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武》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2-01-31 02:03:59

电影《小武》的文化解读

摘要:电影《小武》是贾樟柯的成名作,拍摄于1998年。这部电影完全摆脱了主流电影形象“高、大、全”的套路,以一个流浪在小城镇靠偷窃谋生而自称“手艺人”的边缘形象走进我们的银幕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是对主流电影形象高雅和神圣的解构。电影通过改革开放时期底层社会一系列人际关系的变化展开对传统文化冷静的审视,同时对变化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挖掘和剖析,其文化和审美价值值得探讨。

关键词:《小武》;解构;文化;人性

摄制于1998年的电影《小武》时值改革开放20年,这20年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承于中国古老大地上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经受了在“”后前所未有的磨砺和冲刷。电影《小武》摆脱了主流的电影形象“高、大、全”的套路,以一个流浪在小城镇靠偷窃谋生而自称“手艺人”的边缘形象走进我们的银幕视野,是对既往高雅和神圣文化的全面解构。影片《小武》直面真实的社会生活,审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跌宕起伏,是对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尽管《小武》没能在国内公演,但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多个奖项,“墙里开花墙外香”,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其文化和审美价值值得探讨。

一、对高雅和神圣的解构

“比起我在学校里受到过的教育,我更庆幸的是,在自己早年的成长过程中,能有机会从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上接触到一种深藏在中国民间的文化渊源。通过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我明白了一种处世的态度。”显然,贾樟柯是通过小武这一边缘的小人物对主流电影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反拨。

以小偷这样一个身份作为影片的主角,体现了贾樟柯对于平凡生命的审视和尊重。在以小武的名字命名的影片《小武》中,我们很少看到小武的正面镜头,即使是小武的近景镜头也要么是侧脸(在片中占大部分)、要么低头(如在街头小摊上吃鸡蛋)、要么是后脑勺(片头等车)。导演的目的并不是也不可能为小武这样的角色树立一个高大的银幕形象。贾樟柯在谈到自己选择这样的人物作为主要人物时,说:“我觉得要谈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这个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我之所以会对小偷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种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转换。”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在路边等车的男孩,天空是灰蒙蒙的,画外音配的是当代著名笑星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这样的气氛渲染昭示着这是一个娱乐和消费时代,整个社会尤其是底层被平面化、喧嚣化的大众文化所包围。我们在小武身上看到的只有土气、匪气,没有地痞流气,饰演小武的非职业演员刘宏伟,性格内敛、沉默少言,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对小武这个角色的扮演可以说是去伪存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偷,一个真诚的小偷,一个以偷窃谋生的“手艺人”。影片并没有交代小武是如何走上小偷这种“手艺人”的生活道路的,从影片中我们只知道小武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的儿子。他没有职业,在城乡之间四处游荡,以偷窃谋生。小武这个形象的出现也并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远离政治、经济上层的底层人物对主流社会的抗争,具有强烈的反英雄色彩。当小武在汽车上顺利偷窃了一个乘客的口袋之后,镜头顺着小武的视线,我们看到了挂在车前挡风玻璃上的像章,颇有意味。那个时代过去了,它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岂止是高雅和神圣,在中国历史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社会处于全面解构与重构之中,中国社会由英雄时代步入了草根时代。

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治学方法、学术心态、人格解构和演说方式上,开始作出由‘建构’到‘解构’的根本性调整。这使得90年代具有‘现代’与‘晚期现代’(后现代)的杂糅性,终于从80年代的‘审父’意识,即对历史和传统的审视,进入到‘自审’意识,即对自我和自我时代的审视。”导演贾樟柯曾经说,如果自己没能考上大学,留在家乡很可能就会变成小武那样的人。以个人化表达方式闯进国际影坛的贾樟柯就具有这种强烈的“自审”意识。

