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5 17:31:02

博物馆申报材料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热词:国家出版基金 必备条件

国家出版基金作为出版行业的专项基金,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之后的第三大国家设立的基金。它是国家鼓励和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的专项基金,在打造精品、引领方向、繁荣文化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在新闻出版行业有着“精品力作助推器”的美誉。在2009-2014年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4625个项目中,共有1619个项目获得基金资助。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自2010-2013年共成功申报国家出版基金5项,现以2013年《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以下简称《文物》)为例,分析成功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几项必备条件。

一、详读《指南》,寻找突破点

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第一步,是要深入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共分四个部分,即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资助范围与资助重点、申报要求和申报程序。成功申报国家出版基金必须对这四个部分进行详细解读和认真分析,其中,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资助范围与资助重点是成功申报的核心点,后两者是基本条件,此不做赘述。

1.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文物》是严格按照《指南》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申报的。

《文物》项目是对中华医药卫生发展的见证,是融汇传统文化的纽带,且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医药卫生的发展历程,宣传中华医药卫生文化独特的哲学思想,深入挖掘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的内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符合《指南》中“记录历史、积累文化,服务当代、传播文明,着力打造对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的部级重大出版项目,为民族文化宝库增加当代珍品,为子孙后代留下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的指导思想;符合“弘扬民族文化、记录时代精神,努力打造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代表部级水平的文化精品”“兼顾古今,统筹内外。基金资助项目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注重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注重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本原则。

2.资助范围与资助重点

2013年《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资助重点分为七个方面,《文物》符合其中的第四方面――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建设。《文物》项目是对我国中医药文化和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起源、发展、成熟以及不断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一次再现,同时,该项目还收集了台湾地区的部分医药卫生文物的图片,这是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对中华医药类文物收集的第一次合作,对于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中华医药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借鉴。

国家出版基金对于资助项目,就是要求达到体现国家意志、传承中华文明、促进文化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了配合总体目标的达成,出版单位必须在项目的重大性、公益性、精品性、传承性、创新性等方面多下工夫,根据国家需求状况和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出版发行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项目、具有长远价值的项目以及现实意义与长远利益结合得好的项目。

二、选题新颖,体现独特性

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产物,国家出版基金在推动文化繁荣与创新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如何在申报国家出版基金的众多的选题中脱颖而出,选题自身的独特性、唯一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规模宏大,系统全面

国家出版基金是一项继承文化、宣传文化、发展文化的基金,因此其出版项目必须体现文化的深层价值。《文物》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我国现存的中华医药卫生文物进行多地域(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陕西、四川、浙江、安徽、、青海等)、大规模(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到近代)系统归类、总结、建档的,是为空前。其文物的收集途径多样,除来自各地方博物馆、学校医史博物馆外,还收集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创办的博物馆中的中华医药文物。此项目的完成可为我国今后“中医药”申遗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为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奠定基础,为现代人与后世研究中华医药提供“流动的博物馆”。

2.兼顾古今,统筹内外

《文物》项目是按历史朝展的顺序对中华医药卫生文物进行系统整理的,由古至今,全面兼顾,除有中国大陆的医药卫生文物外,还收集了台湾地区的此类文物,对于促进海峡两岸中华医药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该项目还有专卷对少数民族医药卫生文物进行系统化再现,对于促进我国多民族医药文化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有利于维护我国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三、作者专业,保证内容关

一个出版项目的核心是内容,要想保证内容质量关,重中之重是作者。作为一项大型项目的实施者,作者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1.团队权威,实力卓越

《文物》的作者团队几乎涵盖了国内医史专业的权威专家,总主编、副主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的专家、教授们担任,分册主编与编委涵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中医药院校的医史博物馆,、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数民族博物馆或陈列室,以及国内省级博物馆、民营企业家创办的博物馆等的馆长或主要研究人员。

2.推荐专家,全面认可

一个项目的出版是否有价值及价值何在,需由项目本专业的权威专家论证予以判定。

《文物》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的立项出版也必须通过行业内部人士的认可与推荐。该项目的两位推荐专家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两位院士在对项目进行深度剖析与论证之后,对该项目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积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且指出了其对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意义。

四、出版社专业,严把质量关

项目的前期规划固然重要,但要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还需要出版社在申报过程中认真准备相关申报材料,故出版社作为申报项目实施者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1.认真申报,高度重视

自国家出版基金创立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每年的选题大会上都会储备若干项目,并建立了专门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组,在每年的国家出版基金《指南》后,会认真详细的研究《指南》内容,组织作者团队、资深编辑、出版社领导、选题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对申报项目的意义、重要性、可行性、社会效益以及内容、框架结构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由项目组专人填写申报书,并经项目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后交由项目组负责人、副总编、总编再次审读修改。而对书稿内容和进度安排、印制材料工艺的选取和报价、财务预算等申报材料的准备,则需由项目组成员、作者、出版印刷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讨论来完成。所有申报材料准备齐全后,最后将完整的上报材料再交由几位社领导全面审查。所有的环节缺一不可,任何一个链条的衔接不畅,都会导致申报的失败。

2.奠定基础,承担后续

国家出版基金的连续成功申报,还必须有一支专业过硬的出版队伍。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2010年项目申报成功之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以社长为组长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组,项目组成员主要由若干编辑、出版印制人员、美编人员、财务人员和外审专家等组成,且针对已承担的国家出版项目实行“一项目一档案”的管理制度,并制定详细的监督管理措施。如在保证编校质量方面,除传统的三审三校一通读外,还增加了送该选题方向的专家和兄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的外审,本社资深编辑的通读及校对等。这些成熟的经验及出版团队,为后续承担项目奠定了根基,更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证。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工作,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陈列展览,逐步形成文物资源共享格局和陈列展览协作网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共**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委[20**]11号)及《**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的实施必须坚持文物工作方针,遵循文物事业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打造精品展览,提升展示水平,更好地整合和发挥文物藏品资源的社会效益。

第三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包括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陈列展览精品评奖项目两类。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面向除省直和宁波市外的国有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评奖项目面向全省国有博物馆。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四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的管理采取**省文物局、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项目承办单位分级管理的方式,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第五条**省文物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补助的标准和精品项目的评选办法;

(二)下达推荐候选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的计划控制数、陈列展览精品评奖项目的推荐数等;

(三)组建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评估专家组和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奖专家组,开展项目的评估、评价和评奖工作;

(四)审定申报项目及其经费预算;

(五)督促、检查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经费使用情况,协调并处理项目执行中有关重大问题。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事宜。

第六条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为:

(一)根据**省文物局下达的项目计划控制数,对本辖区内博物馆申报的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和精品评奖项目进行初审、推荐;

(二)提出项目的经费预算建议;

(三)落实项目配套经费及其他支持条件;

(四)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汇总、上报项目执行情况,协调并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第七条项目承办单位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提供申报精品预选项目的陈列大纲和经费估算方案;

(三)提供候选精品评奖项目的参评材料;

(四)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总结,并上报**省文物局。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八条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的实施按年度进行,每年推荐筛选若干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进行扶持和指导。

第九条申报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的范围为当年度博物馆举办的基本陈列、临时展览(包括引进和推出的交流展览)。申报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二)陈列展览内容和形式设计方案(或陈列大纲);

(三)陈列展览经费预算方案;

(四)陈列展览推出的工作安排和预期目标。

第十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奖每年举办一次,每次设立精品奖、单项奖若干个,对获奖项目实行经费奖励。

第十一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奖的申报范围为前一年内博物馆自行策划并组织举办的陈列展览。参评材料包括以下内容:

(一)陈列展览内容设计方案和形式设计图;

(二)反映展出实景和展品情况的彩色照片(或展览场景的实况录像或光盘);

(三)与展览有关的出版、宣传资料及观众意见等;

(四)陈列展览工作概况和效果评价。

第十二条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的申报、审定程序:

(一)每年2月底前,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根据省文物局下达的计划控制数,组织本辖区内博物馆开展申报工作,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将推荐的候选项目材料报**省文物局;

(二)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评估专家组对上报项目进行评价和审核,提出当年度拟列入补助的精品预选项目,并提出经费补助建议;

(三)**省文物局审定后,公布入选的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

第十三条陈列展览精品评奖项目申报、审定程序:

(一)每年度的6月底前,各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根据省文物局下达的计划推荐数,组织本辖区内博物馆的参评工作,并对参评项目进行初审,将推荐参评的项目材料报送**省文物局;

(二)陈列展览精品项目评奖专家组对上报项目进行评价,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得票超过半数(含半数)为有效;

评奖专家组根据投票结果拟定推荐奖励项目的意见,并向**省文物局提出各获奖项目候选名单。

(三)**省文物局根据评奖专家组的意见,做出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的决定。陈列展览精品获奖项目及奖励等级,授奖前在有关新闻媒体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5天内,如有异议,**省文物局受理书面意见并进行处理;如无异议,即行授奖。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十四条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确定的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专项经费的额度,50%作为陈列展览精品获奖项目的奖励,50%作为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的补助经费使用。

