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粮安天下》看重大主题如何挖掘和驾驭

时间:2022-10-20 10:39:11

从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粮安天下》看重大主题如何挖掘和驾驭

[摘要]黑龙江电台系列报道《粮安天下》以国际粮食安全为主题,作品跳出常规农业报道就事论事的局限,站在历史高度,用全球视野,去审视黑龙江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的重要意义。其报道定位与创作中,体现了重大主题如何挖掘和驾驭这个课题。

[关键词]重大主题:挖掘;驾驭

主题是一篇报道的灵魂。黑龙江电台系列报道《粮安天下》反映的主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粮食安全。作品试图跳出常规农业报道就事论事的局限,站在历史高度,用全球视野,去审视黑龙江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的重要意义。其报道定位与创作中,体现了重大主题如何挖掘和驾驭这个课题。

一、重大主题的挖掘

作品《粮安天下》的采访始于2008年初黑龙江提出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之际。需要一提的是,当时粮食危机的严重性还没有大规模显现。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危机会持续得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深。但是放大视角、放眼国内国际的大背景去说本地的事儿,新闻事实将具有更为厚重的力量。

2008年至2010年,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喀麦隆、科特迪瓦、埃及、菲律宾、印尼、海地……粮食骚动的蝴蝶效应迭次爆发。几十个国家因食品短缺而局势动荡。农业通胀让近邻韩国物价飙升,政府束手无策。危机背后,是国际利益集团的垄断和操控。他们还把矛头指向了拥有13亿人口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在这种恶劣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勇敢担负起保卫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按照这个思路,报道组成员注意到这样一些新闻:2008年1月,《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世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相继把小麦出口关税提高到40%:欧洲粮仓乌克兰粮食储备降到40年来历史最低点:非洲60%以上的国家正为粮食问题绞尽脑汁。2008年2月,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世界小麦库存将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由于缺粮,埃及民众在街头排起长队购买平价面包;在巴基斯坦,装运小麦和面粉的卡车有军人看管。食物短缺引发的抗议浪潮和暴力冲突已席卷几内亚、墨西哥、摩洛哥、塞内加尔、乌兹别克斯坦和也门等国家。2008年初达沃斯年会讨论的焦点问题,就是粮食安全。当时英国《金融时报》是这样评价的――“次贷危机后,下一场危机将是农产品危机。”可以说,全球粮食危机已经是初露端倪。

捕捉到这些信息,又把搜索引擎聚焦国内,创作者发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粮价上涨导致国内粮价上涨20%以上,“抢粮”的战争已经波及国内。粮食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已经超出农业本身的范畴,粮食安全既是行业问题,又是战略问题,更是生存问题。那么以黑龙江为代表的北方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否能够逆境求生,打赢捍卫国家粮食安全的保卫战。这是黑龙江面临的一个严峻使命,同样。也是黑龙江媒体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重大新闻题材。正是通过对大量相关新闻抽丝剥茧式的分析和挖掘,让报道组产生了一种茅塞顿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一个具有相当分量和一定前瞻性的报道主题诞生了。

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过往,展望未来。报道不能仅限于关注当下,既要体现国际粮荒下龙江儿女力保全国人民吃饭问题的时代紧迫感,又要突出昔日北大荒成为今日国家大粮仓的历史纵深感。《粮安天下》的主题定位,就是在此时被确立了下来。

二、重大主题的驾驭

一般来说,重大主题报道,因为它的重大,不像一事一报的新闻容易采写。大家在浏览新闻时,经常能够发现,有不少重大主题报道通篇充斥着内容空洞、行文枯燥的回顾、总结等综合材料,可以说,就是观点、概念、数字和结论的大段堆砌。没有新闻由头,没有具体时间、地点,更不见人见事。

系列报道《粮安天下》在成稿之初,同样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报道手法过度求“大”,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面面俱到,非常地缺乏深度和感染力。

新闻需要事实,仅有观点、概念不是新闻。事实是有过程的,在过程的展示中才能有新闻。重大主题报道离不开概括,但也应该是“具体的概括”。需要用新闻语言来表达,而不是抽象化、概念化的公文话语复述。体会到这个道理后,报道组对传统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大胆改变。运用一种凝聚感情的人性化、故事化的细腻笔触,去真实记录黑龙江千亿斤产量目标实现的艰辛历程。通过一个个生动典型的细节,展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生产画面。最后,整体报道呈现出一种史诗般的浩大感觉,这种感觉的浩大,已经不再是资料简单堆砌所能营造得了的,它是从海量素材中精心选取的一个个有代表性的鲜活的人,一件件鲜活的事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全景展示。

在浩如烟海的资料素材中。如何选取典型性音响,形成有震撼力、可听性强的报道?经过分析研究,报道组以时间为序,把整个系列报道分为三篇,分两条主线,明线主要围绕黑龙江千亿斤产能工程实施展开,它是随着工程进展不断变化的,而暗线则是黑土地上耕作的人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垦荒精神,这种精神经历了60多年风雨始终不变。不变的暗线隐含在变化的明线中,通过具体的新闻事实来升华彰显,作品《粮安天下》,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方式,来展现报道蕴涵的思想内涵。也正因为有了思想内涵,报道才在“形”的基础上,有了“神”的所在,这种“神”的构建,也为报道增添了最初草稿远不具备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地方台新闻重在改文风 下一篇:浅谈广播作品及广播事业发展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