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成语典故的认知语义研究

时间:2022-03-08 05:38:21

英语成语典故的认知语义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对英汉成语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成语的意义,并分别从英汉成语中的含有身体类的成语进行分析其本体意义。成语经过隐喻和转喻的过程之后便形成深层含义。由于成语典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以及来源的不同,因此,理解其意义需要隐喻和转喻来表现更加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转喻;概念隐喻;英汉成语

一、引言

成语在语言学领域当中常被作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去研究。成语经过人们反复的实践和认识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它在语言中形成了精深且很有稳定、富有活力的组成成分。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类历史和思想的时事变迁。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同时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语言又同时表现出两种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汉语成语其意义精辟,往往将意思隐含在字面意义之中,而并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汉语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紧密,形式以四字居多。同时还以结构严整,形式简洁,含义深刻,表现力强为特点。这些组成相对固定的表达法中,有很多都直接采用了直白的方式,即通过字面意思来表达语义。但也有相当数量庞大的成语表达的是言外之意。对于英语成语而言,许多的英语成语都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文化渊源和出处,因此构成了英语成语典故。这些典故给人以警示,含蓄幽默,寓意深刻等为表现形式。英语典故成语有些属于转义表达,结构较自由、随意的各类短语,其中多以动词短语为多,有些内容只能是意义相近或者相似。它以习用性、定型性、整体性和不透明性为特点。本文将以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讨英汉成语中关于身体类成语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角度的认知语义分析。

二、成语的语言学研究

对于成语的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家从传统的分析法和认知的角度对成语进行分析,以下分别对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论述。

2.1传统语言学研究: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分别从成语的形成来源,词汇结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过研究。

Kovecses和Szabo(1996)从传统的语言学分析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句法特征。例如,对于“死亡”这个概念所使用的英语成语“kick the bucket”,他们先从语言形式上的字面意义进行词汇分析,然后再从句法特征进行分析。但是,就语言形式的字面意义和句法特征而言,很显然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Makkai(1972)认为成语有两个明显的特征:语义的非组合性和不可分析性。他还将成语分成了两种类型:解码和编码。而Makki最为关注的是解码类型的成语。解码类型的成语是一种从字面意义无法推出成语语义的这一类成语。

2.2认知语言学研究: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观点认为成语的意义是不可分析的,而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则认为成语的形成和意义之间具有概念联系而不是任意的。

Nunberg(1994)认为成语可以分成两类:结合式成语和短语式成语。结合式成语是以带有部分可认知意义的类型的成语,而短语式成语则是完全不能从字面意义推测出语义的这一类成语。比如,“climb the wall”这个成语,从字面意义分析则不能推测其真实语义为 “愤懑”“焦急”“烦恼”之意义。

三、基于概念隐喻的英汉成语对比

隐喻的定义最早见于Aristotle的《诗学》中:隐喻是对某个事物给予它属于他自己的名字,或者可以说隐喻是一个新奇的词汇应用。要么是从属到种的应用,要么是从种到属的应用,或者是通过类比从一个种到另外一个种的应用(1932,Fyfe译)。对于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各个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定义有多不同。

George・Lakoff和Mark・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剖析隐喻现象,并引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隐喻的认知学角度完全不同于隐喻的传统学角度分析,他们认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既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的根本性质在于把一件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映射到另一见事情或经验(Lakoff&Johnson1980:1)。Lakoff指出不同的高级经验域中存在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也就是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上,或者可以说靶域的概念要通过源域来解释(Lakoff&Turner,1989,101-103)。基于Lakoff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隐喻同时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本文探讨对英汉成语中与身体类相关的成语则属于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指把具有抽象概念的事物构思成某种具有空间界限和体积的自然属性的物体。

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个部位的特点或者某种特殊功能来构成概念隐喻,从而来认知或理解较为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另一个领域的隐喻概念。在英语成语中,也会出现用身体某个部位来喻指较为抽象的概念。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成语的意思并不是从表面的各个成分推导出其特殊的本义,而是一种隐喻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同一个源域之间具有不同的概念隐喻,而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则具有系统性。

四、基于概念转喻的英汉成语对比

转喻最早的定义出现在未知作者的《修辞和解释》一书中:“转喻是一种词格,它从邻近和联系紧密的事物中获得语言形式,通过这一种语言形式我们能理解未被该词语命名的事物。”从这一定义中可见对转喻的解释是基于邻近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起,语言学家开始和概念隐喻的研究一样,开始对于转喻的研究不断加深,转喻也被视为一种心理机制。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认为转喻是一种邻近的关系,即A取代B的关系,A和B之间具有相似的联系。比如The kettles boiling,在这个成语中具有一种转喻的关系,kettle 则用来指代容器中的物体“水”。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将转喻定义为是一种理想的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Lakoff 和Johnson(1980)指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将一个事件到另外一个事件的关系对该事件进行概念化。在转喻的过程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一种单一对应映射,主要是用于指称,而在隐喻的过程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是多次对应映射,主要用于描述(张辉 承华 2002;张辉 2003)。

由上我们可以分析成语的转喻都是通过经验主义而来,成语以人类自身背景经验结合概念隐喻共同作为其语义理据的。上述的英汉成语的关于身体类的成语中,则依赖于身体部位的使用方式及其功能的特点再通过概念转喻使其可以用来指代其他事物。

五、总结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我们研究成语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理论对于语言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语言学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英汉成语中含有身体类成语大都是从表示人体部位的概念域映射到更加抽象、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因此,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能更好的解释英汉成语在语义方面的差异所在。(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32.The Poetics.Trans.Fyfe,Hamilton.Loeb Classical Library XXIII.London:Heinemann

[2]Fernando Chita(2000).Idioms and Idiomatic[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3]Kovecses.I,Szabo.P(1996).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Applied Linguistics 17,326-355.

[4]Kovecses.I,G.Radden.Metonymy:Developing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J].Cognitive Linguistic,1998(1).

[5]Lakoff.G.&M.Joho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Lakoff.G.& Tuener,M.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no:University of Chicano Press.

[7]Makki.Adam.Idiom Structure in English.Paris:Monton(1972).

[8]Nunberg Geoffrey,Ivan A.sag,Thomas Wasow.(1994).Idioms[J].Language To(3),491-538.

上一篇: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湖北省高校校名英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