第十五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实施的经费投入应体现陈列展览项目承办单位投入为主,省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补助经费支持为辅的原则,并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第十六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专项经费实行补助与奖励相结合。原则上补助经费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主,其他地区实行以奖代补。补助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设计费、借展费、制作费、宣传费、管理费等。

第十七条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奖励经费主要用于省级陈列展览精品获奖项目的奖励,也可用于部级陈列展览精品奖、单项奖的奖励。

第十八条补助经费和奖励经费的发放:

陈列展览精品预选项目补助经费一次核定,分两期拨付给项目承办单位。确定为精品预选项目后,拨付50%,项目完成并经省项目评估专家组考核合格后再拨付50%。

陈列展览精品获奖项目的奖励经费实行一次性发放。

第十九条精品预选项目补助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将视情节轻重,停拨或收回项目补助经费,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一)申请报告和申报表内容不真实;

(二)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

(三)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

(四)在项目申报时承诺的当地配套经费不到位;

(五)补助经费不能及时拨到项目单位;

(六)不按规定上报项目执行情况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物博物;职称评审;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开展,对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是稳定了博物馆的专业队伍;二是提高了博物馆干部队伍的素质;三是提升了博物馆专业形象。实践证明,文博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的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现以广州为例,简要分析博物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审部门规定,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作为评审条件之一。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应当是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72学时。继续教育科目分为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三类,专业科目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然而,从广州近年文博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继续教育规定的执行情况来看,继续教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从近几年的文博职称评审工作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情况看,个别单位对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开始时不做硬性要求,到了职称评审工作中后期又须提供继续教育合格证。由于当年参评者已经错过继续教育时机,在有关部门的默许下,大家直接交费买来继续教育合格证,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工作。2007年以后的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继续教育的要求虽然固定下来,但无论从培训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基本是处于“走过场”的水平。已报名参加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学习并缴费者,有的找各种理由没有到现场参加学习考核,迟到早退现象十分普遍,不认真对待。负责培训上课的老师也不认真严谨,课堂秩序往往很差。至于专业科目内容,近几年开展的文博专业继续教育专业科目有《文艺欣赏》、《语言表达与文化交流》,这两门专业科目的适用对象包括图书资料、文物博物、音乐、艺术、新闻、出版、档案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的针对性不强,专业科目的名称、内容方面和文博专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个人选修科目的继续教育学习更加不规范。根据规定,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除去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学时,绝大部分的学时需要用个人选修科目来填补。而个人选修科目文件没有做任何要求,其灵活性、随意性很大,甚至不少单位直接给没有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具继续教育证明,蒙混过关。

根据《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发[2007]209号):“每门课程的培训学习时间要求不少于三天”,可近几年文博专业继续教育每门公修课的培训时间都是两天,而2011年的公修课《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与发展》4月15日一天就培训完了。继续教育公修课的培训,实际执行与文件规定不一致,有关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政策规章。

二、有关职称外语方面的问题

广州近几年文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执行2000年广东省文化厅拟定的《关于印发广东省文物博物专业高、中级资格条件的通知》、《关于印发广东省文物博物专业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其中,高、中级评定标准中关于外语的要求及条件为:“熟练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命题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而广州市文博专业职称评审外语政策所依据的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2007]120号)规定,“从事艺术、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播音、图书资料、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外语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仍是一项长期任务。外语在当今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并且目前广州地区文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执行的高、中级任职资格中,对外语的要求仍然没有变动,而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职称外语的政策规定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免考职称外语。这样,对文博专业职称评审的外语要求不一致。

三、有关专业论文、期刊方面的问题

除初级职称外,评审中、高级职称都有论文、著作方面的硬性要求,且要求申报人员公开发表在有国内、国际刊号的专业期刊上,或者有专著书号的出版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成为职称评审的先决条件和主要依据,这使得不少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难荷重负。一些期刊便应作者要求扩大版面,有的改刊期为月刊、甚至为旬刊,有的把小开本改为大开本,有的增加印张,有的办起了年刊或增刊,而有的则出版各种形式的论文集,如《广东文化艺术论丛》、《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论丛》、《广州文博》就属于典型的此类论文集。

不可否认,对于每一篇职称评审论文,作者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作者思维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但是迫于职称评审工作的需要,“制造”出来的职称论文质量值得商榷。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写作的论文,不是专业论文,更像是工作报告、总结、介绍类、文学类等文章;有的论文则东抄西拼,雷同之处很多,有剽窃之嫌;有的甚至不惜花费“血本”,请。由此可见职称评审论文质量之一斑。

根据广东省文化厅2011年4月《关于印发修订〈文化艺术系列(专业)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申报、审核工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规定:“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是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刊号为CN、ISSN,公开出版的专著书号为ISBN。”“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业调查报告,是指在专业期刊(刊号为CN、ISSN,不含在图书、报纸)上发表的独立撰写的论文和专业调查报告;公开出版的专著或著作,是指出版书号为ISBN的个人专著或个人著作,多人合作撰写的专著须排名第一方为有效。申报副高以上的论文必须在正刊上发表(在增刊、副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认可);在同一期刊内发表两篇(含)以上的论文,只算其中一篇。”也就是说,出现在ISBN书号里的论文,无论是参加重要会议而形成的会议论文集;还是一本书里有一个章节或者几个章节是自己完成的,只是该书不是自己的专著,甚至该书的作者列表上都没有自己的名字,仅仅在后记里写明本书完成情况,这些都不能算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这种对职称论文的要求是否合理,有待商榷。

四、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广州文博专业职称申报评审政策执行的随意性较大、政策缺乏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简称职称认定)方面。

近年来,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工作,广州先后出台了《广州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暂行办法》(穗人职字[1999]9号)、《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认定、评审专业技术资格问题的通知》(穗人职字[2000]10号)、《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发[2007]99号)》、《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初次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有关要求的说明》(穗人评中心函[2009]1号)和《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社发[2010]46号)》等文件。《广州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暂行办法》(穗人职字[1999]9号)规定:“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申请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认定、评审专业技术资格问题的通知》(穗人职字[2000]10号)规定:“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虽然不同时期的文件对获得硕士学位后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描述文字略有差别,但书面通知的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为“三年”是毫无疑问的。而广州市2007年、2008年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职称认定政策则执行广州市人事局“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口头通知。直到2009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开始,又接口头通知,关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初次认定职称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仍执行原政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由两年改为三年。

职称认定政策明确规定:“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是指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也就是说,只有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才可以认定相应职称。而2000~2005年之间,有不少已经认定职称的人员,并不是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有些大学本科毕业生,学的专业是法律、经济、中文、艺术,照样认定了文博专业的初级职称。

职称认定政策也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是指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经省统一考试入学,完成规定学业,或经省组织的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学历的毕业生。”而有些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毕业生或者结业生,也认定了文博专业的相应职称。

《关于对考取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实行聘任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02]183号)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在首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须提交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但对于通过全国考试并取得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如经济师、会计师等,首次聘任该专业技术职务时,有的并没有提交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以及人事行政部门都审核通过。职称评审政策的执行随意性较大,执行政策不严谨。

五、评审材料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少数申报人提供申报评审材料时弄虚作假,违反职称评审政策规定参加申报评审等。主要有在申报材料中提供伪造、变造的有关证书,以虚假专业技术岗位经历、业绩成果参加职称申报评审工作等。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人员。而广州地区近几年文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不少单位都有非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不乏一些在财务、人事、保卫等岗位工作的人员,甚至办公室的一些专职水电工也来参加文博专业职称评审,有的还通过了职称评审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此类参加申报评审者,无一不是靠提供虚假专业技术岗位经历、业绩成果材料来蒙混过关的。

近年来,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有的申报人员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提供学历鉴定证书。而有的由于各种原因,直到职称评审工作的最后期限,申报人都提交不了经学历鉴定部门鉴定的学历鉴定证书,无法核实该学历真实有效。可即使这种情况,这类申报人员也同样通过了职称评审。

对于继续教育方面,尤其是个人选修科目的证明方面,弄虚作假的现象则更加普遍。有的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直接花钱换来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合格证书;对于个人选修科目,很多人自行在继续教育证书上随意填写继续教育活动名称、活动形式、学习内容、学时,而单位不予审核就直接加盖公章了。

六、其他问题

个别单位审核申报材料时把关不严、不认真负责、甚至有包庇、纵容行为等。譬如前文提到的申报职称评审材料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申报人所在单位对此类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每个单位在审核职称申报评审材料时都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审核,严格把关,职称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基本可以杜绝。至于个别单位的包庇、纵容行为,比较常见的做法有前文提到的单位给没有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的参评者出示继续教育合格证明、默许不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根据有关规定,年度考核也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必要的条件。年度考核原本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本年度的政治思想、学术水平、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评议、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评选年度优秀员工。但实际考核工作中常存在“按需分配”现象,谁晋升,谁优秀,风水轮流转、甚至领导指定等情况。年度考核工作形同虚设,与考核初衷是南辕北辙。根据广州近几年职称评审工作实际情况,个别参加职称申报评审人员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一旦出了纰漏,申报人所在单位一般都会出面调停,尽量为申报人开脱。

避免文博专业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要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加大职称改革的宣传,认真严格地执行职称评审相关政策,使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作者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Z].2010.1.1.

