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之我见

时间:2022-02-05 09:12:47

任务驱动教学的任务设计之我见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应用范围广的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设计出合理、精彩的任务将为课堂注入新的“动力”,使“驱动”的意义真正发挥出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68-02

任务驱动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两个详细的任务为线索,把需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引入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活化学习理念、职业化成长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任务的设计存在以教材为本而不切学生实际,或者以教师为本而不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的倾向,使得教学不为学生所接受。笔者以为,良好的任务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任务设置要有鲜活性

五年前,笔者的一个任务创设:基于2008年我国作为东道主举办奥运会的背景,让学生当一名宣传工作人员,在奥运会中向各国运动员及观众展示我国往年的奥运成绩及一系列相关资料。这一内容在当初还是非常不错的,时至今年如果再用,就显得过时而没有吸引力了。于是,笔者将其替换为今年全运会的情境:8月31号,和我们开学同步,大家知道国内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是什么(全运会)?是的,第12届全国运动会在辽宁沈阳召开,大会的开幕式倡导节俭,不请大腕和明星,也不搞隆重的庆典,是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现在,奖牌榜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示奖牌EXCEL文件),请你计算一下,现在前11位排名的省份中,金牌、银牌、铜牌数一共有多少块了?如果把这些省份按奖牌数重新排列,又该怎么操作呢?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学生讲EXCEL软件的一些常用操作。时效性带来的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快被激发出来。

二、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感

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基础、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可接受性,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任务设置既要有一定的梯度,还可以允许学生按他自己喜欢的习惯来进行任务操作。

教学“文字格式的设置”时,首先可以教学生改变字号、字体这些在格式工具栏一眼就能看到的操作。学生的操作基本熟练以后,就可以让他们对字符间距和文字效果进行设置。然后要他们能设计段落中的行距和首行空格。而对于格式刷的运用,则可以让学生在最后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发现它。总之,这些任务的完成是通过由低到高的要求逐步来实现的。

三、任务设置要有创新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师的方法,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如:在学习照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的应用时,我们设计的任务:对自己事先拍摄的水乡绍兴的照片进行再加工,可以标新立异、独辟蹊径,但要体现出对古城绍兴的热爱,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结果学生用计算机创作出了不同的作品,有的把城市道路拉宽,足可以让车辆不再拥堵;有的把江河有点深黑的色彩调成绿色,以显示出对美化环境的愿望;有的还将老房子的墙壁加上一朵朵吉祥的花儿,尽管想法幼稚,却也表达了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总之,任务驱动下的探究式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任务设置要有协作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任务驱动教学在设计时要多采取一些学生个人操作有难度的任务,而这些任务通过有效的合作却能顺利达成。比如:笔者在让学生复习WORD的操作时,没有一项项地让学生去练习不同的操作,而是布置出一张小报的任务,通过四人小组的协作和展示,来考察各组的水平。结果学生非常聪明,谁在哪方面有特长就让谁去完成。各小组成员有的负责文字输入,有的负责图片下载,而有的则负责版面规划。协作中,小组成员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充分照顾了每个人的操作进度,做到及时帮助和沟通。

五、任务设置要有试误性

完成任务“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是人们向来的思维模式。可事实上,“失败才是成功之母。”我们可以充分设置一些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或者有多种失败结果的任务,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从中提升学生任务解决的抗挫能力。

在“轨迹机器人”这堂课上,笔者就先让学生进行一项实验:对光电传感器进行测试,发现其变化过程及规律。课堂上,学生分组进行测试,并记录光电传感器上不同颜色对应的数值,在自主动手和探究的过程中找出各个颜色所对应的读数,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光电传感器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和原理。虽然,实验时学生在记录读数、发现读数与颜色的对应关系时需要一定的过程,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甚至从头再来,但就是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的失败中,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加认真地钻研,并学会相互合作、总结教训,最终获得完整的结论时学生们都颇有成就感。

六、任务设置要有开放性

由于学习的具体进程以及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不确定的,学生带着未知、好奇的心理去探究、去学习,会更有学习动力与热情。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也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与互相合作的协调能力。

例如:在教学“制作作文选”一课时,可以将学生的作文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共享资源的方法。因为整个课程内容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不仅学会了使用FTP、电子档案袋等基本的方法进行资源共享,更在此基础上做了创新,提出采用网盘、邮箱等方式来进行共享。在开放式的任务设置下,学生的探究潜能得以发掘,在课堂上也更为活跃与主动,整个探究过程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能实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总之,开放的教学模式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能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时更为轻松,也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信息技术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出更多的课程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冰冰,许小博,邹朴丽.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12.

[2] 武娇黔.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

践[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浅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下一篇:“小可爱”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