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新闻重在改文风

时间:2022-02-28 08:32:46

地方台新闻重在改文风

[关键词]地方台;新闻;文风

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活动半年来,成效显著。而对本身处在基层的地方台而言,每一次采访都是走基层,每一次和普通群众面对面都是一次作风的历练,但要让荧屏创新鲜活、亮点不断,更重要的是在改进文风上出实招。求实效。

一、目前地方台新闻文风现状

与央视及省一级媒体相比。地方台一直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优势独具。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耳目喉舌的角色,发挥着引导舆论,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其独特的地位优势使新闻立台成为地方台当前的普遍要务,领导活动多、会议报道多、正面宣传多,这“三多”是地方台普遍现状;舆论监督难、批评报道难、新闻创新难是普遍瓶颈。久而久之,在新闻队伍中存在了人在基层不识基层,或者身在基层心在上层的现象,“市侩气”、“浮夸气”滋生蔓延。一些鲜活的新闻捕捉不到了:甚至新闻的真实性也有所淡化。

“走转改”的活动实践证明:我们只有离生活、离实际、离群众近些再近些,作品才能更真实感人;只有真正沉下身子,放慢脚步,才能见人所未见。身处基层的地方台。虽然有压力和困惑,但更有机遇和挑战,应该以此为契机,拜人民为师,以实践为课堂,再进行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这注定是一次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走出文山会海,跳出报道领导活动的俗套,走进基层,走入火热生活,用朴素的情感,清新的文风,通俗的语言求证新闻的真实,求证新闻的职业操守,展示新闻的魅力和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写出美文,赢得民心,地方台在强手如林的媒体博弈中才能把“地利”转化为“人和”,保持媒体独特的地域特点和受关注度。

二、改变文风要注意几个环节

改变新闻八股风,就是要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做到“有人有事有声有色”。所谓“有人”,就是摒弃空洞式总结、说教式宣传,让新闻从小角度切入,一个或多个为主的人物贯穿始终。所谓“有事”,就是有独立存在的新闻事件做支撑,一次做不完,可以连续、系列形式进行报道。所谓“有声”,就是要多而巧妙地运用同期声和现场声,衬托主题,烘托事件和人物。所谓“有色”,就是注重把握情节和细节,让新闻充满情感和故事性,不仅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使新闻更具有生动性、可视性。

要改变文风,一是坚持“好文风从心而生”,要变“身入”为“心入”,地方台姓“地”,接地气是立足之本,只有深入基层群众,扎根火热生活,才能有底气、长灵气。很难想象一个心不在焉,只会依赖材料文件,作风漂浮的记者,一个热衷于穿梭文山会海,,只顾围着领导身边打转的记者,一个孤芳自赏、高高在上的记者能写出最普通百姓的心里话。央视的宣传语就应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仅仅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句话时刻提醒我们,要好的作风,更要有好的作风带来的发自内心的好的文风。

二是要坚持创新节目形态。地方台节目长久以来是“我播你听,我演你看”,传播学的重要一环――反馈往往被忽视了。而在新媒体时代,互动性新闻日益增加,使传播形成一个完整、可循环的体系。这种互动可通过新闻现场或演播室实施传授双方的互动、荧屏内外的互动,也包括受众在接受新闻的过程中对媒体所传送信息的反应。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变“播音员说”为“让群众说”,让新闻的主角由播音员变成为普通百姓,让记者在一线穿针引线,多用记者现场体验方式,用当事人同期声来呈现新闻事件的完整和生动,让观众在真实平和中产生思想共鸣,使节目吸引人感染人。创新还应包括,增加公民自拍新闻、普通民众感悟式新闻,这些还是地方台新闻中的“盲点”,有待尝试和探索。

三是加强管理,健全机制。“走转改”活动带来的清新之风能否长久驻足每个媒体,是所有受众关心关注的。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也是摆在各级媒体面前的现实课题。好的文风要有好的制度做保障。首先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变媒体是宣传者为服务者,话语权更多的让给普通百姓。其次,要加强节目策划,好的创意设计,好的角度切入,好的表现手法是好作品诞生的前提条件。最后要把文风的考核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切以受众接受程度和社会反响作为好作品的评价标准。

抓住改文风这个关键点,地方台“走转改”活动一定会求得实效,实现从“吸引眼球”到“触动心灵”的转变,从而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上一篇:浅析现场报道的技巧 下一篇:从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粮安天下》看重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