[2]广州市人事局.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7.12.4.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南雄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由于史料证据缺乏及其他种种因素,南雄这段光荣的革命历史以前还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确认。

2009年5月,中共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了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告慰革命先烈,推动南雄老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扬,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决定成立由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为组长的南雄市申报中央苏区县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颜亮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市委决定由副书记颜亮、市老促会会长朱雄、史志办主任陈景泰、副主任李君祥等组成申报组,负责申报工作。朱雄、陈景泰、李君祥负责申报资料的搜集、整理、考证、论证、上报等工作,市委办副主任朱定球负责申报组与市内各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南雄市现存有关二战时期的资料极少,仅存的资料远远不足达到南雄属于中央苏区县范围申报的要求。因此,朱雄、陈景泰、李君祥等从2009年5月到2010年3月止,本着先外后内的原则,前往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档案局、吉安、赣州及赣南各市县区党史、档案、博物馆,各纪念馆等部门,广东省、广州市、韶关市党史研究室、档案局(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民政厅等部门和单位调研查阅资料,并通过省委办公厅查询中央档案馆有关资料,从浩瀚的资料库中查阅5000多万字的文史档案资料,从中收集到5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最后形成30多万字的申报论证材料,调查走访了市内有关人员数十人次,从中收集相关资料和物证。这一个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申报组三个同志不分昼夜,白天查阅资料,晚上整理资料,工作非常劳累。顶酷暑、冒严寒,陈景泰同志既做领导又兼任司机,驱车四万多公里,其艰辛程度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为此,申报组的三位同志先后病倒住院,人也瘦了10多斤。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论证阶段,李君祥付出了大量精力,先后三易其稿,整理论证撰写出30多万字的申报论证材料。在上送申报材料的确认审查阶段,申报组的三个同志不畏艰辛,不怕困难,抱着为南雄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告慰革命先烈的决心,为恢复南雄人民应得的政治荣誉,先后四次在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的带领下,走访中央、省委有关部门,向他们汇报南雄的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朱雄不顾自己已70多岁的高龄,亲自与有关部门领导交涉,坚持整个申报工作,其精神令人感动。

申报中央苏区县的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前往北京、广州等向有关部门汇报、协调工作。时任市委书记林楚欣、市长许志新、市委副书记颜亮、副市长何光明多次听取申报组的工作汇报,并为申报组排忧解难,在申报工作最困难时及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同时,也得了省委党史研究室、省老区办、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赣州市及其下属各市县区党史、档案部门及南雄市市委办、市政府办,老促会、山区办、博物馆、档案局、民政局、财政局等各单位的全力支持,使申报工作顺利进行。

2010年5月,南雄市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它是南雄市党史研究工作和老区建设工作的一项新成果、新成就,既肯定当年南雄人民创建中央苏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牺牲,也肯定了南雄的光荣革命历史,恢复了南雄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地位。它必将激励南雄人民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奋勇拼搏,同时也为南雄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推动南雄跨越发展。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区文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和能力,加强我区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博事业的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我区从事文物博物专业的考古、文物科研、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博物技术、文物鉴定与保管、绘图摄影制作、文物保护与维修等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

第三条文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为:馆员、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其中馆员为中级,副研究馆员为副高级,研究馆员为正高级。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四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全面履行现岗位职责,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须在合格以上等次。

第五条申报文物博物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外语和古汉语条件,按照《关于调整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宁人发〔2007〕65号)规定执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继续教育须符合国家及自治区的统一规定。

第六条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一)申报(认定)馆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认定为馆员。

2.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认定为馆员。

3.大学专科、本科学历,且取得助理馆员资格满4年。

(二)申报副研究馆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学位,担任馆员满2年。

2.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担任馆员满5年。

(三)申报研究馆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担任副研究馆员满5年。

第三章能力业绩条件

第七条申报馆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专业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二)有独立完成本专业工作的能力。从事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应能独立从事陈列设计工作,熟练地完成所承担的设计任务。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应能严格按照科学操作规程,独立进行古墓葬的发掘和古遗址的试掘工作。

(三)担任助理馆员期间,在自治区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或简报2篇以上。其中1篇是第一作者。累计须达1000字以上。

第八条申报副研究馆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了解和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工作的重要问题或对某种古代文物有较高的鉴定水平。

(二)对博物馆陈列中某些重大问题有较深的研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成绩显著(须提供从事考古工作的实例)。要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能主持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解决过考古发掘中的疑难问题(须提供具体实例)。

(三)能够培养指导青年研究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或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

(四)任馆员期间,发表研究成果5万字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自治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篇以上,其中有1篇须发表在部级核心刊物上(第一作者)。

2.独立在自治区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合著需第一作者)。

3.获得自治区级以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以上。

第九条申报研究馆员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成绩突出,显示出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对某一种古代文物有很高的鉴定水平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声望,是自治区文博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二)指导并从事过3次以上大型博物馆陈列的总体设计或科学研究工作。从事考古工作的丰富经验,须主持过2次以上重要的考古发掘工作,且成绩显著(均须提供具体事例2件-3件)。

(三)担任副研究馆员期间,发表研究成果10万字,获得自治区级优秀成果以上奖1次,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自治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5篇以上,其中2篇须发表在部级核心刊物上(第一作者)。

2.在自治区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可合著I部,本人文字总量不少于10万字)。

第四章破格条件

第十条对经济社会做出突出贡献且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破格申报评审。申报破格应在本系列级别内,对晋升级别的任职年限、学历、外语条件其中一项实行破格。

(一)申报破格任职年限者,可提前任职年限一年。

(二)申报破格外语者,年龄必须男满45周岁、女满40周岁。

(三)申报破格学历者,获得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年限满8年。

第十一条凡申报破格馆员,除具备正常申报条件外且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自治区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篇以上,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篇以上。

(二)获得自治区级以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以上。

第十二条凡申报破格副研究馆员,除具备正常申报条件外,任馆员职务以来累计发表研究成果10万字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国家研究成果二等奖以上或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以上(第一主持人)。

(二)在自治区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可含合著1部(本人文字总量在8万字以上)或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报告3篇以上(第一作者)。

第十三条凡申报破格研究馆员,除具备正常申报条件外,任副研究馆员职务以来累计发表研究成果20万字以上,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或自治区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二)在自治区级以上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或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本专业论文报告5篇以上(第一作者)。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申报参加评审:

(一)受到单位通报批评者。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者。

(三)伪造学历、证明文件、提供虚假材料,或申报业绩、成果弄虚作假的。

如申报评审后,发现举报查实的,一律取消所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

第十五条部级核心刊物指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刊物总览》中所列刊物。

些位H条件且条、四条、五条第第十六条申报人员提供的业绩成果、证书等材料的取得时间,截止时间一律为申报时间上年的12月31日。

第十七条申报人员对其所提供的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及各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审查、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八条本评审条件本自之日起试行。原《文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宁职改办〔1997〕1号)同时废止。以前凡与本评审条件不一致的相关要求,以本评审条件为准。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6篇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创办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科普阵地和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我市科普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由政府投资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兴办的,具有相当规模科普固定场所和设施条件,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够承担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培训、服务功能的场所。

第三条*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中共*市委宣传部(以下简称:市委宣传部)、*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是科普基地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科普基地依照《科普法》规定,坚持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则,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开展科普工作。

第二章科普基地的申报

第五条申报对象

(一)各类科技、文化、教育场馆。如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站、台)、气象台(站)、地震台(站)、文化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和设有植物园、标本馆、陈列馆等科普场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二)具有科普资源的游览场所。如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历史人文景观等。

(三)各类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及其他组织内部具有科普教育功能并有条件向公众开放的场馆。如工农业科技园、科技种养场、实验室、生产现场、大型工程技术设施等。

(四)其他具备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展示和示范功能的部门和机构。

第六条申报条件

申报科普基地的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定代表人资格,或受法人正式委托,独立开展科普活动的单位。

(二)面向公众从事《科普法》所规定的科普活动,所从事的业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能发挥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宣传和示范作用。

(三)重视科普工作,有长远的科普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四)有稳定的科普活动投入,科普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保证科普活动正常开展。

