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追逐与传承

时间:2022-03-08 09:28:07

对传统文化的追逐与传承

“窗户纸糊在外,草坯房子篱笆寨,烟囱砌在山墙外,南北大炕对脑袋。嘎拉哈决胜败,摇着秋千真自在,唢呐花轿等在外,新郎骑马娶真爱。”这首童谣描述的是距通化市区35公里的通化县东来乡鹿圈村的关东民俗村。

在村头儿,一个大型的宣传画廊映入眼帘,上面一幅幅具有关东特色的照片吸引了车上的每个人。照片上有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通化》在此拍摄的花絮,有以关东民俗村为背景,由范伟、张桐、黄晓娟、阎学晶主演的电视剧《上阵父子兵》的拍摄现场,有新郎骑马、新娘子坐花轿的镜头特写……仅这些照片就勾起了我们一睹民俗村芳容的强烈愿望。

沿着长着蒿草、铺着碎石、两边流着潺潺溪水的乡村甬路,我们行走在关东民俗村里,陌生而又似曾相识的关东风情就这样把我们带进悠远的时光隧道。在一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才能看得见的民房前我们驻足,只见用细木头夹的障子里面种着玉米、青菜,门前有一口古老的辘轳井,井旁有一个石磨,用黄泥堆砌的大烟囱,长着青苔的房顶,房檐下挂着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院子里的三间泥草房仅从外型上看就感觉已经古老得不能再古老了。屋内的摆设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南北大炕铺着用芦苇编的炕席,上面有古老的炕琴柜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被褥,炕桌上摆着烟笸箩,屋中间挂着哄孩子的悠车子……这一切都在诉说着满汉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在民俗村,浓郁的民族文化痕迹处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具都展现着这个民族的特点。朝鲜族的图腾,白色的屋墙、茅草的屋顶,檐下各式古老的农具,七曲八弯的石墙,仿佛讲述着朝鲜族人民勤劳的故事。碾盘、古井、渔舟、木屋、满族的四合院仿佛让你走进了满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关东民俗文化村收集民俗展品1500余件,展示了关东风情、农家生活风俗、农业生产风俗等,展品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当地农民赖以为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器具。走进展馆,凝望展物,恍若置身于时光隧道,打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民间艺人手工绘制的民俗画“关东十八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栩栩如生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北农家早期的生活情趣。步入文化村,就走进了东北的历史。从蛮荒时代起步,到满清后期的闯关东年代,从民国再到共和国的建设初期以及、时期,文字、照片、实物组合出东北历史的全景。那斑驳的、陈旧的牛皮靰鞡、辘轳井、煤油灯等会清晰你一段段模糊的记忆。走进风格独具的满族、朝鲜族小屋,你会感受到浑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据村书记赵贵才说,民俗村始建于2009年,是以满族、朝鲜族特有的民俗、农业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少数民族独有的房屋建筑、器皿、工具、饮食、服饰、礼仪为特色的观光园。截至目前,共建有房间40余间,其中包括朝鲜族风情屋、满族风情园等10套院落。2011年,投资10万元将民俗村周围的38户房屋全部统一改建为满族、朝鲜族风格,使民俗村规模扩大到50多户。投资者还深入挖掘了不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满族碗、朝鲜族小吃等特色美食。民俗村初具规模后,周边农户依托关东民俗村建立了农家乐山庄和农民采摘园,对外开展体验性农业劳作项目,让游客既能感受到满族文化的古朴神秘,又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质朴淡雅和耕种收获的喜悦。随着鹿圈村新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这里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把打造民俗旅游同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建设中求发展,发展中求效益。为完善旅游服务,下一步,他们将对其他娱乐设施提档升级,新建满族博物馆、朝鲜风味小吃屋、民俗一条街。计划在2013年之前,统一民俗村沿线房屋改造、扩大民俗村建设规模、提升民俗村的品位和内涵,将紧紧围绕民俗旅游,做强旅游项目,加快土地流转,实现产业提升。鹿圈子民俗村的建设,不仅填补了通化民俗特色旅游的空白,2010年还被评为通化十佳魅力村庄。

鹿圈子民俗村参加了今年全国十佳魅力乡村评比活动,是吉林省惟一入围的,在全国前20个乡村中排在第六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期待着民俗村大放异彩的那一天。

上一篇:TiO2-xNx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下一篇:吉林省松原市日丰园林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