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就是制造快乐

时间:2022-02-03 04:40:29

电影就是制造快乐

想要拍自己的电影,是李明航从美国回到中国的理由。对他来说,如果做不好,索性不做。这也是李明航做事的原则。只要你和他呆上十分钟,就会感受到这位直到现在仍被人称作“单纯”的李导演“爱憎分明”的性格——只要他想要的,就一定坚持到底。

快乐地看电影

李明航刚刚推掉了一部中美合拍片的工作,这让他可以拿出更多时间积极筹备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婚局》,这也是继他的处女作《麻局》后,另外一部取自现实题材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也在为马上举行的第七届青年导演论坛做一些准备工作。《麻局》入选论坛影展展映单元的机会让李明航格外珍惜,因为这个由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举办的论坛,在李明航看来是让他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同时也能让更多普通观众看到本片。

“我的作品,在主流商业电影里很边缘,在独立电影里又太娱乐,其实两边都不靠,可我认为电影就是要让观众觉得好玩。”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院大学影视制作专业的李明航这样介绍自己的电影理念。正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与大部分中国独立影人的创作观念有很大不同,很多国内独立影展都没有选中《麻局》这样的“喜剧”。

刚回国的那会儿,李明航经常去参加各种放映会,与导演们交流,也看到太多导演说起自己影片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中国人做东西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让看的人和做的人都显得格外辛苦。而当《麻局》在国内放映甚至接受采访时,李明航也感觉到主办方或媒体都试图让他讲出“影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但当直率的李明航面对观众如实说自己的创作初衷“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好玩”时,居然现场出现冷场,这些现象到现在都让李明航难以理解。

“我觉得作品首先要有意思,‘意义’是由看过的观众说的,每个人都可以对影片有不同的理解,而只有多义性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在李明航看来,影片的故事好玩、可看性强就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血液里的艺术情结

生于艺术世家的李明航自小就在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院中长大,耳濡目染的多是艺术家,父亲是第一代的“小二黑”扮演者;周围的叔叔阿姨全是搞文艺的,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李明航认为自己天生就该搞艺术。虽然在美国也学过经济和编程,但都不太感兴趣,“似乎那些都跟自己没有关系,直到做电影后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除了潜心创作大量的剧本,不断地观摩各种电影,学习西方的电影理念,李明航更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导演的创作上。“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特别认真。”李明航常常用李安的故事激励自己。在美国,华人想在好莱坞取得一席之地非常困难,而在李明航看来,只要是做电影有关的事情,他都非常乐意。在美国上学期间,李明航参加了不少剧组,用他的话说,“几乎做遍了剧组中所有底层工作”。在美国,学习电影制作的人员可以从导演、制片、摄影、剪辑以及艺术指导等方向中选择专攻任何一个专业,而李明航则坚定地想做自己的电影。

作为中国导演,李明航深知在国外拍摄自己的作品非常难,但如果回到中国,就可能有更多机会完成自己独立的电影。在考虑再三后,李明航结束了八年的美国生活,回到国内寻求发展。

回国后的李明航,在面对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却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诚恳,直接的性格曾让李明航一度难于融入。“有人说我‘很单纯’,开始不懂时还觉得这是好事,但后来发现,这是在骂人。”现在,李明航也渐渐学会“随缘”地和各种人打交道,他说现在不会死盯着一个目标到底了,因为有时候你一定要把东西给人家,人家却不一定认为这是好东西。

做“通用型”电影

李明航坦言,自己现在的电影“两边不靠”,并非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拍“苦大仇深”的电影,而是基于自己的电影理念。在李明航看来,中国华语电影远没有达到“世界电影”的标准,即使是“宝莱坞”的制作,中国电影也依旧有距离。