(五)建有科普展示厅和相对固定的科普活动场所,包括有科普馆、科普画廊、科普演示设备和模型等。科普基地建筑面积一般应达到3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展厅和活动场所面积要达到500平方米以上。

(六)配备有稳定的专(兼)职科普工作管理人员和科普讲解员。

第七条申报程序

申报单位须经主管单位推荐,按如下程序申报:

(一)须提交的申报材料

1.*市科普基地认定申请表(表样附后);

2.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和科普设施、科普宣传能力情况);

3.科普工作规划、计划、管理制度;

4.法人资格、科普经费投入等相关证明材料。

以上材料一式四份并附电子版。

(二)申报及受理时限:即时申报,受理回复时限为7个工作日。

(三)申报受理部门:市科技局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

第三章科普基地的认定

第八条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科普基地评审小组,负责对申报单位的评审。评审小组根据评审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议和现场考察,提出具体认定意见,报送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审定。

第九条经认定的科普基地,由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发文命名为“*市科普基地”,向社会公布,并颁发牌匾。

第四章科普基地的主要任务

第十条科技博物场馆类(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自然景区、工农业园区等)的科普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200天;科研机构、院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类的科普基地,每年开放日不少于60天;各类科普基地每年对青少年实行优惠或免费开放的时间不少于20天(含法定节假日)。

第十一条要运用科普宣传挂图、展板、录像片、宣传册、网站(页)等手段,采用科普专题讲座、培训、竞赛、表演、游戏、咨询等方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根据自身特点和公众需求,开展针对性强、易被公众接受的特色或专题科普活动。

第十二条不断探索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加强与社区、乡村、学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的联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主动吸引公众到基地参加科普教育活动,共同推进科普工作。

第十三条积极参与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各种“科普日”等活动,以及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科技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四条接受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交办的科普任务。

第五章科普基地优惠政策

第十五条科普基地可按《*市关于对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认定办法》(大科政发[2005]5号)有关规定,持科普基地认定批准要件、证明文件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的相关材料,到税务机关办理免税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免征营业税。从境外购买自用科普影视作品,按照国家财税[2003]55号文件规定,享受相关免税政策,并向海关备案。

第十六条经评审认定的市科普基地可优先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第六章科普基地的管理

第十七条科普基地接受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的工作指导,积极承担科普项目和各项任务,开展科普活动,同时要加强与所在区市县、先导区科技部门、党委宣传部、科协的工作联系,紧密配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普工作。

第十八条科普基地要在每年12月上旬向市科技局报送年度科普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科普工作计划,并提供各类科普活动的图片、声像等资料。

第十九条市科技局对科普基地的科普设施改善、科普器具的技术研发,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库建设,科普培训,创意性科普活动等弘扬科学文化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科普项目,依据《*市促进科普基地发展暂行办法》(大政办发[2008]189号),给予一定的资助。

第二十条根据科普基地发展的需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开展各类咨询、培训工作,并向科普基地提供科普图书、光盘、挂图等科普资料。

第二十一条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根据科普工作开展情况,每两年对科普基地进行综合考核,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十二条对科普基地实行动态管理,科普基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撤消“*市科普基地”称号。

(一)有违法乱纪行为的;

(二)有宣传封建迷信以及从事反科学、伪科学活动的;

(三)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经指出仍不整改的;

(四)一年内未能开展科普活动或连续两年未向市科技局提交工作计划和总结的;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7篇

“24节气植根于农耕文化,起源于农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对农业的指导产生着非常大的作用,是指导‘天人合一’的一个重要的标杆,方方面面指导你跟自然接近与亲近,我们自己就受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熏陶,它是一个很奥妙的东西,这个知识体系让我们获得很多,充实我们的生活,我们才觉得这个东西有价值有意义。他的魅力对申报者来说是更有意义且影响更大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外联部主任唐志强接受采访时说。

正是秉承着这种情怀,中国农业博物馆早在2005年时就将24节气申报到了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成功。如果说部级的申报还算顺利,那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就是一波三折了。2009年与201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曾先后两次将24节气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都未通过。直到2014年,第三轮申遗工作重新启动,这次申报工作除了由农业博物馆牵头外,各界的专家、学者也都参与了进来。

在提交申报材料期间,专家组们曾开过14次研讨会,研讨的许多问题要说难?还真不简单。翻译就是其中一个令人棘手的难题。申报材料的翻译经过了好几轮,参与的不仅有外语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和专家,甚至还高薪聘请了外籍专家,可是结果依然不很理想。例如习俗“鞭春牛”,就不能翻译成“打春牛”,因为有虐待动物之嫌;还有芒种、清明、惊蛰、谷雨这类的名词,“谷物的籽粒饱满”这类描述,都很难直译。好不容易翻译出的英文,一边得琢磨它跟我国人民了解的24节气意思是否相同,另一边又要担心它是否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要求与精神,一不小心可能又会触碰到公平原则。“文字的表述你是用‘Chinese knowledge’、‘knowledge in China’还是‘knowledge of China?’,24节气是中国的知识,还是知识在中国的发展?表述不恰当可能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周晓庆感慨道。

在整个会议讨论中,表述这类的细节与难点贯穿始终。就连填表格这样看似简单的工作,也给专家们出了难题。“在填报申报表格的时候,是需要格式化的,例如一个问题的一条要求你不能超过5个字,但又不能少于4个字。明明你叫张某某,但因为字数限制,你就得想办法去凑,填成‘姓张名某某’……这个东西难就难在这儿了。”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王应德举例说。

24节气从过去开始就深系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次申遗成功更是让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唐志强激动地说:“申遗成功后,我在百度搜了一下,以20天为一个周期,从11月30日开始到12月19日这段时间,有关24节气的原创标题总共发了六百多个,有些标题被转过120次,过去从有网络后加起来也没现在这么多,这段时间的关注度,是过去N多年之和!”

同时他也说道:“此次申遗成功,从传统业界角度来说,它带动了人们对农耕文明的关注,这是无价的,因为农耕文明对现代农业生产的价值,一直被我们甚至农民弱化了,得不到其应有的重视,现在一直用大化肥、大农药、添加剂这些东西来处理农业生产,但是用以前的生态的自然的方式深入到生产中作用是非常大的。另一个角度,申遗成功后,大家相互感染,每个人对这个知识的了解至少增加一倍,关注度提高了,知识厚度得到提升,它不失传,我们就会继承到祖先留给我们的生活经验。”

历史中的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24节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中国先居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依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位置的变化,总结出的以我国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在一个回归年中的天文、季节、气候、物候、农事活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其历史距今十分久远,早在周代,人们已经测定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已增加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后经不断改进与完善,西汉时期,《准南子・天文训》中已详实记载了24节气,那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田野里的节气

24节气过去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为了便于记忆与流传也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农谚与民俗,像位于24节气之首的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农谚道“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提醒人们立春后天气开始回温,应该及时播种,勤浇水追肥,不要误了农事;到了夏季芒种,农忙进入高潮,故有“芒种芒种,样样都种”的说法;经过一个春夏的劳作,人们迎来收获季节,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就是真实的写照;进入冬日,是种晚茬小麦的最佳时期,有谚语说“种麦过立冬,来年少收成”。

舌尖上的节气

现代都市生活中,农耕工作已经少见,但24节气呈现的天气变化也在指导人们健康生活。例如雨水时节,正是养生的好时机,北京有一种食品叫“望春蜜饼”,以蜂蜜柚子为馅,能够健脾消食。到了炎炎夏日,人们体内阳气旺盛,小满这天人们习惯吃苦菜,以便清热养心。春夏一过,秋风一起,胃口一好,“贴秋瞟”的时候到了,于是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以内贴膘”。冬至这天,北方地区有宰羊,屹饺子等习惯,南方地区则吃汤圆、长线面等食物。

最美插画师李晓材――24张美食图,用心诠释节气至味

随着“吃货大军”的壮大,人们开始将更多关注转移到“吃、吃、吃”上来。在24节气成功申遗的同时,微博名为“林carohe”的插画师用24张生动的美食因为24节气在年轻人中赚足了人气,也为自己吸引了一票粉丝。目前,她的微博粉丝已增至25万,她创作的24节气美食图的转发量最多达到了1486次。因为画美人也美,她被赞为“最美插画师”。

李晓林出生于河北邯郸,三、四岁开始学画,曾就读于江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辗转于文职、设计师、美术家教老师等工作后,她突然觉得自己还是想画画,便开始潜心投入到绘画中。她与先生相辉共同创办了“绘麟社”工作室,利用画作等形式记录中国传统之美,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最初画24节气美食图也是源于传统习俗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她曾说“我想记载身边一些逐渐流失掉的很美很有才智的东西。”从动笔到完工,24节气美食图一画就是两年。这两年问,李晓林一边收集能够佐证各节气吃什么美食的文献资料,一边用细腻的画笔在一张张泛黄的牛皮纸上记录下道道美食,可谓“古色古香”。

Q:当初你是怎么想要画24节气的?

