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注释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

时间:2022-02-12 05:37:2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注释值得商榷的一个地方

郭在贻先生在《训诂学》中认为在理解古代作品中的词语时须树立历史的观点,他指出:语言中的词汇和词义都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因此,训诂学不能满足于对词汇和词义作静态的、共时的描写,还要对词汇和词义进行行态的、历时的考辩和分析……由于缺乏历史观点,许多注解家往往用词的今义去代替词的古义,以致误解了原文。「1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注解文言文词语时大体上秉承了历史观点,但仍有少数注释存在以今律古的问题。

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不久当归还,还比相迎取。以次下心意,慎勿违吾语。”对于“迎取”一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2注之为“迎接你回家”。 「2(P・9)本人认为教材此注既漏释了“取”的意义,又忽略了“迎”在古代的一种特殊用法。何小宛在《“迎取”释义商榷》「3中虽准确地指出此“取”实为“娶”义,但仍然释“迎取”为“迎接你,娶你回家”,亦未得“迎”义之解释。

此“迎”实为一种特殊用法,《辞海》“迎”(音ying)字条例有“迎娶”义,《辞海》“迎”(音ying)字条亦然,显然“迎”与“娶”为同义。例如:

⑴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搜神记》卷十一“邓元义”条)。

⑵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问其意,遂为迎取。(《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⑶明日吉,便为迎日。(躺带牛僧儒《玄怪录》)例⑴“迎取”即“迎娶”,例⑶“迎日”即“娶亲之日”,而例⑵“迎取”属于同义连用,义即“迎娶”。

再从文意角度理解,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古代“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字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仪礼・丧服》贾公言疏曰:“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而在焦母看来,刘兰芝就是那种“不顺父母”(即“不事舅姑”)的媳妇,所以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借口要强行将刘兰芝遣回娘家。此时焦仲卿显然深知若真如母亲所言,即意味着刘兰芝将被休弃,那么他们二人的婚约就将自行解除,夫妻名分亦将荡然无存,所以在惊悉此事后气愤之下他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此“取”显然也是“娶”义,余冠英先生早已指明,见《汉魏六朝诗选》「4相威胁。可以断定的是,刘兰芝回娘家绝不是暂住一段时间然后等焦仲卿再把她“迎接”回去这么简单,否则绝不会出现她“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这种情况,而且在其兄的逼迫之下,刘兰芝也违心答应“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乃至于后来张罗准备一桩婚事等等,显然都是以焦、刘二人已无婚姻关系为前提的。由此可见,焦仲卿如真想与刘兰芝重归于好“誓不相隔”,绝不可能简单地“迎接你回家”就算完事,显然除再复婚“迎娶”之外别无选择。

所以此“迎取”实为同义连言,不宜分而解之,应理解为“迎娶”义方为精确。为避免混淆,教材应为“迎”标音并且为“迎取”准确作注。下文中“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之“迎”也是这种用法,否则同样与文意不谐。

注释:(1)郭在贻. 训诂学(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

(2)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2. 2006年11月第2版

(3)何小宛.“迎娶”释义商榷。学语文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名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三国志》岳麓书院出版社 2003

《礼仪》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如何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下一篇:轻松学好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