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师竞聘“冷热不均”态势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2-10 04:23:18

中小学英语教师竞聘“冷热不均”态势分析及对策

[摘 要] 江西省2011年中小学英语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教师竟聘机制的完善需要教育部门、高等院校及毕业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优配。

[关键词]教师竞聘冷热不均;英语专业毕业生

江西省于2010年首次实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全省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省考”)。从江西省2011年“省考”岗位信息及报名情况可以看出:城镇岗位及高中教师岗位对学历要求较高,均为本科学历及以上;而农村以及边远山区的岗位,尤其是山区小学英语教师岗位,学历要求可放宽至中师,这类岗位仅针对有特定教龄的老师。据初步统计,在2011年江西“省考”中,竞争比例最高的岗位达到68:1;而竞争比例为 0:1的有127家招聘单位提供的176个岗位,呈现出“冷热不均”的态势。详情见下表:

一、江西省中小学英语教师岗位竞聘 “冷热不均”态势解读

1.2011年江西省“省考”数据有以下特点:招聘信息大多为各招聘学校,也有些地方由教育局集中公布招聘计划,同时,招聘学校的区域差异明显。具体而言,城市岗位报考比例要超出农村(偏远山区)岗位数倍;高中英语岗位的竞争人数通常多于初中英语及小学英语岗位的报考人数,但也有不少小学英语岗位报考比例走高的现象,甚至农村(偏远山区)岗位也是如此。

2.招考岗位条件解读。总体而言,大多数岗位对学历要求为全日制本科毕业,并获得与报考学科一致的教师资格证书;年龄条件对毕业生限制不大。但是,有些学校列出的招聘条件属于硬性规定。譬如,户籍限制为本县生源;第一学历为教育部部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也有对第二外语水平提出要求,如韩语五级及以上以及仅限免费师范生报考等贴“标签”岗位出现。

3.报考人员解读。从报考人员的身份来看,主要为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应届生,也有部分社会人员。就报考动机而言,高校毕业生是为了就业;而社会人员则多为在职教师,尽管有条件限制,但他们也想通过“省考”争取一个更理想的岗位。这其中不乏一部分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非英语专业考生。因此,随着社会人员的加入,其竞争性又激烈了不少。

二、地域差异前提下的岗位条件设置与人才吸引的功效分析

在2011年“省考”中出现的对某些岗位贴“标签”的做法,变相使得竞争有失公平,挫伤了部分考生的积极性。另外,某些教育招考部门对一些农村岗位增加“合同签订时间不低于5年”等条件,间接削弱了部分考生的报考积极性,以致一些岗位报考人数极少甚至无人问津。再者,部分区位优势明显、人才吸引力较高的高中教学岗位,限定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要求“韩语五级及以上”等特定条件。基于以上事实,相关部门可适当调整岗位条件以达到高学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教师竞聘机制的完善需要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及毕业生共同努力,实现人才资源的优配

1.英语专业毕业生选岗时要权衡分析,明确目标。考生在选岗时要理性分析并深入论证。若能综合考虑岗位的区位优劣及个人日后晋升空间等因素和个别“标签”岗位及考量相关硬性条件,考生会能做出一个理性选择。为此,英语专业毕业生不妨权衡好以下两点:一是提前甄别出“冷”、“热”岗位,结合实际初步确定岗位;二是从拟定的“冷”岗位中,找到拟合度最高的岗位,规避热门岗位,从而获得成功。

2.鉴于地域差异,招考部门可尝试灵活竞聘机制。为了更好地应对竞聘中“冷热不均”的态势,招考单位可尝试制定弹性方案。一方面,针对区位优势明显、人才吸引力较强的岗位,招聘单位可实行灵活考录方式,比如面试+教学能力测评模式。这既减少了盲从考生拼抢岗位现象,也可促使热门岗位竞争人员分流,达到筛选出优秀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优配。另一方面,在招考工作条件艰苦的岗位人员时,可在教师日后晋升及职称评定机制给予政策倾斜等来吸引人才。此外,相关部门可采用其他人性化政策来取代“合同签订时间不低于5年”等做法,以推动人才的良性流通。

3.英语专业毕业生要审时度势,争当“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2000年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这是当代大学的新使命,更是适应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必然选择。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要拓展,需要高校重视将英语专业向诸多实用学科渗透并形成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的理念。从事翻译、外贸业务、销售、教育培训机构专员等可成为他们的新选择。

上一篇:自考助学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大学《写作》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