A真的没太多想,当一个东西“长”出来后,大家会想到底背后有什么原因,但很多时候就是觉得一些小想法在脑海里想出来很有意思,可能那天想到了就画了。我们现在好像什么季节吃什么菜都可以,但古人可能只有在春分时才能吃苋菜,一个冬天没有绿菜,就会把这个菜吃出一种幸福感。初期画的时候没有什么关注度,大家不知道你在干嘛,我想做的就是把它们一个一个画出来,这个过程是我想要的,不太在乎结果时就不太容易终止。

Q:你是怎么去收集这些美食信息的?每种美食配料,是照着原型画还是自己想象的?

A:主要是查资料,又咨询了一些民俗专家,慢慢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帮助我。我也希望照着原型画,但有时没有这些原型图片。不过有些古籍会告诉你这天要吃什么,但画的时候多少会加些想象。关于这张画的内容,比如说吃煮梅也好,吃苦菜也好,一定要有农谚,最好有古籍能佐证,《周书》中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这样画出来才是真实有价值的。绘麟社做得更多的是更为真实的转述与记录。

Q:每幅画大概画了多久?

A最初是一个节气画一个,但是有间断过,大概花了两年。其实用时较长的不是画画,而是找辅佐的资料。如果没有找到古籍佐证,那这个季节吃这种菜有没有科学依据,有没有什么农谚,什么地方吃这个菜,把背后的东西理顺了,然后再去想画面。比如立冬的四物鸡,四物是四味中药,为了别人更直观地看到四味中药,我可能会把它们画在中间,为了营造一种中医氛围,可能会在上面加一个小铜秤,所以实际画的时间可能会压缩到很短。

Q:做与24节气相关的工作中让你感触较深的事是?

A:我们有一期视频想做米酒,就是米糟,主要产自江西南方等地,我们在北方,所以拍摄不太方便。正好有个先生,他在北方酿米酒,知道这个事后,开车回江西把老家专门做米酒的老一辈用的造酒器械拉了回来。像他带过来的蒸米的木桶,本身就有木桶香,而用机器做出的东西口味可能跟天然的不太一样。我没想到有人这么支持这件事,因为我也不知道这个视频拍出来会不会给他带来收益,他说这都不重要,他就想真实地记录下年轻人愿意看的有关江西米酒的视频。

Q:你会按照自己画的这样来吃吗?最喜欢吃哪个节气的美食?

A:如果能,我一定会,但很多时候不太好现实,菜不好找,而且它可能没有想的那么美味。我画它不是因为它有多好吃或我想照着它吃,只是想抓住年俗的尾巴,留下一些东西。我比较喜欢大雪的腊肉,小雪的红糖糍粑,清明的青团也挺好吃的。画之前我知道南方有青团这种食物,但我画时通过了解才知道在江西或更南边叫它清明果,还有咸馅的。

Q:24节气申遗成功了,你恰巧也画完了这个系列,有什么感想呢?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8篇

让人惊诧的是,这条“铁律”正在被中国三大古都之一――南京市的政府部门主动打破。截止4月底,南京市考古队已经在栖霞区狮子冲永宁陵石刻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一块墓地上忙碌了半年,两座连体的南朝大墓被挖开了2米多深、接近墓底。

5月6日,在被国内多家媒体“轰炸式”报道质疑后,南京市文广新局通过官方网站“情况通报”,承认确实对南京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5月11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关于狮子冲墓地考古发掘情况通报》,承认“考古发掘”,“在狮子冲规划一个南京南朝石刻陵墓遗址公园及博物馆”,而此处正是南朝大墓的所在地。

但截止记者发稿为止,南京市文广新局和博物馆皆一口咬定:此墓“不能确定为帝陵”。

有趣的是,恰恰在今年1月30日 ,南京市文广新局曾主动召开媒体座谈会,时任局长陈光亚介绍:发现两座长11米以上、宽约7米的大型南朝墓葬,确认为帝陵,并认为极可能为陈文帝陵,计划年后进行“保护性发掘”。 正是因为其“帝陵”的尊贵身份,这两座大墓在今年春节前被南京市文广新局当作“年度重大考古发现”通报给各大媒体。

这两座大墓,正是后来被南京两个政府部门轻描淡写地称为“狮子冲南朝墓地”的疑似帝陵。

截止记者发稿,南京市政府部门已经暂停了发掘行为。近年来,针对各地主动发掘文物之风,国家文物局表示: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文物部门的考古工作应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现行的文物工作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至今仍是考古工作的基本方针。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构成发掘帝王陵墓的借口,考古界要去除浮躁,不要为“帝王陵墓经济学”推波助澜。

南京!南京!

4月30日,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作者吴树发出一条附有多张图片的微博,引起中国文物界人士高度关注。标题触目惊心:《南京!南京!请停止发掘六朝帝陵!》,文中写到:“如此巨大精美的麒麟,如此规模的神道,除开帝陵何人可为?南京,你有什么道理故作不明、非法发掘?难道一己之私可凌驾国家文物安全之上?国家文物局,你为什么装聋作哑、违法审批?中国文物当局,你们将自己的《文物法》置于何处……”

和吴树一起见证如此痛心的挖掘现场的,还有多家媒体的记者。吴树提到的六朝帝陵,正是位于南京狮子冲、被民间称为“永宁陵”的六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南朝陈文帝陈的陵墓。

向媒体和吴树“爆料”的人,是南京的三位热心市民。就在4月底,新华日报记者王宏伟、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薛冰和南京大学学者姚远已经联名向南京市政府、国家文物局等单位提出《听证申请》,在《听证申请》中,他们写到:“不主动发掘帝陵、避开国保、尽量不进行主动性发掘,这是文物保护的三条基本原则,然而在南京,这三条底线均被击穿”。但遗憾的是,举报后挖掘却一直没有停止。

记者现场:

发掘进行时!探洞直插墓室

4月27日,记者找到了位于狮子冲的永宁陵发掘现场。

永宁陵石刻和陵墓位于一家农家乐休闲钓鱼场的范围内。两座宏伟的麒麟石刻伫立在池塘草地间,高3米有余,左右对峙,张牙舞爪,威猛难挡,但表面已经严重风化,脖子上还有水泥修补的痕迹,亟待进一步保护。一旁立着尊“国保”石碑,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宁陵石刻 年月1988年1月13日 南京市人民政府”的字样。石兽周边已经开挖了十余个考古发掘探方,足足有好几百平方米,最深处超过2米,但记者在现场却没有发现任何发掘工具,似乎工程已经暂停。南京市文物局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解释:工程暂停的原因,是此处发掘尚未得到国家批准。

“根据六朝陵墓特征,两座石兽的连线正中向前延伸,便是神道(帝王陵墓道)所在,直指帝王陵。”一位知情人介绍。记者沿着神道方向远眺,果然看见远处几百米外的小山腰上,有一道临时围墙,里面围着已经被发掘开的黄土坡,形状规整对称,不少地方还被细心地覆盖上塑料布、遮雨板。“那里便是去年底、今年初被发掘的永宁陵。”知情人介绍。

穿过水塘、翻过山路,记者来到发掘工地。预制板围墙上贴着一张“考古重地 请勿靠近”的纸条,但因为时至中午,工人们已经放工吃饭,工地现场空无一人,在坑道一侧错落摆放着几顶红色的安全帽和多把铁锹。

记者小心地在周边巡视一圈,可以明显看到,工地正中是两处“连体”陵墓,陵墓的上半部分已经被清理出来,但都还没有清理到墓底。

在面朝石兽的左侧墓室正中地上,一个直径不足10厘米的探洞直插墓室深处,是典型的考古试探痕迹。这个墓室看起来比右侧墓室更为尊贵:形状偏椭圆形、前连长条墓道,紧靠山体的墓砖按照“三横一竖”的方式垒砌,墓砖上的花纹除了典型的六朝大莲花瓣、小莲花瓣外,还有行云流水般的水草花瓣纹。有文字的墓砖隔三差五地排列,上面镌刻着“西”“急”“大”等文字。墓室的正前方“收口”连接着墓道处,前后分别有两块分别从正中断裂的巨型石块,被留在被发掘出来的原位,正挡着墓道中间。事后,记者向一位文物专家转述了现场所见,他明确表态,“花砖是六朝贵族陵墓的典型特征,两大石块则是两道墓门,是六朝帝陵的规制!”

