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浅析

时间:2022-02-10 07:15:44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浅析

摘 要: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表现进行了概括,指出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不能忽视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价值观 现状 原因 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越发加强。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风险性却在加大, 改革在各领域有序展开的同时, 也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取向和政治行为方式。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承担着祖国昌盛富强的艰巨历史使命,全社会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总体现状

1.积极方面。

首先,大学生思想解放,富有政治上的开拓精神,个性张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期禁锢中国人思想的桎梏被打破,大学生们拓宽了视野, 比以前的大学生思想更为解放, 很少受到传统观念或传统思维模式的羁绊,富有开拓精神。大学生对国家重大事件的关注充分表明了大学生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政治意识的积极高涨, 也体现了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

其次, 大学生坚定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世人瞩目,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78年到2004 年的26 年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 亿美元增长到16494 亿美元, 年均增长9.14%, 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增强。大学生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和辉煌的业绩中, 切身体会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走势同社会发展步法比较协调,政治观念上呈乐观上进的态势,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

再次,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增强。我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在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个人与国家身份关系的旧观念。“改革的实践以生活及其利益者以最简洁、最有力的杠杆,直接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当代大学生在自由开放、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会审视社会,认识自我,能以个人主体的身份面对生活。个人主体意识觉醒的直接积极结果就是大学生们的自主性空前增强,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要求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因此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治化要求也空前迫切。

最后,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政治实践能力提高。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整个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处处体现着竞争:大学生们积极要求入党,竞选当学生干部,学校里的比赛一个接着一个,参加者跃跃欲试,等等。在这样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已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与此同时,他们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极为关注,积极参加竞争就是为了争得一席锻炼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期自我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对自我价值主体地位的确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大学生争取民利的愿望已渐趋强烈,政治实践能力也随之提高,更趋于理性与务实化。

2.消极方面。

首先,部分大学生认为政治“假、大、空”,对政治不感兴趣,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紧要甚至是无关。社会上的、等现象困惑和冲击着大学生的头脑,造成小部分大学生对现实政治失望,对政治教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也使得小部分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对正确的思想听不进去,对正确的政治要求表示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群体分配的差距拉大,价值观念多元化,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使大学生在政治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困惑有所增多。大学校园内提倡的高水平政治道德规范与社会上低水准的政治道德行为的反差,理想教育的完善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自身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的崇高与实际实践行为的平庸和无奈的反差使得部分大学生们内心世界充满矛盾、冲突和困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又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部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掌握不牢,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对老师提及的政治话题不感兴趣。

其次,部分大学生集体意识比较淡薄,个人主义意识滋长,缺乏责任意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关心国家大事、顾全整体利益、追求光明进步、乐于奉献自己的人,是具备强烈政治责任感的人,其恪守坚定的信念,为着远大的理想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相反,那种囿于个人狭小天地,只要权利不讲义务,是政治责任感不强的表现。一些大学生在发展目标上,不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没有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 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在生活上超现实享受,不珍惜父母家人的劳动,没有家庭责任感; 个人感情上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没有道义责任感;还有一些大学生不刻苦学习,抄袭作弊,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假文凭、假证书屡见不鲜,就连助学贷款的偿还也存在恶意拖欠甚至不还的现象,这些问题从不同侧面暴露了部分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的缺点。

最后,部分大学生治价值取向具有功利性。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但有功利化倾向。一些大学生把“有用”与否作为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和政治行为的决定性依据,如一些大学生把教科书按照“有用”与否分成两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则常被打入“无用”者之列,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要求入党的动机是“为将来的成来捞取政治资本”,凡此种种,都是政治价值取向中功利主义的表现。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取向呈现新变化原因

1.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大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2.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已接受了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了较固定的思想意识形态,而高校依旧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主渠道。必须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多元文化的渗透,大学生与过去相比更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主义倾向突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社会整体运行非常良好,但社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凸显出一些矛盾,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均、社会腐败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一些偏差。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部分大学生确实存在一些价值取向偏差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一些问题就全面否定,而应看到大学生主流是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关键是高校针对在大学生中存在问题如何正确地引导。高校作为领路人,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1.顺应时代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的加快,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认识方式与渠道都发生巨大的变化,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受到严峻的挑战。高校党、政、工、团各级学生工作部门和政工干部要明确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各自功能、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自的作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综合施教,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使高校德育工作形成有人干、愿意干、抢着干,想方设法干好的良好运行态势。

2.适应新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增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的不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充分体现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满足多层次学生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应答学生多方面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的问题。

3.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健康成才创造良好的氛围。

高等教育要适应大众化的要求,首先要从更新观念做起。管理表面上是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但归根结底还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对学生的管理应该从“管”转向教,转向尊重和信任,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人是社会发展中最终的决定因素,“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2]程颖.社会变革对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5.

[3]丁志刚.全球化对我国政治价值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

[4]陈志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1.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

[6]朱立新.对当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上一篇:激发高职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学前义务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