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15 03:27:25

审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教学范式改革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审计课程当下实行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与方法、评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并提出确保改革成效得以实现的建议,旨在提升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审计课程 教学范式 专业综合改革

一、引言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各高校应当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提升审计人才的培养水平,必须要求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审计的方法与技巧。因此,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高校审计学专业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审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国家审计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重要审计岗位。为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审计专业培养目标,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优化审计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控制。本文对审计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进行研究。

二、审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思路

( 一 )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进一步明确为:通过系统学习审计课程,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扎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使学生在校四年学习的时间里,能够掌握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业务流程,较为熟练地进行审计实务操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审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努力培养有智能、有德性、具批判力和社会承担的知识人,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 二 )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理念 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是指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以导学案领航,辅之以有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求知,孜孜不倦,勤奋学习。

要改变目前审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学生听、考前背”的现状,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通过优化审计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新型评分机制。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导学案,辅之以适当比例的考核评分机制,充分调动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 三 )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用来明确培养目标、学制与授予学位门类、毕业学分要求、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的文本。一般每个学年都要根据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修订。其中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是体现审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我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模拟实习+专家讲座+专业实习。(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贯穿于每一门审计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学习审计理论之前进行的案例导引;另一种是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案例说明、分析与讨论。案例导引是在学生初次接触审计课程时先行看到一个以视频、图片加解说或者文本形式出现的案例,引领学生走进审计领域,并爱上这一专业,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索审计课程。案例说明、分析与讨论是引领学生深入探索审计领域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警示学生不要以身试法。(2)模拟实习。模拟实习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进行的一次模拟实训,使学生足不出校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流程与审计技术的应用,加强对审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一个公司的实际业务。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基本程序,即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编制审计计划-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整理汇总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等。这种模拟实习对那些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程序、专业审计技术和方法、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沟通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练习机会。(3)专家讲座。为了增强学生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较为深入地了解实际审计工作状况、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审计人员的应对策略,我校已经与多位实务经验丰富的国家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经理、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应邀来我校为学生进行审计专题讲座,并解答学生们在学习审计课程、个人职业规划、审计人才的需求状况、未来审计人才的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提问。专家讲座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拉近理论与实务的距离,直观认识审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有助于增强专业教师对审计实务的再认识。我校组织的专家讲座在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每个学期均有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名家讲座,及时满足学生对实务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4)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促进学生亲身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实践教学安排,是审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校的专业实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安排在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末,实习时间为四周;另一部分安排在大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末,实习时间为四周。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模拟实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技术方法,在校学习的知识还需要到实际中去运用,以便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专业实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 四 )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与控制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阅读教辅材料和查阅文献资料,调动学生汲取专业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求学求解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职业规划和专业胜任等方面的能力。结合案例导引、案例说明、案例分析、模拟实习、专家讲座、专业实习,引导学生要将审计课程融入社会经济这个大环境中来学习,使学生深入领会审计的作用。在控制教学过程时,建立适当的评分机制很重要,通过适当地教学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案例讨论与相关教辅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可以优化为导学案的形式,导学案是任课教师在开课前为学生制定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案,导向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前预习的资料和课程内容,课上要讲解的内容,课下需要讨论的题目、搜集整理的资料等。为实现培养目标、践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落实培养方案,审计课程的导学案设计有:案例导引+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前预习的资料+课堂讲授的内容+课下讨论的题目和整理分析后形成的阅读笔记。(1)案例导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之养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张连起,2009)。黄溶冰(2007)、陈韶君(2010)、许莉(2010)李颖丽(2012)均认为,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倾向于选择真实案例作为审计教学案例。认为有公司治理背景的真实案例是最有价值的,尤其是将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失败和审计诉讼案件作为反面案例寓于审计教学之中,必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也有利于完成警示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引导初学者走进审计学科的殿堂之前,应当先向学生看案例,案例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动画演示,还可以是文本资料。恰当选择作为导引的案例十分重要,由于案例导引是安排在初学者首次学习审计课程之时,初学者对审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有着一连串的疑问,恰当的案例能够引导学生对新课程产生兴趣,乐于探究,并主动学习。(2)教学重点与难点。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完《审计学》课程后反映审计课程难学,教师反映难教。我校的审计课程也不例外。老师为每一章节均列出了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要求任课教师对每一章节的重点要讲清、难点要讲透。有的章节我们还画出了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关系图,并配以文字说明,便于学生自主学习。(3)课前预习的资料。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课前布置给学生课下需要预习的资料很重要。我校的《审计学》课程是51学时,看似课时还不少,但是对于教授初学者的教师来说,要讲清重点、讲透难点,还是挺有压力的。为此,我们设计的导学案中为学生列出了课前需要预习的资料和资料清单,并要求学生撰写预习笔记。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来教室听课,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相信会有更大的收获。(4)课堂讲授的内容。在导学案中为学生列出了上课要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校的《审计学》课程教材不止一本,为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查阅资料和复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我们将课堂讲授的内容列出来是必要的;同时也便于每一位任课教师在课上讲授的内容比较统一。(5)课下讨论的题目和整理分析后形成笔记。基于课时的有限性与审计学科知识的广博性,我们在导学案中为学生列出了部分课下讨论的题目,如“高管学历造假是无伤大雅还是虚假陈述?”“表内信息与表外信息哪个对公司形象的影响大一些?”“变更审计委托的真实原因可能来自哪几个方面?”等。上述讨论题目可以同学自己通过查阅资料来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结成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自己完成的,要写好笔记,记录查阅的资料来源、分析的过程和结论;如果是几个同学共同完成的,也要写好笔记,记录查阅的资料来源、分析的过程、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的结论、每个同学在讨论中分担并完成的工作。

