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时间:2022-03-02 12:37:22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数学是小学教学计划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的工具。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学生必须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甚至忘而却步,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中,动手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整个演绎过程,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理解知识,发现规律,学会创新。

一、在动手中丰富感性认识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离不开动作感知、形成表象这一阶段。因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清晰的表象,为概括出算法做好过渡。例如教学“26-8”这道题,我出示26根小棒(2捆零6根)后提问“这里共有多少根小棒?”“26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然后请学生也拿出同样的小棒,并提出要求:“现在要从26根小棒中拿出8根怎么拿,还剩多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我巡回指导,然后在动手的基础上,请学生讲一讲是怎样拿的。学生提出现下面几种拿法:

1.先拿出6根,再打开一捆,从10根中拿出2根,剩下的8根和另一捆合起来是18根。

2.打开1捆,从10根中拿出8根剩下的2根和原有的6根与另一捆合起来是18根。

3.打开一捆是10根,和原有的6根,等等。

此时,我组织学生(利用小棒)边动手操作边讨论比较哪一种拿法最好,从而归纳出第3种拿法最简便。

又如教学11到各数的认识时,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建立数计单位“十”的概念。

我首先请学生取出11根小棒,提出要求这11根小棒怎样摆法,使人一眼看出是11根,看谁的摆法好。

我巡视,发现几种不同的摆法。

a.11111111111b.1111111111 1

C.11111 11111 1 d.11111 111111

然后我出示这几种不同的摆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种摆法好,让学生把10根捆成一捆,再强调指出一捆就是一个十,是由10个一组成的。我进一步提出把一捆当一个十,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一。让学生用最快的办法摆出12、15、20。并想一想,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进一步理解2捆表示两个十,就是20。

我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认识数位记数方法,这样动手操作与计数紧紧结合,逐步舍弃非本质属性,突出具体质属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十这个新的计数单位。

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了解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二、在动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后,我让学生用两种(红、蓝)不同的颜色分别表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这样学生在画时,就要思考周长和面积分别是什么,怎么画。这使他们通过动脑,动手操作,把周长和面积的空间意义演绎到画的动作里,从而加深对周长和面积这两种不同概念的理。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测量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再要求学生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并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对比,学生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我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实验操作。

三、在动手中发现规律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如果说教学生怎样想是明于心,那么教给学生怎样做就是动手。而技能又是练出来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例如,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尺子量的方法;3.用铅笔比的方法;4.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探索,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使课堂便得轻松活泼丰富多彩。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生的心智才能得到发展。只有让学生有时间,有条件去接触,参加实践,才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在动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人之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但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创造。譬如,在“拼积木”活动中,我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探究,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我加以点拨和鼓励,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我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汽车、大炮、飞机、坦克、老虎、外星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操作能力在学生学习数学中能起到剂的作用。它不但使学生在操作活动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空间概念的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结构―功能大纲型英语教学新见 下一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