右侧墓室偏长方形、前连长条墓道,与左侧墓室大小差异不大,也有花砖装饰,但相对简单。

在发掘现场周边,六朝花砖整齐地码列在一侧,环境整洁而有秩序,一些尚未能够马上发掘的重要位置,还被塑料布遮住,避免雨水侵蚀。工地门外,一个简易大棚的龙骨正焊接到一半,看来不日之内,工地将被大棚覆盖。据悉,这也是中国考古工作的通行做法,可以避免雨水直接冲刷文物现场,但无法避免空气氧化文物等侵害。

5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的报道中,记者看到,虽然挖掘已经暂停,但由于雨季已经到来而保护力度不足,墓坑已经出现渗水,被雨水冲刷出深深的裂沟。文物和古墓形态是否将因此受到损害,尚不得而知。

举报缘由:

禁挖帝陵是中国文物保护“底线”

姚远告诉记者,“我今年初看到相关报道时很吃惊,怎么能够主动去挖帝陵呢?1987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早就规定,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又强调,‘坚持文物保护优先,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任何文化项目都不是发掘帝陵的理由。”

据《党史博览》记载,1950年代后期,北京曾发掘定陵(笔者注:明十三陵之一,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两位皇后的陵墓,也是建国后第一座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由于出土文物在保存和复原方面还未过关,大量文物尤其是丝织品未能保存下来。定陵发掘后,有些省份纷纷效仿,要挖掘汉陵、唐陵、清陵等帝王陵。在总理的干预下,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坚决制止了这种极不正常的发掘之风,使行将遭灭顶之灾的中国文化遗产免于劫难。

正是因为这些出发点,三人毅然举报南京市有关部门“挖帝陵”。

文物专家:

显具帝陵特征,严禁主动发掘

极可能是帝陵的永宁陵墓地,究竟能不能被发掘?记者采访了谢辰生(中国文物界元老、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帝陵绝对不能发掘,疑似也不能挖,我是坚决反对的。发现文物为什么要挖呢?你是什么理由要非挖不可?你说理由是要建设遗址博物馆,那根本是胡闹,我是坚决反对的。考古发掘一般都是配合工程的抢救性发掘,不能主动发掘,即使不是帝王墓,也不应该挖,它好好的你挖它干嘛?它又没有挡碍!”谢老的态度非常鲜明。

回想起上世纪发掘定陵,谢辰生依然非常惋惜:“ 教训很大!定陵的真东西全毁了!(当年)定陵刚刚发掘出来,龙袍简直跟新的一样!结果就是因为解决不了保护技术,很快都碳化了。丝绸之类的文物,都是能看到的都是复制的。挖出来就等于破坏了。”

张忠培(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回忆,过去国家制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只有石刻,没有陵墓。但最近这些年来,国家开始强调不仅对陵墓的某一部分的保护,而且要对整个陵园进行保护,这是中国保护方面的理念的大进步。现在一部分人想通过发掘帝陵来开发旅游、开发景点、搞文化产业,是错误的。从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们来看,(今后发掘帝陵)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挖不挖帝王陵寝不仅是一个文物保护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我们有没有政治伦理道德的问题。”

罗宗真(江苏省原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六朝、隋唐考古专家)告诉记者,考古发掘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做抢救性发掘,一般不主动发掘。

罗宗真介绍,在南朝时代,只有帝陵才有资格使用麒麟当石兽并使用神道,而永宁陵石刻正是一对麒麟,因此能被证明是帝陵。按照六朝的丧葬形制,麒麟正中的延长线为神道,神道末端正中为帝王墓,有些帝王墓的两侧还会有陪葬墓,但陪葬墓不可能放在神道正中,因此被发掘出来的连体大墓,基本可以推断为帝陵“真身”。

为什么永宁陵看起来并不大?罗宗真也做出了解释:“六朝陵墓在整个墓葬发展史当中,仅仅处于一个刚刚开始的一个阶段。帝王陵墓是在战国末期才开始有;到了汉朝,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六朝,开始形成制度,但是还没有到完善的阶段;唐代以后,整个陵墓的制度得以完善”。

在1996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的《江苏省全国重点、升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相关文件(苏政办发【1996】82号),记者也找到了官方认可永宁陵的标志。永宁陵石刻的建设控制地带被划定为“北沿神道延伸约1公里处小山南麓”,这不仅标明了神道的方向,而且直指、涵盖了目前正在发掘的大墓。

采访南京市文物局:

不同处室说法打架

政府是否在发掘帝陵?4月30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文物局(笔者注:已被并入文广新局),荒唐的是,不同处室的负责人说法都在“打架”,无法自圆其说。

针对古墓葬工地,有的说是“考古”,有的说是“发掘”,有的说是“抢救性发掘”;而发掘的理由,竟然是“通过建设博物馆进行保护”;至于帝陵的可能性,各处室则都巧妙地混淆概念,把话题从“是否帝陵”引导到“不确定是否陈文帝陵”,并强调“挖开来才能搞清楚”!

(1)文保办:考古勘探,不能证明是帝陵

主管考古的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张主任介绍,永宁陵墓葬“既不是保护性发掘,也不是主动发掘,而是建设前的考古勘探”。考古勘探目前暂停,在加盖遮雨大棚后,将继续进行。

张主任介绍,“我们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到了发掘证照。永宁陵考古是在为这一带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墓地考古不算是发掘,只是勘探和试掘。墓葬也不属于石刻(国保单位)的一部分,我们只是做考古调查,为了以后在那里建设遗址博物馆。”张主任承认,像乾陵、秦始皇墓那些有定论的帝陵,肯定是不能动(主动发掘)的,因为现在还没有技术来保护文物,除非是抢救性发掘,或者是在盗墓贼盗墓了后不得不发掘。但对于永宁陵来说,即使有麒麟石刻,也不能证明它就是帝陵,“可能是石刻挪过位置呢?”

(2)文保考古处:正在发掘,不能证明是陈文帝陵

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的曹处长告诉记者,墓葬发掘已经开始。“现在遗址公园还没有立项,但是墓葬已经开始发掘了,因为有《考古发掘证照》。”曹处长强调,这处墓葬尚不能确定是陈文帝帝陵,“毕竟发掘还没有做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概最早要到今年6月才有结果,现在考古发掘还在进行中……我们想在这里做一个8万平方米的的遗址公园,但是还没有最后确定……很多地方的南朝陵墓已经不在了,狮子冲还不错,能找到墓葬,南京的南朝石刻一般都留不下墓葬的。”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曹处长表示,如果专家能证明它是帝陵,才启动一系列保护规划。也就是说,在证明之前,发掘都是可以的。至于发掘之后保护规划还有多少意义?曹处长没有给出答案。

(3)宣传处: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说帝陵只是初步意向

文广新局宣教处金处长表示,永宁陵已经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过,目前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

永宁陵的发掘证照为什么既不提“永宁陵石刻”、也不提“陈文帝墓”,而只是用“狮子冲墓地”这一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名字,是否是为了“蒙混过关”?金处长解释,“虽然这一带叫‘永宁陵石刻’,但只是早年间通过石刻的形制,初步意向性分析可能是陈文帝陵墓,只是一个猜想,并没有说这里就有帝王陵,也没有进行考古发掘,现在是不是都不知道,你以为它是,可能就不是;你以为它是,可能又不是!这种可能是帝王陵的说法,你就可以不理,民间传说太多了!现在就是想进一步探索确认是什么,才进行(发掘)。”但金处长又承认,“根据形制、墓道来看,古墓葬应该疑似陈文帝陵墓,因为经过初步勘探,周边还没有找到其他古墓……如果确定是皇陵,那最好还是不要动。”

金处长认为,之所以把发掘定义为“抢救性发掘”,理由有二:“一是现在古墓葬周边都是现代公墓,古墓被蚕食得很厉害,我们要把那里一大块(通过发掘)保护起来;二是要配合遗址公园的建设。”

经过向承担考古工作的南京市博物馆核实后,金处长告诉记者:“考古发掘的程序是按规定来的。整个狮子冲墓地的考古被分成两期,其中第一期是墓葬的考古,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复,目前正在进行中;第二期是永宁陵石刻周边的考古,由于之前报的手续不齐备,现在已经补报材料。马上就能开工。”

记者询问:“如果这两个墓葬疑似帝陵,是不是也不能发掘?”金处长回复:“怎么不能挖?报批了就能挖。”

虽然文物局各个处室一直强调“不一定是帝陵”,记者却在公开报道中找到了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对永宁陵的亲口“认可”――据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电,“‘经过进一步考证,此处是帝陵已是无疑义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陈文帝。’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光亚透露。”

国家文物局:

南京申请发掘没提“帝陵”二字

一个涉及帝陵的发掘项目,对国家文物局的申报材料、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文件居然只写着“狮子冲墓地”,申报材料里是否说明了此处有可能是帝陵并处于国保单位的建控地带?

