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洞穴鱼类金线属的种群恢复研究进展综述

时间:2022-02-24 06:21:26

【前言】中国洞穴鱼类金线属的种群恢复研究进展综述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洞穴鱼类的划分 自Schiodte1984年首次尝试对洞穴生物进行生态意义的划分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努力寻找一个既切合实际又易于理解的关于洞穴生物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但早期的研究缺乏对洞穴生物的全面了解和认识,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自从1854年Schiner将出现在洞穴或...

中国洞穴鱼类金线属的种群恢复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洞穴鱼类是生活在洞穴水体或地下河中的鱼类,在这样一个缺少光线,极端条件下的地下环境,形成了一个较为脆弱的地下生态系统。随着现在的人为使得环境变化和一些自然的灾害,对洞穴的鱼类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越来越多人也开始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展了一些关于种群恢复研究工作,包括对分布区的保护宣传,通过养殖恢复种群的数量等。

【关键词】洞穴鱼类 种群恢复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4-01

一、前言

生活在洞穴水体或地下河中的鱼类,它们之间逐渐产生出了一些相似的性状,生态学上称之为洞穴鱼类。洞穴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缺少光线,较高的湿度和较稳定的温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极端条件下的地下生态系统。在中国主要分布的洞穴鱼类主要是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亚科(Barbinae)金线属(Sinocyclocheilus)鱼类,鳅科条鳅亚科(Noemacheilinae)高原鳅属(Tripiophysa)和副鳅属(Paracobitis)。

二、洞穴鱼类的划分

自Schiodte1984年首次尝试对洞穴生物进行生态意义的划分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努力寻找一个既切合实际又易于理解的关于洞穴生物的概念和分类方法,但早期的研究缺乏对洞穴生物的全面了解和认识,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自从1854年Schiner将出现在洞穴或地下水体中的生物分为典型洞穴生物(troglobite或stygobite)、非典型洞穴生物(troglophile或stygophile)和偶入生物(trogloxene或stygoxene)。我国学者划分洞穴鱼类大都根据Schiner的这一标准来进行划分的。

长久以来,有关于洞穴鱼类的概念和生态学意义上的划分问题争议很多。其中广泛被接受的分类方法是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以缺少洞穴或地下水体环境时其生活史不能正常完成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它们将洞穴鱼类可分为典型洞穴鱼类:生活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表现出一系列适应性特征的鱼类,这些特征可能包括眼睛的退化、色素的消失、鳞片数目的减少、感觉系统的高度发达等。非典型洞穴鱼类:生活中经常频繁出现于洞穴或地下水环境中并利用这一环境和资源的鱼类,它们在形态上没有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变化,体形正常。偶入洞穴鱼类:因为偶然因素进入洞穴或地下水体的鱼类,在离开洞穴或地下水体环境后,其生命过程不受影响,形态上更没有因洞穴生境而产生特化。偶入洞穴鱼类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洞穴鱼类。

三、洞穴鱼类的现状及受到的威胁

对于洞穴鱼类来说,大部分的物种生活的区域都相对很小,而且数量可能也不是很丰富,因为洞穴鱼类只在地下河中栖息,其分布范围取决于地下水系的复杂程度与隔绝程度,一般洞穴鱼类的分布范围都不是很大,往往呈现点状分布。外来物种的引入不慎会使得土著种无法与之竞争而被淘汰。现已经发表的洞穴鱼类中金线属鱼类有57个种。

(一)无眼金线(Sinocyclocheilus anophthalmus)

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宜良县九乡麦田河附近的岩溶洞穴中的无眼金线。

无眼金线(S.ilus anophthalmus)属于典型的洞穴鱼类,乐佩琦和陈宜瑜曾经评估其种群数量约有数百尾。该种群主要受到的威胁主要有:分布区太小,地下河有限的资源也限制了其种群的规模,同时其自身的繁殖力也不高,易受到扰动及恢复能力有限;人为的捕捉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水工建筑改变了水体的水文条件;水体污染超过地下河水体的自净能力等,都可能导致该种群的灭绝。

(二)滇池金线(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滇池金线是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种。因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该鱼类自1986年起就从湖体中消失,仅有湖周围的少数龙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线。

(三)洞穴鱼类的种群恢复研究进展

随着对洞穴鱼类的研究,一些科学家开始注意到了洞穴鱼类的种群保护工作,并开始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至2007年3月初,杨君兴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滇池金线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有三点:能有效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繁殖的鱼苗放归湖泊合适水域,将有助于恢复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从非土著鱼类养殖向土著鱼类养殖的方向转变。

四、小结

洞穴鱼类一般分布的区域很集中,生活的环境极其恶劣,地下水系复杂等形成的独特的地下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现在很多学者已经从生理生态方面对洞穴鱼类的研究,如金线属鱼类形态学的数据分析其适应特征;犀角金线残存眼球和角状突起的组织学切片和解剖分析等。但在弱光或无光环境下,伴随眼睛消失和感觉器官的发展,洞穴鱼类的视觉神经、脑部神经结构的如何改变。

在未来洞穴鱼类的研究方向有些学者提出了:是否洞穴盲鱼的幼体在出生时就已眼睛消失或者随着生长而逐渐消失;洞穴鱼类对声音和振动的敏感或反应及行为调节机制等很少有相关的研究;有些洞穴鱼类的体色消失及基因的调控机制等分子方面的研究。

通过这些更深入对洞穴鱼类的了解,为今后洞穴鱼类的保护提供更多参考的数据,为更好的保护洞穴鱼类――金线属作好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大忠,陈宜瑜.金线属鱼类的起源及其适应演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0,24(6):630-334.

[2]赵亚辉.中国特有洞穴金线属(鲤形目:鲤科)鱼类的研究-物种多样性、系统演化和动物地理[D].中国科学院博士论文,2005.

[3]赵亚辉,张春光.洞穴鱼类:概念、多样性及研究进展[J].生物多样性,2006,14(5):451-460.

[4]赵亚辉,张春光.无眼金线及其保护[J].生物学通报,2007,42(1)15:16.

[5]赵亚辉,张春光.中国特有金线鲤属鱼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鲤形目,鲤科) [J]. 动物分类学报,2006,31(4):769-777.

作者简介:

侯秀发(1984-),男,苗族,贵州台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学、鱼类分类学。

上一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下一篇:合理构建班级学习建设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