小武和小勇曾是江湖中的一对亲兄弟般的好友,他们俩之间的关系用小武的话说就是“不一般”。在得知小勇即将结婚的消息后,小武顶风作案,冒着被抓的危险为小勇准备了一份礼钱。当他带着有零有整一大堆钞票到更生店里换成一百一张的整钱时,同样是好朋友的更生表现出强烈的担忧,表示如果是小武急着用钱,自己愿意借。当他得知小武是为了给小勇准备结婚礼钱时,他表示小武这样做不值。当小武把钱放到秤上去秤时,他又表示不解。而小武的解释则道出了和小勇曾经的一段患难之情,小武说:“那年我俩身上带着四毛一分钱,从汾阳一直逃到北京,我俩晚上瞎聊,我说等他结婚,我要送给他两斤十块一张的钱。那时候没有一百的大票,大团结就是最大的了。”一起逃难的经历,是小勇和小武“不一般”关系的基础。历经患难,小武仍然信守自己当年的承诺。而靳小勇却在努力地改头换面回归“主流”,甚至不想让昔日共患难的好友参加自己的婚礼,显然他认为和小武的一段交往和过去是不光彩的。小武和小勇的友情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地位的距离拉开而变异,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社会身份急剧分化的一个表现。电影中几乎少有小武的正面形象,镜头只是以平等的视角,隔着一定的距离冷静地旁观。在表现小武与警察、小武与更生、小武与小勇这几组关系上,构图上都将后者置于画面的左半部分,以全景或中景镜头正面表现,而小武则是侧对或背对观众,位于银幕右下位置。电影以小武作为主角,而将其他人作为配角,通过小武这个中心点,拉出众多社会关系,展现了时代变迁给底层社会带来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贾樟柯曾经这样阐释小武和小勇的关系:“时代的变化迅速制造着遗忘,很多人有意无意地遗忘着自己的过去,迫不及待地与之切断联系,并且迅速地用各种时髦的词汇为自己制造着新的社会身份,以迅速而泰然实现这种转变。小勇便在这种词汇的转换中心安理得,而小武因为不能实现这种转换,因为他心中有一种抗拒,便在这个巨大的变动中找不到位置,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精神上都没有着落。”电影以冷静旁观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的裂变,揭示了深藏在边缘人物小武的身上的文化传承。同时导演似乎也在质问:“中国传统文化,敢问路在何方?”导演贾樟柯说:“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现实的焦灼就表现在现实中无法选择,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小武的身上还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中国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小武在时代的急剧变化面前显得有点迂腐和顽固,隐喻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门洞开之后随着各种后现代思潮的闯入而不知所措和消极抵抗。在小武这个小 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保存在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的准则,这也是社会道德的传统,即重诺守信。在谈到《小武》的创作背景时,贾樟柯就曾深情回忆自己的奶妈给自己灌输的江湖之义,“我记得奶妈一直对我说:为人要讲义气,待人要厚道,对父母要孝顺,遇事要勇敢。……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一种很深的教养,这种教养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得自于一种世代相承的民间传统――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小武坚守的信义也是对现实社会中背信弃义、唯利是图的反讽。

三、对人性的挖掘和剖析

在谈到《小武》的创作时,贾樟柯说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德西卡等对自己的影响:“在德西卡的电影里,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对人的关心――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人、对普通人的关注是促使贾樟柯走上电影导演之路的一个原动力。“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人,归根结底,也印证了影视艺术是“为人生”的。

电影对人性的挖掘砧人肌骨,绝大部分客观镜头凸显了人物之间的距离感,冷漠和对立成为小武一系列人际关系的主流。在展现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导演不忘通过小武送回所偷钱包里的身份证表现了其人性中的善良;通过小武给歌女梅梅买热水袋等情节表现了他对爱情的真诚追求;通过小武给昔日好友小勇送结婚礼钱表现其重诺守义的品质。通过胡梅梅傍上山西大老板,离开小武,不辞而别,则揭露了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后人性的异化。在小武每一次的努力失败之后,观众心头升起的都是一种被压抑的愤怒的情绪,这是一种对现代化中被异化了的人性的愤怒。对于小武昔日的哥们小勇也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剖析,地位的变化使得小勇竭力回避小武,其实也是在回避自己人生的弱点,是虚伪的高尚和对历史的背弃。片中难得的主观视点镜头是小武顺着小勇家的巷子去小勇家,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镜头似乎是小武的眼睛,来到小勇家门口,镜头在小勇家门口的砖墙上停了停,小武没有进门,而是上前在墙上摸了一下砖墙,又回去了。摇摇晃晃的镜头不仅表现了小武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以及残留在心里对昔日友情的留恋,并因此决定冒险偷窃送礼;也表达了导演对时代变迁中人际关系的裂变的思考和困惑。砖墙依旧,友情已不再,而小勇在墙外打着电话只是想着怎么回避这个不怎么光彩的旧友,世态炎凉,砖墙无声,默默地注视着人世的变化,人情的变迁,人性的真伪。悲愤的小武送钱遭拒后来到一小酒店喝酒,一边是电视中小勇结婚风光无限地接受祝福并表示善捐,一边是小武沉默地喝着闷酒,整个画面充满戏剧张力,愤怒的情绪溢满银幕,对人性的拷问也达到一个情绪的顶点。而致使小武落网的原因却是一个最美好的初衷――呼机,本来是小武想用来与自己的恋人胡梅梅、与这个社会建立联系、培养感情的渠道,却在小武最不想让它响的时候响了,小武束手被擒,真实的情节似乎是荒诞的陷阱,使电影有了黑色喜剧的效果。影片最后一个即兴得来的长达数分钟的长镜头:小武被铐在电线杆边蹲着,来往的行人无不投来窥探的目光。蹲着的小武在路人面前毫无遮掩,孤独而悲情。影片里的行人在看小武,也是在看银幕前的观众,每个人都自审一下,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还保有多少真诚的人性?

《小武》高度纪实的镜头语言是对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优秀现实主义电影的致敬,其故事内容、画面景象非常贴近当下中国底层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贾樟柯浓重的平民情怀与民生思想。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国经历了全球化和现代化大潮的双重洗礼,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一进程中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怎样将这一历史的转变与普通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贾樟柯的《小武》将这一命题贯穿其中,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上一篇:基于叙事学的电影音乐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影像消费后的精神饥荒