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

时间:2022-03-08 09:38:07

区域“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

一直以来,萧山的区域教研工作与其他兄弟县区一样,紧跟着各地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步伐,围绕课堂教学的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聚焦区域教研的方向。2010年3月,萧山区教研室提出了“区域创立‘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工作主题,并把极大多数先行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与少量有意愿的学校组织了起来,共46所学校。但在研究推进与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新范式”的展示课堂貌似神离,形式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范式”的学科特质不够鲜明。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但是一些“新范式”展示课堂呈现的是表面的热闹,而真正的学科思维含量与学科精深度体现不足,缺少学生真实而明确、充分而深刻的体验感悟与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课堂效果差强人意。

“新范式”的技术运用太过机械。许多教师在践行“新范式”的教学过程中都时髦地运用了预学单、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等手段与技术,但其太过机械,甚至固化,缺少针对不同学习内容与不同学情的灵活运用,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智慧火花”的捕捉与点化。

“新范式”的校本特色非常脆弱。一些参与教学改革的学校,更多地仿效了先行成功学校的课改经验,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挑战现实经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校本化着力点。个别参与学校在实施过程中稍有困难,便出现难以持续甚至回缩反弹的现象。

虽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以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学校对“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核心理念缺少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二是区域层面以“课题招标”为载体的“一校一模”的推进方式不尽科学合理。而学校对“新范式”核心理念的本质理解与把握,仅仅通过“洗脑”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区域层面的实践推进方式不尽科学合理。

为此,我们在原先以“课题招标”为载体的“一校一模”推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科多模”推进的策略。

一、“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推进策略

所谓“一科多模”,是指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与“学科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通过对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特点与学习目标的教学流程设计,建构多种课型模式。“一科多模”的过程包括了“建模”“验模”与“展模”的三个环节。

“一科多模”推进策略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实践路径。

(一)区域跨学科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引领指导

区域跨学科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引领指导主要是通过教研、科研等资源整合,进一步明确“新范式”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内涵,落实指导手段与推进策略,助推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实施。具体措施是:

1.重建“新范式”的理念内涵

“新范式”相对于“重教”的传统课堂来说,是一种“重学”的教学秩序与规范。“新范式”倡导的“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核心理念,其内涵包括:“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核心,凸显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生学”强调教师的“教”是为达成学生的学,重在让学生学会学习,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课堂里,“教”与“学”两者是统一的,也是相互适应的。

2.落实“新范式”的评价标准

围绕“新范式”核心理念,其课堂应以“多先学、多合学、多展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学有知识、学有能力、学有乐趣”为主要学习目标,以“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主要教学策略。

3.明确“新范式”的推进目标

通过各学科的“建模”“验模”与“展模”,让“新范式”成为更多教师的主动实践与自觉追求。具体目标是:截止2014年7月,有12门学科完成“建模”到“验模”阶段,其中小学4门学科、初中5门学科、高中3门学科;有8门学科从“验模”进入“展模”阶段,其中小学3门学科、初中5门学科。同时,在“一科多模”推进背景下,初中的大部分学校,高中、小学的部分学校能建立校本化推进方式。

4.实施“新范式”的引领策略

三年来,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引领推进策略:

(1)区域展示引领策略。我们每学期分高中段、初中段、小学段进行展示与专家点评活动。随着学科与学校参与面的扩大,从2013年起我们改为每学期的“推进月”活动形式。

(2)区域专题调研策略。根据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推进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每学期组织专题调研,有的放矢地研究解决当前学校在推进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3)区域课题招标策略。每年组织旨在解决学校在“一科多模”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困惑的“教学范式创新研究”课题招标,平均每年有校级课题20个左右中标。这些中标课题一律按区域课题管理要求实施管理,同时一律予以每个3000元研究资助与成果奖励。

(4)区域“常规”改进策略。为建立“新范式”课堂的基本规范与要求,2011年我们重新制定了《萧山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备课、作业设计与布置提出明确的要求。2013年上半年,我们进行再次修订。为有效落实教学常规,三年来,区域层面采取了专题教学调研、专题招标、专题研训、专题论坛、专题征文等多种活动,助推了“新范式”扎实有效实施。

(5)区域作业改进策略。2012年,我们率先在初中段创编并实施了与“新范式”课堂配套的《导学新作业》,出台了《导学新作业》使用意见。

(6)区域课例评优策略。2013年上半年,由区教研室、教科所与《萧山教育》编辑部联合组织了“新范式”优秀课例征集活动,评出“新范式”优秀课例577个,并汇编成册发到教师手中。

(二)区域分学科层面的过程优化与实践探索

在区域跨学科的顶层设计与指导下,分学科进行“一科多模”推进的实践探索。具体包括“建模”“验模”与“展模”三个环节与过程。

1.“建模”:分学科设计并提炼“新范式”的学科课型模式

依据“新范式”的核心理念,结合学科特质,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基本的教学流程与环节,形成本学科若干种课型模式的“主型”。具体策略为:

