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 智慧理答

时间:2022-02-14 08:24:37

有效课堂 智慧理答

摘要 智慧理答像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智慧理答像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智慧理答像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田。智慧理答,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能让课堂充满生成,充满活力。

关键词 课堂理答 智慧 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师的理答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语言贫乏,或简单理答,或重复理答;有的教师态度过急,或武断理答,或代替理答;有的教师指向不明,或模糊理答,或回避理答……这些理答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我们的课堂迫切呼唤智慧理答,迫切呼唤我们的教师能够树立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形成理答机智。本文试着结合几则朗读教学案例,对比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智慧理答。

一、由表及里探一探,心中悟出始知深

研读《穷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

案例一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应读出什么语气呢?”生:“应该读出他很受不了的感觉。”师:“能不能联系生活谈谈‘受不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背地里议论我坏话,我真受不了。”生:“天气太热时,我也会受不了。”师:“(急了)渔夫受不了是因为什么?”生:“因为五个孩子多,养不了。”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生:“我妈妈时常告诉我,她小时候生活艰苦。为了让她们四姐弟吃饱饭、上好学,父母亲要整天干活,有点受不了。”师:“是啊,生活艰难会让人受不了。”师:“现在能读好这句话了吗?谁来试试?”

案例二 师:“你从课文哪儿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的含义?”生:“‘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为了五个孩子他不得不冒生命危险,实在是受不了,没有办法。”生:“‘孩子们还是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那么拼命,可还过不了好生活,真的够他受的了。”生:“‘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但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以看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连妻子也不得闲。”师:“把‘受’换一个词,可以换哪个词?”生:“苦。”生:“累。”生:“熬。”生:“忙。”师:“一个‘受’字,让我们读懂了他家生活如何?”生:“生活不易。”生:“生活贫穷。”生:“生活举步维艰。”师:“会读这句话吗?应读出什么语气?”生:“用低调、沉重的声音,读出生活的艰辛。”师:“想象此时自己就是渔夫,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有没有同学读出其他的情感来呢?”生:“桑娜很心疼丈夫。”生:“桑娜对丈夫的爱是深沉的。”师:“好,用深情、不舍的语调,再读这句话,读出桑娜的疼爱吧。”

思考 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高质量的探问理答,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在逐层推进的回旋中,使学生们的理解准确、全面、深刻,感受深入,情感升华。案例一,教师指导朗读虽然也运用了探问理答,但是他急于求成,直接以“应怎样读”切入。听到有学生谈到“受不了”一词便如获至宝再次探问,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结果指挥棒没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虽然后面“拉回来”了,但颇费周折,学生对于生活的艰辛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朗读自然不到位。案例二,教师明白学生很难理解生活的艰辛,于是指导朗读时,第一次探问直指文本,以教材为依托,来蓄感;接着一个“换词”环节,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渔夫此时“受不了”的心理状态;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朗读。学生此时的理解极为深刻,朗读指导水到渠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探问,引导孩子把情感推向更深层面,体会桑娜对丈夫的爱。这样的探问理答实属高明。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探问都能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历经心灵碰撞,就能使他们的灵魂得到真情的浸润。

二、思绪零散归一归,以点带线扩成片

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案例一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送别的场面。”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师:“是啊!这句话表现了李白与老朋友的依依惜别。”师:“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生1:“读出依依惜别的感觉。”生2:“读出与老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句话好好读一遍。”

案例二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李白在岸上走啊走啊,看啊看啊,一直等到那个影子都看不见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生1:“半个钟头。”生2:“一个钟点。”生3:“半天。”……师:“是啊!李白用眼神、目光相送,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多么感人啊!他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谁也不能准确地估算。”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句话呢?”生1:“要读出李白对老朋友的不舍之情。”生2:“要读出李白因老朋友离开而无限孤独的心情。”生3:“要读出李白对老朋友尽快回来的企盼。”生4:“要读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生5:“可以把语速放慢点。”生6:“可以把语调放深沉点。”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把语速放慢、把语调放深沉,读出李白对老朋友离开的不舍、归来的企盼,读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读出朋友间的深情。”

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再组织”后的理答往往是一段凝练的文字,有时把学生带进一个优美的意境,有时向学生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有时则带领学生披文入情,丰富语感,升华情感。案例一,教师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认为学生的答案基本正确,急于进行总结式理答,草草收场,这是我们教学中最常见的情况。而案例二,教师显得睿智得多,不但问题设计精心,再组织理答也非常精彩。开头抛出了“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学生发言踊跃。然后教师巧妙地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再组织理答,让学生头脑中的李白深情目送的感人场面由模糊变清晰,为升华情感作好铺垫。当第二个问题一抛出,学生思绪万千,感情真切,答案五花八门。教师第二次组织理答,把学生零散的表达进行提炼,连点成线,串线成片,从而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

上一篇:巧妙放手,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 下一篇:链接生活 感悟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