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农资行业的变革与监管

时间:2022-02-08 08:04:58

论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农资行业的变革与监管

摘 要: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农资行业将出现重大变革,探索建立新的监管模式刻不容缓。该文结合广德县情况对这一变革趋势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新形势下农资监管的对策措施,为建立新的农资监督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规模化经营;农资行业;变革;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03-03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逐步完成,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3~5a内,80%的农村土地将集中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经营。这一变化将对未来农资生产经营和农资监督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笔者从农资管理者的角度对新形势下农资行业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分析论述,以探索建立农资监督管理新模式。

1 传统农资经营模式将发生颠覆性变革

传统的农资经营网点遍布农村的每一个乡镇村以及较大的自然村,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选购。农资管理部门在网点的布局上也尽量考虑方便农民的原则,势必形成了农资经营网点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服务能力差的局面。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后,该局面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1 农资消费者群体数量将大幅减少 农资消费者逐步从单个的农民变成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农资消费人群将进行大规模的缩减和集中,预计未来3~5a,农资消费人群将减少到原来的10%左右。以广德县为例,目前全县农资经营店285家(2014年是316家),现勉强维持经营的农资店占40%,即将停止经营的农资店占40%,只有20%的农资店有较好的市场空间。全县2014年土地流转面积已接近50%,预计3~5a内将达到80%左右。随着土地的集中经营,目标客户的大幅度缩减以及规模经营者对农资提供者需求标准的提高,将使传统的农资层级分销渠道变得毫无意义,分销级别也将变得模糊,农资销售将形成生产商新型农资综合服务公司规模化种植企业(户)的模式。

1.2 结合性新型农资服务公司将不断出现 农作物的集约化种植,使种植大户对农资的采购成本严格控制,传统的产品价格体系将被打破,产品的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单一买卖农资产品的营销模式或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将产品、服务、技术、物流融为一体的新型农资服务公司将不断出现,新型农资服务公司的内部分工会更加明确,业务人员、技术人员和配送人员协同作战,在服务质量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会有质的飞跃。特别是农资电商的积极加入和大型农资集团的套餐服务模式,更是推动农资新型服务体系建立的强有力推手。未来农业种植大户对农资经营的新理念、新产品、新服务(技术指导、仓储,农产品回收、农产品深加工)的渴求会越来越高,也将为农资行业提供巨大市场延伸潜力,服务的深层次发展也将派生新的配套服务市场。土地规模化后,传统的农资经销商会逐步淘汰,农资生产企业中没实力、没特色、没品牌的厂家将会破产。目前有远见的农资经销商正在迅速整合资源,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技术人才引进、物流仓储设施建设、与规模种植户的深层次合作上来,为下一步整个农资行业的重新洗牌积累资源条件。

2 农资行业纠纷将有所增加

土地规模化经营后,风险也成倍增加。相对于原来一家一户家庭经营劳动力无限投入的精耕细作,规模化种植超过3.3~6.7hm2后,由于种植面积过大,超过了家庭承受能力,在播种、收割等各项生产环节都需要人工和机械帮助,其劳动力成本和日常管理难度都大大增加。农业本身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狭小,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成本,农田的收益微乎其微。如果不懂得控制成本,规避灾害,亏损的风险极大。因此,客观上与规模化经营者形成紧密利益联系的农资供应商产生纠纷的概率增大。

2.1 规模种植大户的抗灾能力差 土地流转后,虽然土地使用、经营权转给了大户,但散户农民依然保有土地承包权,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是按承包面积,补给土地承包者,并非实际耕作人。因此,规模种植户得到的国家补贴很少。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也不足以弥补种植大户的灾害损失,种植户基本没有抗灾能力。农业生产一般存在以下灾害因子:一是灾害性天气;二是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三是假劣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周期长,各种自然灾害往往是不可预见,且常常是各个灾害因子叠加,加上农资在自然条件下的不确定性,责任界限模糊,一旦受灾欠收,规模种植户承受不了成倍增大的损失,纠纷在所难免。广德县2014年接受投诉调解的25起农业生产事故纠纷中,80%的当事人都是规模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大户,其中8起由于气候原因引起病害爆发造成绝收的纠纷是典型的多灾害因子叠加情形。沸沸扬扬的“安徽万亩超级稻减产绝收”事件也是典型的多灾害因子叠加实例。这类纠纷的调解难度大,各当事方都有脱责的理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强调各地要坚持经营规模适度,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各地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防止脱离实际、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具体到广德县,笔者以为6.7~13.3hm2农田的家庭农场最为适宜。自2015年起将各地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的资金,加上补贴种粮大户试点的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预计,国家各种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将陆续出台。设立农业风险基金,种植户适度流转土地,控制规模,量力而行,都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2.2 农资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在发达国家已经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成为了“普世技术”和管理工具。我国农资的风险评估与监测尚属始点状态。任何一种农资在登记前或者评审前都无法预估生产实际中全部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危害,经过一段时间的广泛使用后,农资的风险和危害会逐步累积、显现。因此,开展农资跟踪监测与农资再评审、收集安全事故信息,实行农资再评审工作非常重要。农资经销商作为农资产品的终端服务者,获得农资风险资源最快捷、最准确,全方位的跟踪服务有利于对自己提供的农资产品作全面的了解,尽力规避各灾害因子的影响,把风险控制在初始阶段是减少纠纷的最好措施之一。

