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重症肺炎抗凝治疗的护理

时间:2022-03-07 09:01:19

产后重症肺炎抗凝治疗的护理

近年来收治产后重症肺炎患者10例,均给予抗凝治疗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年龄23~30岁,顺产6例,剖宫产4例,产前状况良好,产后1~5天均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咳痰胸闷气喘、X线显示肺内有阴影侵入,血常规WBC>1.3×109/L,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咳血痰者有2例,合并心力衰竭者3例。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抗炎、解痉、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营养支持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日,治疗第3天始加服华法林,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当连续2天测定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达到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令,并根据INR或Pr调整华法林剂量,在达到治疗水平前,应每日测定1NR,其后2周监测2~3次,院外抗凝治疗持续3个月。

结 果

本组患者经上述溶栓抗凝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密切配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9例症状缓解治愈出院,1例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转入ICU机械通气继续治疗,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护 理

一般护理:保持病室清洁、安静,病室温度18~22℃,湿度50%~60%,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两次,每次30分钟,定时通风,限制探视,加强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气体的交换,改善缺氧症状,本组患者血气分析均成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产后重症肺炎患者由于出汗较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雾化吸入是湿化呼吸道方式的一种。能有效解除支气管痉挛,达到消炎、止咳、稀释痰液之功效。患者均使用氧驱动雾化吸入器,雾化吸入,使用前向患者讲解雾化吸入的目的、方法,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调节氧流量6~8L/分,指导患者手持雾化器,将吸嘴放入口中紧闭嘴唇,用口吸气,用鼻呼气,每次雾化时间10~15分,每日2~6次不等。结束后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若痰液仍未咳出,可给予拍背、吸痰等方法,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压力要适宜,每次吸痰时间不得>15秒。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抗凝治疗的护理: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均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部位,注射时针头与皮肤呈30度~40度角快速刺入,注入药液后用干棉签压迫针眼2分钟,以保证注射部位吸收最大量,注射时左右上臂交替注射。使用抗凝过程中,注意观察咳嗽情况及痰液的量及性状,观察牙龈、皮肤黏膜有无出血,以及有无血尿,黑便等出血倾向,嘱患者不要挖鼻,不要抠破皮肤,口腔护理时动作轻柔,教会患者自我监测出血的征象,若鼻腔、牙龈、皮肤黏膜及注射点有出血征象及时汇报。本组病例中有2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瘀斑给予更换注射部位,1例患者出现咳鲜红色血痰,在严密监测血凝指标下继续抗凝治疗,第6~10天痰量明显减少,为白色黏痰,1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调整抗凝药物后症状消失。严密监测PT、APPT,INR护士应按时准确抽取血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提供及时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患者服务。

加强体温监测:每4小时监测体温,观察热型,观察皮肤颜色、弹性、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达2000ml,同时加强保持口腔清洁,协助患者更换内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护理饮食:指导患者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流食、软食,防止粗纤维食物损伤消化道。如牛奶、蛋羹、鱼粥等,忌温热生痰食物如白果、柑、龙眼等,以保护呼吸道黏膜,增强抗病能力。

心理护理:由于产后与孩子分离,加之咳痰症状较重,担心疾病不能痊愈,患者多表现出焦虑、恐惧、孤独等症状,护理人员要以热情关怀的态度,真诚关注的表情,亲切和蔼的言语,主动贴切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解除痛苦,同时动员家庭力量向患者传递孩子的信息,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其早日康复。

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及家属指导相关疾病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长期接受抗凝治疗的必要性,采用综合方法(电话+书面宣传)进行健康教育指导的患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讨 论

重症肺炎患者常伴有高凝状态和肺部微血栓形成,其原因为炎症时细胞内皮素-1增高,一氧化氮合成减少,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增高,血栓烷素A2与前列腺比例失调这些异常均表明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下胶原暴露,从而激活血小板及凝血酶导致高凝状态[1],妊娠末期由于凝血机制变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期大量失血排汗,使产妇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全身小血管痉挛,易导致血栓形成[2]。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研究表明肝素不仅有抗凝、抗血栓、抗氧自由基作用,而且还有一定的抗炎免疫调节及降低气道阻力等作用[3]。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正确使用抗凝剂,做好患者的用药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接受长期抗凝,从而降低抗凝治疗过程中出血的发生率,以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皓夫.重症肺炎的抗凝措施及其他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0):592.

2 李冬梅,邱爱军.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J].临床神经学杂志,2001,14(6):335.

3 张玉梅,孙桂芝.肝素的抗炎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微循环,2004,8(1):51.

4 苏运辉,周晓舟.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肺栓塞9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5.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中医护理 下一篇:“90后”护士的培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