硬性规定了全民锻炼日、学校体育课时和必修体育项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竞技体育在日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育发展也进入了休闲和全民体育阶段。这次成功转型让日本全民深受其益。韩国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的体育报道战略也有相似变化。因此,迎接下一个奥运周期,我国体育传媒也应该把报道重心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体育上来。

报道策略:从平面报道转向立体开发

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克服奥运报道“审美疲劳”的问题。对于经历了奥运会长时间强烈刺激的公众,可能从情感上、兴趣上对体育报道产生类似于综合疲劳的症状。如何克服这种“奥运报道疲劳”,开拓“后奥运时代”的报道空间呢?

挖掘后奥运时代新的报道点。奥运会后,我国的体育报道应该积极走国际化道路,将报道重点由奥运会迅速转移到其他有影响力的大赛上,化奥运会赛后淡季的不利局面为新一轮报道高潮的主动状态。后奥运时期,人们关注的视野发生转移,开始关注奥运会后一些明星运动员的去向与命运:各国对下一届奥运会的期待、启程;对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举办城市的报道,体育报道也随之进入到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除了奥运资源外,如广州亚运会、上海世博会、网球公开赛、F1和NBA赛等世界盛事和国际赛事也都值得媒体关注。另外,与有组织的固定文化仪式活动相比,历届奥运会期间社会自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魅力,给体育报道提供了巨大空间。

报道内容的恰当转变。在奥运报道前期,体育传媒首先要做的是前期铺垫。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达到52.19%,广告创收超历史记录,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体育频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期铺垫。早在2002年申奥成功一周年之际,体育频道就创立了奥运栏目“北京2008”,到2008年,先后开播的奥运栏目多达二十几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在后奥运时代,体育报道内容就要进行恰当的转变,以央视为例。体育频道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巅峰时刻》作为一个奥运冠军访谈节目在体育频道推出。50多位奥运冠军讲述了当年的夺金过程。2008年3月31日,《巅峰时刻》重新回来,节目定位由冠军访谈变成精彩赛事再现,

重视开发体育预测性新闻。预测性体育新闻是媒体报道重大或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成为体育新闻中的“常规武器”。这类报道能拓展报道空间,充分挖掘体育新闻资源,丰富报道方式,满足受众需要。调查显示,体育类报刊读者最关注的内容除了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外,最重要的是比赛的赛前分析,体育报道的受众在赛前希望看到关于比赛的分析和预测。从传播价值上讲,开发体育预测性报道很有意义。

传播手段:从“单兵作战”到“联合航母”

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我国体育传媒还要注意适时改变传播手段。到下一届奥运会,体育报道的生态环境将发生变化,媒介融合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近两届的奥运体育报道发展趋势来看,建立“联合航母式”的奥运体育报道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奥运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等13家地方媒体组成的联合采访团。这一方式节约了采编成本。提高了整合媒体资源的效率,是我国纸质媒体在对外报道竞争过程中的合作,是媒体竞争取得双赢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北京奥运会上,一批围绕奥运报道形成的媒体联盟纷纷登场,其中既有以央视为龙头的媒体组织,也有以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媒体联盟,这些媒体联盟的出现预示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大融合的趋势正在加速。

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是传播手段改进的主因。有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期间,有超过100万人通过中国移动网络手机欣赏精彩奥运视频,节目点击次数近700万,累计播放时长达30余万小时。比电脑普及、比报纸互动、比电视便携,手机作为新兴媒体正在挑战传统媒体。无线互联网正以绝对的黑马姿态挑战着传统媒体。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可能成为手机上的奥运会。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育报道过程中各有利弊。在新媒体转播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9大授权转播机构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产品和平台,在时效性、互动性、不同受众群传播到达率上获得很大的成功,赢得了受众。并获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但由于各个转播机构的产业线条过于分散,最终除了一般的奥运图文新闻和赛事视频外,新媒体个体留给受众的印象仍然模糊。而使人印象深刻的图文新闻和赛事视频仍旧多来自传统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者的融合则可以取长补短,在未来的奥运报道中大显身手。

报道人才:从短期培训转向人才储备

最后,迎接下一个奥运报道周期,还要做好奥运报道人才的储备工作。奥运体育报道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尤其是在相对冷门的项目上记者的日常积累就硅得更加重要。分析历届奥运报道可以发现,除了部分专业体育媒体外,不少体育报道仅停留在对比赛过程、场外情况、运动员言行举止、幕后花絮等表面现象的描述,而难以深入到比赛中,写出具有专业水平的赛事报道,而差错、漏报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解决此类问题,光靠短期培训远远不够,储备奥运体育报道人才是长远之计。

奥运报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主任易剑东教授认为,以下3种人最适合人行。一是喜欢体育的社会科学人才:社会科学的知识背景能够帮助他们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多角度、高层次地思考体育运动。二是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专业人才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技战术、规则等非常了解,同时在长期参与体育项目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员的反应和心理有切身体会,能够和奥运选手产生共鸣。如果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担任体育新闻记者也比较适合。但是由于体育专业人才在文化素质上存在劣势,会影响到他们从事新闻工作。三是外语人才:能够从国际奥委会网站上得到第一手外文资料,能够和外国运动员、教练员甚至媒体同行进行无障碍交流是外语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经验证明,懂外语不懂体育的人太多,许多外语专业毕业的记者报道体育项目时流于表面。

如何储备、培养奥运体育人才?奥运体育报道人才的早期培养,主要还是要走专业的体育报道人才培养之路。目前,国内专门培养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院校,主要有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东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还有一种培养方法是特招一些曾受过专业体育训练的专长生,这样能较好地解决新闻系毕业生还要经过一段磨炼才能成长为优良体育记者的问题。像前体操冠军莫慧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直接受聘于凤凰卫视,并担任为期三年的“走进2008――三星中国奥运行”大型特别节目主持人。另外,同为体操名将并在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学习的刘璇也与湖南卫视合作,在大型体育文化节目《我的2008》中担任“奥运连线”板块主持人。

编校:赵亮

上一篇:论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改革 下一篇:利用场景模拟培养图片摄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