(1)成立学科“研究与指导”小组。2012年3月,我们分别在高中、初中、小学成立由学科教研员任组长的学科“研究与指导”小组20个,并具体落实了学科“研究与指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2)提炼各门学科不同的课型模式。各学科依托“研究与指导”小组,根据区域顶层设计要求,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借鉴先行学校的成功经验等举措提炼课型。目前已提炼基本成型成熟的课型模式50个,覆盖高中语文,初中语文、数学、科学、思品社会,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

2.“验模”:分学科研讨并验证“新范式”学科课型模式

我们结合“建模”阶段形成的若干种“新范式”课堂教学“主型”进行课堂实践与教学研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验证课型模式,形成与之对应的典型课例。具体方式为:

(1)主题式研讨。以“新范式”教学采用各种核心技术手段为主题,对“先学”“学案”“组学”“展学”等技术手段进行专题探讨。

(2)对比式研讨。采用传统的“同课异构”方式,让更多的教师现场感受“新范式”课堂与传统课堂在理念与教学方式上的明显区别。

3.“展模”:分学科展示并推广“新范式”学科课型模式

在“验模”的基础上,凭着成熟一个展示推广一个的原则,对典型课例进行课型模式展示并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

课型模式展示分学校、学科与区域等范围展示,每次展示均安排学科“研究指导”成员进行点评与引领,具体落实“实施建议”。

二、“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推进的体会

回顾三年多来的改革历程,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依托区域教研科研的力量,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建立正确的教学改革理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创新推进方式。在萧山,“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推进,不仅理念正确,而且推进方式也科学合理。这种推进方式的最大特点是:

(一)模式不搞一刀切

萧山区“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推进,其内在的逻辑是:通过多种课型模式创新突破传统课堂“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的弊端,重建“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秩序与规范,从而整体转变教学行为方式,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区域跨学科层面倡导的是“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核心理念、评价标准、教学策略,实施的是一种顶层设计与指导引领策略。分学科层面提供的是围绕“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核心理念并根据不同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可供教师选择效仿的多种课型模式。

(二)学校不搞齐步走

“一科多模”推进不但尊重学科教学特点与学科教研经验,而且充分尊重学校校本文化。在萧山,目前真正参与教学改革的学校,初中段学校是最为踊跃的,占一半以上,高中以“学科基地”为主全部参与,小学段三分之一左右。分析一下这些学校参与的途径与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随着一部分先行学科“一科多模”进程的加快,学校拥有了多门学科“新范式”铺垫与“能量”储备,乘势加入。二是受区内外先行成功学校的影响,校长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与愿望,强势加入。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加入,可以说,都是因为价值的觉醒而渐次加入的。正因为如此,区域教改得以持续推进,并呈星火燎原之势。

(三)技术不搞划一化

“新范式”课堂需要运用诸如“先学”“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教师语言控制”等教学技术手段来助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我们不搞整齐划一甚至固化某个教学技术。我们对于“新范式”课堂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更突出的是以下三点要求:一是适切性。任何学科课型模式的教学实施必须尊重学科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包括符合各学科的考试特点,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教学技术。二是简约性。既要让学生经历明确、充分、深刻的学习过程,又必须简化课堂环节、精选教学资源、锤炼教师语言、优化作业设计。尤其对教师课堂语言不作硬性的时间规定。三是灵活性。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生成不同的“新范式”“副型”,各种教学技术可以灵活运用,而且某些教学环节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三、“学为中心,教学生学”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推进的深入反思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区域层面,传统课堂教学状貌得到了明显改观,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品质、教师执教能力与水平、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与质量确实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赢得了区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与认可。我们在收获成绩、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反思与良好的期盼。

(一)区域教学改革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事实上,在萧山,教育行政的力量是随着我们教学改革不断奏效而渐次加入的。今后,我们更需要以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出台一些保障性的制度政策。如学科“一科多模”推进的具体操作实施办法,评选“新范式”的示范学校与示范学科等,创新区域教育管理与教师管理制度,等等。

(二)区域教学改革要发挥教师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模式是路标而不是目标。一方面,区域层面的“一科多模”提炼的是学科课型的“主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还可以细分并提炼更多的学科课型“副型”。另一方面,“一科多模”是载体,提炼课型的目的是为了超越课型。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毕竟,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种模式,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又各有不同。因此,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的推进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尊重教师教学风格的同时,发挥骨干教师在“新范式”推进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新性,让骨干教师创造出超越“新范式”的、属于自己的、更高效的教学特色。

(三)区域教学改革要为学校的校本化推进留足一定的空间

学校具有“自组织系统”的特征,区域推进教学新范式需要学校“自组织系统”的自觉响应与“吸收”。因此,我们在区域教学新范式“一科多模”推进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注重学校基于校本的“新范式”推进方式,掌握区域推进“新范式”的边界与尺度,为学校创立与推进“新范式”留足一定空间。毕竟,学校与教师才是真正“生长”教学新范式的所在地。

教学改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路线和目的地必须经过旅程才能到达。我们的态度:既然选对了路,就不怕远,不会停止。

上一篇:全国教育年度关键词 下一篇:“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