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振荡现象的观察

时间:2022-03-03 08:55:59

【摘 要】目的:研究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心率振荡现象,以及心率振荡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早搏患者132例,及健康对照者90例,均行心脏彩超比较两组LVEF与LVEDD之间差别,同时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资料,计算心率振荡现象(HRT)的两个参数,振荡初始(TO) 和振荡斜率(TS);并计算TO、TS、LVEF、LVEDD之间相关性。结果:CHF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率振荡现象;动态心电图;心脏性猝死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13-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绝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一直以来,临床上广泛使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作为判断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1],本文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振荡现象(HRT)的观察研究,并与传统预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HRT用于评估CHF患者病情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伴室性早搏患者,通过Holter记录剔除持续性心房纤颤、心房扑动、二度或者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其中男性83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68.1±13.5)岁。基本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呋塞米、螺内酯、地高辛等;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或排除心力衰竭的患者90例,男性6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6.3±10.4)岁。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血液生化等检查,排除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重要脏器疾病,并剔除Holter记录无室性早搏者。

1.2 研究方法和观察指标应用美国DMS公司300-4A型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室早的入选标准:①室早的联律间期小于其前5个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80%;②室早的代偿间期应超过其前的5个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120%;③室早前应至少有2个连续的窦性搏动,其后至少有15个连续的窦性搏动,室早前5个及其后20个窦性搏动的要求是:RR间期应>300ms,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和回归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HRT是由德国慕尼黑流行病医学技术学院及英国圣乔治医学院的学者对室性早搏后心率的双相变时性变化进行临床研究后,于1999年提出的,是指正常人的窦性心律在室性早搏后先加速,后减速的现象[2]。其中TO代表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的加速情况,TS反映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的减速相。目前国际公认的TO、TS标准为TO2.5ms/RR。HRT现象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认为其与动脉的压力反射有关[3],Mrowka等[4],通过模拟室早后心脏生理改变的数字模型更进一步证明了颈动脉窦压力反射敏感性迟钝是TO和TS异常的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正常人和低危组患者,存在典型的HRT现象,而在有器质性疾病有猝死危险的高危患者HRT现象减弱或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CHF患者组TO值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而TS值明显小于健康对照组,提示CHF患者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的早期加速和晚期减速现象减弱变迟钝。同时,TO与LVEF之间明显负相关,与LVEDD之间明显正相关,提示HRT与传统预测指标一样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潜在的价值。普遍认为CHF患者存在严重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心肌重塑、纤维化,心脏空间构型改变等,使心脏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受损压力反射迟钝,从而使CHF患者HRT现象减弱或消失。而Lin等人[5]研究证明抑制迷走神经会使HRT变迟钝或消失,HRT现象能够反应迷走神经的功能状态。HRT正常存在提示迷走神经保护机制完整,当其减弱或者消失时可能提示这种保护机制已被破坏,从而使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故HR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性及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危险程度[6]。

参考文献:

[1] Gheorghiade M,Bonow RO.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manifest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Circulation,1998,97:282-29.

[2] Schmidt G,Malik M,Barthel P,et al.Heart rate turbulence after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Lancet,1999,353:1390.

[3] Voss A,Baier V ,Schumann A,et al .postexerasystolic regulation patterns of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e dilated cardiomyopathy〔J〕.J physiol,2002,538:271-278.

[4] Mrowka R ,Person PB,Theres H ,et al.Blunted arterial baroreflex causes“pathological”heart rate turbulence〔J〕.Am J Physiol Regulatory Integrative Comp physiol,2000,79:1171-1175.

[5] Lin LY,Lai LP,Lin JL,et al.Tight mechanism correlation between heart rate turbulence and baroreflex sensitivity:sequential autonomic blockade analysis〔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2,13:427-431.

[6] 郭继鸿.窦性心律振荡现象〔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49.

上一篇: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股神经阻滞的髌骨手术 下一篇:100例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