( 五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没有一个标准的程式可以供人套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样没有程式,更多地需要创新。(1)案例导引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案例导引法是先用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对审计课程产生兴趣。因此,选择适合引导初学者走进审计学科领域的第一个案例很关键。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法,可以起到致趣、动情、引思的作用。如在讲授“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之前,我们将视频“十年影响力之民主法治人物李金华”的链接地址列在导学案中,同时,我们将近年来的文本资料 “审计结果公告”的链接地址也列出来,使同学们在理论学习之前,先有一个直观地感受和了解。(2)案例说明法。案例说明法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释义、说理,引用案例进行说明、论证的方法。案例说明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用案例说明法,教师必须明确案例只是作为释义、说理的佐证,不能让案例说明冲淡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如在讲解“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第一个方面“了解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以及其他方面”中的“了解行业状况”时,我们通常会就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与同行业进行比较,随后讲解这家公司所在行业的现状、宏观经济环境、国家相关政策导向、这家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等。这部分的讲解一定要围绕审计准则的内容,避免脱离审计准则内容的讲解,也就是不能冲淡教学内容的重点。(3)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一定要在学生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也才能取得实效。用于讨论式教学的案例可以是教师从国内外经典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也可以是审计实践中刚刚发生的新事件。建立适当的考核评价机制,促使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将课堂变为抒发个人见解、活跃思维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交流学习心得的场所,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是一个能够自由思考、放飞思想的地方。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在讨论中巩固基础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如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情况下保证讨论式教学的实效,是任课教师在实施讨论式教学法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先由任课教师给学生提前一到两周布置讨论题目,并提出讨论的基础知识要点和要求;然后由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准备好以后就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作出总结。具体实施时,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准备课上讨论资料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主导作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准备好以后进行的课堂讨论中,依然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创设一个有利于交流思想、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讨论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要控制好小组之间讨论,避免出现偏离主题或过激的言论等情况。最后由教师作出总结时依然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这个环节中,先由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对本组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对其他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再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和提问进行点评和回答。教师的点评应当围绕讨论的资料和需要巩固的基础知识点进行,肯定学生在讨论中的突出表现,指出今后讨论时有待改进的地方和应当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要求学生课下对本次讨论课进行总结并撰写总结报告。

( 六 )探索新型评分机制 恰当的评分机制也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变“28格局(即: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如“37格局”或者“46格局”或者“55格局”,引导并督促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扎实学好基础知识,摈弃“28格局”下的平时学习流于形式、期末考试之前背三天就能混个毕业的现状。我们也在探索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评分机制。目前正在探索并实施的评分机制是变单一期末考试为多次平时考核。以《审计学》课程为例,我们在导学案中为学生预留了讨论教学的资料或者讨论题目,课前布置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自愿结组形成讨论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分工和协作,并在课题讨论开始之前作出PPt,在讨论课上由组内选定人员对PPt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介绍组内成员完成的工作;其他组进行提问,讲解小组内的任一成员进行回答,此时教师记录问答的学生姓名和问答的内容。最后的评分由学生和教师按照“55格局”共同确定,即其他各组学生给讲解小组公开打分,并根据组内成员回答问题和准备工作对组内每一个成员进行打分(这个一般在课下通过BBS来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课上表现、课下撰写的总结报告进行打分,并且把评分结果发送到BBS上,供学生随时查阅自己的平时成绩。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学生很是认可,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三、审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实施

( 一 )提高教师的讨论式教学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胸怀,能够较好地驾驭课堂讨论的过程,及时纠正偏离讨论题目的发言或者过激的言论,能够以谦虚的态度认真听取学生们的发言,适时鼓励不同的观点,耐心梳理大家的意见,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驳或者提问,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平等学习交流和的良好氛围。因此,提高审计教师的讨论式教学能力对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目前多数审计教师缺少与其他院校教师经常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校为专业教师创建与其他学校教师保持经常流的环境,不加限制地给教师提供教学经验交流的机会,着力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

( 二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每一次成功的教学均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控制。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审计实践工作与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等很多的学科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审计专业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等方面的知识,并有较为丰富的在审计组织或者审计机构从事审计实践工作的经验。因此,建立适应专业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如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审计组织或审计机构参加审计实务的制度,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项目的奖励制度等。

( 三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进行专业实习的场所,而且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参与审计实践的场所。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审计实践与市场营销、金融学等不同,实践市场营销、金融学的岗位,实习单位很乐意接收,因为涉及不到实践单位的商业机密;审计实践时要看实践单位的会计资料、董事会会议记录等涉及商业机密的资料。因此,学校应当以与审计组织和审计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

( 四 )健全的评分机制 打破已经实行多年的“28格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多年的“28格局”已经使得任课教师熟悉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新的评分机制的建立无疑增加了教师备课、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再加之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高要求,使得任课教师对新的评分机制有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学校下大决心和力度健全现行的评分机制,简政放权给每一位任课教师,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任教的课程属性和资料的准备情况,决定是“37格局”,还是“46格局”、“55格局”。

*本文系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溶冰:《审计课程的隐性知识属性与案例教学》,《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张连起:《案例教学:风正一帆悬――兼评》,《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9期。

[3]李颖丽:《审计案例教学之案例选择的新视角》,《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第13期。

上一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美比较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层建筑中的深基坑支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