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旧工业建筑初探

时间:2022-02-21 05:49:02

博物馆旧工业建筑初探

1项目概况及现状分析

1.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柳州城中区的文昌大桥东南面,是第三棉纺织厂和苎麻厂的旧址。西南面为柳州市重点打造的“十大工程”之一———窑埠古镇,商业较为发达,北面为文昌桥引桥,引桥的北面是柳州市政府,东南面为会龙山,南面为螺蛳山。场地环境优美,周边规划有五星级宾馆、商业街等设施。

1.2现状分析

工业博物馆项目用地呈不规则四边形,其中建有若干大小不一的车间、办公楼、宿舍楼和一些临建的厂房和景观构筑物,大致按两个方向进行排列。整个用地的建筑规划较为随机和零散,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取舍和组织。地块内建筑虽经历长时间洗礼,但均保存较为完好,多为框架结构,砖砌外墙,极具年代感。尤其其中两座较大的厂房有锯齿形的屋顶,造型别致,颇具特色,内部空间开阔,适当改造后非常适用于作为展示空间。首先对地块内所有的建筑进行编号,对其结构体系、建筑面积、外墙材质等进行调研登记,并根据改造需要进行评估,划分为三类。对结构牢固、立面具有一定艺术价值、能代表柳州工业建筑特色的划为I类建筑,采取尽可能恢复建筑历史原貌,着重保护和修缮建筑外立面,已损毁部分按原貌恢复,修旧如旧的方法;对结构基本牢固、建筑局部(立面、结构、室内墙面)有值得保留的工业建筑痕迹的划为II类建筑,采取部分拆除,部分保留的改造办法;对主要是后期临建、没有整体规划、立面陈旧、结构不牢固、无利用价值的划为III类建筑,采取整体拆除的方法。

2改造规划

2.1功能分区

规划综合考虑项目背景、地块位置以及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需求,并不过度追求商业效益最大化以及盲目模仿发达城市的文化创意园模式,结合二三线工业城市的地方特色,将本项目分为展区、服务区以及办公区三个功能区块。展区承担博物馆的主题功能;服务区主要为相关产业配套,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提供经济支撑;办公区承担为展区配套的储藏、管理等功能。

2.1.1展区

根据现有建筑结构形式、跨度、层高等方面的特点,厂区中部现存的五个大车间无论是在体量、造型、内部空间尺度以及采光通风方面都比较合适改造成展览空间,可以考虑改造成工业博物馆的展区,分别布置主展区、企业展区、世界工业科技成果展区、互动展区以及机动展区。通过加建联系厅将各展览功能区串联起来,每个联系厅是下一个展览功能区的入口,也是上个展览功能区的出口。联系厅前配有独立的集散广场,展陈流线可分可合。

2.1.2服务区

服务区包含两个部分,休闲服务区和室外配套场地,它既是博物馆的配套功能,也是博物馆主要的经营、创收部分,以达到“以馆养馆”的目的。休闲服务区包含电影院、企业家会所、服务中心、接待中心等。基于有利经营的考虑,将其布置于地块西边紧邻的东堤路地段,与窑埠古镇商业街首尾呼应,形成商业集聚效应。室外配套场地则包括停车场、室外活动场等功能。

2.1.3办公区

博物馆必备的功能配套部分,由技术办公和藏品库房两部分组成。将其布置于场地的中南部,由原有的厂区办公楼、仓库改建而成。此处紧邻展区,又相对僻静,可开辟专用通道与外部联系。

2.2景观规划

采用与生态景观融合、与历史文脉融合的策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以植物造景作为主要策略,按植物多样性因地制宜进行种植,注重不同植物的季节适宜性,营造一年四季都可观、可赏的生态景观系统。将地块内的工业构筑物———高炉作为景观及视觉中心,大型工业部件如火车头集中摆放设计成室外展场,烘托主题。收集工业零件,经二次加工设计成景观小品。提升“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的设计主题,在参观流线上加入“循迹”的概念。

3主要建筑单体改造

3.1主展馆改造

主展馆由原1.5万锭纺纱综合车间改造而成。旧厂房外立面材料主要为红砖。其建筑体量大,开窗规律,北侧为两层厂房,南侧为三层宿舍,东侧为两层生产用房。天窗为锯齿形,北向采光富有韵律感。建筑立面上采用维修翻新的改造手法,尊重原厂房建筑立面,仅对门窗进行维修替换,最大程度地呈现其历史面貌、保留工业记忆。在保留原有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仅用水平分隔的手法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营造顺畅、实用、光影斑驳的展示空间。在建筑体量改造方面,采用外部穿插加建的手法,在厂房西北角插入一个方形体量作为入口门厅,采用玻璃和钢材,营造简洁而又富有工业美感的入口空间。

3.2企业展馆改造

企业展馆作为整个博物馆最重要的展示区之一,需要有类似主展馆的大型建筑空间。考虑到企业展馆结合主展馆进行更大规模展示活动的可能性,将主展馆西侧的原气流纺纱车间改造成企业展馆。原有建筑为单层厂房,体量大,屋顶也有锯齿形天窗,特色明显。其改造手法与主展馆的改造手法相似。基本尊重原有建筑立面造型,重点对内部空间进行了水平分隔,中心作为大的展览场馆,四周则作为企业单独展馆。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展馆通过主展馆穿插加建的门厅体量与主展馆相联系,使得两个展馆成为一个空间整体。从改造手法上看,属于空间改造中的空间整合手法。

