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中国的表现

时间:2022-02-27 11:05:26

服务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中国的表现

【摘要】对服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们所处的时代,而服务作为一种成型的经济形态并且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达到一半以上,则是战后发生的新现象。本文通过一些基础性的计量运算,得到中国服务经济与GDP高度相关,要提高GDP增长效益,就必须提高服务产业竞争力的结论。

【关键词】服务经济 第三产业 协整

一、引言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达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发达的服务产业经济。经济中服务能力的强弱大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落后的国家大多没有强大的服务经济竞争力。服务经济的强势发展,正如历史上所发生的几次社会化大分工一样,都可以归结为劳动分工。服务经济具有较好地满足人们细致化需求的特性,因而,充分适应了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

中国服务产业在迎接这一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是一国服务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仅为24.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0.7%;到2006年,这两个数值分别达到92亿美元和3.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出口的规模仍有较大差距。服务贸易表现出的问题说明服务经济的弱势必然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说明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为了更好地解决服务经济当前所面临的难题,我们有必要先对服务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作逐一分析。

二、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威廉・配第将服务视为一种具有专门职能及独立的经济部门。斯密的观点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可以划分成生产性的或非生产性的,前者主要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可以“增加其行为对象的价值”,并同时创造自己的收入,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能创造自己的收入,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工作人员所获得的只能是收入之外的报酬。而萨伊不同意斯密的这种观点,指出服务也属于生产性劳动,并把服务劳动成果统称为无形产品。法国的P. Lepesant de Boisguilbert在他的《法国的零售业》一书中指出,医生、律师、商人、军队和国家公仆等所提供的劳动都是国家的财富,且认为在财富的创造上,服务与农业、工业生产没什么区别。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作为非生产性劳动的服务不能产生价值,自然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

关于服务的研究,十九世纪也涌现出一些名家和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如巴师夏(Frederic Bastiat)认为交换实际上是一种服务的交换,在其著作《经济和谐》(Harmonies Economiques)中,他以服务交换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巴师夏及其追随者卡尔松(Clement Colson)都认为,所有的活动都是服务,物质产品自身也在提供服务。关于公共服务,两人都有论述。巴师夏认为,公共服务来源于“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的公共需求,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一样都服从于价值规律。由于巴师夏坚定地信仰自由主义,因而他反对所有形式的政府干预。卡尔松的观点是,公共服务的发展是政治和文化进步带来的,政府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活动。

我们所熟悉的服务经济理论大概是从三次产业的划分开始的。英国经济学家费雪(Fisher)在其著作《进步与安全的冲突》(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他认为,第三产业是为了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需要(如精神上的需要)的产业。随后,克拉克(Colin Clan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发展了费雪的第三产业理论,认为除农业、工业以外的所有部门都是第三产业,或叫服务性产业。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克拉克定理”,即随着国家的经济进步,劳动人口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再从工业部门转移到商业和服务业。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重点转向了服务产品。对服务经济的研究也上了一个台阶。美国经济学家维克多・富克斯(Victor R. Fuchs)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论,分析了战后美国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过渡到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他得出结论:一方面,社会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增长加快,分工专业化衍生了专门为企业(尤其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各类组织;而另一方面,服务业人均产值增长慢,导致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增长。他还发现,与工业部门相比较而言,服务部门的生产率趋于不稳定,服务部门的工资比工业部门少得多,且服务业各行业间工资差别很大。富克斯的研究还指出,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以垄断性大企业为主的经营转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营,服务工业的个性化与工业的同质化正好相反。

三、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产业逐渐依赖于服务产业的支持,各项服务产业正对传统产业的面貌和发展有着变革性的影响。区别于传统产业部门,服务产业表现出巨大的共享性和外溢性。信息通讯服务、交通服务及产品售前售后增值服务等各个支持业将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最有力支撑。中国服务产业究竟对国民经济起到多大的拉动作用?在此运用一些简单的计量分析进行说明。

先选取1992―2008年中国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季度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再协整检验两者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这样,我们就能大致看出服务经济(在此用第三产业代替)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第一步,通过协整检验并观察结果,我们发现这两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其中SER是service的缩写,代表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是国内生产总值。Trace(迹)检验结果这一栏中,20.50>15.49且0.02614.264且0.026

第二步,在协整关系成立的基础上,再对这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这一检验的正式名称应该是“格兰杰非因果检验”,且说明xt-1是对yt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习惯上却用xt来代替。而且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有区别的,其无外乎是说明,xt-1中包含了预测yt的有效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对GDP和SER(即服务产业,在此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代替)实施格兰杰因果检验,观察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都拒绝原假设,即“SER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和“GDP不是SER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这两个原假设被检验出不成立,这就证明了SER和GDP相为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还是很具有启发性的,说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与本文开头所述观点一致,即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份额占比越来越高,是其GDP拉动的。所以,发达国家服务业相对较发达,是以强大经济基础为支撑的。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效率越来越取决于整体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而服务产业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剂”的功能,因而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的强力助推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民经济与第三产业或服务业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联系。为了增加本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把发展服务业放到突出地位。首先,鼓励企业增加服务创造,培养企业的服务创新意识。其次,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业要优先于消费型服务业,因为前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制造水平。再次,通过高校为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中国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基础,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快速培养出一支服务创新队伍。

【参考文献】

[1] 顾国达:服务经济与国家竞争优势――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2] 裴长洪主编:中国国际商务理论前沿[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3] 王述英:西方第三产业理论演变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4]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高校经营性资产监管的缺失及对策 下一篇: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