3 农资行业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当前,农业生产投入中,除劳动力、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等要素外的农业生产资料绝大部分都来自基层农资供应商。因此农资供应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基层农资供应商已不能适应越来越高层次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新型农资综合服务公司将担当更多社会化服务职能,农资行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将逐步增强。

3.1 农资服务公司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延伸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供给、生产和销售分别是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中心,而信息、技术和市场这3个方面的服务又分别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主要内容。传统的农资供应商的作用则主要集中在产中环节,并体现在其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新型农资服务公司将把服务向两头延伸,全程参与规模经营者的生产规划、市场分析、品种选定、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加工等环节,部分农资供应商将加盟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成为利益共同体,利用合作社的资源,不仅在获取贷款、争取扶持、组织培训、推广技术和新产品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还有一个稳定的客户群体――合作社社员,这样的系统十分有利于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并有效提高了农资供应商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目前,广德县已经有20多家农资经营企业(户)领头成立或加盟了水稻专业合作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2 农资行业协会将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农资协会,并且有些地方农资协会已经从探讨行情到拓展农资更广泛的服务空间,但很大一部分农资协会工作处于停滞状态。随着农资经营店的大幅减少,生存下来的都是业务素质高、服务能力强、有一定规模的经营者,因此,农资协会成员将重组精选,形成精英团体,他们无论是抱团取暖或者强强联合,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其放大的效应远远超过想象,农资协会在社会化服务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农资与互联网逐步融合为提升农资行业社会化服务的高端化和广泛化提供平台 互联网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方法论。“互联网+农资”的本质在于提升服务,而不只是产品销售,农资产品只是服务的部分载体。通过建立服务中心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建立在线农技专家服务,真正实现专家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适时互动交流,提供从种到收、科学施肥、精准施药、农产品销售、信贷保险等全链条服务,让普通规模种植户享受各类型高端专家的精准指导成为可能。

4 结语

针对新形势下农资行业发生的变革,农资监管工作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管理模式。笔者通过大量监管实例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建立“执法机构―农资协会―专业合作社”三者共同参与的农资监管模式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可实现农资监管与农资经营、农资使用关系的有机统一,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高的效率。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农资协会为依托,前移农资监管重心,发挥农资协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功能;以合作社为纽带,延伸农资监管触角,发挥合作社规模经营、组织化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以推动合作社实现农资产品的统购统配为手段,最终实现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科学使用农资产品,在生产源头上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口,同时使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成为可能。

执法机关与农资协会及专业合作社签订《农资监管协作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其中监管部门要负责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与培训,不定期对农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检测,提供农资监管系统软件平台,引进物联网技术,使执法机构、农资协会会员和专业合作社社员在一个平台互动,在平台内可完成农资产品的备案、销售及使用记录查询等;农资协会要制定规范的章程,严格把控各会员的进货关,督促会员及时上报农资备案审核材料,会员与协会、协会与监管部门、协会与合作社之间要签订质量承诺书,同时协助执法部门执法检查、宣传培训、质量抽检等;专业合作社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协助执法机构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监督指导全体社员科学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及时收集、上报社员购买使用农业投入品时发现的问题,指导社员完善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档案记录,逐步提高合作社农业投入品统购统配比率,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等。

参考文献

[1]李涛.土地规模经营对农资行业的影响[N].农民日报,2014-08-14(0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R].2014-11.

[3]赵丹.社会化服务在延伸[J].销售市场(肥料版),2013(6).

(责编:张长青)

上一篇:谁在拍摄文艺小片 下一篇:南京市浦口区“三农”现状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