“在美国时,只有很少中国内地的商业电影在美国上映,而且票房也都不是很好。”即使在国内热映的电影,在国外放映的情况仍不理想。一部曾经在国内火得一塌糊涂的影片,在美国做放映测试时,类型从喜剧换到悬疑,都没有被通过,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大陆影片往往有太强的地域特征,大部分笑料都是中国人自己才可以看懂的。在一次李明航和奥斯卡评委一起看参赛影片时,刚过四十分钟,那位评委就转身离席,而身后也走了一大批观众(奥斯卡评选影片时,评委被要求至少观看前四十分钟)。而另一部影片放映到最后时,居然只有他和一位台湾观众还坐在电影院里,这让他觉得非常悲哀,也一直在想如何能创作出可以让观众都能接受的影片。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李明航在创作时,更关注“包袱”和“笑料”了。

“从影片拍摄到获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随着自己的心态变化,我才慢慢感受到,影片中人物的设计以及‘意义’。”李明航认真地说。在创作时,人物的设计、对白以及故事情节,就是自己心的反应,而当时这些创作的冲动完全是直觉的。

作为一次尝试,李明航也积极地将《麻局》送到各国影展,除了取得认可,也希望能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之路。在许多国家放映时,大部分人都觉得这首先是部有趣的影片,而在李明航看来,这也是对他创作初衷的认可。“我觉得一部影片存在的意义,首先是有可以让人开心,有趣的故事。”

李明航的努力并非无用,拍摄了《麻局》,业内对他逐渐开始认可。在美国“独立精神电影节”上《麻局》被观众评选成为“最佳国际电影”,同年入围2011年波兰华沙国际电影节。

著名好莱坞编剧Victor Miller表示《麻局》是一部令他“从头到尾都感到惊喜的很棒的电影”。而美国奥斯卡评委,著名编剧制片人Barry Glasser则表示,在美国,观众看到中国电影基本上都是年代戏或功夫片,却很少看见像《麻局》这样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设定本身就很有趣,而且李明航导演也没有故意搞笑,只是将角色各怀鬼胎的状态用幽默的方式呈现。这部影片甚至让他想起经典电影《马耳他之鹰》里对那群混混丰满的塑造。

从《麻局》到《婚局》

李明航的电影都取自现实生活,《麻局》讲的自然是牌桌上的故事,一场麻将,一场游戏,一个骗局。在78分钟之内,老千、老千的女友、被宰的老外、卖假药的、举行牌局的主人以及和主人有私情的小保姆……各色人等在麻将牌局上出现,人人都心怀鬼胎,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秘密,机关算尽都是为了钱。在将近一个半小时内,李明航将这个故事的笑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至少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世界各国观众会看得笑声不断。”

这部略带超现实意味的电影,除了一位主要演员,其他都是非职业出身,但略带夸张的表演却显得恰到好处,更显出导演的功力,虽然是仅有20万的小成本制作,却用了专业的电影团队,《投名状》的录音班底,制作过《爱情呼叫转移》等电影的英子、国辉担任美术指导。

《麻局》在美国的一场放映后,一位老太太对李明航微笑着表达谢意,她说现在到处经济都不景气,每个人都有各种奇怪的心态,但看过这部影片之后,忽然觉得自己也不那么孤独,感觉到一种放松的心情。

《麻局》既没有宏大的场面,也没有离奇的情节,里面的人情世故都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各种人的各种心理,但当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呈现出另一种奇异的效果。

“现在做的《婚局》也是如此,我想尽量用取自生活的情节,不瞎编乱造的,让看到的人感觉到这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担任了几次伴郎的李明航,在看到了婚礼上形形的各色人等,想做一个更有趣的故事。“婚礼上各种人,有双方的家长、朋友、初恋、情敌……这是个特殊的时候,会有各种的人,但想结婚的人,是真诚的,只有一个坚定的目的——结婚。”同样是黑色幽默,但这回,听上去李明航似乎找到了某种“精神”。

李明航用一种顽童的心态看着这个世界,像一个局外人,而电影就是他观察世界的一种方法。他说,过一段时间,也许自己对电影又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他也会将对生活的体验带到新作品中。

上一篇:第一个黑人潜水兵 下一篇:抱团电影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