王宏伟、姚远和薛冰认为:如果没有说明,南京市文物部门涉嫌瞒报;如果写明了,国家文物局则涉嫌违法审批。4月初,王宏伟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关于《发掘执照》的信息公开申请,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办公室的及时回复。

国家文物局工作人员4月22日在答复信息公开申请时明确表示,他们在申报材料中没有发现与文保单位、帝陵相关的信息。

回复中写明:“2012年12月,南京市博物馆填报《南京栖霞区狮子冲六朝墓葬发掘申请书》,申请为配合‘南朝石刻博物馆’建设,对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北象山南侧的两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我局……2012年12月31日批准实施该项目,并颁发考古发掘证照。”

在国家文物局出示的相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附件中,记者看到,发掘内容为“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狮子冲墓地”,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发掘时间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找不到任何跟“陈文帝”有关的信息,更没有提到“帝陵”二字。

提交发掘申请的祁海宁(南京市文物局考古队队长)表示,正是因为不确认是否帝陵,所以他只填写了“六朝墓葬”,而没有主动提及“永宁陵”,在“文物保护单位”级别一栏,写着“未定级”。

三位人士认为:众多证据均表明这两座墓葬是帝陵,这是南京市文物部门应该知道的基本信息,理应在报批文件中写明。三人随之向国家文物局、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规划局分别提交了《听证申请》。提出“墓葬考古发掘不应被视作抢救性发掘。南朝石刻遗址公园和博物馆项目尚处于规划论证阶段,文物部门在发现了两座极有可能为南朝帝陵的大墓后,应该标识范围,要求修改建设规划和设计方案,而这完全有时间、有条件。然而文物部门却像‘挖地雷’一样进行了考古发掘,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应被视作主动性而非抢救性发掘。”听证申请迄今没有获得任何一个部门的进一步回复。

回应媒体:

两个“通报”各耍“太极”

市民质疑针锋相对

在多家媒体突出曝光南京挖“疑似帝陵”事件之后,南京市政府部门先后发出两个“通报”,却各耍“太极”,三位南京市民就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质疑,截至记者发稿,都没有得到政府部门的明确答复。

5月6日,南京市文广新局通过官方网站情况通报,表态暂停发掘。通报中,官方承认了“考古发掘”的事实,并再次强调“不能确认此次进行考古的两处墓葬是陈文帝陈的永宁陵”。

遗憾的是,在5月6日相关情况通报中“真诚地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的南京市文广新局,却在5月8日单方面取消了原本承诺召开的社会热心人士座谈会。对此,率先质疑挖帝陵的南京市三位市民王宏伟、姚远、薛冰表示遗憾,“我们想和文物部门面对面地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并不是逼他们现场做什么承诺,现在座谈会搁浅,失去了现场表达的机会。”

通报内容:

2012年初,为更好地保护南京南朝陵墓石刻,我市要求有关部门着手编制南京南朝陵墓石刻总体保护规划。根据多次专家论证,提出在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编制南朝陵墓石刻遗址公园规划……为此,2012年11月上旬,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对该区域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在离石刻西北350米处北象山高地发现两座砖室墓葬。经考古调查,两处墓葬保存较差,曾多次被盗。而且,因边上的现代墓园北扩等因素对两处墓葬的保护已造成影响。为此,考古部门于2012年11月底向上级专业部门申报对两处南朝墓葬进行考据发掘并获批准……当时发现两处墓葬时,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并不知道墓葬的具体年代。近日,有媒体推测,栖霞区狮子冲两处南朝墓葬属于帝陵级别。

依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还不能确认此次进行考古的两处墓葬是陈文帝陈的永宁陵。针对媒体和部分文化学者对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发掘提出意见和建议,南京市文广新局十分重视。本着严格执行国家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以敬畏之心保护南京历史文脉,南京市文广新局近日通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暂停对栖霞区狮子冲南朝墓考古发掘,并将有关考古情况上报专业部门,请求上级专业部门组织一流考古专家对本次考古工作进行专项论证,并严格按照专业部门要求决定此项考古工作的后续事宜。

市民质疑:

首先,《通报》回避了南朝大墓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紫线内的事实;其次,《通报》提到“考古队并不知道墓葬的具体年代”,但实际上文物局在多次对外的新闻中,都公开强调此为南朝时期的高等级大墓;再次,《通报》提出发掘的理由之一是“(墓葬)边上的现代墓园北扩等因素对两处墓葬的保护已造成影响”,据了解,该墓园属于没有规划手续的违法建筑,理应依法妥善处理,国保单位遭违建蚕食,是南京市政府监管不力,有渎职之嫌,理应依法清除违建,而不是本末倒置、主动发掘尚未遭到直接侵害的古墓葬。

三人对《通报》的一些“遗漏”也作出了提醒:

首先,《通报》没有解释当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时有没有瞒报?是否在发掘申请中明确了两处南朝大墓位于国保单位永宁陵石刻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极有可能是帝陵的事实?其次,《通报》没有解释为什么南京市文物局在2013年1月30日前已发现疑似帝陵后、却一直没有及时上报。

5月11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关于狮子冲墓地考古发掘情况通报》,承认“在狮子冲规划一个南京南朝石刻陵墓遗址公园及博物馆”。 但依然对三人之前的质疑和“遗漏提醒”没有任何答复。

通报内容:

此次考古是为编制保护规划及南朝石刻遗址公园方案提供直接依据。鉴于狮子冲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物和考古专家意见,在狮子冲规划一个南京南朝石刻陵墓遗址公园及博物馆,可以对南朝陵墓文化进行完整的展示。这个项目是纯公益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墓葬所在地既不是商业区,也不是居民区,周边更没有房地产开发等商业项目。规划建设南朝陵墓石刻遗址博物馆,目的是为了改善南朝石刻周边环境,保护好南朝陵墓石刻。

市民质疑:

无论有没有扣上“考古”、“商业”的帽子,用发掘的方式来保护古迹,都是有悖情理的。

通报内容:

鉴于狮子冲地形地貌的实际……规划建设南朝陵墓石刻遗址博物馆,目的是为了改善南朝石刻周边环境,保护好南朝陵墓石刻。

市民质疑:

这种说法本末倒置:据了解,该墓园属于没有规划手续的违法建筑,理应依法妥善处理,国保单位遭违建蚕食,是南京市政府监管不力,有渎职之嫌,理应依法清除违建,而不是本末倒置、主动发掘尚未遭到直接侵害的古墓葬。

猜测:

为了政绩工程,市长拍板建馆

为什么南京置文物保护“铁律”于罔顾,“毅然”开挖基本上已经被确认是帝陵的永宁陵,与其他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商业规划等“目的”不同,记者多方采访,都没有见到明显的商业利益的证据。唯一的公开理由,就是南京规划要在此处建设一个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南朝石刻博物馆,而且得到市长“拍板”。

2012年12月26日,《南京晨报》报道,“(2012)年初,市长季建业在现场办公会上提出,在栖霞区建设一个南朝石刻博物馆,把六朝帝陵整合在一起展示。”

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电,“记者从南京市文广新局获悉,此前在栖霞山狮子冲考古发现的两座南朝大墓确认为南朝帝陵,据初步分析这位‘帝’极有可能是陈文帝陈。待考古工作全部结束后,南京将在此地建南朝石刻博物馆和帝陵公园,预计2013年动工……”

记者查阅到,计划以永宁陵为建设场所的南朝石刻博物馆,早在2012年,便列入南京市委【宁委发(2012)24号】文件中,被作为“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计划(2011-2105年)”中的第18个项目,属于“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工程”中的一项,项目注明“以新合村【笔者注:即永宁陵所在地】六朝石刻群为中心,集中展示南京六朝石刻艺术,2012年完成设计方案,力争2013年建成。”

按照“8万平方米”的占地规模,南朝石刻博物馆相当于大半个南京博物院【笔者注:占地13万平方米】的体量,算得上“南京市重点文化工程”中下的一枚重量级“棋子”。

记者了解到,对于开挖帝陵和建设博物馆,同为古迹大省的陕西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2012年两会期间,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赵正永表示,陕西埋着73个皇帝,72座陵墓,每一个陵墓挖出来都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也是一个朝代或一个时代的缩影。但是陕西从来没有研究过要开挖某一个陵墓,因为目前的保护条件、技术条件都不具备。而即使是有了保护或技术条件,是不是要开挖也要尊重民俗、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

【链接】六朝永宁陵及墓葬

全称“陈文帝陈永陵石刻”,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新合村狮子冲,建于南朝(566年)时代。陈(公元522至566年)是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高祖武皇帝)陈霸先长兄陈道谈的长子,即陈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7年后亡,葬于永宁陵,现陵前200米处有石兽二,一为天禄,一为麒麟,两兽长宽均为3米以上,目瞪口张,状极凶猛,极为精美,被认为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刻艺术的集大成者。1988年,永宁陵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简称“国保”)。

2012年底,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开始在栖霞区狮子冲北象山南麓进行考古,发现两座长16米、宽约7米的大型南朝墓葬。2013年1月31日,新华社南京专电报道中提及:“经过进一步考证,此处是帝陵已是无疑义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陈文帝。”南京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光亚透露。