3.3世界工业科技成果展区改造

世界科技成果展区由原脱胶车间改造而成,原厂房外立面材料主要为浅黄色石米,开窗规律,单层大空间,层高较高。在建筑立面改造中,仍然采用维修翻新的改造手法,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立面,局部进行维修,对门窗进行维修替换。空间改造方面,为了充分利用原本较为高大宽敞的内部空间,采用了竖向分隔的手法,利用轻钢结构搭建出二层展陈空间,丰富了空间层次。内部通过大坡道与二层串联,使游客在空间变化中有多样的感受。同时,采用外部水平加建的手法,在旧厂房北侧加建了五个方形体量的小型体验空间,增强游客与展品的互动性,使整个展馆成为集展览与体验于一身,既能与工业记忆产生对话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的全新空间。

3.4互动展区、临时展区改造

互动展区由原长麻纺车间改造而成,临时展区由原短麻纺车间改造而成。两栋厂房位置相邻,原厂房外立面材料主要均为浅黄色石米,二层,局部四层,立面风格简约,平面近似正方形和长方形。二者在建筑立面、内部空间、建筑体量上都采用了相同的改造手法。在建筑立面改造中,采用了新旧对比的手法,大部分的建筑立面被保留,只在西侧服务区介入了由新材料、新色彩组成的新立面。改造中使用的红色金属板既紧扣“追忆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的主题,也营造出活跃的气氛,新旧交融的场景中仍强烈地传达出浓厚的工业气息。建筑内部空间则进行了空间整合,灵活利用上下层空间,并改造出多个通高空间,使上下层的空间、视线进行更好的互动和交流。建筑体量改造上则在南侧水平加建了方形体量的门厅和休息厅。

3.5服务区改造

根据服务区在整个厂区内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所承担的功能职责,在进行改造设计后,它应当与展区的建筑风格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整体上应该是造型新颖、极具时代感的建筑。整个服务区可以看成是整个具有工业历史气息的片区中介入的活力元素,在与片区内保留至今记录柳州工业历史的旧厂房形成新旧对比的同时,又与片区以西的窑埠古镇在建筑风格上迥然不同,丰富城市形象。在此改造思路下,我们对原汽车修理厂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造,只保留必要的结构、侧墙、垂直交通,而将东西立面完全置换,使其焕然一新,成为企业家会所。同时在其南北侧进行新建筑体量的水平加建,形成条状体量,与其东侧的机动展馆围合出丰富有趣的街巷空间,供游客在其中驻足流连。服务区再次呼应“火红年代”的设计主题,在外墙材料的选择上大量采用红色金属板,醒目并具有时代感。临街一侧的墙面肌理以螺帽的六角形为母题,隐喻“工业”,使得整个建筑形象极具工业美感,体现出柳州这个工业城市的特色。功能布置上,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接待中心、休闲娱乐、服务中心、4D影院,意在向中外游客宣扬柳州的工业历史及企业文化。

4结语

旧工业建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次将柳州三棉厂旧址改造成柳州工业博物馆的设计实践中,由于建筑师的早期介入,从项目背景研究、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到现场调研考察,经过多轮次的与项目业主、政府部门、施工企业等的沟通,最后完成整个片区的改造设计。由于项目定位准确、改造手法运用恰当,建成开馆后,很快就成为市民进行集会、观展、休闲、娱乐等城市活动的新场所和柳州市的重要接待单位,从而实现了旧厂房“蝶变”为城市新地标。当地人认为,工业是柳州的标志和名片,而柳州工业博物馆有助于让人们了解柳州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柳州人曾经的光荣和梦想。2013年以来,柳州工业博物馆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柳州新八景之首、广西绿色环保教育基地和广西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且于2013年8月获得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总结改造实践,笔者认为,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应符合以下特点和条件:

(1)良好的城市区位:工业城市以工业生产为核心,工业建筑区占据着城市的关键位置。这类旧工业建筑地段优良,交通方便,不仅能集中展示城市门户形象,而且优越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也成为吸引公众的因素,因此也与城市博物馆的选址特点相似;另一类旧工业建筑则位于城市远郊,自然环境优美,由于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其同时具备了便利的交通与远离喧闹城市的环境,这类建筑也可改造为主题型博物馆。

(2)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旧工业建筑尤其是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体现出城市发展历程,它们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空间、建筑色彩等各方面承载了城市文明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印迹,体现了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时代的社会、文化、经济特色,本身就是一座反映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成就的场所,是城市历史文化成就的载体。相比博物馆这个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旧工业建筑不仅能改造成收藏、展示城市文化成就的容器,它本身也是城市文化成就的展示品,是城市工业历史、工业技术、建筑技术的体现。

(3)建筑的标志性:博物馆作为最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艺术风采、城市形象的窗口,往往具有很强的标志性。而一些旧工业建筑区内的烟囱、仓库、锯齿形天窗、高炉、龙门吊等工业建筑元素和构件,在视觉上也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和标志性,散发出极具特色的工业美学气息。在“建筑的标志性”这方面,旧工业建筑具备了其他旧建筑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

(4)空间的灵活性: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的最大优势,是其空间本身的灵活性,这也是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的最重要因素和先决条件。如果某座旧工业建筑在空间上不具备展示空间所要求的灵活性,即使它具备了上述提到的三个特点,改造再利用也难以成功。

作者:李亦哲 曹栩 单位:广州市设计院 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一篇:煤矿土建工程造价研究 下一篇: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