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时间:2022-03-08 08:27: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包括优美整洁无污染的农村环境保护。而现实生活中,各地农村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对于农民工环境保护却没有应有的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已经成为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破坏农村生态平衡、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构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环境保护;环境监管;环境法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最具特色的乡村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从这一定性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覆盖收入、环境、精神、文化、政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系目标和价值理念。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物质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包括优美整洁无污染的农村环境保护,是农民安居乐业的乡村乐土。而现实生活中,各地农村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中,过多的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高能耗的企业纷纷上马,对于农村的环境保护却没有应有的足够的重视,已经一定的后果。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癌症村”等令人震惊的现象。农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破坏农村生态平衡、激化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诱因,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如何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提出构建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现实考量和理性反思

(一)农村环境建设的新农村背景

新农村发展思路的提出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思路,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篇章。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党和有关领导人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意味着新的思路,新的发展目标,新的发展挑战。其中核心在于农民增收,重要的手段在于工业反哺。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利益反哺带来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的问题,而其中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则是愈发尖锐的难题之一。目前在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乡镇企业污染加剧,小家庭作坊污染严重,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的废弃物污染日益加重且综合利用率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趋严重,成为新的污染源。特别是工业发展迅猛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给我国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带来严重影响。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构建系统祥和的生存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求我们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环境等综合体系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从根本上拒绝工业反哺对农村环境造成的伤害和破坏。因此,无论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还是人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都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1]。

(二)农村环境建设过程的主要环境污染的现实考量

1.传统农村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传统的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种植业以及畜禽养殖业等造成的污染源,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的废弃物污染日益加重且综合利用率低造成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普遍性。一方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户型生产模式。农民在种植庄稼的过程中,任意使用农药和化肥随意性大,实际的利用率低。大量的化肥的使用对土壤的自然进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些地方的土壤板结,土壤原有的保水保肥的能力大为降低。农药的过度滥用不仅污染了农作物,而且流失到大气和水体中的农药还带来了严重的次生性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在传统的农村乡土社会中,每家每户基本都有散养有猪、鸡、鸭等,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产生的污染物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往往随意堆放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形成了大量的有机物污染[2]。许多有害病菌和寄生虫对土壤和农作物形成污染,甚至再通过水和农作物危害人身健康。此外,由于片面强调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范围内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新的污染源。这些污染物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和管理不善而大部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而是随意堆放在田边地头、道路两旁、或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不可降解物数量多,难分解,且危害周期长,往往会借助自然循环的路径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3]。与此同时,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存放地和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开始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

2.现有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不健全,农村环境整治缺乏有效的约束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立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且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宏观层面来看,现阶段我国仍然普遍缺乏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环境法规。农村环境管理的基础仍然很薄弱,法规标准很不完善,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纵观所有的环境法律法规,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基本涵盖城市的环境问题和工业企业环境问题,而唯独缺乏农村的环境系统保护。而且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统分结合的多层次、多部门的管理方式,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执行主体的繁杂,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缺乏整体协调的观念、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各环保部门出现严重的条块分割的局面,农村的环境监管很难落到实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如何控制村镇建设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方面也存在立法空白,另外如农业塑料薄膜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和农业污水污染等相关领域相关的一些立法也严重不足,造成无法可依的严重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在农村的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化进程,保证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4]。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落后成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环境改善的严重制约

环境管理制度是保证国家各项环境法律政策落实的根本,也是促进农村环境问题解决的有利手段之一。然而,农村环境保护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长期制约着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相对落后,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大部分没有铺设地下排水管道,普遍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因其规模小而散、运行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回报能力差等特点,无法吸引外来资金注入。加之集体作用的弱化,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也面临着严重的维护缺乏、运行不善等问题。由于许多地方的群众对本村本土的环境关心不够,更无垃圾固定堆放点,加之村民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经常向沟渠倾倒生活垃圾,使得沟渠两旁经常堆满垃圾。许多农村地方政府出于短期经济利益考虑,导致许多重度污染企业进驻农村,工业废水、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相应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却往往迟迟不到位,很多地方的农村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长期以往,致使农村的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目前甚至已经向边远地区蔓延;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为了提高政绩,不计后果的引进重污染型化工企业,“癌症村”在各地频繁出现,沉重的医疗费用使得农民生活条件雪上加霜;小作坊式工厂工作环境恶劣且缺少防护措施,严重损害职工身体健康[5]。

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构建

(一)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提出了构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乡土社会。新农村建设既给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挑战,也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机遇。农村环境对于农村及整个国家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能否妥善处理农村环境问题,关系到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系到广大农民能否安居乐业,关系到农村及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不难看出,农村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容整洁的要求,不是仅仅靠突击卫生大扫除迎合检查的表面文章来表现的,而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构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建设,走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构建的相关因素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是基础,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归结于农村经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给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障碍。因此,各地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能源结构,走发展生态农业的道路,从根本上杜绝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路径。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改变家庭畜禽散养方式,把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6],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着重解决农村养殖业污染问题。对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物向农村转移的现象,应该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令行禁止,控制新生污染源和破坏生态现象。农业科研人员应该加强抗病虫害种子的研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基层环保组织,一方面组织农村环境规划、进行农村保洁、防止污染发生,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应积极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减少固体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7]。此外,项目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坚决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8],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和循环经济[9]。只有在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发生转变。

2.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的思想保证

新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政府要把提高群众环保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因此,要想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让农民群众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其明白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职责,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在具体的实施环节,我们必须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的宣传工作,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纠正农民的一些错误理念和生活习惯,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最终通过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治理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保护环境就是不对环境造成污染。要向农民特别是农村干部宣传环境保护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产生环境污染的危机感和紧迫性,藉此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保的和谐氛围,让他们对解决新农村建设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之一,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督察范围。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从治理脏、乱、差入手,通过各种活动,破除目前农村社会的陈旧的生产生活陋习。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仅使广大农民了解国家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联系,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环境忧患感,而且使广大农民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的环境权益,实现其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

3.加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制监督力度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最终屏障

农村环境保护的最终屏障是环境法制。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是保证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是农村环境执法的前提和基础。完善农村环境执法的关键是执法机构的健全与执法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保证现行法律得以施行的人力保证。因此提高既有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基层环境执法机构的执法水平的重要条件。强化环境执法的监督,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工作的开展,是保证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完善环境执法机构的内部监督体制,提高环境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是保证环境监督作用得以实现的内部保证。结合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强化新闻媒体对农村地区环境违法行为的报道与披露力度,将会对农村环境保护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各地资源、环境差异较大,为了更好的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应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有效资源加以利用,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整治力度,切实保护环境。通过立法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结合进行评判。通过强行法的约束规范,引导企业尊重民意,关怀民生,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担负自身的社会责任,帮助地方政府化解公共环境危机。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或个人,应依照法律给予处理,真正树立起法律手段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使农村环保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10]。

参考文献:

[1]刘琼玉.武汉市新农村环境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06).

[2]张静.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探讨[J].农技服务,2011(05).

[3]张宝垒.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陈霞妹.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制问题[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5]罗吉.中国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的思考[EB/OL].www.省略/Article/default.asp?id=51951,2011-01-26.

[6]苏明.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1(Z1).

[7]宋海鸥.新农村建设环境法律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06).

[8]熊祥梅.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J].甘肃农业,2010(12).

[9]王友云.贵州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10]江晓.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探究[J].北方环境,2011(06).

作者简介:刘杨(1983―),男,江苏扬中人,现供职于江苏省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保护和环境法等。

上一篇:工业品营销渠道管理优化探讨 下一篇:高校转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