【链接】近年来南京损毁文物事件

1)2007年1月,南京迈皋桥一处工地,10座六朝墓被野蛮施工破坏。

2) 2008年8月,高铁南京南站施工时,因考古经费谈不拢,施工方因工期倒逼仓促施工,铁心桥郭家山坑商周遗址被破坏。

3)2009年,29位专家学者,批评南京大拆大建老城南,时任国务院总理的第二次作出批示,要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早在2006年,因为16位专家学者上书,曾作出批示,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4)2010年3月,南京秦淮区未履行报批手续,即实施西水关内外秦淮河沟通建设工程,造成南京明城墙水西门的瓮城和西水关遭破坏。

5)2011年,江苏省保单位、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地在复地朗香楼盘施工中再受蚕食。自2005年起,这里被开发为商业楼盘,施工不仅造成了多座古墓遭破坏,而且造成地下文物被盗。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9篇

4月9日,国家文物局组织召开第二、三类文物拍卖企业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经营资质评审专家会,对6省(市)24家第二、三类文物拍卖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了集中审核。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拟批准16家拍卖企业的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近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与社会文物司张建新副司长就我国文物拍卖企业整体状况、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评审标准、开展该评审工作的意义,以及今后有关安排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对大部分读者来说。有关文物拍卖企业资质的话题可能还比较陌生,能否请您首先介绍一下此次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审批工作的背景,以及全国文物拍卖企业整体状况。

张建新:目前,文物拍卖经营范围按品种分为以下三类:(一)陶瓷、玉、石、金属器等;(二)书画、古籍、邮品、手稿及文献资料等;(三)竹、漆、木器、家具、纺织品等。为加强文物保护,规范文物拍卖经营活动,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发展,2003年底,国家文物局《关于对申领和颁发文物拍卖许可证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活动必须依法申领和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同时,根据文物市场现状,为保护古遗址、古墓葬等不受破坏,我国实行文物拍卖资质分类管理,将出土文物较多的陶瓷、玉、石、金属器列为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范围,实行从严控制。对首次申领许可证的拍卖企业暂只批准其经营第二、三类文物或第二类文物。对申请从事第一类文物拍卖的企业设定了严格的审批标准,即:取得第二、三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3年以上;依法成立、连续正常经营且无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拥有与其申请变更的经营范围相适应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同时,对所有文物拍卖企业资质实施动态管理,通过年审制度暂停或撤消不合格企业的文物拍卖资质。2009年末,全国拥有文物拍卖资质的企业共有225家,其中有一类文物拍卖企业77家。此次审核同意16家文物拍卖企业增加第一类文物经营资质,则拥有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企业达到了93家。这次审批,既是我们实施文物拍卖企业资质管理的正常业务活动,也是对过去几年工作成果的检验。

记者:今年共有多少家企业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同往年相比,今年有哪些变化?

张建新:2010年共有6省(市)的24家文物拍卖企业按时申请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为确保评审的权威性,国家文物局邀请到了文物系统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部分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评审专家组,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着对文物事业负责,对拍卖企业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以事实为依据,坚持评审标准的一致性,对每家企业的申报材料作出公正评判。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认真审核,最终确定有16家企业符合各项规定条件,批准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

同以往两次评审工作相比,此次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的集中评审工作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申报企业和获准企业数量较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比如,2008年共有23家企业提出申请,其中有7家获准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2009年,有18家企业提出申请,其中有10家获准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而2010年有24家企业提出申请,其中有16家获准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二是参评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仅申报材料更为规范,而且多数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性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三是评审标准更加严格。在评审过程中,我们编制了每家申报企业的审核表,并要求评审专家对每一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了详细审查。同时,我们将按有关要求继续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及《中国文物报》上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接受公众的评判和检验。在此过程中,如发现公示名单中的企业存在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将立即取消其资格。

记者:通过总结3次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评审工作,您认为这一评审工作有何作用和意义?

张建新:我国文物拍卖仅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既面临着令人期待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不少问题,如文物拍卖企业多,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我们在以往的市场管理中,也发现并查处了一些第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企业甚至无文物拍卖资质企业与第一类文物拍卖企业违规联合拍卖的情况。去年,北京市工商局对北京三希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违规拍卖第一类文物也进行了行政处罚。

文物拍卖企业对于从事第一类文物经营有着强烈的愿望,国家文物局依据《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对申领和颁发文物拍卖许可证有关事项的通知》连续3年开展了申报增加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集中评审工作,进一步促进了文物拍卖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同时为文物拍卖企业开启了正常、有序、合法的增加一类资质的通道,也为文物拍卖企业提供了切实的服务。开展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文物拍卖企业自身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获得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有利于鼓励拍卖企业增强守法经营意识和文物保护理念,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其次,极大促进文物拍卖专业人才培养。通过文物拍卖资质的分类管理和第一类文物拍卖资质的集中审批,对文物拍卖企业的专业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可以促进文物拍卖企业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完善文物拍卖资质管理制度,促进文物拍卖市场规范发展。开展一类审批,对合法经营、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力量的企业授予一类文物拍卖资质,有助于引导拍卖企业通过合法的途径开展一类文物的经营,引导和维护合理、正常的文物流通秩序,实现文物拍卖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我们注意到此次有8家企业巾报第-类文物拍卖资质并未获得通过,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文物拍卖企业还存在哪些问题?国家文物局在规范文物拍卖市场管理方面将有哪些举措?

张建新:本次评审未获得通过的有8家企业。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存在违规经营行为,未按规定聘用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取得第二、三类文物拍卖资质不满3年以及申报材料不全等。

博物馆申报材料范文第10篇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与独特民族艺术形式的中国京剧申报世界遗产,面临的困难着实不小。它需要跨越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简洁明了,使之可以感受、可以理解,更可以沉醉。从2009年8月起,北京市文化局就开始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讨论和认定。提交的申报材料包括申报书、申报照片、申报视频、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单位的事先知情和自愿认可确认书等。其中最难的就是申报书。先后请了十几位京剧和非遗方面的专家,修改了无数次,几乎是一字一句地斟酌。当“京剧”和“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来,为申遗付出了长期艰辛努力的中国代表团个个激动万分。率团与会的中国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面对记者专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大家都很高兴。”

这段关于京剧的介绍熔铸了无数人的心血:“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19世纪中期,孕育于民间,融合了中国南北方戏剧元素的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广泛流布于全国。京剧的唱词和念白吸收了北京等地方言,遵循严谨的格律和字韵。京剧中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寓教于乐。以西皮、二黄声腔为主的京剧音乐,在控制演出节奏、创造特定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和引导故事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京剧以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保留了被广泛认可的国家文化遗产要素。”

在京剧之前,昆曲是首批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与昆曲的恪守传统不同,比昆曲年轻得多的京剧在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博采众长,不断演变。它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及其它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形成各具风采的戏曲流派,积累了大量的传统剧目,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一致认可的国粹艺术。如果说,昆曲代表着经典化了的中国古典雅文化,以保护与传承为主,那么京剧则可以被认为是散布在全国各地360多种地方戏曲的代表和集大成者。

其实跟昆曲相比,京剧的生存状态要好得多。被誉为“百戏之祖”、“戏曲活化石”的昆曲在申遗之前已经到了存亡之秋,清末800出的昆曲折子戏,能唱者不过百出;创作者、演员存在严重的年龄断层,后继乏人。京剧却不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京剧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但凡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都会有京剧”。他把京剧视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经脉,只要二胡拉起,西皮唱响,这条艺术的经脉、文化的经脉,同样也是民族的经脉、血统的经脉。即使是传统戏曲面临危机的今天,京剧的文化市场指数也绝不低迷。

有人对中国京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感到困惑:这是否意味着京剧也成了昆曲那样的博物馆艺术?成了亟需保护的遗产?其实,中国京剧,遗产不遗。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京剧,和其他许多地方戏曲一样,是不断生长的艺术。它采用中国传统叙事结构,记录日常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传达仁义、理智、信仰等中国传统人伦教化与文化价值理念,成为中国戏曲美学理想的最高代表。京剧曾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同步。近代中国备受屈辱,便有了汪笑侬的《哭祖庙》,也有陈独秀的“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的戏剧改良运动;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戏改”对大批传统剧目去芜存菁,整理定本,还推陈出新,创作了一批京剧现代戏;“”则进一步出现了京剧样板戏,使京剧的现代化与革命化交织在一起,喜忧参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今天,它也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于是,国家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曙色紫禁城》用上了管弦乐队,浙江京剧团将古希腊悲剧《俄狄普斯王》改编成了京剧《王者俄狄》,创新实验之举,不一而足。京剧的申遗,并不意味着它是日渐衰微亟需保护的遗产,而希望通过申遗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承。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京剧,是充满生命力的遗产。

上一篇:农家乐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职业病申报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