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沪教版《历史与社会》的比较

时间:2022-05-22 12:11:48

人教版《历史》与沪教版《历史与社会》的比较

摘要:人教版《历史》与沪教版《历史与社会》是近年来在苏州地区同时使用的两套教材,苏州地区通过三年时间实现了从沪教版向人教版的全面过渡。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套教材的对比,找出两者在内容增减、结构编排等方面的差异,初步探寻未来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历史学科;人教版;历史;沪教版;历史与社会;比较

2007年,苏州地区的历史教材有了一次较大的变动,从原来沪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改为人教版的《历史》。2009年6月,最后一批使用沪教版《历史与社会》的学生中考结束,这也标志着沪教版向人教版过渡工作的基本完成。然而,从深层次而言,如何真正通过教材的转变实现教学的转变,如何深刻领悟新教材体系下教育教学的全新思路,这依然是苏州地区广大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笔者也试图通过对这两套教材的剖析对比,去寻求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人教版淡化农民起义

沪教版中的农民起义内容涉及较多,一方面,教材专门编排了《农民起义》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陈胜、吴广起义、宋江农民军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另一方面,教材在通史篇目中也提到了很多农民起义,比如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等等。而人教版对此不仅没有设置篇章,而且也并未提及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之类。另外,沪教版用了整整两页篇幅介绍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中既有“读与思”,又有“知识窗”,还附有四幅插图和一幅地图;而人教版仅用了不到一页篇幅,并只附有一张照片。

虽然从整体而言,人教版的篇幅要远远比沪教版更为详尽和完整,然而它却省去了大量农民起义的内容,可见人教版对于农民起义的内容是相当淡化的。而这也似乎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关于农民起义的问题可以隐去或者是一笔带过,不必深挖细究。当然这不等于说农民起义不重要,相反,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而人教版之所以要淡化农民起义,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的,因为农民起义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太难了,它往往同时涉及到宗教思想的文化内容和土地制度的经济内容,而这两项内容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不清,就很容易把农民起义看作是打打杀杀的简单的造反行为,而这对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历史观是不利的。所以,人教版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思路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将避免我们初中教学过渡纠缠于农民起义,而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二、人教版突出民族融合

沪教版中,民族融合的内容仅为一课,即八年级上册《和同为一家》,其中涵盖的篇幅十分有限。而综观人教版,几乎全部都是以民族融合的线索进行编排的。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自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之后,整个中国古代史人教版一共编排了四个单元,而这四个单元中却有三个单元都是以民族融合为标题的,而另外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虽然看似与民族融合扯不上什么关系,但在这一单元中却也编排了相应的内容:一课叫做《和同为一家》,与沪教版的同名;还有一课是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而这是民族融合的重点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沪教版的民族融合是蜻蜓点水,而人教版的民族融合是浓墨重彩。而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民族融合,不仅是符合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基本国情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古为今用,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今天,人教版的编排是在有意引导这样一种趋势,我们不编造历史,但我们要认清历史,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了解我们自己。

三、人教版强化课后评价

沪教版没有编排课后练习,只是在课文中穿插了一些“读与思”和“活动区”,而这些内容相对都比较开放,不太适合进行标准化考试,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93页的“读与思”提到:“归纳一下,发明家成功的‘诀窍’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基本上是脱离历史学科的,无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再如第67页的“活动区”要求学唱法国国歌《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的歌词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进行比较,而这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别说学生,即使是老师也很少有人能具备如此高的法语功底。而人教版的课后评价编排则更为全面,除了一些“动脑筋”之类的开放性内容,也设计了“练一练”这样的常规练习。虽然我们说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毕竟是现阶段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和常规的基础练习应相互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开放式模式,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做好常规的基础练习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保障,所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课后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功底是大有帮助的。

四、人教版提高双语要求

沪教版和人教版都比较注重历史的双语教学,但两者的程度明显有所不同。沪教版基本只是列举一些专有名词,并且其中语种还不统一,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70页“Kopernik”是波兰语,第85页“Bismark”是德语,这些不同的语种反而会给学生的双语学习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人教版相对比较严谨,所编排的双语内容严格是指中英双语,并且在教材最后专门附有《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另外,在人教版的课文中,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语言典故,教材也一一列举,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0页的“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还有第39页的“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等等。当然,人教版不仅在双语内容上多于沪教版,在双语难度上也远远高于沪教版,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12页的“动脑筋”,教材给出一张全英文的1769年拍卖黑奴的广告,要求学生读懂广告上的内容,而其中“cargo”、“negroes”等单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是常用词汇,这进一步体现了人教版对于双语教学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所以,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将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必然。而历史双语教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几个专有名词,它更要求我们通过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史料来更加真实和深刻地接触和学习历史,这应该是世界史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

时代在进步,教材在更新,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跟节拍,与时俱进。沪教版向人教版的过渡,实际上暗含了某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其中的意义,在教学中及时纠正方向,提高要求,不断进取,让历史教学生机无限,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03

[3]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01.

[6]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册) (九年级上册,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07.

【作者简介】周昆,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08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

上一篇:对生物研究性学习有效指导的尝试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